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新《肇论》诠释
何按:《肇论》,后秦长安释僧肇作,乃中古中国佛学中关于本
体论思辨之重要名著。
僧肇,释僧肇,释谓释迦,乃僧人之通姓。俗姓张,南北朝时
北
朝后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符健据关中,国号大秦
。至符
坚末年,姚苌篡立亦号为秦。故史家乃以前后字别之。)生于晋孝武
帝太元九年(公元
384
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
(公元
414
年),
死时三十一岁。<
/p>
僧肇寿命虽短,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僧肇是鸠摩罗什
门下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
他曾亲自参与其师鸠摩罗什主持的大
规模
译经活动。
鸠摩罗什全面系统地
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经典,故而僧肇
就有机会完整地吸取关于般若性空的佛教思想
,
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
究,
写下一系列
论著,
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各派学说进行总
结
(般若,
梵语谓大智慧。
谓般若学,
涉及本体与思维及我性之关系)
。
所谓空宗,即本
体及意识皆空无之论。
僧肇的著作甚多,而以《肇论》最为出
名。因他法讳肇,故所论
称《肇论》。《肇论》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学说。由于在
般若
学(相当于西哲之认识论)
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巨大,故
所论或被
称誉为“东土解空第一”。
《肇论》
主要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物不迁论》、
《不真空论》
、
《般若无知论》、《涅无名论》。
僧肇本传略云:僧京兆人,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
庄老为心要。故叹曰:美
则美矣。然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
旧《维摩经》,欢喜顶受;乃言始知所归矣。
因此出家,学善方等,
兼通三藏。闻罗什在姑臧,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来长安,
肇
亦随入。
姚兴敕令入逍遥园详定经论。
所著
《肇论》
(四论)
并注
《维
摩经》,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
绪论:宗本义
何按:宗当读综、总。宗本义,即总论全经本义也。
【旧疏:宗本义四论所崇曰宗。本谓根本通法及义。法有通别,
通者,即
实相之一心。中吴净源法师云:然兹四论宗其一心。然四论
虽殊,亦各述此一心之义也。
别者,即四论所宗各殊。所以尔者,非
一心无以摄四法,
非四法
无以示一心。
即一是四即四是一。
义谓义理,
< br>依前法体以显义相。法通义通,法别义别。此中四段之义如其分齐,
是下四论之所
宗,据此非宗本无以统四论,非四。】
经文:
本无,实相。
何按:
本,
本体,
本质,
本性。
p>
“本无”
二字实际就是一种悖论:
(
1
)有所谓本体,而此本体是无。
(
2
)根本无有所谓
本体。
实,实体。相,《说文》:“省视”,相之本意为目测
树木之高
矮,引申,所见曰“相”,略对应今语之“现象”。陈康尝以“相”
译西哲柏拉图之“意缔”(
Idea
)。
相、象二概念有微妙之不同。目所见之物象曰“相”(主观),
物所现之象曰“现象”(客观)曰“象”。
实相:所谓“实体”只是主观之“相”。
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
/p>
何按:
佛经言法,
殊难正解。
其语源本梵语
Daharma
,
< br>即达摩也。
法,
一指律法,
二则
万物皆法,
包括法则,
律法,
规律,<
/p>
道法,
方法。
所谓“万法”也。
法性,性空:即万法本于一性,此性(本性)是空无。
缘,攀联曰缘,遭际曰缘,偶然曰缘。会,覆合曰会。
何则?一切诸法,
缘会而生。
p>
缘会而生,
则未生无有,
缘离则灭。
何按:何则,为何,为什么?一切不同的“法”,都是攀援因果
p>
而发生。
攀援因果而发生,
则不发生就等于
不存在,
离开因果即消失。
p>
如其真有,
有则无灭。
以此而推:
故知虽今现有,
有而性常自空。
性常自空,故谓
之性空。
何按:如果法、物以及物法都是真有,那么应当永存
不灭。以此
推理:就知道虽然当前为有,本性实际是空幻。本性是空幻,所以实
体本性是空幻的。
性空,故;故曰法性。
何按:本性是空幻的,所以。所以万法也空幻。
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
何按:
万法本性如此
(空幻)
,
所以说实存的只是所见之
“相”
。
而“相”的本体是空无。而且并非推论才知它是空无,而是它本身就
叫空无。
言不
有不无者,不如有(正)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
何按:邪见,与正见相反之偏见。断见,不常见。
若以有为有,
则以无为无。
夫不存无以观法者,
可谓识法实相矣。
虽观有
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
何按:如果以为存在是存
在,也就以为不存在即虚无。但不从空
无处观照万法,才算是知道法的真实本相。对所见
存在不执着,万法
的本相是空幻之相中的相。
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
,谓
诸法实相也。
何按:
圣人之心,
住于虚无之所。
本性为空幻,
一切所谓
“法”
,
实体
也都是“相”。
见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
设三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
差耳。
“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
形证,沤和功也。适化众生,谓之“沤和”。
不染尘累,般若力也;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
<
/p>
何按:沤和者,沤和俱罗舍,梵语,旧译方便智慧(般若),感
知
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诠注:“沤和俱舍罗波罗蜜。”
沤和俱
舍,此云善巧方便。随机利物,称适缘宜也。菩萨运平等大慈之心,
教化众生,不生厌倦,是名沤和俱舍波罗蜜。】
涉有未始迷虚,
故常处有而不染。
不厌
有而观空,
故观空而不证,
是谓一念之力,权慧具矣。一念之力
,权慧具矣,好思,历然可解。
何按:有者,存在。空者,空无。权慧者,智慧,智性也。
<
/p>
【《维摩诘经》解:权智又称有智,后得智,或称为方便(梵语
称
沤和)
。
就一般而言,
通达事物本来是
空即真谛的道理,
应是实智。
般若实智是观空,沤和方便是涉有
;涉有并不失实相空性,所以菩萨
常处三界,不被诸惑所染。】
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何按:在此
当增
一“无”字)【无】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
何按:
直结,
了结。
尽
,
有限。
生死永灭,
则无生无死,
p>
即无尽,
无限。
(以上宗论)
物不迁论
【解题】何按:
迁,移也,变也。不
迁即不移不变。物不迁,乃以空间概念借喻
时变,谓物变为幻,同一为真,故“物、法”
历幻变而仍不变,此同
一性,即物不迁变也。
【经原文】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
何按:“物”在时间坐标(“寒
/
暑”)中发生“相
变”(“生
/
死”)。这种“相变”造成物态在时间坐标系统中
变迁流动的感觉。
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
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
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
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何按:“虽动”而“常静”。动变之假相,动变之后有恒静不动
者,是
谓本体即“真如”。
-
-
-
-
-
-
-
-
-
上一篇:英语叠词
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英语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课本单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