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医学心悟》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1:25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unibit)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


施治的八纲、


八法、


因证立方,


条分缕析,


多为临床心得之语。


末附


《外科十法》




?



?



?





自序



凡例



?



卷一


o



o



o



o



o



o



o



o



o



o



?



?



?



?



?



?



?



?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



?



?



?



医中百误歌



保生四要



治阴虚无上妙方



人参果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火字解



脉法金针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医门八法



论汗法



论和法



论下法



论消法



论吐法



论清法



论温法



论补法



伤寒纲领



伤寒主治四字论



经腑论



阴证有三说



论疫



六气相杂须辩论



论中风



中风寒热辨



中风不语辨



中风类中辨证法



杂症主治四字论



入门辨证诀







唇口






?



?



?



?



?



?



?



o



o



o



?



?



?



?



?



?



?



?



?



?



?



?



?



o



?



?



?



?



o



?



?



?



?



?



?



?



?



?



?



?



o



?



?



?













小腹



卷二



伤寒类伤寒辨



伤寒六经见证法



太阳经证



桂枝汤方



麻黄汤方



加味香苏散



柴葛解肌汤



头痛



项脊强



身痛



四肢拘急



发热



恶寒





脉浮



脉伏



阳明经证



葛根汤



目痛鼻干



唇焦漱水不欲咽



脉长



少阳经证



小柴胡汤



耳聋



胸满



胁痛



目眩口苦



呕吐



往来寒热



头汗



盗汗



舌苔滑



脉弦



太阴经证



大柴胡汤



腹满痛



下利



?



o



?



?



?



?



?



?



o



?



?



?



?



o



?



?



o



?



?



?



?



?



?



?



?



?



?



?



o



o



o



o



o



?



?



?



?



?



?



?



?



?



?



?



脉沉实



少阴经证



小承气汤



甘桔汤



口燥咽干而渴



咽痛



下利清水



目不明



厥阴经证



少腹满



舌蜷囊缩



厥逆



消渴



太阳腑病



五苓散



口渴溺赤



阳明腑病



白虎汤方



调胃承气汤



潮热



谵语



狂乱



不得眠



燥渴



自汗



手足心腋下有汗



便闭



转矢气



论里中之里



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



论阳明兼证用药法



合病并病



直中三阴诸证



附子理中汤



四逆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理中安蛔散



腹中冷痛



呕吐清涎沫



下利清谷



但欲寐



蜷卧



四肢厥冷



身痛如被杖



?



?



?



?



o



o



囊缩



舌黑而润



脉沉细无力



吐蛔



两感



伤寒兼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咳嗽



止嗽散



小半夏加茯苓汤



咽痛



伤寒吐血



犀角地黄汤





便脓血



蓄血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动阴血



鼻鼾鼻鸣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葳蕤汤



温疟



身重难转侧



发黄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茵陈术附汤





加减小续命汤



三一承气汤



斑疹



三黄解毒汤



犀角大青汤



结胸痞气



小陷胸汤



大陷胸汤



半夏泻心汤



白散



枳实理中丸



脏结



振战栗



筋惕肉



真武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卷三


o



义手冒心



惊悸



小便不利



遗溺



呃逆



扁鹊丁香散





栀子豉汤



郁冒



导赤散



奔豚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风温湿温



风湿相搏



劳复、食复、女劳复


人参三白汤



阴阳易



狐惑



雄黄丸方



阳毒阴毒



栀子汤



百合病



百合知母汤方



坏病



羊肉汤方



热入血室



阴躁似阳躁



阳厥似阴厥





除中



气上冲心



瓜蒂散



姜附汤



桂枝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十枣汤



人参膏



当归补血汤



酸枣仁汤



小青龙汤



桂枝甘草汤






中风门


?



?



?



?



?



?



?



?



?



?



?



?



o



?



?



?



?



?



?



?



?



?



?



?



?



?



o



?



?



?



o



?



o



?



?



?



?



?



?



?



?



?



?



o



口噤、角弓反张



不语



遗尿



搐鼻散



牛黄丸



三化汤



附子理中汤



三生饮



大秦艽汤



神仙解语丹



二陈汤



地黄饮子



类中风



加味逍遥散



贝母栝蒌散



加味归脾汤



六味地黄汤



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



苍白二陈汤



千金消暑丸



益元散



木香调气散



神术散



独行丸



苏合丸



伤暑(霍乱、搅肠痧



四味香薷饮



藿香正气散



清暑益气汤



疫疠



治疫清凉散



虚劳



甲字号方



乙字号方



丙字号方



丁字号方



戊字号方



己字号方



庚字号方



辛字号方



壬字号方



癸字号方



咳嗽



?



?



o



?



o



?



o



?



?



?



?



?



?



?



o



?



?



?



?



?



?



o



o



?



?



?



o



o



?



?



?



?



?



?



o



?



o



o



?



?



o



?



?



?



止嗽散



人参胡桃汤





加味甘桔汤



吐血



十灰散



头痛



清空膏



加味清震汤



羌活附子散



加味升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普济消毒饮



防风散



心痛



沉香降气散



手拈散



清中汤



保和汤



归脾汤



化虫丸



胸痛



胁痛



柴胡疏肝散



推气散



栝蒌散



胃脘痛



腹痛



芍药甘草汤



三黄枳术丸



木香丸



诸葛武侯平安散



四陈汤



千金牡丹皮散



小腹痛



橘核丸



身痛



肩背臂膊痛



茯苓丸



秦艽天麻汤



腰痛



独活汤



泽兰汤



补阴丸



o



?



?



?



?



o



?



?



o



?



o



?



?



?



o



?



?



?



o



?



?



?



o



?



o



?



?



o



o



?



?



?



o



?



?



?



?



o



?



?



o



?



o



?



痹(鹤膝风)



蠲痹汤



松枝酒



虎骨膏丸



普救万全膏





五痿汤



虎潜丸



脚气



槟榔散



疠风



苦参汤



地黄酒



加味当归膏



噎膈



启膈散



调中散



河间雄黄散



痢疾



治痢散



朴黄丸



开噤散



泄泻



加味七神丸



疟疾



加减小柴胡汤



止疟丹



论水肿鼓胀



水肿



五皮饮



金匮肾气丸



通经丸



鼓胀



枳术丸



和中丸



白术丸



三黄枳术丸



积聚



太无神功散



奔豚丸



疝气



橘核丸



痰饮



二陈汤



?



?



o



?



o



?



?



?



?



o



?



?



?



o



?



?



o



o



o



?



o



?



?



卷四


o



?



?



o



?



?



o



?



o



o



?



o



?



o



?



?



?



o



?



o



?



滚痰丸



贝母栝蒌散



呕吐哕、呃逆



橘皮竹茹汤



三消



二冬汤



生地八物汤



生脉散



黄汤



热淋



萆饮



假苏散



代抵当丸



小便不通



滋肾丸



茯苓升麻汤



大便不通



小便不禁



便血



清魂散



尿血



阿胶散



遗精



清心丸



十补丸



赤白浊



菟丝子丸



萆厘清饮



黄疸



加味枳术汤



不能食



不得卧



安神定志丸



自汗盗汗



当归六黄汤



癫狂痫



生铁落饮



定痫丸



河车丸



惊悸恐



朱砂安神丸



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汤




o



o



o



健忘



嘈杂



咽喉(口舌齿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



?



o





?



o





?



o





?



?



喉痹



缠喉风



走马喉风



缠舌喉风



双单乳蛾



喉疔



木舌、重舌、莲花舌


悬痈



兜腮痈



喉疮



走马牙疳



牙痈



喉瘤



茧唇



肺绝喉痹



经闭喉肿



加味甘桔汤



解毒雄黄丸



牛黄清心丸



冰片散



紫金丹



午后年干漱口方



同气散



清胃散



冰黄散



麝香散



蒺藜汤



蝉花无比散



四顺清凉饮



明目地黄丸



益气聪明汤



天然水



珍珠散



黄柏散



消瘰丸



川芎茶调散



白矾散




o



?



o



?



?



o



?



?



o



?



o



?



?



?



?



?



?



?



?



o



?



?



o



o



?



o



o



?



o



o



o



o



o



o



o



?



?



o



?



o



?



o



o



?





红棉散



痔疮



加减六味丸



国老散



内痈



千金牡丹皮散



忍冬汤



诸虫



追虫丸



五绝



自缢



摧压



溺水



魇魅



服毒



半仙丸



黄矾散



天下第一金疮药



月经不调



益母胜金丹



四物汤



室女经闭成损



暴崩下血



独圣丸



带下



求嗣



六味合五子丸



转女为男说



诊妇人有孕法



验胎法



食忌



药忌



恶阻



胎动不安



安胎饮



佛手散



胎漏



防风黄芩丸



子悬(子眩



紫苏饮



胎不长



半产



当归泽兰汤



o



?



o



?



o



o



o



?



?



o



?



o



?



o



?



o



o



o



?



?



?



?



?



o



o



?



o



?



?



?



o



?



?



o



o



?



o



o



?



o



o



o



?



o



子烦



淡竹叶汤



子痫



羚羊角散



子鸣



子喑



孕妇内痈



千金牡丹皮散



神效栝蒌散



鬼胎(梦与鬼交



雄黄丸



热病胎损



黑神散



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



滋肾丸



胎水肿满



乳自出



临产将护法



神验保生无忧散



加味八珍汤



华佗顺生丹



顺生丹



催生如神散



十产论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



加味归芎汤



胞衣不下



失笑丸



花蕊石散



牛膝散



产后将护法



生化汤



归姜汤



产后血晕



产后不语



七珍散



产后发热



产后颠狂



泽兰汤



心神惊悸



汗多变痉



产后身痛



古拜散



产后腰痛



?



o



?



o



?



o



o



?



o



o



?



?



o



?



o



?



?



?



卷五


o



?



?



?



?



?



?



?



?



?



?



o



?



?



?



?



?



?



?



?



?



?



?



?



?



?



