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堂诗缘
——铸炼草堂小学诗意教育品牌
<
/p>
到过草堂小学的人都很难忘记这一所绿色的诗意校园,
“诗路花语
”、
“好
雨轩”、“一上间”、“桃李书斋”、“碧草书屋”、
“若思城”??校园的每
一个角落甚至卫生间,
每一面墙壁甚至
楼梯,
都传达着诗的语言,
处处流淌着浓
浓的诗意。走进草堂小学,仿佛走进一座诗意的殿堂,在纷扰的繁华中,凸显着
清新淡
雅。
“诗文化”作为学校独具特色、极富知识、智慧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
文化,弹奏着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清音。
浣花溪畔曲水流觞,
杜甫草堂文韵千年,
草堂小学
依于斯并融于斯,
独有的
自然与人文资源成就了草堂小学清雅幽
静的治学环境与七十余年深厚的文化内
涵;教育均衡发展给予了草堂小学新的生命与发展
契机。
一、溯源寻根
传承诗脉
在成都市实施的城乡统筹,
“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进程中,按照
区教育局“一校
一品,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我们思考与探索,等
待与企盼??
学校文化因人而产生,因人而存在,同时,因为心灵的需要,人又在不断
的
丰富它。学校文化更是童心的向往,是属于孩子的,孩子能懂得和参与的,是孩
子所喜欢和梦想的。
我们所理解的学校文化从广义说:
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讲:
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学校办学
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学校文化的形成
应该是学校主体(包
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同时又是与特定
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的。<
/p>
草堂小学的学校文化是草小人心灵的投影,
思想的印
痕,是精心、尽心的现实思考和践行的结果,是我们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是学校
的“文化场”,它从师生的心灵出发,是草小师生共同认可并嵌入身心的价值观
念和取
向、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我校位
于浣花溪畔,与闻名中外的杜甫草堂是近邻,学校校名与草堂同名,这就
注定我们与草堂
文化、
与诗歌文化的天然结缘,
杜甫及其诗词无疑成为连接二者
的纽带。
多次到杜甫草堂参观,
聆听研
究杜甫和草堂的专家的讲座,
我们深切地
感受到作为草堂小学师
生的幸运与自豪,
因为我们是诗圣的友邻,
我们的优势就
在这以杜甫诗歌为核心的草堂文化里。
我们珍视草堂小学所在的得天独
厚的人文
地理环境,珍视与“草堂文化”的人文地理缘份,于是草堂小学有了自己新的两
条互译的校训:
“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
“茅屋秋风蔚起人文钟百代,草
堂秀色列成桃李诵三千”,共同阐释了草堂小学
的办学理念:“植养人文气韵,
奠基诗意人生”,标注了草堂小学的办学特色:诗意教育
。草堂文化千年的文韵
以古朴厚重的近似本木的色调印刻在博物馆的建筑上,
犹如千年的老树。
传承文
化的草堂小学乃是这棵青
春勃发的老树发出的绿色新芽,
加之杜甫抵达成都的第
一首诗《
成都府》中“季冬树木苍”中一个“苍”字写下成都的“绿”留给他的
深刻印象。
所以草堂小学诗意的生活从绿色开始。
草小的校园里,
深深浅浅的绿
宁静自如的染在学校的门窗、墙面、设备设施上,盎然向上的生命
之绿、诗歌文
化的传承之绿浸润着整个校园。
二、执校制度
飞扬诗心
达成我们的理想,
落实我们的办学理念,
积极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基础和保障
,
适应新的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度才能调节校园内各种群体之间的矛盾,
调动教师的
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p>
主动性。
当现有旧的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理念时,
< br>它就必须变革。
2005<
/p>
年暑假,学校旧校舍改建,疲惫的校长找了一个在学校很有号召力也
很有才华的老师做助手。
每天她都和校长一起跑广告公司、
装
饰市场、
研究方案、
应对状况,
提出建
议。
之后,
她们成了朋友,
再有人对校
长不理解时,
她说:
“你
看校长多辛苦
啊,还帮我干活。
”这位老师便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任执行校长,这
种由普通教师直接参与学校工作,
实现自己管理梦想的形式就是
“校级教师执行
校长”
。它让我们看到老师中蕴藏着无穷智慧
和力量,特色管理机制的雏形——
执行校长制度悄然萌芽。
20
05
年
8
月,
“一所学校,三级校长,两级学校,纵横
交错,互为织网”学校管理方式被创设。
在实践摸索中我们创造了教师执行校长制度,
执行校长制度变革了学校组织
架构,
这个新的组织形式使学校
的管理趋于民主化、
弹性化,
促发了教师的创造
性,
并为教师的创造提供更多不同层级的平台。
教师执
行校长制度包括校级教师
执行校长和年级分校教师执行校长两种类型。它的特点是对科层
制的反转型改
造。
这是对学校办学方式的重要补充,
它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性、
主
体性。执
行校长制度,改变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使校园日益和谐、
