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3 07:41
tags:

-

2021年2月13日发(作者:shao)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天文,历法,乐律



(一)天文在上古 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


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 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


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 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


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


,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


这里是举例性质, 见《广雅


·


释天》


< br>)


,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


名 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


世 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


象 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


骨 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


月食的记载,


《尚书》


《诗经》


《春秋》


《左传》

《国语》


《尔


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 记录,


《史记》有《天官书》



《汉书 》有《天


文志》


。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 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 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



,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



,妇人之语也。




离於毕



,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



,儿童之谣也。后世 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注:见


《日知录》


卷三十



天文



条。



七月流火


”< /p>



《诗经


·


豳风


·


七月》




三星在户




《诗



·


唐风


·


绸缪》




月离於毕



见《诗经


·


小雅


·


渐渐之石》




龙尾伏辰



见《左传 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


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


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


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

< p>
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 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诗经》



子兴 视夜,明星有




(注:见《诗经


·


郑风


·


女曰鸡鸣 》





“< /p>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注:见《诗经< /p>


·


陈风


·


东门< /p>


之杨》




,都 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


经》说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注:见《诗经


·


小雅


·


大东》




。木星古名 岁星,迳称为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 纪年(注:下文谈


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


星或填星。值得注 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


指恒星中的定星( 营室)


(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


αβ

两星。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水昏正而栽



,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


(注:


即心宿,


特指心宿二,


即天蝎座的


α


星。


《史记


·


天官书》


所说的火,


才是指火星


(荧


惑)





《诗经》



七月流火



,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 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


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

< p>
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

< p>
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



坐标



(注: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


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


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


轨迹就是黄道。这里所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


投影。星宿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古人把比


较靠近的若干个星假想地联系起来,给以一个特殊的名称如毕参箕斗等等,后世又名星


官。



,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


、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


起来想像成的 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以东方苍龙为例,从角宿到箕宿看成为一条龙,


角像龙角,氐 房像龙身,尾宿即龙尾。再以南方朱雀为例,从井宿到轸宿看成为一只鸟,


柳为鸟嘴,星 为鸟颈,张为嗉,翼为羽翮。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像成为某些动物的


形象(如大熊 、狮子、天蝎等)很相类似。






上文说过,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 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


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


< p>
月离於毕





荧惑守心





太白食昴



这一类关於天象的话就

< p>
不难懂了(注:


《尚书


·


洪范》伪孔传:



月经於箕则多风,离於毕则多雨。

< p>
”“


荧惑守心




《论衡


·


变虚》


篇;



太白食昴



见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见本书下册


887


页)






月离於毕


意思是月亮附丽於毕宿(离,丽也)



< br>荧惑守心



是说火星居於心宿;



太白食昴



是说金星


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



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


斗牛之间


< br>,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






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 的坐标,


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


测对象。例如 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


是夏季五月< /p>


(注:


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


《夏小正 》



正月初昏参中,


五月初昏大火中。




等等。






古人对 於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於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


述的对象。


《诗经》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 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注:见《诗经


·




·


大 东》




,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箕 斗二宿同出现於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


北。


箕宿四星联 系起来想像成为簸箕形,


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像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 br>《诗


经》



三星在天

< p>




三星在隅





三星在户



,则是指参宿而言(注:此从毛传。



,因为参


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至於乐府诗里所说的

< p>


青龙对道隅



(注:见 《陇西行》




,道

< br>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

< br>用的典故。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不必叙述(注:但是织女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而

< br>是指天琴座的


α


星;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而是 指天鹰座的


α


星,牛郎所牵的牛


才是牛 宿。



,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 用的。


《左传昭公元


年》说:






昔高辛 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於旷林,


不相能也,


日寻干 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


, 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


;迁实沈


于大夏(晋阳)


,主参(主祀参星)


,唐人是因,


.... ..