桃仁汤



恶露不绝



归芎汤



产后心腹诸痛



二香散



蓐劳



喘促



二味参苏饮



鼻黑鼻衄



产后乳疾



栝蒌散



香附饼



乳痈乳岩



神仙太乙膏



妇人隐疾



九味芦荟丸



龙胆泻肝汤



外科十法



内消法(一



艾灸法(二)



神火照法(三



刀针砭石法(四



围药法(五



开口除脓法(六



收口法(七



总论服药法(八



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



将息法(十)



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



发背(对心发



肾俞发



搭背



手发



足发)


脑疽(对口、偏对口)



鬓疽(发颐、时毒、大头天行)



井口疽(胁痈



肚痈



穿骨痈



鱼口



臀痈)


疔疮



喉痹



缠喉风



缠舌喉风



乳蛾



舌衄



悬痈



腮痈



喉疮



走马牙疳(牙痈、牙宣、牙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喉瘤



肺绝喉痹





鼻痔(鼻渊)



耳(百虫入耳)



眼丹(眼珠忽突)



白秃疮(落发不生)



粉刺雀斑



破伤风



跌打损伤



乳痈(乳岩)



附骨疽(伏兔疽)



蛇头毒



脱疽





肠痈



悬痈(脏毒



内痔



外痔



脱肛)


下疳



杨梅结毒



大麻风



汤泡火烧



疥疮(天泡疮)



顽癣



自刎



竹木刺入肉



疯犬咬(毒蛇、蜈蚣咬)



误服砒毒(野菌毒)



自缢



落水



魇梦不醒



补遗



















昔人云∶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


诚以济人为急。


相之良、


则安天下,


医之良、


则自乡而国,罔不获济。虽隐与显 有殊,而名闻于一时,眼前收效,是亦君子之


所用心而不敢忽也。第操是术者,非探其奥 窈,有以洞见肺腑,讵可轻为尝试!


此予少时曾读《灵兰》,惊深渊浮云之喻,遽为却步 望洋之叹,有不类河伯初时


之溟



也哉!



程君钟龄,原字山龄,资分高 ,搜讨富,攻举子业,有声庠序。乃以家贫善


养为务,问取岐黄书,寻绎往复。又于张、 刘、李、朱四大家,贯穿融会,一编


入手,


必有所折中,


不从门面语掩饰时人之耳目。


由是出而问世,


踵门者无虚日,


经年累月,每为远地作信宿客,凡有来者,多叩门而返。自憾无广长舌, 化百千


身,以应人之求也。爰着《医学心悟》一书,授之生徒。所言悉有根柢,而笔又< /p>


足以达之,故四方从游者日益进。尝语门弟子曰∶一壶冰,三斛火,只在用之适

< p>
其宜耳。然而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昔医缓兄弟三人,其二兄治病,治于未

形,虽名不闻于诸侯,而所学益大。书中百误歌以及人参果等篇,是又在医方之


外, 弭忠于未萌,而兼为保生计,非迂谈也。一日所获之钱,多合膏散,任人取


携,投之辄效 。穷乡得此,有一服而两人分饮取验者。膏去风毒及百病,凡有患


处,贴肤而消除者,啧 啧有言。此岂虚声动人之听闻哉!频年以来,钱到即散,


总为此事着力,视昔之崔世明、 李庆嗣不少让。诊视之际,不论贫富贵贱,咸细


心处治,审症必详,用药必当。眼光所到 ,四面流通,无非实地济人之心,所着


方书,


抄阅者众。


君虞其不广及也,


乃付之剞劂,


以公同志。< /p>


宁不与调和燮理者,


均称其职,而无憾也乎!君曰∶书成之后,一 担稍释,我无复内顾矣。予犹以为


不然,古之仁圣高贤,尽属救世,实地工夫,尽有着落 。当前利益,非为空言,


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君有以自见矣,无事他适也。至其书之精 意,愧非越人,


难窥底里,


亦不过从傍觇君之用心与观其所行而 质言之,


以俟世之识者,


共相鉴


赏而已 。是为序。





雍正壬子上春



同学姻弟饶兆熊拜手书于天宁禅院



自序




古人 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虽然,


医 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管窥


之见,而自称神良,其差误殆有甚焉。予少多病,每


HT


疾则 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潜心


玩索者有年,而四方求治者日益繁,


四方从游者日益众。


然此衷常栗栗危惧,凡书理有未贯


彻者, 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


容浅 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盖以上奉君亲,中及


HT

友,下逮卑幼,性命


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 豁然大悟不止。爰作是书,


以教吾徒,而名之曰《医学心悟》。盖警之也。然心悟者,上 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


二三子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 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


于以拯救苍生,


而药无虚发,< /p>


方必有功。


仰体天帝好生之心,


修证菩提 普救之念俾闾阎昌炽,


比户安和,永杜夭札之伤,咸登仁寿之域。岂非业医者所深快乎! 况为父者知此可以言慈;


为子者,知此可以言孝。以之保身而裕如,以之利人而各足,存 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


慈祥,尤吾道中所当景慕也。二三子识之,予日望之。







雍正十年孟春月吉旦



天都普明子程国彭钟龄自序



凡例



一、医道自《灵》、《素》、《 难经》而下,首推仲景,以其为制方之祖也。


然仲景论伤寒而温热、温疫之旨有未畅。河 间论温热及温疫,而于内伤有未备。


东垣详论内伤,发补中、枳术等论,卓识千古,而于 阴虚之内伤,尚有缺焉。朱


丹溪从而广之,


发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之论,


以补前贤所未及,


而医道亦大 全矣。


夫复何言?不知四子之书,合之则见其全,分之即见其偏。兹集兼总四家,而会< /p>


通其微意,以各适于用,则庶乎其不偏耳。


一、虚火、实火之别,相隔霄壤。虚火可补,实火可泻,若误治之,祸如反


掌。兹以 内出者为子火,外至者为贼火,分别虚实,以定补泻,似千古晦义,一


旦昭然,而于对症 用药之间,有画沙印泥之趣。



一、凡病,不外寒热、虚实、表 里、阴阳。兹特着为辨论,约之则在指掌之


中,推之可应无穷之变,学人宜究心焉。



一、医门论治,本有八法,而方书或言五法,或言六法,时医更执 偏见,各


用一二法,自以为是,遂至治不如法,轻病转重,重病转危,而终则至于无法,


大可伤也。予故着为医门八法,反复详论,俾业医者,沉酣于八法之中,将以扶


危定倾,庶几其有活法矣。



一、伤寒门,古称 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尚不能尽其变。遂谓仲景


《伤寒论》

非全书,


而予独以四字论括之,


何其简也?不思伤寒只此表 、


里、


寒、


热四字,由四字而敷为八句 ,伤寒实无余蕴。夫伤寒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


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寒, 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精乎此,非惟三


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 十三方可坐而得,


即千变万化亦皆范围于其中。


予读仲景书


十数年,颇有心得,因着伤寒四字论,以为后学津梁云析清楚,纲举目张,辩论


详明,毫无蒙混,治伤寒者,取则乎此,可渐登仲景之堂而入其室一、中风寒热


之别,实因乎人之脏腑为转移,从此勘破,则清凉温热之剂,各当其可,而古今


之疑团 以释。



一、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六气相杂 ,互相为病,最宜细


辨。若概指为伤寒,投以散剂,为害实甚,不可不慎于其初。



一、杂症各有内伤、外感之不同,须从此分别,则治法不至混淆,而 取效神


速。



一、女人之病,多于男子 ,因其有行经、胎、产等事也。且性情多郁,尤易


生病,故治法另有变通。兹特详着于后 ,其与男子同病者不载,特载其不同者而


已。非缺也。



卷一



医中百误歌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 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医


家误,辨证难,三因分症似三山(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别


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治病必求其本,须 从起根处看明)。医家误,脉不


真,


浮、


沉、


迟、


数不厘清,


却到厘清浑又变


(如热极脉涩细,


寒极反鼓指之类)



胸中了了指难明


(扁鹊云∶持脉之道,


如临深渊而望浮云。


胸中了了,


指下难明)


医家误,


失时宜,


寒、


热、


温、


凉要相时,


时 中消息团团转,


惟在沉潜观化机


(寒


暑 相推者,时之常;寒暑不齐者,时之变。务在静观而自得之,正非五运六气所


能拘也)。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辩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


< br>(六淫之邪,


善治三阳,


则无传阴之患)


。医家误,


药不中,


攻补寒温不对证,


实实虚虚误非轻,


举手须知严且慎


(用药相反,


厥祸最大)



医家误,


伐无过


(伐


无过,谓攻伐无病处也),药有专司切莫错,引经 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


(药味虽不相反,而举用非其经犹为未合,如芩、连、知、 柏,同一苦寒,姜、


桂、椒、萸,同一辛热,用各有当,况其他乎)。医家误,药不称, 重病药轻轻


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药虽对症而轻重之间,与病不相称 ,


犹难骤效)。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


留意


(药虽与病相称,


而用之过当,


则仍不称矣,


可见医贵三折肱也)


< p>
医家误,


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病 症错乱,当分


标本相其缓急而施治法)



医家误,


舍正路,


治病不识求其属,


壮水益火究根源,


太仆之言须诵读(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是无水 也。无水


者,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无火 者,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此谓求其属也)



医家误,


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 秘旨最神良(亢则害其物,承


乃制其极,此五行四时迭相为制之理)。医家误,昧寒热, 显然寒热易分别,寒


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长沙用药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或 先寒后热,


或先热后寒,或寒热并举,精妙入神,良法具在,熟读精思,自然会通。然时 移


世易,读仲景书,按仲景法,不必拘泥仲景方,而通变用药,尤为得当)。医家


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脾胃论》


《内外伤辨》,补中、枳术等方,开万世无穷之利)。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


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


气,病若 祛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轻剂误事,峻剂偾事,二者交讥)。医


家误,

< p>
不知几,


脉动症变只几希,


病在未形先着力,


明察秋毫乃得之


(病至思治,


末也,


见微知着,


弥患于未萌,


是为上工)


。医家误,


鲜定见,


见理真时莫改变,


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病轻药应易也,定见定守,历险阻而不移,

< br>起人于垂危之际,足征学识)。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


贤 能,务俾他人全性命(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


并浅深(脓 熟不针,则内溃;未熟早针,则气泄不成脓。脓浅针深,则伤好肉;


脓深针浅,则毒不出 而内败),百毒总应先艾灸(隔蒜灸法,胜于刀针。


《外科


正宗 》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疼时)



头面之上用神灯(头面不宜 灸,宜用神灯照法。《外科正宗》云∶内服蟾蜍


丸一服,外将神火照三枝。此法不止施于 头面,而头面为更要)。医家误,薄愚


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 合苍穹(当尽心力,施良药以


济之)



