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肇论全本(目录整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14:12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interval是什么意思)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一、



序原由



1)



标论名、赞人法



慧达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 所作《宗本》


《物不迁》等四论。



但 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


并创始命宗, 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唯斯拟圣默之所祖。自降乎已还,


历代古今,凡著名僧 传及传所不载者,释僧叡等三千余僧,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


百许人。至能辩正方言、节文 、阶级。善覈名教,精搜义理。揖此群贤,语之所


统。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 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谅是大


乘懿典,方等博书。自古自今,着文着笔。详汰 名贤所作诸论,或六七宗,爰延


十二。并判其臧否,辩其差当。唯此宪章,无弊斯咎。良 由襟情泛若,不知何系。


譬彼渊海,数越九流。挺拔清虚,萧然物外。知公者希,归公采 什。如曰不知,


则公贵矣。



2)



幸逢遇、斥讥嫌



达猥生天幸,逢此正 音。忻跃弗已,飨宴无疲。每至披寻,不胜手舞。誓愿


生生尽命弘述。达于肇之遗文,其 犹若是,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深经,而不至


增乎?



世谚咸云:


“肇之所作,故是成实真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猛浪之说 。



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3)



诉元情、明序意



夫神道不形,


心敏难绘。


既文拘而义远,


故众端之所诡,< /p>


肇之卜意岂徒然哉?


良有以也!如复徇狎其言,愿生生不面。至获 忍心,还度斯下。



达留连讲肆二十余年,颇逢重席,末睹斯论 。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贤


余,请俟来哲。





1


/


26












二、



论宗旨



1)



序次第



夫大分深义,厥号本无。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


释二谛显佛教门。但圆正之因无上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槃,故末启重玄明众圣


之所宅。



虽以性空拟本,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 然则不迁当俗,俗则不生。


不真为真,真但名说。若能放旷荡然,崇兹一道,清耳虚襟, 无言二谛。斯则净


照之功着,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槃不称。

< br>


2)



称叹简别



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 浩博无涯,穷法体相。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


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敢是绝妙好 辞,莫不竭兹洪论。所以童寿叹言:


“解


空第一,肇公其人。< /p>


”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



但宗本萧然 ,莫能致诘。


《不迁》等四论,事开接引,问答析微,所以称论。









后秦长安



释僧肇





宗本义



1)



标物不迁宗本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


< p>
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


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


曰法性 。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



2)



标不真空宗本



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有 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



2


/


26












为无


,< /p>


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是谓虽观有

< br>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


道 也。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设


二乘不见此 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3)



标般若无知宗本



沤和般若者,大慧之 称也。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形证,沤和功也;适


化众生,谓之沤和,不染尘累,般 若力也。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


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而 观空,故观空而不证。是谓一念之力


权慧具矣!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好思历然可解。



4)



标涅槃无名宗本



泥洹尽谛者,直结尽 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




物不迁论第一



一、



序定宗体



1)



立迁流之相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



2)



依宗出体



余则谓之不然,何者?《放 光》云:


“法无去来,无动转者。


”寻夫不动之作,

< p>
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

故虽静而不离动。



3)



依义辨惑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 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


躁之极,未易言也。何者?夫谈真则逆俗 ,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


俗故言淡而无味。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 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


物性乎?




3


/


26












4)



作论之意



然不能自己,聊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试论之曰:



二、



正论不迁



1)



引经论证



《道行》云:


“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中观》云:< /p>


“观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斯皆即动 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2)



论物不迁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 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


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 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


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 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3)



责迷显妙



伤夫人情之惑也久矣!目对 真而莫觉。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何则?求向物 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


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 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


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 昔以至今。故仲尼曰:


“回也见新交臂非故。


”如此,则物不相 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


动乎?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兢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


周,复何怪哉?



三、



引教会通



1)



通会不迁



噫!圣人有言曰:


“人命逝速,速于川流。


”是以声闻悟非常以成道,缘觉觉


缘离以即真。苟万动而非化,岂寻化以阶道?覆寻圣言,微隐难测。若动而静,


似去而留。可以神会,难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


释人之 所谓往耳。


岂曰去而可遣,


住而可留耶?故

《成具》


云:


“菩萨处计常之中,


而演非常之教。



《摩诃衍论》云:


“ 诸法不动,无去来处。


”斯皆导达群方,两言


一会。岂曰文殊而 乖其致哉?