故参为晋星(即参宿)







因此后 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於西方,心宿居於东方,出


没两不相见 ,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


说的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以上述的 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


八个星宿为主体,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 为二十八个不等分。在


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 p>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

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

天市垣,这里不一一细说。






现在说一说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 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 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


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於 大熊座。






附图: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 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


约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 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


不同的时间,出现於天空不同的方位, 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


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


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






现在说到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 气的变换,


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


分为星纪、玄 枵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


例如星纪有斗 牛两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余皆仿此。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


的广狭不一, 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换句话说,有些宿是


跨属於相邻的 两个次的。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注:这表是根据《汉书


·


律 历志》作的,


各次的名称、写法和顺序都根据《汉书


·


律历志》









附图: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叫做黄道带,


认为这是日月和行星运行所经过


的处所。他们也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把黄 道带分为白羊、金牛等十二个等分,叫做黄道十


二宫。其用意和我国古代的十二次相同, 但起讫界限稍有差异,对照起来,大致如下表所


示:






附图:






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 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


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 ,等等。第二,用来说


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例如说某年

< p>


岁在星纪



,次年



岁在玄枵



,等


等。这两点,后面谈到历法时还要讨论。






有一件 事值得提一提,上述十二次的名称大都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这


里是次名, 但在古代同时又是所属心宿的名称。又如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


然和南方朱 雀的星象有关,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属於这三次。


《左传僖公五年》



鹑火中




孔疏说



鹑火之次正中於南方



,又说



鹑火星者谓柳星张也



,可以为证。






下面谈谈分野。






《史记


·


天官书》说:



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 域



,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


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


星宿分别指配於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


国的分野(注: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例如《汉书


·


地理志》




齐地,虚


危之分野也。




, 这种看法,便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星宿的分野,


一般按列国来分配,< /p>


如表甲


(注:


表甲是根据


《淮南子


·


天文训》


作的。< /p>




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乙(注: 表乙是根据《史记


·


天官书》作的。








附图:






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为纲,配 以列国的,如表丙所示(注:表丙是根据《周礼


·


< p>
章氏》郑玄注作的。








附图:






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


< p>



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


的吉凶。例如《论衡


·


变虚篇》讲到荧惑守心的时候说 :



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


祸 当君。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迷信。但是古人对於星宿分野的具 体分配既然有了一种传


统的了解,那么古典作家作品在写到某个地区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地 区相配的星宿,就完全


可以理解了。庾信《哀江南赋》说



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王勃《滕 王阁序》说



星分翼轸



,李白《蜀道难》说



扪参历井


,就是在分野的意义上提到这些星宿的。






最后应 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於科学水平和历史条


件的限制, 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於某些


异乎寻常的 天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於是在崇敬天帝的思想基础上,把天象的变化和


人间的祸福 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例如日食,被认为对最高统治


者不利,所 以《左传昭公十七年》说:



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不杀牲盛馔 )


,伐鼓於社。



《礼记


·


昏义》也说:



日蚀则天 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



这是把日食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


者的警告。又如彗星(一名孛星,欃枪)的出现,被认为是兵灾的凶象,所以史书上常有


记载。甚至行星运行的情况也被认为是吉凶的预兆。例如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


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五谷昌盛,而荧惑运行到这一星宿,这个国家就要发生种种祸殃,等


等。占星家还认为某某星主水旱,某某星主饥馑,某某星主疾疫,某某星主盗贼,注意它


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的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就不一一叙述了。






占星无 疑是迷信,占星术后来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麻醉人民的工具,我们阅读古


书,对此应 该有所了解。






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 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





,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





(现代叫做朔望月)


。至於





的概念,最 初大约是由於


庄稼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


《说文》说:



年,熟谷也。



如果 说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


来暑往的周期,那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代叫做太阳 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


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 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


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大月各三十天,六个小月各二十九天(注 :这是因为月相变化的周期


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间,现代测得是


29.53


日。



,全年总共


354


天。但是这个日数少於一个


太阳年。


《尚书


·


尧曲》说: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实际上四 季循环的周期约为


3651/4


日,


比 十二个朔望月的日数约多


111/4


日,


积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所以三年就要闰一


个月,使 历年的平均长度大约等於一个太阳年,并和自然季节大致调和配合。


《尧典》说: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注:注意:


《尧典》这里说



岁< /p>



,不说



年< /p>



,这是用





表示从今年


某一节气(例如冬至)到 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使之和



< br>”


有分工,





表示


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 间。所以《周礼


·


春官


·


大史》说:



正岁年


以序事



,岁年并举。


,就是这个意思。






古人很重视置闰。


《左传文公六年》 说:



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


於是乎在矣。



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 以《说文》说



五年再闰


< p>
。五年闰两次


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 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


在年终,称为


十三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 /p>



十四月



。春 秋时


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



后九月



,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


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注: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上古也有年中


