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势利导,点拨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和我的导师蔡澄清先生在解释“什么是点拨法”时,
始
终坚持下面的一段话――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
习过
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
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
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
的途径与方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所谓“点”,
就
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这种
点拨,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
利导,启发
思维,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它是运用启发式原则引
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这段话带有定义性质,
讲了三层意思
:
一是点拨的概念意义,
即什么叫“点”,什么叫“拨”;二是
“点拨”的目的意义,即
“点拨法”是作什么用的;
三是“点拨
”的依凭意义,
即针对什
么问题从何处“点拨”,换言之,点拨
的出手根据是什么。这三
层意思中,
一二层都比较好理解,
p>
因为仅仅是理解到了也就可以
了;
第三层令
人感到“飘忽不定”,
究竟应从何处入手呢?我和
导师在很多情
况下还说过这样的话:“当点则点,当拨则拨”,
这就显得更加“空灵”与“玄秘”了,
何谓“当”?什么时候才
是最好的“当”?点拨法操作的非模式
化确实给操作或推广带
来了不便。
后来,
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也试图归纳出一些操作程
序来,
但也仅是
“程序”而非“程式”。
“点拨教学”研究有三
十多年了,我和
导师蔡澄清先生至今仍然坚持非模式化。这,似
乎有些固执己见。但从学理上思考,只有
这种选择才符合“点
拨”的本质属性。
点拨,
< br>既是一种思想理念,
也是一种行为方式;
既是教师为教的
基本思路,
也是学生自学的最高境界。
这些思考,
这些行为,
都很难在既定的预设中亦步亦趋地刻板完成,
它们本
身相当灵动,
运动中有很强的即时生成性。
这是客观事实。
因此,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体系
”建构而生硬地去归纳出模式或模型
来。
当然,
“
点拨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还是要明确的。
这里
就上段定义式
解说中的一个核心词“因势利导”,
再作一点深度
阐释。我们认
为,点拨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有不同表述,但核心
意义不外八个字,一是“因材施教”,
一是“因势利导”。“因
材施教”是从教学对象上而言的,
一为
学生,
一为学生所学的教
材(如课本),属“对象论”;“因势
利导”是从教与学的过程
上而言的,一为“势”,一为“导”,共同演化教与学的起点、
步骤、线索与方法,因此称作“过程论”。必须指出的是,先有
“对象论”再有“过程论”,
“对象”决定“过程”。
同时,<
/p>
“对
象论”也是“过程论”中“势”的应有之义,
即“对象”的状态
是“势”的表现之一。
调过头来说,
“因势利导”又是“因材施
教”中“教”的全部意义。
这样八个字又是一句话了,
即“因材
而因势利导
”。由此可见,从教学这个实施性行为上讲,“因势
利导”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
“因势利导
”的具体实施是怎样一条路子?它的关键环节
在哪些方面?以下从两方面加以讨论。
p>
一、“势”的规定性认识和动态性分析
势,趋势,指事物人事等内在力量
表现出来的趋向;也是已
经生成的现象和状态。
不管是已经生成
的状态,
还是即将形成的
趋向,都有现有的标志和变化的动态。
我们讲教学要“实事求
是”,
就是说一方面要观察好“实事”,
这就是对学生学习现状
的认识,
另一方
面还要预测好未来方向,
形成“是”
(即规律性)
的相关分析与判断。“因势利导”,首先要“因势”,而后才能
