-
致命征兆:企业衰败的
13
种表现
企业隐患就像疾病:在早期很难察
觉却很容易治愈;在晚期很
容易察觉却很难治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点点滴滴的表象中
,从那
些显性或隐性的征兆中,发现和制止企业如何避免衰落的规则
.
一家优秀的企业突然土崩瓦解,数位管理学专家被邀请前往会
诊。专家们认真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很多条:第一,资金链断裂,企
业没有好的现金流;第二,管理失控,偌大的公司山头林立,好的战
略方针得不到执
行;第三,
没有注意到环境的变化,对新的变革难以
适应
……
林林总总,每一条都一针见血。
p>
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们都分析得头头是道,理由充足。但另一
方面
,却又让人觉得颇为滑稽。企业都已经倒掉了,分析再多的原因
又有什么用?对于企业而
言,
这样的分析和论断更像是纸上谈兵,
因
为事后的推测和揣摩已经于事无补。
反过来
,
这给了我们沉重的思考:
那些后来被总结为失败的理由,
p>
个个都触目惊心,一目了然,但为何在事发之前,在可能出现致命一
击之前,
却没有人发现它和规避它?反过来,
形成这些失败理由
的根
源又在哪里?
每个企
业在衰败之前,
都会有些微妙的征兆。
这些征兆潜伏在企
业的机体内,通常不被人发觉,但事实上,正是由于这样的忽视,而
导
致最后惨痛的结果。
中国从来都不缺乏管理方面的理论,
但恰恰
没
有一种理论,
是在事发之前就能准确预见企业的危机,
并提前治病救
人。而我们要探求的,就是像扁鹊见蔡桓公一样,从那些
微妙的细节
中,第一时间找出
“
君之病
在腠理
”
,对症下药,并消除那些可能导致
企业衰败或死亡的隐患。
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逃过盛衰起落
的客观规律,
任何一个企业或
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残缺和不够完
美,
其实这些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
我们
长期以来形成的麻痹和惰性。因为,隐患就像疾病:在早期很难
察觉却很容易治愈;
p>
在晚期很容易发现却已经很难治愈。
一个组织也
许从外部看上去很强大,
有可能内部却早已出问题,
处在极
速衰落的
危险边缘。
强势者
如何走向衰落?辉煌的公司为何一夜倒掉?一些历史上
最伟大的公司也会从偶像标杆沦为
无名小卒,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其他公司又如何避免同样的命运?能否及早发现衰落的
迹象并扭转
局势
——
或者更好的是,我
们能否提前预防?而这,在我们看来,正
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识别征兆的路径
那些既定路径的改变
也许有
人马上会说,的确,征兆是存在的。但处在一个习以为常
的企业环境中,
处在每天看起来都没有太多变化的进程中,
如何才能
发
现它?并知道这就是对企业可能不利的征兆?同样,征兆有何特
征?有何特性?在种种表
象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征兆?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读。万事万
物都有其机理,企业运营都有
其客观规律。征兆之所以成为征兆,一定是由某种原因所引
发。而这
个原因,就是我们所说的隐患。
p>
通常,在企业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一般都
会表
现为一种平衡的格局。
只有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或受到外力的强
力干扰,这种平衡的格局被打破,征兆通常才会显现出来。
从组织
学的角度分析,这意味着某种既定路径的改变。比如,一
个从来不穿西服的人,突然穿起
了西服;一个从来不打高尔夫的人,
突然打起了高尔夫。
从表象
上,
也许认为是本人着装习惯或口味发生
了改变,
在其背后,
可能是此人大喜日子将近或为了搞定一个喜欢打
< br>高尔夫的大客户。
任何一种既定路径的改变,其实都
存在一定的风险。聪明者,就
在于能够从这种路径的改变中准确判断,然后作出有利于自
身的决
策。任何一种征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蒙蔽性,愚钝者,往往忽略了这
些细小而不易察觉的差别,他们习惯于在事发后再去弥补,事实上,
很多时候
,已经不救。
在美国体育界有一个著名的
“
黑猫规则
”
,有人
做过调查后称,凡
是登上著名体育杂志《体育画报》封面的体育明星,几个月内必然会<
/p>
走下坡路。
虽然这些看似没有必然的科学道理,
< br>但从现象中发现规律,
并将之作为决策的一个参考依据,
也是发现征兆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
企业界,似乎也存在类似的<
/p>
“
黑猫规则
”
。
2003
年,媒体聚焦到
“
上海首富
”
周正毅身上。这年初,有媒体
曝出消息:
号称上
海首富的周正毅缺钱,
旗下的房地产开发处于停滞
阶段。
就在媒体对神秘的
“
上海首富
”
刨根问底时,
周正
毅却主动站了出
来,这年
5
月中旬,周
正毅的上海农凯集团向上海市科委捐出
2000
万元人民币,以
资助抗非典科研。周不仅一改先前低调、从不显山露
水的形象,而且还在各种大小场合大
放厥词:
“
我要是没钱了,我能
随便拿
出
2000
万现金捐赠?