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 叫做



失闰



。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


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 p>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


,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 分为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 些名


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


《楚辞


·


哀郢》



民离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东迁



(注:


见本书第二册< /p>


561


页。



, 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


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 意味着一年。


《庄子


·


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



(注:见本书第二



377

< p>
页。



,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 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


是因为


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注:


见 杜预


《春秋序》



旧说春秋犹言四时< /p>



《诗经


·


鲁颂


·



宫》郑玄笺)

,错举春秋以包春夏秋冬四时(杜预春秋序


·


孔颖达正义)


,似难置信。



。后来


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



春夏秋




,而是



春秋冬夏


< br>,这是值得注意的(注:例如《墨子


·


天志中》



制为四时春秋冬夏,


以纪纲之




《管子


·


幼官图》



修春秋冬夏之常祭




《礼记


·


孔子闲居》



天有四时,


春秋冬夏




等等。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 律,把周岁


3651/4


日平


分为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注:每个节气占


15.22


日弱。


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节气占


1 4


日多(冬至前后)


,有的节气占


16


日多(夏至前


后)


< br>)


,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 事


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 组


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注:这是依照后代 的顺序;名称和《淮南子


·



文训》相 同。惊蛰古名启蛰,汉代避景帝讳改名惊蛰。又,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月份的配搭


不是绝对 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太阳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这里所列的是综合一


般的情况 。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 月节,雨水是正月中,


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 注:由於一个节气加一


个中气差不多是三十天半,大於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 气总要比上月推迟一两


天,推迟到某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 古人说



闰月无中气




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 年每月八日


和二十三日左右是交节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


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注:实际上二十


四个节气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试以


《汉书

·


律历


志》所载的即二千多年前的天象为例。太阳运行到星 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


至,


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 ,


运行到玄枵中央交大寒,


等等。


下表 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注:


这表是根据


《 汉书


·


律历志》


的顺序排的,


惊蛰在雨水之前,


清明在谷雨之后,


和后代不同 。


《汉书


·


律历志》

< br>并指出交某节气时太阳所在的星宿及其度数,


如冬至日在牵牛初度,


即摩


羯座


β


星附近。现代天 象和古代不同,现在的冬至点在人马座(相当於古代的析木)









附图: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


气:


《尚书


·


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


《吕氏春秋》统名之曰日夜分,因为这


两天昼夜长短相等;


《尧 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


白天最短,所以《吕氏春 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注:


《孟子》统名之曰日至。


《 孟



·


告子上》



今夫



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 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熟




,这指夏至而言;


《孟子


·


离 娄下》



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


坐而致也



,旧说指冬至而言。

< p>
《左传》又称冬至为日南至。




《左传僖公五年》说,



凡分


至启闭必书云物



,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 夏,闭指立秋立冬(注:


据杜预注。




《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季节。到《淮南子》

< p>
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我们阅 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


内的记时法 )


、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 元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干是天干,即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


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注: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


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所以不可能有



甲丑


”“


乙寅



之类。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 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


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 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


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 p>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


·


哀 郢》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黾吾以




(注:见本书第二册


561


页。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 地支纪日比较后


起,大多限於特定的日子如


< br>子卯不乐



(礼记


·

< p>
檀弓)


、三月上巳之类。






从一个 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


晦。所以《 庄子》说



朝菌不知晦朔


< p>
(注:见本书第二册


377


页。

< br>)


。初三叫做胐


(fěi)


,大 月


十六、


小月十五叫做望,


鲍照诗



三五二八时,


千里与君同



(注:



《玩月城西门廨中 》





就是 指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注:西周初期有一种特别的记日法,


即把 一个月分为四分,类似现代的周(星期)


,每分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 br>“


既望



就是其


中之一。这种纪日法后来没有使用,这里不细说。



。 所以苏轼《前赤壁赋》说:



壬戌之


秋 ,七月既望。



朔晦两天,一般既称干支又称朔晦,例如《左传 僖公五年》



冬十二月丙


子朔,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左传襄公十八年 》



十月


......