“利导”。当
然,“导”的过程中也会对“势”产生反作用。因
者,
顺也;<
/p>
因势,
即顺着现有并发展的形势、
情势。
利者,
顺利,
使有利也;
利导就是使行为有利于引导、
导示也。
“势”是“导
”
的前提与条件;“导”是“势”的发展与改变。
就点拨教学而言,“势”的规定性
认识不外乎四方面情况。
第一,
学生身心发展实际。
这是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所必须
进行的客观分析。这方面工作到位了,
透彻了,点拨教学就有了
生命活力。有的同志说,为什么这节课他点拨起来了,我却点拨
不动,
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方面认识不够。
各门学科教学都要了解
学生身心发展实际,
语文学科尤其困难
也尤其必要。
以教材而论,
所有学科都是编者直接面向中学生“
写”出来的,
只有语文是编
者把别人作品拿过来直接面向学生“
编”出来的。
因而,
一篇课
文教高中可
以,
教初中也未尝不可,
问题是看你怎么教。
< br>这个“怎
么教”就是一个揣度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问题,你不能不考虑
“可接受性”。其他学科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语言技能是
否构成有效
关系。
这里不是讲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那是理论研
究者去做的事。
这里只讲也必须要讲到的是语言应用基本技能之
间的有效关系。而这一点,我们做得相当不够。比如作文,我们
常常讲学生
作文“写不生动”,
语言感染不了人。
尤其是高中学
生,议论风发,可以;创新立论,也可以;可就是语言缺乏表现
力。
原因在哪里呢?从语言技能有效关系上看,
描写技能的弱化,
往往带来的是议论语言的干瘪和叙述语言的单调。
你现在要求一
位高中生就某件事发表议论,他可以滔滔不绝,罗列很多材料。
你如果要
求他将其中某一片段展开来描写一番,
他可能是词不达
意。
p>
语言技能关系还包括语言知识对于技能形成的有效关系。
比
如句序、
词序的语法知识缺失和逻辑知识空白,
必然导致表达的
流畅性和准确性的严重损伤。
我们没有凭借地要
求学生表达更流
畅些,
怎么点拨也点拨不了,
< br>而如果凭借语法知识练习一下句序、
词序的安排,
使学生
养成知识的应用习惯,
用“知识”作为学习
的向导,
那么,
你的知识学习的点拨就一定能焕发可持续的光彩。
< br>这也正是我们在“点拨法”讨论的著述中始终坚持“点拨知识
重点难点,启发学生
举一反三”的用意所在。第三,课文内容与
形式的特色研究。教任何一篇课文都不可忽略
课文的个性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习课文个性的过程也就是
语文素养与语文个
性不断丰富化、趋同化的过程。课文特色,自然是引导学生“走
进文本”的必因之“势”。第四,班级课堂学习风气的把握。班
风,是
教育个性化的体现,直接影响学习作风。在这方面,有经
验的教师是因班风而造“势”,
即营造语文学习的个性之
“势”,创造点拨教学的有利条件。
以上所讲的四方面,
是比较稳定的状态,
称作是“势”的规
定性认识。这
很重要,是实施点拨的基础性条件。因势利导的
“势”还有把握上极其困难的一面,
p>
即学习过程中随机自然生成
的思考状态和成效。
说实话,
我们几十年来从事点拨教学与研究
的难点也就在这
里。点拨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在这里。
任何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有自然生成的思考状态和成效,
但不
是每个人或每堂课的教学都会这样。有的人教学或有的课只有
p>
“状态”而没有“成效”,
是因为没有捕捉这个“状态”并使之
p>
形成有利条件而因之去“导”。
有的人教学或有的课能产生卓越
p>
“成效”,
是因为随机捕捉“状态”甚至由此再生出若干优势状
p>
态从而形成有利之“势”,
教师趁“势”而教,
课便教得“势”
如破竹。这样的课当然是精彩纷呈的。前边所讲的“当点则点,
p>
当拨则拨”,这个“当”字讲的就是捕捉“状态”、催生“状
态”、
激活“状态”、用足“状态”的“当口”。我们在很多著
述中讲到“点拨的时机”,
p>
就是指这个“当口”,
是恰到好处之
火候。
叶圣陶先生称为“相机诱导”。
相,
观
察也,
审时度势也;
机,当口也,机会也。相准了“机”,“诱
导”之功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