4


/


26












2)



释两言一会



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去而 不迁。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虽


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 故静而弗留矣。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


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 可往?是以观圣人心者,不同人


之所见得也。何者?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 往,不觉形随。是以梵


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


“昔人 尚存乎?”梵志曰:


“吾犹昔人,非昔人


也。

< br>”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


,其斯之谓欤。< /p>



3)



乖而不异(论物不迁)



是以如来因群 情之所滞,则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


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


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则 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


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也?是以言往不必 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


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 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


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殊文之能惑哉?



4)



迷悟一源(论时不迁)



是以人之所谓 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


其致一也。故《经》云:< /p>


“正言似反。谁当信者。


”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


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

< br>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


古 。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


虽速而不转 。



5)



结功不朽(明因果不迁)



是以如来功 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


初步。果以功业不可朽故 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


故则湛然明矣。故《经》云:


“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


”信其言也!何者?果不


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


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踟蹰于动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覆


,


无谓不静。洪流


滔天,无谓其动。苟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



物不迁论


(



)



5


/


26












《不真空论》第二



一、



序论



(



)



标正宗



1)



标宗立体(言所观境)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



2)



依宗辨相(言能观人)



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3)



释不滞二边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 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


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 明者也?



4)



明妙契中道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 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


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 ,故则触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


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 ,则虽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


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



(



)



叙异见



故顷尔谈论,至于虚宗,每有 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


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何则?

< p>


1)



破心无宗(道恒)



心无者,无心于万 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2)



破即色宗(道林)



即色者,明色不自 色,故虽色而非色也。夫言色者,但当色即色,岂待色色


而后为色哉?此直语色不自色, 未领色之非色也。




6


/


26












3)



破本无宗(竺法汰)



本无者,情尚于 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


立文之本旨者,


直以非有非真有,


非无非真无耳!


何必非有无此有,


非无无彼无?


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



(



)



叙立论



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 。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


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真谛独静于 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


能杜默,聊复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



二、



正论



(



)



引教定宗



《摩诃衍论》云:


“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



《中论》云:< /p>


“诸法不有不无”


者,第一真谛也。



1)



申斥邪谬(破本无宗)



寻夫不有不无 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为真谛者乎?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 ;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


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 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


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



2)



依宗广辨(明谛双非)




.



色空不二



故《经》云:


“色之性空,非色败空。


”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即万物之自虚,

< p>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


《超日》有即虚之称。然则 三藏殊


文,统之者一也。




.



真俗不二



故《放光》云:

< p>
“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


”夫有得即


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伪而非无。


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经》云:


“真谛俗


谛谓有异耶?答曰无异也。


”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 ,岂以谛二而


二于物哉?




7


/


26













.



有无不二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 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


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 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


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 致一也。



3)



引经斥迷(摄以归真)



故童子叹曰: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璎珞经》云:


“转法轮


者,


亦非有 转,


亦非无转,


是谓转无所转。



此乃众经之微言也!


何者?谓物无耶,


则邪 见非惑;谓物有耶,则常见为得。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


见不得。然则 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



(



)



显不真空



1)



缘生无性(以明不真)



故《道行》云 :


“心亦不有亦不无。



《中观》云:


“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


不无。


”寻 理即其然矣。




.



辨非有无



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 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


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自有,待缘而 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


不可谓之有矣!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 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


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



引论证成



故《摩诃衍论》云:


“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


应有;一切无 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





.



申斥异见



寻此有无之言,岂直反论而 已哉?若应有,即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即


是无,不应言有。言有,是为假有,以明 非无;借无以辨非有。此事一称二,其


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




.



辨显双非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


不可得而有;


有其所以不无,


不可得而 无。


何则?


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 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


真空义,显于兹矣!




8


/


26












2)



名实无当(以明不真)




.



引经证成



故《放光》云:

< p>
“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


”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


也。




.



以假名释(非有非无)



夫以名求物, 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


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 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



斥迷返悟



故《中观》云:

< p>
“物无彼此。


”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


彼为此。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久矣。是以《成具》立


强名之 文,


“园林”托指、马之况,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是以圣人乘千


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故《经》云:

“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



结归一心



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 p>
不真空论


(



)



般若无知论第三



正是本论



一、



序论之因由



1)



标论宗旨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 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



2)



师承有本



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 践大方,研机斯趣,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


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 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所以道不虚应,应必有由矣!