丙寅晦,齐师夜遁



。其他日


子一般就只记干支(注:


《尚书》胐日也是既称干支又称胐,例如《毕命》




惟十有二年


六月庚午胐



,这种情况在一般古书中很少见。



,但是人们可以根据当月朔日的干支推知


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根据后人推定的


春秋长历可以知道辛丑是鲁隐公元 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带说一说,根据历谱中干支的日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的 错误来。


《春秋襄公二


十八年》说: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 br>从甲寅到乙未共四十二天,不


可能同在一个月之内,可见这里必有错误。






下面谈谈一天之内的记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 干时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


叫做夕暮昏晚


(注:


古代夕又当夜讲,


通作昔。


《庄 子


·


天运》




蚊虻噆肤,


则通昔不寐矣。



《说文》




晚,暮 也。




,所以古书上常常见到朝夕并 举,旦暮并举,晨昏并举,昏旦并


举,等等。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 隅中(注:


《左传昭公五年》孔颖


达疏:



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




,太阳西斜叫做昃。了解到这一点,


对於古书上所说 的



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



(注:见《尚书


·


无逸》


)这一类记录时间的


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

< p>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

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


《孔


雀东南飞》


说:



晻晻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


人定以后就是夜 半了。






《诗经》说: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注:见《诗经


·

< br>郑风


·


女曰鸡鸣》


< p>
)鸡鸣和昧


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昧旦又叫昧爽,这是天将亮 的时间。此外古书上又常


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 於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


等於现代的 两小时(注:小时本来是小时辰的意思;因为一小时只等於半个时辰。



。和现


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


,上午两点是丑时,四


点是寅时,


六点是卯时 ,


其余由此顺推。


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


正。


晚上十一点


(即


二十三点 )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


等於把一 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列表对照如下:






附图:






古人纪 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做正


(zhēng)



(注:


秦避始皇讳,


改正月为端月。


但是秦以十月为岁首,


下文还要谈到。



《诗经


·


小雅


·



月》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这里的正月指夏历四月(毛传)


,不是作为岁首的正月。




在先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定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 楚辞)


,四月为除(诗经)


,九


月为玄 (国语)


,十月为阳(诗经)


,等等(注:这里是举例性质,参 看《尔雅


·


释天》


< br>)



古人又有所谓


< p>
月建



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 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


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 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


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注:庾信《哀江南 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

< p>
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见本书本册< /p>


1157


页)




,如此周而复始(注:


《说文》


对於 十二支各字的解释就是联系着月份的。前人把





解释为



斗建

< p>


,意思是斗柄所指,


认为十二支代表北斗星斗柄 所指的十二个不同的方位(例如以子为北,午为南,卯为东,


酉为西等等)


,十一月斗柄指北,所以为建子之月,以后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十二个


月 周而复始,这种说法在过去很普遍。南北朝的天文学家祖冲之,清朝的天文学家梅文鼎


都 指出月建和斗柄所指的方位没有关系。



至於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


则是后起的事。






我国古 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


770


年记为周平王元


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汉武 帝开始用年号纪


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三年,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 就重新纪元。这


两种纪年法是过去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 象纪年,有所谓


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岁指太岁。下面分别叙述。





先说岁星纪年法。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


东命 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


次。 假如某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



岁在星纪



,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范


围,就记为



岁在玄枵



,其 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注:事实上岁星并不是十二年


绕天一周,


而是


11.8622


年绕天一周,

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


渐积至八十


六年, 便多走过一个星次,这叫做



超辰


”< /p>





《左传襄 公三十年》说:



於子蟜之卒也,将


葬 ,公孙挥与裨灶晨会事焉。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


?


其莠犹在乎?


?


於是岁在


降娄




《国语


·


晋语四》



君之行也,


岁在大火




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p>


(注:


有人认为


《左

传》


《国语》里的岁星纪年出自刘歆伪托,并不反映当时的实际天象。








再说太岁纪年法。古人有所谓十二 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


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 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附图:






岁星由 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


在实际生活 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


(注:


《汉书


·


天文志》


叫 做太岁,


《史记


·


天官书》

< p>
叫做岁阴,


《淮南子


·


天 文训》


叫做太阴。




让它和真岁星



背道而驰


”< /p>


,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



·


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纪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 在析木(寅)


,这一年就




太岁在寅




第二年岁 星运行到玄枵,


太岁便运行到大火


(卯)



这一年就是



太岁在卯

< p>



其余由此类推,如下面图所示。此外古人还取 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



岁在寅


”“


太岁在卯


< p>
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注:单阏,读


chányān




。屈原《离骚》




摄提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3 07: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8849.html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