均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生长态势。
2007
年蓝校长走进央视
《奠基》
,向全国观众展示我校的诗意育人氛围,诗意的办学理
念,独创的“执
行校长制度”
,将以所示意、温暖、润泽的学校
呈现给全国观众。
三、润物无声
流淌诗情
“有诸内而形于外”是一句
富有哲理的话
,
说明内涵与外形的相互关系中
< br>,
内涵的决定性作用
,
任何一种
外形都是某种内涵的反映
,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
,
这
句话也同样适用。
校园是
师生工作学习活动的场所,
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地,
更是校
园文化的载体。
当诗意教育成为草堂小学的校园文化内涵时,
必
然与草堂
小学的校园环境建设相互渗透,彼此之间互相制约和依赖
,
构成和谐的整体。
于是走进校门,就能踏上一条笔直的叫做“诗路花语”的道路,这个名字
是向全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广泛征集而来的。
路旁古朴的石材上刻有诗圣杜甫在成
都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成都赋》、《蜀相》、《客至》等等。每天
清晨孩子们就踏着这条诗歌之路开始一天幸福的、愉快的、诗意的校园生活。
与“诗路花语”相
邻的一排亭子是学校的宣传橱窗,橱窗里有学校的校徽,
一个潇洒的“
< br>C
”是“草”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宋体的竖勾加上两个圆点构成
了一张天真可爱的娃娃脸。还有学校的形象娃娃设计“大大”和“小小”,孩子
们非常的喜欢,
体现了学校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宣传橱窗记载着
草堂小学最感动、
最难忘、最珍贵的瞬间。
< br>站在大道放眼望去,
一幅
“绿色的地毯”
是学校标准的
200
米环形塑胶操场,
是孩子们最愉快的活动天地,
他们在这里释放着自己的活力,
< br>释放着自己的快乐,
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乐园。
<
/p>
大道的尽头,拾级而上将来到草堂小学师生的心灵圣地——好雨轩。
“好雨
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
p>
镌刻在诗圣杜甫塑像前地面上的是一地狂劲的草书——
《春夜喜雨》
,是草堂小学民管会王飞副馆长的亲笔所书。这“好雨”二字,取
自杜诗《春夜喜雨》的
首句,也暗含着老师们如滋润万物的春雨一般,在校园这
块肥沃的土地上,滋养孕育着如
青青碧草般的草堂小学子们。
“好雨轩”也是“草堂诗社”的
办公室。学校拥有一千九百多名成员的草堂
诗社是在
2001<
/p>
年
5
月由孩子们自发创建的。从社长、编
辑、通讯员到成员全由
学生组成。它是孩子们自己的诗社,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在诗社
里自由、自主
地开展着各项活动,充分地展示着他们的才华、能力、爱好、个性。诗社墙
上的
照片记录的就是诗社的孩子们珍藏着的最难忘、
最美好的记
忆。
有诗社成员第一
次代表全国的中小学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杜
甫、
杜诗研究的专家们、
学者们、
大<
/p>
诗人们会聚一堂,
共话诗圣;
有中央电视
台直播了我们草堂小学的诗歌课堂的画
面。
有庆六一草堂诗社成
立四周年及诗歌作品义卖活动的记录。
就是这样,
我们
生活的社区——诗意的草堂、
浣花成为了草小孩子们素质教育的生活大课
堂。
对
面那些陈列柜里珍藏的则是孩子们在他们的诗歌教育课堂
上亲手制作的诗歌小
作品。
好雨轩里
有间颇具盛唐遗韵的小屋,
就是诗社的孩子们古朴、
典雅的会议
室
和活动室。
摆放在桌上的这一本本精美的诗集本,
就是孩子们从他们诵读和创作
的成千上万首诗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最喜欢的诗
和他们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诗—
—《草堂诗社读本》和《学生诗集本》。这间洋溢着诗情
画意的小屋是诗社的孩
子们最爱来的地方,
闲暇时孩子们在这里
开开会,
读读诗,
商讨商讨诗社的各项
工作。在这里,在我们的草堂诗社,孩子们拥有的是同等的教育,是同样快乐而
诗意的童
年。
在这里,
作为教者,
我们领悟到的
是诗歌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好的方
式之一。
“一上间”是学校的一个卫生间,它的名字出自欧阳修关于读
书的三种方
式的一个小典故。欧阳修认为:读书有马上、枕上和厕上三种方式,孩子们取
其
一种,
就把这里叫做了“一上间”。
后来,
其他的卫生间也被孩子们引经据典各
自命名了。
学校一共有四个楼道,分别以琴、棋、书、画命名。例如琴楼道,“独
坐幽
簧里,
弹琴复长啸。
”地面上的诗
句也与琴有关。
而提醒孩子们上下楼道的安全
标记也变做了一把
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琵琶。
楼道拐角处墙两面贴着的诗句
则
把“亲、清、静、净”的校园物语寓于诗中,这些诗句默默地提醒着孩子们既
读书,又做
人。教学楼里张贴的装饰画,大量的是孩子们在诗歌创作上的作品,
孩子们用他们的诗、
他们的画打扮着他们的校园,
洋溢着他们的快乐,
张显着他
们的诗意生活。
来到孩子的阅览室——碧草书屋,
门上的诗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
-
-
-
-
-
-
-
-
-
上一篇:关于垃圾分类的英语作文3篇
下一篇:尼采哲学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