医家误,


不克己,


见人开口便不喜,


岂 知刍荛有一能,


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 家误未已,病者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病家误,早失计,初


时抱恙不介意, 人日虚兮病日增,纵有良工也费气(病须早治)。病家误,不直


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 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大苏云∶我有疾必尽


告医者,


然后诊脉,


虽中医亦可治疗我但求愈疾耳,


岂以困医为事哉)< /p>



病家误,


性躁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 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既效不可屡更)。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 再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不效则


当速更)。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 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


道。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 ,愿君养性须回护。病


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 雌。病家误,


好多言,


多言伤气最难痊,


劝君默口存神坐,


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


染风寒,


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病家误,不戒口 ,口腹伤


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


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病家误,救绝气(病患昏眩时以手闭口


而救之也),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鼻主呼吸,

< br>闭紧则呼吸绝,


世人多蹈此弊,


故切言之)



两者有误误未歇,


又恐旁人误重迭,


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


时偏作主,平时可是学岐黄。旁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


魔,到 底昏迷永不悟。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药中误, 药不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


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郡邑大镇易于觅药,若荒 僻处须加细辨)。药


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 (洗、炙、


蒸、煮,去心、皮、壳、油、尖,一一皆不可苟)。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 枝


枯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参以原枝干结为美,蒸过取汤则参


无宝色,锡条可当人参否)。药中误,秤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君臣佐使交相


失,偾事由来最恼人。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煎药误,水


不洁,


油汤入药必呕哕


(曰入声)


,< /p>


呕哕之时病转增,


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 误,


水频添,


药炉沸起又加些,


气轻力 减何能效,


枉怪医家主见偏。


此系医中百种误,


说与君家记得熟,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保生四要



一曰∶节饮食。人身之贵, 父母遗体,食饮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缠


绵靡己,浸淫经络,凝塞腠理,变症百端 ,不可胜纪。唯有纵酒,厥祸尤烈,酒


毒上攻,虚炎灼肺,变为阴虚,只缘酷醉。虚羸之 体,全赖脾胃,莫嗜膏粱,淡


食为最,口腹无讥,真真可贵。



二曰∶慎风寒。人身之中,曰荣与卫。寒则伤荣,风则伤卫。百病之长,以


风为最,七十二候,伤寒传变,贼风偏枯,歪斜痿痹,寒邪相乘,经络难明,初


在三阳,次及三阴。更有中寒,肢冷如冰,急施温补,乃可回春。君子持躬,战


战兢兢 ,方其汗浴,切莫当风,四时俱谨,尤慎三冬,非徒衣浓,惟在藏精。



三曰∶惜精神。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敝,四体长春。嗟彼昧者,不


爱其 身,多言损气,喜事劳心,或因名利,朝夕热中,神出于舍,舍则已空。两


肾之中,名曰 命门,阴阳相抱,互为其根,根本无亏,可以长生。午、未两月,


金水俱伤,隔房独宿, 体质轻强。



亥、子、丑月,阳气潜藏,君子固密,以养微阳, 金石热药,切不可尝。积


精全神,寿考弥四曰∶戒嗔怒。东方木位,其名曰肝。肝气未平 ,虚火发焉,诸


风内动,火性上炎。无恚无嗔,涵养心田,心田宁静,天君泰然。善动肝 气,多


至呕血,血积于中,渐次发咳。凡人举事,务期有得,偶尔失意,省躬自克。戒< /p>


尔嗔怒,变化气质,和气迎人,其仪不忒。



治阴虚无上妙方



天一生水,命曰真阴 。真阴亏,则不能制火,以致心火炎上而克肺金,于是


发热、


咳 嗽、


吐痰诸症生焉。


盖发热者,


阳烁阴 也;


咳嗽者,


火刑金也;


吐痰者,


肾水虚泛而为痰,如锅中之水,热甚则腾沸也。当此时势,岂徒区区草木之功所


能济哉!必须取华池之水,频频吞咽,以静治于无形。然后以汤丸佐之,庶几水


升火降,而成天地交泰之象耳。主方在吞津液。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敷布


五脏, 洒陈六腑,然后注之于肾而为精。肾中阴亏,则真水上泛而为痰,将并华


池之水,一拥俱 出。痰愈多而肌愈瘦,病诚可畏。今立一法,二六时中,常以舌


抵上


,令华池之水,充满口中,乃正体舒气,以意目力送至丹田,口复一口数


十乃止。此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每见今之治虚者,专主

< br>六味地黄等药,以为滋阴壮水之法,未为不善,而独不于本原之水,取其点滴以


自 相灌溉,是舍真求假,不得为保生十全之计,此予所以谆谆而为是言也。卫生


君子,尚明 听之哉!



人参果


< br>昔者纯阳吕祖师,出卖人参果,一纹一枚,专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并能


御外邪 ,消饮食,轻身不老,却病延年。真神丹妙药也。市人闻之,环聚争买者


千余人。祖师大 喝曰∶



此果人人皆有,但汝等不肯服食耳。众方醒悟。今之患 虚者众矣,或归怨贫


乏而无力服参,


或归怨医家不早为用参,< /p>


或归怨医家不应早用参,


或归怨用参之


太 多,


或归怨用参之太少,


或归怨用参而不用桂、


附以为佐,


或归怨用参而不用




术以为援,或归怨用参而不用二地、二冬以为制。议论风生,全不反躬自省,以


致屡效屡复,难收全功。不佞身肩是任,宁敢造次,博稽古训,百法追寻,每见


历代良医,治法不过若此。于是睁开目力,取来参果一车,普送虚人服食。凡病


危而复安者,不论有参无参,皆其肯服参果者也。凡病愈而复发者,不论有参无


参,皆 其不服参果者也。世人请自思维,定知此中消息。惟愿患者各怀其宝必然


服药有功,住世 永年,无负我祖师垂救之至意,是恳是祷。



以上数篇,发明医 中之误,细详调摄之方,盖弭患于未萌,治未病之意也。


后此皆言治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或问曰∶医 道至繁,何以得其要领,而执简以驭繁也?余曰∶病不在人身之


外,而在人身之中。子试 静坐内观,从头面推想,自胸至足,从足跟推想,自背


至头;从皮肉推想,内至筋骨脏腑 ,则全书之目录,在其中矣。凡病之来,不过


内伤、外感,与不内外伤,三者而己.内伤 者,气病、血病、伤食,以及喜、怒、


忧、思、悲、恐、惊是也。外感者,风、寒、暑、 湿、燥、火是也。不内外伤者,


跌打损伤、五绝之类是也。病有三因,不外此矣。至于变 症百端,不过寒、热、


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论治法,不过 七方与十剂。


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 、滑、


涩、燥、湿也。精乎此,则投治得宜矣。又外感之邪,自外而入,宜泻不宜补。< /p>


内伤之邪,自内而出,宜补不宜泻。然而泻之中有补,补之中有泻,此皆治法之

< p>
权衡也。又有似症,如火似水,水似火,金似木,木似金,虚似实,实似虚,不

可以不辨。明乎此,则病无遁情矣。学人读书之余,闭目凝神,时刻将此数语,


细加 领会,自应一旦豁然,融会贯通彻始彻终,了无疑义,以之司命奚愧焉。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人身之病,不离 乎内伤、外感,而内伤、外感中,只一十九字尽之矣。如风、


寒、暑、湿、燥、火,外感 也。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夫阳虚、阴虚、


伤食,


内 伤也。


总计之,


共一十九字,


而千变万 化之病,


于以出焉。


然病即变化,


而总 不离乎一十九字,一十九字总之,一内伤、外感而已。所谓知其要者,一言


而终,不知其 要,流散无穷。此道中必须提纲挈领,然后拯救有方也。



火字解



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 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


火、龙火、雷火,种种不一,而朱丹溪复以 虚实二字括之,可谓善言火矣。乃人


人宗其说,


而于治火,


卒无定见,


何也?是殆辨之犹未确欤!


予因 易数字以解之,


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虚火者,七情色 欲,劳


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贼至则驱之,如消散、清凉、攻伐等药,皆可按< /p>


法取用,盖刀枪剑戟,原为驱贼设也。子逆则安之,如补气、滋水、理脾等药,

< p>
皆可按法施治,盖饮食、器用,原为养子设也。夫子者,奉身之本也若以驱贼者

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病机


一十 九条,言火者十之八,言寒者十之二。若不明辨精切,恐后学卒至模糊,余


故反复详外火 ∶风、寒、暑、湿、燥、火,及伤热饮食,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


留。

< br>


内火∶七情色欲,劳役耗神,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驱贼火有四法∶



一曰发∶风寒拥闭, 火邪内郁,宜升发之,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是也;



二曰清∶内热极盛,宜用寒凉,如黄连解毒汤之类是也;



三曰攻∶火气郁结,大便不通,法当攻下,此釜底抽薪之法,如承气汤之类

< br>是也;



四曰制∶热气拂郁,清之不去,攻之不可,此本 来真水有亏,不能制火,所


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如地黄汤之类可用也。



养子火有四法∶



一曰达∶肝经气结,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


散之类是也 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



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 。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汤之类是


也;


< p>
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位。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


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



四曰引∶肾气虚寒,


逼其无根失守之火,


浮游于上,


当以辛热杂于 壮水药中,


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


以上治火法中,贼则宜攻,子则宜养,固已。然邪盛正虚之时,而用攻补兼


行之法,或滋水制火之法,往往取效。是知养子之法,可借为驱贼之方,断无以


驱贼之法,而为养子之理。盖养正则邪自除,理之所有,伐正而能保身,理之所


无也。世人妄用温补以养贼者固多,而恣行攻伐以驱子者,更复不少。此皆不得


火字真诠 ,而贻祸斯民也。可不慎欤!