”
故事到此并未完结。有分析人士当即就指出:周的这一反常举动,其
p>
实无异于是在说明,
“
首富
”
真的遇到了麻烦。因为,一贯低调的周正
毅,之前媒
体想得到他的一张照片都难,现在主动站出来,有求饶的
嫌疑;其次,周的
2000
万元捐款也很蹊跷,因为,作为
“
上海首富
”
这么多年,周从未有过这么大手笔的
捐款,而且其本人,也从不热衷
公益活动。
果不其然,
仅半个月后,
周在上海被捕,
农凯系最终瓦解。
串联毫不相干的细节
另一方
面,
辨认征兆的又一个方式,
是学会有机地串联那些看起
来不相干的细节。
一位曾经在河南华林集团工作过的
员工如是描绘他所见到的企业
崩溃前的征兆:
“
p>
大约七八个月前,企业不能正常发放工资,生产一线,老是传来
差这
样差那样的消息,
后来听说是没钱买原料,
很多一线员工都离开
了。
”
“
两个月
前,
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公司特别勤,
给人感觉很意外的是,
p>
以前银行的人来来去去都是有说有笑的,而现在感觉突然换了副面
孔
。同样,老板孙树华之前从来不送银行的人下楼,而此时每次都要
坚持送到楼下。
”
“
大概一
个月前,情形又有了些变化,银行的人来到公司,开始
在工厂里走走看看,
还不时地拿本子记录些什么,
最后没有去会见老
板。
”
“
大概半
个月前,原来每天上下班都能在集团里看见的老板突然
间消失了,
公司上下很多中高层干部都不知道去了哪里。
联想到华林
集团
这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我预感,
企业一定有什么重大的事
情要发生。于是我决定辞职。
”
p>
他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很快,
有媒体曝出
华林集团资金链断裂
的消息,再之后,孙树华因为涉嫌贷款诈骗锒铛入狱,
“
河南首富
”
及其庞大的企
业就此走到尽头。
其实,在各个不同的环节内,隐含
着各种不同的征兆。企业不能
正常发放工资,说明遇到了资金问题,也许是暂时的,也许
不是暂时
的,但至少说明,企业已经暴露问题;银行的人来得特别勤快,而老
板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举动,说明这个困难已经引起了银行的关注;
银行的
人再度来到公司,
不再去见老板,
说明银企之间的关系已经恶<
/p>
化;再联想到老板莫名消失,而企业已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说明老
板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格局了。
一些伟大的结果,
其实就隐藏于个体的表现细节中。
华林集团哀
败的渐变
过程就恰恰说明了:一个企业的倒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那些致命的隐患也存在一个渐
变的发展过程。
倘若在七八个月前,
在
企业已经出现差钱的苗头时,
就有效地使用其他融资手段,
针对
性地
采取措施,那么,华林集团,是否还会是如此结局?!