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 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




9


/


26












3)



弘法主事



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 ,德洽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


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时乃集 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


方等。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 乃累劫之津梁矣!



4)



闻法试论



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 上闻异要,始于时也。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


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 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试论之曰:



二、



正标论之宗旨



1)



标宗



①引经定宗



《放光》云:

< p>
“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道行》云:


“般若无所知,无所见”




②征显般若实相之体



此辨智照之用, 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



③明无知之义



何者?夫有所知,则有 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经》云:


“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


,信矣!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

聪,而独觉冥冥者矣!



2)



分别观照,以显权实二智



然则智有穷 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


表;智无知,故能 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


顺化,应接无穷,无 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



3)



申明般若体绝有无,权实并著,寂照一源


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



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


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


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



故《宝积》曰:

< p>
“以无心意而现行”



《放光》云:


“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所以圣迹


万端,其致一而 已矣!




10


/


26












4)



总结般若寂照不二,存泯互融



是以般 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


知,不为而自 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三、



问答料简



1)



有知不矜(慎重)难



难曰:夫圣人真 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


动与事会,故会不失 机。


||


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 知。


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


||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


者,何耶?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 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斯可谓不自有其知,


安得无知哉?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 /p>


哉?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


不有知。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何者?《经》云:


“真般若 者,清净如虚空,无


知无见,无作无缘”


。斯则知自无知矣!岂 待返照,然后无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


则不辨于惑智。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 尊于般若?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


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亦无缘致净叹于 般若。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


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


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 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


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怕无知,而无不知 者矣!



2)



二名互违难——问家约俗谛以名求实,以难名实相违。


(论主约二名顺成以答)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 此名矣。是以


即名求物,物不能隐。而《论》云“圣心无知”


, 又云“无所不知”


,意谓无知未尝知,


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 所通,立言之本意也。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


实,未见其当,何者?若知 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


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



答曰:


《经》云:


“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


虚”


。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

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


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


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11


/


26












3)



<


以缘 会求知难


>


——谓以真谛为所缘之境,既有所缘,定有能缘之智 ,非无知也。


(论主以非缘无知


答,谓真谛离缘,故智亦非知。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 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云:


“不得般若,不


见真谛”


,真谛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


“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


,又


云:


“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


。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


知,相与而有 ,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


故,为缘之所起 ;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


起,故知缘相因而 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真谛自无相,真智 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


生所知。

< p>
所知既相生,


相生即缘法,


缘法故非真。


非真,


故非真谛也。



《中观》


云:


“物


从因缘有,故不真; 不从因缘有,故即真”


。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

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


。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 取所


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 以


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


二义双关难


>


——今以有知无知不取 皆非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若 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


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



<


约不取心境,俱成断灭以难


>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

< p>
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答曰:然。无 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


无是;物无不当,故 当而无当。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


闻心境俱泯,遂疑舍有入无而立难


>


(论主以是当混成答。是:印可于物不谬,能知之心也。当:应物不


谬,主质 不差,所知之境也。




难曰:圣心非 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


云“真谛无相,故般 若无知”者,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


真谛耶?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 譬犹逃


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 亦不



12


/


26












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4)



<

< p>
难以权智生灭,以不达动静一如,故立此难


>


(不 了生本无生,故立此难,答以圣心本无生灭。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然则圣

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答曰:生灭者,生灭 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又非


不应,但是不应应耳!是以 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


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


闻无生灭,还达惑智俱空,故以申难


>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


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

< br>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

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


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


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


外 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云“诸法不


异” 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也。故


《经》 云:


“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


,又云:


“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


不异相”


,信矣!



<


因闻寂用,遂疑有二,故此立难< /p>


>


——不达动静一源,故疑寂用两殊。



难曰:


《论》云:


“言用则异,言寂则 同”


,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


以 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故《成具》云:


“不为而过< /p>


为”



《宝积》曰:

“无心无识,无不觉知”


。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明文,


圣心可知矣。



般若无知论


(



)








13


/


26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14:1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50591.html

肇论全本(目录整理)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