脉法金针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 而已。人与天地相参,脉必应乎四时。而四时之


中,均以胃气为本。如春弦、夏洪、秋毛 、冬石,而其中必兼有和缓悠扬之意,


乃为胃气,谓之平人。若弦多胃少,曰肝病;洪多 胃少,曰心病;毛多胃少,曰


肺病;石多胃少,曰肾病。如但见弦、洪、毛、石,而胃气 全无者,则危矣。夫


天有四时,


而弦、


洪、毛、


石四脉应之,


四时之中,


土旺 各十八日,而缓脉应之。


共成五脉,


五脏分主之。


如肝应春,


其脉弦;心应夏,


其脉洪;


肺应秋,


其脉毛;


冬应肾,其脉石;脾土应长夏,其 脉缓也。然而心、肝、脾、肺、肾虽各主一脉,


而和缓之象必寓乎其中乃为平脉,否则即 为病脉。若但见弦、洪、毛、石而胃气


全无者,即为真象脉见矣。凡诊脉之要,有胃气曰 生,胃气少曰病,胃气尽曰不


治乃一定之诊法,自古良工,莫能易也。

< br>


夫胃气全亏,则大可危。胃气稍乖,犹为可治,即当于中候求其神气。中候


者,浮、中、沉之中也。如六数、七极,热也,中候有力,则有神矣。三迟、二


败,寒也,中候有力,则有神矣。脉中有神则清之而热即退,温之而寒即除。若


寒热偏胜,


中候不复有神,


清温之剂将虽然,


神气不足,


犹当察其根气。


根气者,

< br>沉候应指是也。三部九候,以沉分为根,而两尺又为根中之根也。


《脉诀》云∶< /p>


寸关虽无,尺犹未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历试之,洵非虚语。夫人之有脉,

< p>
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蒂未坏,则生意不息。是以诊脉之法,必求其根以为

断,而总其要领,实不出胃、神、根,三者而已。



如或胃 、神、根三者,稍有差忒,则病脉斯见。其偏于阳,则浮、芤、滑、


实、洪、数、长、大 、紧、革、牢、动、疾、促以应之;其偏于阴,则沉、迟、


虚、细、微、涩、短、小、弦 、濡、伏、弱、结、代、散以应之。惟有缓脉,一


息四至,


号曰 平和,


不得断为病脉耳。


其他二十九字,


皆为病脉。


必细察其形象,


而知其所主病。其曰浮,不沉也, 主病在表沉,不浮也,主病在里。迟,一息三


至也,为寒。数,一息五至也,为热。滑, 往来流利也,为痰、为饮。涩,往来


滞涩也,为血少气凝。虚,不实也,为劳倦。实,不 虚也,为邪实。洪,大而有


力也,为积热。大,虚而无力也,为体弱。微,细而隐也,小 ,细而显也,为气


少。弦,端直之象也,为水饮。长,过乎本位也,为气旺。短,不及本 位也,为


气少。紧,如引绳转索也,为寒、为痛。弱,微细之甚也,为气血两亏。濡,沉


而细也,为真火不足。动,如豆粒动摇之象也,为气血不续。伏,脉不出也,为


寒气凝结,又或因痛极而致。促,数时一止也,为热盛。结,缓时一止也,为寒

< br>盛。芤,边有中无也,为失血。代,动而中止,有至数也,亦为气血不续,又为


跌 打闷乱,以及有娠数月之兆。革,浮而坚急也,为精血少。牢,沉而坚硬也,


为胃气不足 。


疾,


数之甚也,


为极热。

< p>
散,


涣而不聚也,


为卫气散漫。

< br>惟有缓者,


和之至也,为无病。其所主病,大略如此。如或数脉相参而互见,则合 而断之,


以知其病。



至于脉有真假, 有隐伏,有反关,有怪脉,均宜一一推求,不可混淆。何谓


真假?如热证脉涩细,寒证反 鼓指之类。何谓隐伏?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又外


感风寒,将有正汗,亦脉不出。书云∶ 一手无脉,曰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


何谓反关?正取无脉,反在关骨之上,或见于左 ,或见于右,诊法不可造次。何


谓怪脉?两手之脉,如出两人,或乍大乍小,迟数不等, 此为祟症。



又有老少之脉不同,地土方宜不同,人之长短肥瘦 不同,诊法随时而斟酌。


然而脉证相应者,常也。脉证不相应者,变也。知其常而通其变 ,诊家之要,庶


不相远矣。然总其要领总不出胃、神、根三字。三字无亏,则为平人。若 一字乖


违,则病见矣。若一字全失,则危殆矣。必须胃、神、根三者俱得,乃为指下祯< /p>


祥之兆。此乃诊家之大法,偶为笔之于书,以备参考。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病有总要,寒、 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


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一病之 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


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 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


口渴而能消水,


喜冷冻 饮料食,


烦躁溺短赤,


便结,


脉数,< /p>


此热也。


假如口不渴,


或假渴而不能消水 ,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一病 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


喜按,病之新久, 禀之浓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


拒按,病新得,人禀浓脉实 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


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 ,脉虚无力,此虚也。



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 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


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 塞,舌上无胎,脉息浮,此


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



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 为阳,在表者为


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寒邪客表,阳中之阴;热邪入里 ,阴中


之阳。寒邪入里,阴中之阴;热邪达表,阳中之阳。而真阴、真阳之别,则又不< /p>


同。


假如脉数无力,


虚火时炎,


口燥唇焦,


内热便结,


气逆上冲,


此真阴不足也;


假如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 此真阳不足也。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别,总不 外此。然病中有热证而喜热饮


者,同气相求也。有寒证而喜冷冻饮料,却不能饮者,假渴 之象也。有热证而大


便溏泻者,挟热下利也。有寒证而大便反硬者,名曰阴结也。有热证 而手足厥冷


者,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有寒证而反烦躁,欲坐卧泥水之中者, 名


曰阴躁也。有有汗而为实证者,热邪传里也。有无汗而为虚证者,津液不足也。


有恶寒而为里证者,


直中于寒也。


有恶热、< /p>


口渴而为表证者温热之病自里达表也。


此乃阴阳变化之理,为治病 之权衡,尤辨之不可不早也。



医门八法



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 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


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 ,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


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 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


归于一。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 于八篇中矣。学人诚熟


读而精思之,于以救济苍生,亦未必无小补



论汗法



汗者,散也。经云∶邪在 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


散是也。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 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


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 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汗


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 以不审也。



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 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


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 ,病邪深入,流


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 ,声不


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足之证;又有劳心好色,真阴亏损,内热、晡热,< /p>


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吞酸嗳腐,日晡潮热,气口脉紧者;又

< p>
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积,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

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不当汗


而汗 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 动气,则不可以汗。经


云∶动气在右,


不可发汗,


汗则衄而渴、


心烦、


饮水即吐。

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


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

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


汗则无汗,


心大烦、


骨节疼、


目运、


食入则吐、< /p>


舌不得前。


又脉沉咽燥,


病已入里,


汗之则津液越出,


大便难而谵语。


又少阴证 ,


但厥无汗,


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 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


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能自温也 。又寸脉弱者,不可


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血家不 可汗,汗则


直视、


额上陷。


淋家不可汗 ,


汗则便血。


疮家不可汗,


汗则痉。< /p>


又伤寒病在少阳,


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 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


变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焉,伤寒赋云 ∶动气理


中去白术,


是即于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


保元气而除病气也。


又热邪入里而表未


解者,


仲景有麻黄石膏之例,


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


是清凉解表法也。


又太阳证、


脉沉细,少阴证、反发热者,有麻 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


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 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


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 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


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 挟寒者,皆宜温经


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 轻而体虚


者,


汗之宜轻,


香苏散。


又东南之地,


不比西北,


隆冬开花,


少霜雪,


人禀常弱,


腠理空疏,


凡用汗药,


只须对症,


不必过重。

< br>予尝治伤寒初起,


专用香苏散加荆、


防、川芎、秦艽、蔓 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


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土不 同,用药迥别。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


食而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人 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证酌


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已试之成法,而与斯世 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患者,莫切


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阳之病,


浅深不同,


治有次第。


假如症在太阳,


而发散阳明,


已隔一层。


病在太阳阳明,而和解少阳,则引贼入门矣。假如病在二经,而专治一经,已遗


一经。病在三经,而偏治一经,即遗二经矣。假如病在一经,而兼治二经,或兼


治三经,则邪过经矣。况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


阳明,柴 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证三阳三阴并


治之法,初非为太 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


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 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伤风自汗,用


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 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妄


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

< br>


,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术、防风例以治风,设益


元散 、香薷饮以治暑,俾不犯三阳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发汗 退热之法,


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


汗不出则散之,


汗出多则敛之。


敛也者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 宜,汗自敛耳。譬


如风伤卫汗自出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 令人汗出


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


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但暑


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

< br>止汗之法也。复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亡阳,身



动欲擗 地者,宜用真武汤。此


救逆之良药,与中寒冷汗自出者,同类并称。又与热证汗出者,大 相径庭矣。其


他少阳证,头微汗,或盗汗者,小柴胡汤。水气症,头汗出者,小半夏加茯 苓汤


至于虚人自汗、盗汗等症,则归脾、补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寻绎,


各尽其妙而后即安,所谓汗之必中其经,必得其药,知发而知敛者此也。嗟嗟!


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


吁!汗岂易言哉!



论和法



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

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


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


有不当和而 和以误人者。


有当和


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 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


不可不辨也。


< p>
夫病当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之际,应用柴胡汤和解之,而或以麻黄、桂枝发


表,误矣。或以大黄、芒硝攻里,则尤误矣。又或因其胸满胁痛而吐之,则亦误


矣。盖病 在少阳,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当禁,即


舍此三法而妄用他 药,均为无益而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阳胆为清净之府,无出


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 胡一方,最为切当何其所见明确,而立法精微,亦至


此乎?此所谓当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当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误用柴胡,谓之引贼 入门。


轻则为疟,


重则传入心胞,


渐变 神昏不语之候。


亦有邪已入里,


燥渴谵语诸症簇,


而医者仅以柴胡汤治之,则病不解。至于内伤劳倦,内伤饮食,气虚血虚,痈肿


瘀血诸证,皆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均非柴胡汤所能去者,若不辨明证候,切


实用药 ,而借此平稳之法,巧为藏拙,误人非浅。所谓不当和而和者此也。


< br>然亦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者何也?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


为热,


在半表半里,


则为寒热交界之所。


然有 偏于表者则寒多,


偏于里者则热多,


而用药须与之相称,


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


否则寒多而益其寒,


热多而助其热,


药既不平,病益增剧。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热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禀质之虚实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贼 甫入门,


岂敢遽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窥其堂奥空虚,乃乘隙而进。是以小柴胡用人参者,


所以补正气,


使正气旺则邪无所容,


自 然得汗而解。


盖由是门入,


复由是门出也。

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贼无出路,由此而传入少阳,热气渐盛,此不关本气


之虚 ,故有不用人参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虚实,法在变通,不可误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脏腑之燥湿者何也?如病在少阳,而口不渴,大便


如常 ,是津液未伤,清润之药不宜太过,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


便渐结,


是邪气将入于阴,


津液渐少,


则辛燥之药可 除,


而花粉、


栝蒌有必用矣。


所谓脏腑 有燥湿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 也?假如邪在少阳,而太阳阳明证未


罢,是少阳兼表邪也,小柴胡中须加表药,仲景有柴 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


少阳,而兼里热,则便闭、谵语、燥渴之症生,小柴胡中须兼 里药,仲景有柴胡


加芒硝之例矣。


又三阳合病,


合目则汗,


面垢、


谵语,


遗尿 者,


用白虎汤和解之。


盖三阳同病必连胃腑,故以辛凉之药,内 清本腑、外彻肌肤,令三经之邪一同解


散,是又专以清剂为和矣。所谓邪有兼并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 者,有燥而和


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 化无


穷焉。知斯意者,则温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



疟,皆从此推展之,不难应手


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尽其和之法 ,将有增气助邪,而益其争,坚其病


者,和云乎哉!