p>
其实,若仔细分析会发现,任何征兆都具有一反常态、渐变式改
变格
局、长阶段内边际效应递减等特征。比如,某个企业、某个企业
的领导者、或企业内的某
个群体,突然间以异于平常的姿态出现;某
个原来习惯的现象、某个原先正确的决策,在
一个时间阶段内,突然
间变得所有人难以适应;
原来的格局在一
个时间阶段内,
出现了不利
的因素,虽然也运用了不少办法,依
旧得不到有效扭转
……
这些,在
我们看
来,都是一些不利的征兆。
有一个故事耐人寻味。
顾雏军在最后的关头,
曾向几位企业家朋友借
钱,
但均遭到婉拒。其中一位认为顾
“
太急了
”
:
“
他要借的钱,我能
掏得出,即使还不了,我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顾雏军这个人平时比
较横,
也从不妥协,那么今天他急着用钱,一定是有什么熬不过去的
事情发生。
他不说明白,
这种可能性就更大,
我当然不会借给他了
。
”
致命征
兆的
13
种表现
其实,征兆从来都未曾离我们远去。
有一天
你突然发现,
原来畅销的某款产品卖不动了;
公司内的某
个部门集体跳槽了;
员工开会时不再发言了;
竞争对手突然一个个消
失了;原先的某套法则失灵了;突然窜出来的某项新产品红得过头
了
……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敏感的
神经应该跳动的时候了,请不
要以为这是企业的正常现象,更不要对这些细节忽略。你需
要做的,
便是冷静地分析问题,
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
这些反常而又让人难以
琢磨的现象,说不定就是企业衰败的征兆。
根据对企业伤害的程度,这些现象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
13
种状况:
1
.总感觉跟市场不合拍,无所适从
。恒基伟业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
例子。上世纪初,以张征宇为首的一帮营销天才开发了一款
PDA
p>
产
品,并命名为商务通。商务通通过大量的广告以及
“
呼机,手机、商
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
的概念一度风靡全国。然而,
PDA
作为过渡产
品的特性被开发者忽略,他们雄心勃勃地推出第二代产品,
“
力求每
个商务人士都有一台
< br>”
。在此过程中,手机大量上市、市场热捧的现
实被忽略
了,结果
PDA
第二代推出后,市场反响平平。最近几年,
p>
这帮研发者又转战太阳能手机的开发,
结果同样因为过于边缘化和非
主流,再度被市场冷落。
点评:其实
市场永远存在,没有把住市场的脉,企业衰败也正常。
2
p>
.企业出现无谓折腾
。健力宝一度被视为中国饮料的一面旗帜,曾<
/p>
连续
10
余年创下辉煌的记录。然而在李
经纬被羁押后,
“
法师
”
张海
高调入主。张海在位置上没呆两天,企业内部又出现股东内讧,张被
p>
赶下台,祝维沙入主。祝维沙上台也没坐稳,后来健力宝又被卖给了
李志达。李志达后来也被驱逐,健力宝后的接盘人又变成了叶红汉。
叶红汉也不是最后的
主人,后统一集团又入主。总之,短短几年间,
健力宝的
“
p>
主人
”
如过江之鲫,各领风骚三五天。而经
此无谓折腾,昔
日的
“
东方魔水
”
早已沦为二流品牌,至今都未恢复元气。
点评:折腾、内耗、企业政治都异曲同工,对企业而言是一种透支。
3
.在政策改变,已不适应新背景下硬扛
。雄心勃勃的任靖玺一心想
打造一个民营教育帝国
——
南洋教育集团。
应该说,
在前期国家对
教
育事业投入不大、素质教育概念还比较新鲜的上世纪
90
p>
年代中期,
一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然
而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兴办各类
学校的大环境下,民营贵族学校生存的空间已经非常
狭小。期间,任
试图银行融资,被封死;原来的教育储备金方式,被禁止。这已是此
p>
路不通再明显不过的征兆,
但任靖玺依旧硬扛下去,
结果耗尽了最后
一滴血,偌大的南洋教育集团最终土崩瓦解。
< br>
点评:环境或政策改变,通常都会提前预警,可惜,大多数的时候,
人们都看不到。
4
.拆
东墙补西墙,十个箩筐九个盖
。中天手机一度创下了山寨机的
神
话,仅仅凭着一个手机牌照和一款比较时尚的手机,一年之内,创
下年销售额
2
亿元的辉煌。然而本该理顺和往正规渠道上靠的时候,
< br>作为老板的黄朝晖却搞起了贴牌生意,每个机子贴中天的牌子收费
1
0
元,结果市场上本身已是山寨机的中天手机,又成了山寨机贴牌的
对象。
同样,
中天自始至终,
< br>都未能建立起一个规范化的工厂和体系。
当企业出现问题时,
黄朝晖采取的方式是占有经销商、
上游厂家的资
金,拆东墙
补西墙。总之,企业在山寨式的乱糟糟中开局,又在山寨
式的一团乱麻中倒下。其结局,
在一开场时便已经注定。
点评:乱,不可怕,怕的是一直乱下去。乱得越久越无治。
<
/p>
5
.盲目挑战行业秩序
。五谷道场在推出
“
非油炸
”
概
念时,一度受到
同行的质疑。然而,偏执的王中旺却认为这是同行们惧怕的表现,反
p>
-
-
-
-
-
-
-
-
-
上一篇:山东省临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听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