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论》
(东晋)僧肇
简介
<
/p>
僧肇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晋孝武帝
太元九年公元384
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
年。精于老庄及佛经,年将20即为关中名僧,后拜
鸠摩罗
什为师,协助译经,成为罗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罗什和
慧远的称赞,是年青的佛学哲学家。他的佛教哲学论文《般
若无知论》
《不真空论》
、
《物不迁论》
、
《涅槃无名论》四篇
总编为《肇论》
。现存《肇论》注疏有晋惠达《肇论疏》
、唐
元康
《肇论疏》
、
元文才
《肇论
新疏》
等。
《不真空论》
和
《物
不迁论》收集在当代学者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
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附录中,井有今译可参阅。
《不真空论》讨论世界的存在问题,其主要论点是说一切人<
/p>
和事物都生灭无常,缘会则生,缘了则灭,所以都是虚幻的
不真实
的,所谓“不真空”即是说世界不真实故空。但事物
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不过是假有而已
。
《物不迁论》讨论世
界的运动问题,它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是
假象,其本质是不
动的,
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
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
“故曰静而非动”
,<
/p>
“不迁”就是不动。它只肯定事物变化的
间断性而否定其连续性。
《不真空论》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
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
有无之间哉?是
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
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
也?是以圣人乘真心
而理顺,
则无滞而不通;
审一气以观化,
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
故则触物而一,
如此,
则万象虽殊,
而不能自异。
不能自异,
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然则物我
同根,
是非一气,
潜微幽隐,
殆非群情之所尽。
故顷尔谈论,
至于虚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
p>
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何则?
“心无”者,无心于万
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即色”
者,
明色不自色,
故虽色而非色也。
夫
言色者,
但当色即色,
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
未领色之非色也。
“本无”者,情
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
非无,无即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
非真有,非无
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
岂谓顺通事实,
即物之情哉?夫以物物于物,
则所物而
可物;
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
物而履真。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辩哉?
然不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
《摩诃衍论》云:<
/p>
诸法亦非相,亦非无相。
《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
一真谛也。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
廖虚豁,然
后为真谛者乎?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
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
而有;物莫之逆,
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
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故经云:
“色之性空,非色败空。
”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
< br>万物之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 br>是以寝疾有不真之
谈,
《超日》有即虚之称。然则三藏殊
文,统之者一也。故
《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虽
真而非有;
伪号,故虽伪而非无。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
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经云
,真谛俗谛,谓有
异耶?答日,无异也。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
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
< br>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
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
以不
无,
故虽无而非无。
虽无而非无,
无者不绝虚;
虽有而非有,
有者非真有
。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
一也。
故童子叹曰: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
因缘故诸法
生。
”
《璎珞经》云:
p>
“转
**
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
/p>
转无所转。
”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何者?谓物无耶,则
邪见非惑;
p>
谓物有耶,
则常见为得。
以物非无,
故邪见为惑;
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
故《道行》云:
“心亦不有亦不无。
”
《中观》云,物从因缘
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所以然者,夫有若
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
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
真有。有非真
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
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
起则非无,以明
缘起,故不无也。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
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
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
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寻
此有
无之言,岂直反论而已哉?
<
/p>
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
若应无即是无,不应言有。言有是为假
有以明非无,借无以
辩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
而不同。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
不无,
不可得而无。
何则?欲言其有,
有非真生;<
/p>
欲言其无,
事象既形。形象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
于兹
矣。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
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夫以名求物
,物无当名之实。以
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
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
安在?故《中
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
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
名,而惑者怀必然
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既悟彼此之非有,有
何物而可有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是以《成具》立
强名之文,园林
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
在?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
,以其即万物
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
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
真际为诸
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
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物不迁论》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
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
《放光》云:法无去来,
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p>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
离动。然
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
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
< br>逆俗,
顺俗则违真。
违真则迷信而莫返,
逆俗则言淡而无味。
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
物性乎。然不能自己,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
《道行》云:诸法本无所
从来,去亦无所至。
《中
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
皆即动而求静,以知
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
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
,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
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
造未尝
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
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
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
而不来,
而谓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来,
今物何所往?
何
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
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
p>
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
在今,不
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
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
微联,有何物而可动
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
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噫!圣人有言曰:人
命逝速,速于川流。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
缘离以
即真。
苟万动而非化,
岂寻化以
阶道?复寻圣言,
微隐难测。
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可以神会,
难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
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岂曰去而
p>
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云:菩萨处计常之中
而演非常之教。
《摩诃
衍论》云:诸法不动,无去来处。斯
皆导达群方,两言一会,岂曰文殊而乖其致哉?是以
言常而
不住,称去而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
常往。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
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
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
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见
得
也。
何
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
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
见之曰:昔人尚存
乎?梵志曰:
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
邻人皆愕然,
非其言也。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是以如
来因群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
殊教,
乖而不可异者,
其唯圣言乎!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
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
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
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
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
,
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
故
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籍殊文,
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
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谓
住,
我则言其去;
人之所谓去,
< br>我则言其住。
然则去住虽殊,
其致一也。故经云:正言似
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
?人则求古于今,
谓其不住,
吾则求今于古,
< br>知其不去。
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
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
事各性住于一世
,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
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是以如来功流万
世而常存,道
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
业不可朽故也。
功业不可朽,
故虽在昔而不化,
不化故不迁。
不迁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信
其
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
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
不迁之致明矣。复
何惑于去留,
踟蹰于动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
覆,
无谓不静,
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
而可知矣。
《般若无知论》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
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
少践大方,研机斯趣,
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
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
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
所以道不虚应,应必有由矣。
弘始三年,岁次星纪,
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
北天之运,数其然也。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
游刃万机,弘道终日,
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
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
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
。
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
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上闻异要,始于时也。
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
试论之曰:
《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
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
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
终日知而未尝知也。
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
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
然则智有
穷幽之鉴
,
而无知焉;
神有应会之用
,
而无虑焉。
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
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
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
无幽不察,而无照功。
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
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
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
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
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
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
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
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
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
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
《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
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
(?
无
)
p>
而知,
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
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
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
应接无方,动与事会。
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
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
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
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
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
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
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
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
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
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
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
何者
?经云:
真般若者,
清净如虚空,
无知
无见,
无作无缘。
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
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于惑智。
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尊于般若?
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
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
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
然经云:般若清净者,
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
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
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
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
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
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
寂怕无知
,
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
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
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
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
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
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
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
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
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
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
答曰: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
虚不失照,照不失虚,
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
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
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
今试为子狂言辨之。
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
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
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
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
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
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
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
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
圣智之能,在兹而显。
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
真谛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
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
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
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
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
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
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
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
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
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
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
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
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
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
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
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
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
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
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
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
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
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
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
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
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
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
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
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
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
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
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
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
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
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
耶?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
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
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
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
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
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尔而来,
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
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
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
圣人无心,生灭焉起?
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
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
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
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
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
惑智之无者,知无。
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
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非谓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