论下法



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 表,则汗之;在半表半里,则和之;病在里,


则下之而已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


有不当下而下误人者。


有当下不可下,


而妄下< /p>


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

< p>
下之不知浅深,


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


又杂症中,


不别寒热、


积滞、


痰、水 、虫、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何谓当下不下?仲景云∶少阴病,得之


二三日,口燥咽 干者,急下之。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


脉滑数,不欲食,按之心 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阳明病,谵语,不能食,


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阳明病, 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少阴病,下利清水,色


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伤寒 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


证,


大便难者,

< p>
急下之。


此皆在当下之例,


若失时不下,


则津液枯竭,


身如槁木,


势难挽回然又有不当下 而下者何也?如伤寒表证未罢,


病在阳也,


下之则成结胸。


病邪虽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阴经络之间,尚未结实,若遽下之,亦成痞气。况有阴


结之症,


大便反硬,


得温则行,

如开冰解冻之象;


又杂症中,


有高年血燥不行者,


有新产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

< br>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所谓不当下而下者此也。


< br>然又有当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热邪传里,已成可下之证,而其人脐之上、


下、< /p>


左、


右或有动气,


则不可以下。


经云∶动气在右,


不可下,


下之则津液内竭,< /p>


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

< p>
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浮汗泄,欲得

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头眩,食则清谷,心下痞也。又咽中闭


塞者 不可下,下之则下轻上重,水浆不入,蜷卧,身疼,下利日数十行。又脉微


弱者不可下。


脉浮大,


按之无力者,


不可下。


脉迟者不可下。


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欲吐、欲 呕者不可下。病患阳气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则呃。病患平素胃弱,不能


食者,不可下。病 中能食,胃无燥屎也,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满时


减,复如故者,不可下。若 误下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下不可下,而妄下误人


者然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 ,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虚细之脉,一旦而


热邪乘之是为正虚邪盛,最难措手。古人有清 法焉,有润法焉,有导法焉,有少


少微和之法焉,


有先补后攻,


先攻后补之法焉,


有攻补并行之法焉,


不可不讲也。


如三黄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润之也。蜜煎、猪胆汁、土瓜根导之也。 凉膈


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脉虚体弱不能胜任者,则先补之而后攻之,或暂


攻之而随补之,或以人参汤,送下三黄枳术丸。又或以人参、栝蒌、枳实,攻补


并行而不相悖。盖峻剂一投,即以参、术、归、芍维持调护于其中,俾邪气潜消


而正气安固,


不愧为王者之师矣。


又有杂症中,


大便不通,


其用药之法可相参者。


如老人、


久病患、


新产妇人,


每多大便闭结之症,


丹溪用四物汤,


东垣用通幽汤,


予尝合而酌之 ,而加以苁蓉、枸杞、柏子仁、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


之类,随手取效。又尝 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润药,治老人血枯,数至圊而不能


便者,往往有验,此皆委曲疏通 之法。若果人虚,虽传经热邪,不妨借用,宁得


猛然一往,败坏真元,至成洞泻,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所谓下之贵得其法者


此也。



然又有当下而下,而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何也?


如仲 景大承气汤,必痞、满、燥、实兼全者,乃可用之。若仅痞满而未燥实者,


仲景只用泻心 汤。痞满兼燥而未实者,仲景只用小承气汤。除去芒硝,恐伤下焦


阴血也。燥实在下而痞 满轻者,仲景只用调胃承气汤。除去枳、朴,恐伤上焦阳


气也。又有太阳伤风证,误下而 传太阴,以致腹痛者,则用桂枝汤加芍药;大实


痛者,桂枝汤加大黄,是解表之中兼攻里 也。又有邪从少阳来,寒热未除,则用


大柴胡汤,是和解之中兼攻里也。又结胸证,项背 强,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


可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汤、丸。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 汤。若寒食结胸,用


三白散热药攻之。又水结胸,头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水停胁 下,痛不可


忍者,则用十枣汤。凡结胸阴阳二症,服药罔效,《活人》俱用枳实理中丸, 应


手而愈。



《河间三书》

< p>
云∶郁热蓄甚,


神昏厥逆,


脉反滞涩,

< p>
有微细欲绝之象,


世俗未明造化之理,


投以温药则 不可救;


或者妄行攻下,


致残阴暴绝,


势大可危。


不下亦危,宜用凉膈散合解毒汤,养阴退阳,积热借以宣散,则心胸和畅,而 脉


渐以生。


此皆用药浅深之次第也。


又 如太阳症未罢,


口渴,


小便短涩,


大便 如常,


此为溺涩不通之证,治用五苓散。又太阳传本,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硬满而< /p>


痛,小便自利者,此为蓄血下焦,宜抵当汤、丸。若蓄血轻微,但少腹急结,未

< p>
至硬满者,


则用桃核承气汤。


或用生地四物汤,< /p>


加酒洗大黄各半下之,


尤为稳当。


盖溺涩 证,


大便如常;


燥粪证小便不利;


蓄血 证小便自利、


大便色黑也。


此便溺、


蓄 血之所由分也。血结膀胱,病势最急,则用抵当汤,稍轻者,抵当丸。结胸恶


证悉具,则 用大陷胸汤,稍轻者,大陷胸丸。其他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法,则


皆用汤。古人有言, 凡用下药攻邪气,汤剂胜丸散。诚以热淫于内。用汤液涤除


之,为清净耳。此汤、丸之别 也。



然又有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虫、血、痈脓 以误人者何也?东


垣治伤食证腹痛、便闭、拒按者,因于冷食,用见


丸;因于热食,用三黄枳术


丸。若冷热互伤,则以二丸酌 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应手取效。又实热老痰,


滚痰丸;水肿实证,神佑丸;虫积,剪 红丸;血积,花蕊丹、失笑丸;肠痈,牡


丹皮散,随症立方,各有攸宜,此杂近世庸家, 不讲于法,每视下药为畏途,病


者亦视下药为砒鸩,致令热症垂危,袖手旁观,委之天数 ,大可悲耳。昔张子和


《儒门事亲》三法,即以下法为补,谓下去其邪而正气自复,谷、 肉、果、菜,


无往而非补养之物。


虽其说未合时宜,

< p>
而于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愿学人仰而


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领,以 施救济之方,将以跻斯民于寿域不难矣。



论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 、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


乃得其平。经云∶坚者削之是已。然有当消 不消误人者,有不当消而消误人者,


有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

< br>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误人者,


有消之而不辨夫


积聚之原, 有气、血、积食、停痰、蓄水、痈脓、虫蛊、劳瘵,与夫



癖、



瘕、


七 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阴诸疾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凡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和平恬淡,气血周流,谷神充畅,病安从来,惟


夫一 有不慎则六淫外侵,七情内动,饮食停滞,邪日留止,则诸症生焉。法当及


时消导,俾其 速散,气行则愈耳。倘迁延日久,积气盘踞坚牢,日渐强大,有欲


拔不能之势,虽有智者 ,亦难为力,此当消不消之过也。



然亦有不当消而消者何也? 假如气虚中满,


名之曰鼓,


腹皮膨急,


中空无物,


取其形如鼓之状,而因以名之。此为败症,必须填实,庶乎可消,与蛊症之为 虫


为血,内实而有物者大相径庭。又如脾虚水肿,土衰不能制水也,非补土不可;


真阳大亏,火衰不能生土者,非温暖命门不可。又有脾虚食不消者,气虚不能运


化而生痰者,肾虚水泛为痰者,血枯而经水断绝者,皆非消导所可行,而或妄用


之,误人多矣。所谓不当消而消者此也。



然又有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积聚、



瘕之症,有初、中、末之三


法焉。


当其邪气初客,


所积未坚,


则先消之而后和之。


及其所积日 久,


气郁渐深,


湿热相生,块因渐大,法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 ,削之、



之以底于平。但邪气


久客, 正气必虚,须以补泻迭相为用,如薛立斋用归脾汤,送下芦荟丸。予亦尝


用五味异功散,


佐以和中丸,


皆攻补并行中治之道也。


若夫块消及半,


便从末治,


不使攻击,但补其气、调其血、导达 其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凡攻病之


药,皆损气血,不可过也,此消之之法也。< /p>



然又有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肾,分布五方 ,胃、大肠、


小肠、膀胱、三焦、胆与膻中,皆附丽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 浅深,


凡用汤、丸、膏、散,必须按其部分,而君、臣、佐、使,驾驭有方,使不得移,


则病处当之,不至诛伐无过矣。此医门第一义也,而于消法为尤要。不明乎此,


而妄行克削,则病未消而元气已消,其害可胜言哉!况乎积聚之原,有气、血、

< br>食积,停痰、蓄水、痈脓、虫蛊、劳瘵,与夫



癖、瘕、 七疝、胞痹、肠覃、石


瘕,以及前后二阴诸疾,各各不同,若不明辨,为害非轻。予因约 略而指数之。



夫积者,成于五脏,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于 六腑,推之则移者也。其忽


聚忽散者,气也。痛有定处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则痛,嗳腐 吞酸者,食积也。


腹有块,按之而



者 ,痰也。先足肿,后及腹者,水也。先腹满,后及四肢者,


胀也。痛引两胁,咳而吐涎者 ,停饮也。咳而胸痛,吐脓腥臭者,肺痈也。当胃


而痛,呕而吐脓者,胃脘痈也。当脐而 痛,小便如淋,转侧作水声者,肠痈也。


憎寒壮热,饮食如常,身有痛,偏着一处者,外 痈也。病人嗜食甘甜、或异物,


饥时则痛,唇之上下有白斑点者,虫也。虫有九,湿热所 生,而为蛇、为鳖,则


血之所成也。胡以知为蛇鳖?腹中如有物,动而痛不可忍,吃血故 也。又岭南之


地,以蛊害人,施于饮食,他方之蛊,多因近池饮冷,阴受蛇、

< p>


之毒也。病患


咳嗽痰红,抑抑不乐,畏见人,喉 痒而咳剧者,劳瘵生虫也。



如弓弦,筋病也。


癖则隐癖,附骨之病也。



则有块可征,积之类也。瘕 者或有或无,痞气之类也。


少腹如汤沃,


小便涩者,

< p>
胞痹也。


痛引睾丸,


疝也。


女人经水自行,


而腹块渐大,


如怀子者,肠覃也。经水不行, 而腹块渐大,并非妊者,石瘕也。有妊、无妊,


可于脉之滑、涩辨之也。至于湿热下坠, 则为阴菌、阴蚀、阴挺下脱、阴茎肿烂


之类,而虚火内烁庚金,则为痔漏、为悬痈、为脏 毒,种种见症,不一而足,务


在明辨证候,按法而消之也。医者以一消字,视为泛常,而 不知其变化曲折,较


他法为尤难,则奈何不详稽博考,以尽济时之仁术也耶?

