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类文本专项训练
回归高考
19
道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l
~
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
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
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
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
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
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
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
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
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
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
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
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
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
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
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
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
——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
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
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
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
那需要多少时间
?
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
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
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
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
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
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
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
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
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
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
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
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
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
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
而一旦进去,
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
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
?
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
情
”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注
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
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
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
?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
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
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
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
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
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
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
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
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
得更为锋利。
p>
(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
1
.下列对
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
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
与黑箱
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
则操作即可
得到预期的结果。
C
.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
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
< br>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
.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
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
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p>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A
.
在当今世界,
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p>
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
p>
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
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
.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
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
.
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
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
况下受到了科
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
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
他们即使没
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
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
要
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
提示我
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
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
针灸
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
.
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
双刃
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
CB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3
题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体大致
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
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
“鸑鷟,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
p>
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
呢
?
我们看到,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
铜器纹饰中,
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
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
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
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
的不是凤而是
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
左传》记载郯子说
: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
鸟,为鸟师而鸟名。凤
鸟氏历正也,
……九扈为九农正。
”
凤鸟氏成为
“历正”
之官,
是由于它知天时,
九扈成为
“
九
农正”
,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
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
,应
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
,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
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
“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
/p>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
视。
《尚书》
“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
现的“命”字多指天命,
“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
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
紧接着就
“不革服,
< br>“格于庙”
(
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
)
,
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
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
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
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
命”呢
?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
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
: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
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
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
短尾鸟的形象。
B.
在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
.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
.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
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
/p>
B.
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
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
.凤鸟知天
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
D.
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
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
根据
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
< br>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
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
/p>
.
《尚书》
“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
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
“殷革
夏命”
,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
D
.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
,就是因为鹑是
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
BA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
对此议论
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
,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
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
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
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
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
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
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
》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疑的,恐怕要
数《韩非子》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
,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
汉简帛古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
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
《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
字体比较早,不避汉
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
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
书》四篇,系“黄”
、
“老”
合抄之本
,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
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
时公众心目中已具有崇高位置,
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 br>同时,
《黄帝书》
与
《申子》<
/p>
、
《慎子》
、
《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
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
《黄帝书》
不应
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
天下者
有玄德”
,什么是“玄德。
”文
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
而不宰,之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
称引
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
但矛盾和可疑之点
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
《老
学先于孔
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
《老子》成书早于《论
p>
语》
”
。
如
《论语·
卫灵公》
:
“子曰:
‘无为而治者,
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
’
”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
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上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
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
。
’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
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
铁证,而且是
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
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
<
老子
>
的年代》
)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
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司马迁《
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
中作《老子考异
》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
法弄
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
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
、
《吕氏春秋》等
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
p>
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
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 br>2
.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
写年代可以大致确
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
.
《黄帝书》和《老子》
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
于《黄帝书》
,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
C.
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
老子》影响之处,
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一<
/p>
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
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
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
强了论证的力量。
B.
道家以“发明
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
“老”
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
/p>
C.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
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
系。
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
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
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
学于老子一事。
BDC
四、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
l
~
3
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
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
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
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
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
< br>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
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
冶”
,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
本的原因。鲁迅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
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
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
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
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
,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
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
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
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
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
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
< br>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
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
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
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
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
“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
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
理距离。不仅遥远的
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
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
陌生的空间,这
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
主体可以“审
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
从而感受到
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
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
人类社会和人类活
动中十分重要、
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
毁的同时,
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
1<
/p>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
自由,面对封建
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
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
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
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
移,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
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
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
200
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
他们
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
.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
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
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p>
C
.
当悲剧以
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
.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
,所以说悲剧在
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
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
,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
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
.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
使人在强烈的
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
.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
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
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
审美对象的。
D
.悲剧在表现冲突与
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
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
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DCB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
3
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
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
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
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
主,所以对农产品的
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
“五谷不
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
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
/p>
“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
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
,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
可
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
“脯肉
有
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
以故
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
》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
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
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
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
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
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
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
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
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
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
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
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
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
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
(
《袁
氏世范》
)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
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
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
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
对商品质量负责。
“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
为行,虽医卜亦
有职。
”
(
《都城纪胜》
)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
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
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
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
质量进行把关,
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
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
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
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
,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
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
思路和路径选择。
(
摘编自张炜达《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
1
.下列
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
安全方面的问题。
B
《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
当立
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二年律令》
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
的犯罪行为的追
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
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
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
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
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
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
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
这一政府机构。
< br>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
代行
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
< br>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
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
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
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
p>
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
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
/p>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
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CBB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
3
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
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
前的繁荣。在此背景
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
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
押、典、赊
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
的形式,在紧
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
为高利贷,它可
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
殊支付和燃眉之急
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
动产担保,它必须转
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
即可。债务人违约时,
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
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
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
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
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
、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
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
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
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
币供给和流
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
及大量流通的
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
题,在高度发达
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
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
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
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
然后凭
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
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
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
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
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
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
据需要持交子、关子、
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
可
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
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
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
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
p>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
代金
融的一个新特点。
B
.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渡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
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
.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
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
p>
.
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
不足的问题,
缓解
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p>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一项是
A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
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
.
各类新型纸质
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
< br>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
.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
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
.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
了
技术条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质库
、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
库、解库
也随之兴盛。
B
.在宋代,出典人将
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
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
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
.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
货
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
.
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p>
同时也为此
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ABD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
3
题。
<
/p>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0
世纪解释学兴起,
一个名为
< br>“接
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
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
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
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
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
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
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
,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
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
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
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
“空缺”
、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
是说它有一些东
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
象去补充;所
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
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
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
p>
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
/p>
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
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
只能是文本与“前理
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
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
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
,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
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
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
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
样的理解,
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
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
/p>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
p>
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
/p>
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
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
理
解中也有普遍性。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
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
<
/p>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
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
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
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
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
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
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
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
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
在,从这个意义
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
,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
或不明写,需
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p>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接
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 br>
C
.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
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
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
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
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
发挥作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
唤性的体现,
含蓄的美在于从
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
少胜多,以简驭繁。
B
.理解就是误
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正如《西厢记》
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 br>。
C
.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
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
/p>
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 br>
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
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
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
有同—性。
ACB
八、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
l
~
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
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
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
纪》
< br>,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
< br>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
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
的文字展现在
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
见先公先王考》及
《续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
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
强。因为这
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
《史记》也确
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
,那么司马迁在
《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
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
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
《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
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
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
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
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
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
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
了巨大影响,
1925<
/p>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
,力倡“二重证据法
”
,亦使
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
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
有催生作用。
1928
p>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
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
< br>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
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
许慎的《说文解字》
,传统
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
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
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
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
早期形式,其构成
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
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文字,
它的发现对
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
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
商王朝,然而
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
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
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
胡适认为
古史研究大致可从
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
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
所载
内容的真实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
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
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
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
受到古史
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
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
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
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
它
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
盘庚》
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
p>
由此看来,
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
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
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
遗
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
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
p>
从此中国的文字学
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DBD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
/p>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
p>
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
/p>
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
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
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
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
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
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
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
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
》《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
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行
侠奇遇和所见所闻,
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
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
话本等古典
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
/p>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
p>
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
/p>
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
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
回
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
子们
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
于故事
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
,他是在
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
/p>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
p>
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p>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
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
得
更有意味。
16
世纪末期以来,小说
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
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
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
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
”,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
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
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
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
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
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
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p>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故
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
赖亲身经
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
.传统故事和
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
加工后的游历见
闻。
C
.
1
7
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
-
-
-
-
-
-
-
-
-
上一篇: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历史简介
下一篇:zemax优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