< p>


论吐法



吐者,治上焦 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


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


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


有当


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人者,


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 不可以不吐,


吐之不得其法以


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 。又


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高满闷,变症


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妨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


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用吐法导祛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


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 p>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


吐,


吐则惊悸也。


又少阴病,


始得之,


手足厥冷,


饮食入口则吐,


此膈上有寒 饮,


不可吐也。病在太阳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


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


其人之性情不 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


或体质素虚,脉息微弱 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动气者,四


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 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


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 火必强,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


药。更须戒怒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 为合法。若其人性气刚暴,好


怒喜淫,


不守禁忌,


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


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

< br>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患脉滑大, 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


吐不除,食用瓜蒂散与橘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 出之。体质极虚


者,


或以桔梗煎汤代之斯为稳当。


而予更有法焉,


予尝治寒痰闭塞,


厥逆昏沉者,


用半夏、


橘红各八钱,


浓煎半杯,


和姜汁成一杯,


频频灌之,


痰随药出,


则拭之,


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 尝治风邪中脏将


脱之证,


其人张口痰鸣,


声如曳锯,


溲便自遗者,


更难任吐,


而稀涎、


皂角等药,


既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 、夏,浓煎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


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 参、附大进,立至数两,其人


渐苏,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 风痰热闭之症,以牛


黄丸,


灌如前法。


颈疽内攻,


药不得入者,


以苏合香丸,


灌如前法。


风热不语者,


以解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 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


橘、半、姜汁,灌如前法。魇梦不醒者,以莲须 、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


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如前法。喉闭喉风,以杜牛膝 捣汁,雄黄丸等,灌如


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 鼻散,吹鼻取


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如此者尤众。盖因证用药 ,随


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通者也。昔仲景治


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利则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


溪治妊妇转脬,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


通小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涧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


韭汁去 瘀血以治前症。由此观之,症在危疑之际,古人恒以涌剂,尽其神化莫测


之用,况于显然 易见者乎!则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


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 呕、自吐而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


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 矣。吁,可不畏哉!



论清法



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然有当清不

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


清而 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证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 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熏蒸,或见于口舌、唇


齿之间,或见于口渴、 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


症丛生,不一而足。此当清不清 之误也。



然又有不当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 大虚,发热倦怠,心烦


溺赤,名曰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与外感热证 ,相隔霄壤。


又有阴虚劳瘵之证,日晡潮热,与夫产后血虚,发热烦躁,证象白虎,误服 白虎


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隔阳,假热之证,其人


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鼓


击于指下,


按之豁然而空者,


或口渴欲得冷冻饮料而 不能下或因下元虚冷,


频饮


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 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分内伤、 外感者何也?盖风寒闭火,则散而清之,经云∶火


郁发之是也暑热伤气,则补而清之,东 垣清暑益气汤是也。湿热之火,则或散、


或渗、或下而清之,开鬼门、清净府、除陈



是也。燥热之火,则润而清之,通


大便也 。


伤食积热,


则消而清之,


食去火自平 也。


惟夫伤寒传入胃腑,


热势如蒸,


自 汗口渴,


饮冷而能消水者,


借非白虎汤之类,

< br>鲜克有济也。


更有阳盛拒阴之证,


清药不入,到口随吐, 则以姜汁些少为引,或姜制黄连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因热


用是也。此外感实火之清法也。 若夫七情气结,喜、怒、忧、思、悲、恐、惊,


互相感触,火从内发,丹溪治以越鞠丸, 开六郁也。立斋主以逍遥散调肝气也,


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然经云∶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逍遥一方,以之治气上、气结 者,固为相宜,而于


气缓、气消、气乱、气下之证,恐犹未合。盖气虚者,必补其气。血 虚者,必滋


其血。气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阴不足,而火上炎者,壮水之主 以


镇阳光。真阳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归原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或


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热药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人火也,有形


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则灭,故可以水折。内伤之火,虚火也,龙雷之火也,


无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龙得水而愈奋飞,雷因


雨而益震 动,动阴蒙沉晦之气,光焰烛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龙雷各归其宅耳。是


以虚火可补而不可 泻也。其有专用参



,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 /p>


专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

< p>
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



然又 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


尚为无碍。若本体 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


之后,即有热证,亦宜少少 用之,宁可不足,不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


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则 疗热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贵量其人也。



然又有清之不量其证 者何也?夫以大热之证,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


之证,而清剂太过,则寒证即至, 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将医药矣。且凡病清


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壮水是也。王太仆云 ∶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当滋其肾。


肾水者,


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


何邪不服?何热不除?

< p>
而又何必沾沾于寒凉,以滋罪戾乎!由是观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

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


开胃 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



、术,亦当酌量而用。非曰清 后必补,但


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 后


止药可也。


此清之贵量其证也。


总而 言之,


有外感之火,


有内伤之火,


外感 为实,


内伤为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论温法



温者, 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然有当温


不温误人者即有不当 温而温以误人者,


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


有当温


而温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证与其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

< br>不由表入,而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


呕 吐泻利,或腹中急痛厥逆无脉,下利清谷,种种寒证并见,法当温之。又或寒


湿侵淫,四 肢拘急,发为痛痹,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不当 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邪热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


及斑、黄、狂乱、衄、吐 、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


逆渐进,舌则干枯,反不知渴,又 或挟热下利,神昏气弱,或脉来涩滞,反不应


指,色似烟熏,形如槁木,近之无声,望之 似脱,甚至血液衰耗,筋脉拘挛,但


唇、


口、

< br>齿、


舌,


干燥而不可解者,


此为 真热假寒之候,


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


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 。更有郁热内蓄,身反恶寒;湿热胀满,皮肤反冷;中暑


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 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数,阳乘阴


而吐血者,亦不可温,温之则为逆候,此 所谓不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 如冬令伤寒,


则温而散之。


冬令伤风,


则温而解之。寒痰壅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


大便反硬 ,温药不止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


亦当温之。体虚挟 寒者,温而补之。寒客中焦,理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


温之。

又有阴盛格阳于外,


温药不效者,


则以白通汤加人尿、


猪胆汁反佐以取之,


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 者,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


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补其心。此心字,指 命门而言,《内经》所


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书曰∶益心之阳,寒亦通行,滋肾之阴 ,热之犹可是


也。然而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


< /p>


、归、术,和平之性,温存之温


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 辛辣之性,温热之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


之日,人人可近,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 开冰解冻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


证,始用温药,里寒顿除,表邪未散,复传经络,以 致始为寒中,而其后转变为


热中者,容或有之。借非斟酌时宜对证投剂,是先以温药救之 者,继以温药贼之


矣。亦有三阴直中,初无表邪,而温剂太过遂令寒退热生,初终异辙, 是不可以


不谨。所谓温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 br>然又有温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气虚无火之人,


阳气素微,

一旦客寒乘之,


则温剂宜重,且多服亦可无伤。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温,或曾有 阴虚失血之


症,不能用温者,即中新寒,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止,不必尽剂,斯为克当 其


人矣。若论其证,寒之重者,微热不除,寒之轻者,过热则亢,且温之与补,有


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积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遽用人参。盖温即是补,予


遵其法,先用姜、桂温之,审其果虚,然后以参、术辅之,是以屡用屡验,无有


差忒,此 温之贵量其证也。



若论其时,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 ,温剂宜重。然亦有时当盛暑,


而得虚寒极重之证,


曾用参、< /p>


附煎膏而治愈者,


此舍时从证法也。


譬如 霜降以后,


禁用白虎,然亦有阳明证,蒸热自汗,谵语烦躁,口渴饮冷者,虽当雨雪飘摇 之


际,


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


但不宜 太过耳。


此温之贵量其时,


而清剂可类推已。

< br>


迩时医者,群尚温补,痛戒寒凉,且曰∶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又曰∶阳明


君子,苟有过,人必知之,诚以知之而即为补救,犹可言也。不思药以疗病,及


转而疗药,则病必增剧而成危险之候,又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殆;承气入胃,阴


盛以败。安危之机,祸如反掌,每多救援弗及之处,仁者鉴此,顾不痛欤!吾愿


医者, 精思审处,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药悉归于中正,俾偏阴偏阳之药,无往不


底于中和,斯为 善治。噫!可不勉哉!



论补法



补者,补其虚也。经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

< br>虚。又曰∶精气夺则虚。又曰∶虚者补也。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


误 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


知缓急,不 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



何谓当补不补?夫虚者,损之渐,损者,虚之积也。初时不觉,久则病成。


假如阳虚不 补,则气日消。阴虚不补,则血日耗。消且耗焉,则天真荣卫之气渐


绝,而亏损成矣,虽 欲补之,将何及矣。又有大虚之证,内实不足,外似有余,


脉浮大而涩,


面赤火炎,


身浮头眩烦躁不宁,


此为出汗晕脱之机,< /p>


更有精神浮散,


彻夜不寐者,其祸尤速,法当养荣、归脾辈,加敛 药以收摄元神。俾浮散之气,


退藏于密,庶几可救。复有阴虚火亢,气逆上冲,不得眠者 ,法当滋水以制之,


切忌苦寒泻火之药,反伤真气。若误清之,去生远矣。古人有言至虚 有盛候,反


泻衔冤者此也,此当补不补之误也。



然亦有不当补而补者何也?病有脉实证实,不能任补者,固无论矣,即其人


本 体素虚,而客邪初至,病势方张,若骤补之,未免闭门留寇。更有大实之症,


积热在中, 脉反细涩,神昏体倦,甚至憎寒振栗,欲着复衣,酷肖虚寒之象,而


其人必有唇焦口燥,


便闭溺赤诸症与真虚者相隔天渊,


倘不明辨精切,


误投补剂,


陋矣。古人有言,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者此也。此不当补而补之 之误也。



然亦有当补而补之不分气、血,不辨寒、热者何也? 经曰∶气主煦之,血主


濡之。


气用四君子汤,

< br>凡一切补气药,


皆从此出也。


血用四物汤,


凡一切补血药,


皆从此出也。


然而少火者,


生气之原。


丹田者,


出气之海。


补气而不补火者非也。


不思少火生气,


而壮火即食气譬 如伤暑之人,


四肢无力;


湿热成痿,


不 能举动者,


火伤气也。


人知补火可以益气,

而不知清火亦所以益气,


补则同而寒、


热不同也。


又如血热之症,


宜补血、


行血以清之,


血寒之症,


宜温经养血以和之。


立斋治法,


血热而吐者,


谓之阳乘阴,


热迫血而妄行也 ,


治用四生丸、


六味汤;


血寒而吐者,


谓之阴乘阳,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也,治用理中汤加当归。医家常须识此,勿


令误也。更有去血过多,成升斗者,无分寒热,皆当补益,所谓血脱者益其气,

< br>乃阳生阴长之至理。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以无形生有


形 ,先天造化,本如是耳。此气血、寒热之分也。



然又有补之而 不识开合、不知缓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


机,有补必有泻,如补中汤 用参



,必用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熟地,即用泽泻

< p>
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又况虚中挟邪,正当开其

一面,


戢我民众,


攻彼贼寇,


或纵 或擒,


有收有放,


庶几贼退民安,


而国 本坚固,


更须酌其邪正之强弱,而用药多寡得宜,方为合法。是以古方中,有补、散并行


者,参苏饮、益气汤是也。有消、补并行者,枳术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补并


行者,泻心汤、硝石丸是也。有温、补并行者,治中汤、参附汤是也。有清、补

< br>并行者,参连饮、人参白虎汤是也。更有当峻补者,有当缓补者,有当平补者如


极 虚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剂汤液,不能挽回。予尝用参、附煎膏,日服数两,


而救阳微将 脱之证。又尝用参、麦煎膏,服至数两,而救津液将枯之证。亦有无


力服参,而以



、术代之者。随时处治,往往有功。至于病邪未尽,元气虽虚,


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


果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其有体质素虚,别无大寒、大热之证,欲服丸散


以葆真元者,则用平和之药,调理气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争胜,反有伤


也。此 开合、缓急之意也。



然又有补之而不分五脏者何也?夫五脏有 正补之法,


有相生而补之之法。


《难


经 》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


寒温;损其 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正补也。又如肺虚者补脾,土


生金也;脾虚者补命 门,火生土也;心虚者补肝,木生火也;肝虚者补肾,水生


木也;肾虚者补肺,金生水也 ∶此相生而补之也。而予更有根本之说焉,胚胎始


兆,形骸未成,先生两肾,肾者、先天 之根本也。


HT


地一声,一事未知,先求


乳食,


是脾者、


后天之根本也。


然而 先天之中,


有水有火,


水曰真阴,


火曰 真阳。


名之曰真,则非气、非血、而为气血之母。生身生命全赖乎此。周子曰∶无极之< /p>


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凝然不动,感而遂通,随吾神以为往来者此也。古人

< p>
深知此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补火,十补、斑龙,水火兼济,法非不善矣。然而

以假补真,必其真者,未曾尽丧,庶几有效。若先天祖气荡然无存,虽有灵芝,


亦难 续命,


而况庶草乎!


至于后天根本,


尤 当培养,


不可忽视。


经曰∶安谷则昌,


绝谷则危。又云∶粥浆入胃,则虚者活古人诊脉,必曰胃气。制方则曰补中,又


曰归脾、


健脾者,


良有以也。


夫饮食入胃,


分布五脏,


灌溉周身,


如兵家之粮饷,


民间之烟火,一有不继,兵民离散矣。然而因饿致病者固多,而因伤致病者,亦


复不少。过嗜肥甘则痰生,过嗜醇酿则饮积,瓜果乳酥,湿从内受,发为肿满泻


利。五味偏啖,久而增气,皆令夭殃。可不慎哉!是知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


可偏废 。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


脾者,以饮食之 精,自能下注于肾也。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


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 ,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药既补矣,更加摄养有方,


斯为善道。谚有之曰∶药补不如食 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 寡



伤寒纲领



凡看伤寒,


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


传经者,


由太阳传阳明,


由阳明传少阳,


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 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此名循经传也。亦有越经传者,


如寒邪初客太阳,


有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


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

< br>亦


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亦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


亦有传一、



经而止者,亦有始终只在一经者。虽所 传各各不同,其为传经则一也。若夫直中


者,谓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中太阴, 则病浅。中少阴,则病深。中厥


阴,则愈深矣。此其所当急温也。夫传经之邪,在表为寒 ,入里即为热证,不比


直中之邪,则但寒而无热也。先明传经直中,庶寒、热之剂,不至 混投矣。仲景


三阴条下,混同立言,而昧者不察,无怪其意乱心迷也乎?



伤寒主治四字论



伤寒主治 四字者,表、里、寒、热也。太阳、阳明为表,太阴、少阴、厥阴


为里,少阳居表里之间 ,谓之半表半里。凡伤寒自阳经传入者,为热邪。不由阳


经传入,


而直入阴经者谓之中寒,


则为寒邪。


此皆前人要旨也,


而予更即表、


里、


寒、热四字,举八言以晰之 ,任伤寒千变万化,总不出此。夫伤寒症,有表寒,


有里寒,


有 表热,


有里热,


有表里皆热,


有表里皆 寒,


有表寒里热,


有表热里寒。


何谓表 寒?伤寒初客太阳,头痛发热而恶寒者,名曰外感,经所谓体若燔炭,汗


出而散者是也。


阳明解肌,


少阳和解,


其理一也。


何谓里寒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


而直入阴经,手足厥冷,脉微细,下 利清谷者,名曰中寒,仲景所谓急温之,宜


四逆汤者是也。何谓表热?凡人冬不藏精,微 寒袭于肌肉之间,酝酿成热,至春


感温气而发者曰温病,至夏感热气而发者曰热病。其症 头痛发热,与正伤寒同,


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耳。


《伤 寒赋》云∶温热发于春夏,务须柴葛以解


肌。言病邪在表,故用柴葛,肌肉韫热,故用黄 芩、知母以佐之,此活法也。何


谓里热?凡伤寒渐次传里,


与夫 春温夏热之症,


热邪入里,


皆为里热。


其在太阴,


则津液少,少阴则咽干口燥,厥阴则消渴仲景所谓急下之,而用大柴胡、三承 气


者是也。何谓表里皆热?如伤寒阳明证,传于本腑外而肌肉,内而胃腑,热气熏


蒸,口渴谵语,此散漫之热,邪未结聚,治用白虎汤,外透肌肤,内清腑脏,俾


表里两解,不比邪热结实,专在肠胃可下而愈也。正伤寒有此,而温热之病,更


多有此,不可不察。何谓表里皆寒?凡伤寒表受寒邪,更兼直中于里,此为两感


寒证。< /p>


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


何谓表寒里热?如两感热证,


一日太阳与少


阴同病,


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


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


三阳为寒,


三阴 已成热证,


岂非表寒而里热乎?亦有火郁在内,


而加以外感,< /p>


亦为表寒里热之候。


更有火亢


已极,反兼 水化,内热闭结而外有恶寒之状者,其表似寒而里实热,误投热剂,


下咽即败矣。何谓表 热里寒?如人本体虚寒,而外感温热之邪,此为标热本寒,


清剂不宜太过。更有阴寒在下 ,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肌肤大热,欲坐


卧泥水之中,其表似热,其里实寒,误 投寒剂,入胃即危矣。伤寒变证,万有不


齐,而总不外乎表、里、寒、热四字。其表里寒 热,变化莫测,而总不出此八言


以为纲领。


予寝食于兹者,


三十年矣。


得之于心,


应之于手,


今特指出而发明之,


学人其可不尽心乎!



经腑论



夫经者,径也,行于皮之内, 肉之中者也。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


伤寒诸书,


以经为 腑,


以腑为经,


混同立言,


惑人滋甚,


吾特设经腑论而详辨之。


夫邪之在三阳也,有太阳之经,有阳明 之经,有少阳之经,凡三阳在经之邪,未


入腑者,可汗而已。邪之在阴也有太阴之经,有 少阴之经,有厥阴之经。凡三阴


之邪,已入腑者,可下而已。所谓入腑之腑,指阳明胃腑 而言也。三阳、三阴之


邪,一入胃腑,则无复传矣。胃者、土也。万物归土之义也。《伤 寒论》云∶有


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此阳明即胃腑,非阳明之经也。假令 邪在


太阳,不传阳明经而径入胃腑者,名曰太阳阳明。邪在阳明经,不传少阳而自入


本腑者,名曰正阳阳明。邪在少阳经,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名曰少阳阳明。


凡三阳之邪,已入胃腑,俱下之勿疑矣。



虽然,三 阳入腑,人所共知,三阴入腑,鲜或能识。夫三阳之经,去腑尚远,


三阴之经与腑为近, 然既曰经,则犹在径路之间,而未尝归并于一处也。


《伤寒


论》 云∶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


愈。厥阴中风 ,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俱言邪在于经,故有还表向汗之时,


若既入腑则无外出之路 ,惟有通其大便令邪从内出也。此大、小承气,调胃承气


所由设也。然则以白虎汤治腑病 ,何谓也?夫以白虎治腑病者,乃三阳之邪,初


入胃腑,表里皆热,邪未结聚,热势散漫 ,而无胃实不大便之证,故用白虎汤内


清胃腑,外透肌肤,令表里两解。若邪已结聚,如 太阴之大实痛,少阴之咽干口


燥、下利青黄水、心下硬,厥阴之烦满囊缩,白虎不中与也 ,亦惟下之而已矣。


此无他,经腑既明,则施治不致差舛。


< /p>


然则太阳之邪,自入本腑,何谓也?太阳之腑,膀胱是也。膀胱主盛溺,太


阳病盛,则遗邪于腑,而为口渴、溺赤之症。外显太阳病,而兼有此症者,名曰


太阳传本。当用五苓散以桂枝解外邪,以猪苓、泽泻等药,通其小便而愈也。



或问∶阳邪入阴,复有还表向汗之时,其信然乎?予曰∶古人之言,岂欺我


哉!夫经、径也,犹路径然。三阳之邪既有路以达三阴,三阴之邪,即有路以返


三阳, 此循环之至理,非若邪入腑中,更无外出之路也。尝见病患体质素浓,有


传经尽而自愈者 ,皆由汗解也。


《伤寒论》云∶其不再传经,不加异气者,七日


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歇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


太阴病衰 ,


腹减思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


舌干已而嚏也。


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 ,小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患精神爽慧也。由是观之,岂非经尽而愈,还表


向汗之明验乎 ?



或曰∶阴不得有汗,


今太阴脉浮,


用桂枝汤,


然则三阴亦可汗解欤?桂枝汤,

将为太阴正药欤?余曰∶不然。


读仲景书,


举一隅当以三隅 反,


不可执一而论也。


夫邪已入里而复发其表,


是增其热矣,


故曰阴不得有汗。


邪虽入里,

< p>
而复返乎表,


是邪外出矣,故曰还阳而向汗。夫桂枝汤,太阳伤风药也,今 太阴用桂枝者,实


由太阳伤风,为医误下而传入太阴者也太阴脉当沉,今反浮,是证在太 阴,脉在


太阳,则太阳之邪,未尽入于阴,太阴之邪,大有还阳向汗之势,故用桂枝汤以


彻散之,令其从太阳来者,仍自太阳出也。推而论之,若从太阳伤寒来,得伤寒


脉,则桂枝可易麻黄,仲景麻黄石膏汤之意可推也。若从阳明来,得阳明脉,则

< br>桂枝可易葛根,仲景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可推也。若从少阳来,得少阳脉,则桂


枝 可易柴胡,


是以大柴胡汤为少阳传入太阴之的方也。


然必腹中实 痛,


乃为脾邪


干胃,甫用大黄下之。否则只于本方,加芍药以和 之而已。


《伤寒论》云∶本太


阳证,


为 医误下,


传入太阴而腹痛者,


桂枝汤加芍药,

< br>大实痛者,


桂枝汤加大黄,


亦此意也。太阴如此,少阴、 厥阴何独不然。仲景少阴篇内,以四逆散治阳厥,


方用柴胡、黄芩、甘草、枳实者,人皆 不得其解,岂少阴亦用柴胡散之欤?诚以


热邪传里,游行于少阴经络之间,尚未结聚成实 ,内陷于胃腑之中,则用黄芩、


甘草以清传经之热邪,


用枳实以 导胃中之宿滞,


使邪气不得乘机而内合,


以作胃


实不大便之证,更用柴胡疏通三阳之路,俾其从此来者,仍从此出,不必扰动中


宫,而病势已解,此仲景用药之微权,而其用心亦良苦矣。愚不自揣,每遇阳邪


入阴,尚 未结实之证,仿古人三黄解毒之意,而加以石膏、柴胡、丹皮之属,往


往获效。盖三黄以 除三阴之热邪,用石膏以守阳明之中路,加柴胡者,亦望其返


之故道,而还阳向汗也。大 抵伤寒治法,急于解表而缓于攻里。非惟三阳之邪,


务从表散,即三阴未结之邪,犹且徘 徊观望,冀其还阳而之表。必俟邪气结实,


乃用承气汤攻下之。且戒曰∶欲行大承气,先 与小承气,腹中转矢气者,方与大


承气汤,若不转矢气,慎未可再攻。兢兢然不苟下也有 如此。仲景又云∶病发于


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下之,因作痞。热入 者,言入胃也。


三阴下早,


虽不至成结胸,

而已不免为痞气矣。


噫嘻!


经腑之间,

乌可以不辨哉!



阴证有三说


< /p>


世人论伤寒,辄曰阴证,而不知有三说也。有传经之阴证,阴中之热证也。


有直中之阴证,阴中之寒证也。有房室之阴证,阴中之虚证也。既犯房室而得热


证,则灼热极甚;犯房室而得寒证,则阴寒极甚。热之甚,清剂宜轻;寒之甚,


温剂宜重 。斯无弊耳,乃世人混称夹阴,而医者漫不加察,反从而和之。噫,陋


矣!



论疫



时疫之症,来路两 条,去路三条,治法五条,尽矣。何谓来路两条?疫有在


天者,有在人者。如春应温而反 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


温,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皆从经 络而入,或为头痛、发热、咳嗽,或为


颈肿、发颐、大头天行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夫 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


病,染及一乡,一乡之病,染及合邑,此乃病气、秽气相传 染,其气息俱从口鼻


而入,其见症,憎寒壮热,胸膈满闷,口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以气相 感,与天无


涉。所谓来路两条者此也。



夫在天之疫,从经络而入,宜分寒、热,用辛温、辛凉之药以散邪,如香苏


散、普济消 毒饮之类,俾其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也。在人之疫,从口鼻而入,


宜用芳香之药以解秽 ,


如神术散、


藿香正气散之类,


俾其从 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


也。至于经络、口鼻所受之邪,传入脏腑,渐至潮热谵语,腹满胀痛 ,是为毒瓦


斯归内,非疏通肠胃无由以解其毒,法当下之。其大便自行者,则清之。下后 而


余热不尽者,亦清之,须令脏腑之邪从大便出也。所谓去路三条者此也。



夫发散、解秽、清中、攻下,共四法耳,而谓治法有五,何也?大抵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体虚受邪,必须以补法驾驭其间,始能收效万全,如气虚补气,血虚


补血,古人所用参苏饮、人参白虎汤、人参败毒散、黄龙汤、四顺清凉饮,方内

< br>有人参、


当归,


其意可想而知矣于前四法中加以补法,< /p>


乃能左右咸宜,


纵横如意,


邪气退而元气 安、所谓治法五条者此也。熟此五法,而融会贯通,其于治疫也,


何难之有?

< p>


六气相杂须辩论



世间 之病,人皆曰伤寒最难,而非难也,难莫难于六气之相杂而互至耳。六


气者,风、寒、暑 、湿、燥、火是也。然冬月致病只三字,风、寒、火是也。春


兼四字,风、寒、湿、火是 也。夏兼五字,风、寒、暑、湿、火是也。秋只四字,


风、寒、燥、火是也。其有非时之 燥湿,则又天之变气也。大抵气愈杂则其治愈


难,吾姑即夏间之五气而明辨之。五气既明 ,则其少者不烦言而已解。假如脉浮


缓,自汗头痛,发热而恶风者,伤风也;脉浮紧,无 汗头痛,发热而恶寒者,伤


寒也。此随时感冒,虽在暑月,亦必有之。亦有纳凉饮冷,脏 受寒侵,遂至呕吐


痛泻,脉沉迟,手足厥冷,口鼻气冷,此乃夏月中寒之候,反因避暑太 过而得之


也。至于暑症,乃夏月之正病,然有伤暑、中暑、闭暑之殊。伤暑者,病之轻者


也,其症汗出、身热而口渴也;中暑者,病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


蒸热齿燥,或烦心喘喝、妄言也;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

< br>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其有霍乱吐泻而转筋者,则又


因 暑而停食、伏饮以致之也。然停食、伏饮,湿气也,或身重体痛,腹满胀闷,


泄利无度, 皆湿也。风寒暑湿,四气动而火随之,是为五气,所谓夏兼五字者以


此。然而各字分见, 其为治也易,五字互见,其为治也难。假如风暑相搏,名曰


暑风,其症多发搐搦。暑湿相 搏,名曰湿温,其症头痛自汗,谵语,身重腹满,


足胫寒。风热相搏,名曰风温,其症自 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出。湿气


兼风,名曰风湿,湿气兼寒,名曰寒湿,其症骨 节烦疼,不能自转侧。复有风寒


挟湿,发为刚、柔二痉,其症口噤,身反张。更有湿热相 攻,发为五痿,其症四


肢痿废,不能自收持。此皆五气相兼而互见者也。又况冬月伤寒, 伏藏于筋骨之


间,至夏感热气而发者,名曰热病。


< p>
天行不正之气,


发作非时者,


名曰疫气。


更有病气相传染,


沿门合境皆病者,


斯为在人之 疫为害尤多。夫此热病、疫病,传之脏腑,大便不通,则燥气随之,


是五气之中,复兼六 气矣。更有体虚、劳倦、注夏等病,纷纭交错于其间,若不


明辨亲切,孟浪投剂,伤生非 浅。奈何医者一见发热,不问是暑、是湿,概行表


散,散之不效,随用和解,解之不去, 随用清凉,凉之不效,继以补益,其中有


幸全者,则引为己功,而倾危乍至,则委之天数 。岂知致病之初,认证投药,取


效甚易,及其日久病深,败证悉具,虽有善者,亦莫如之 何也已!予不自揣,特


着此论,先指夏间五气而发明之,庶纷纭错杂之症,不至混淆,则 触目洞然,施


治如法,


亦救世之一端耳。


嗟乎!


五气既明,


多者已辨,


则三气 、


四气之杂至者,


不难辨矣。况伤寒一症,表里可分,传中可别 ,上、中、下三焦可凭,而又何难


乎?我故曰∶伤寒非难而难于六气之相杂而互至也。< /p>



论中风



中风 之症,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即仲景所谓太


阳中风,桂枝汤之 类是也。外显六经之形证,即如伤寒三阳、三阴传变之证也。


其见证既与伤寒同,


则其治法亦与伤寒传变无异矣。


中脏者,


中在 里也。


如不语,


中心;唇缓,中脾;鼻塞,中肺;目瞀,中肝; 耳聋,中肾。此乃风邪直入于里,


而有闭与脱之分焉。


闭者,< /p>


牙关紧急,


两手握固,


药宜疏通开窍,< /p>


热闭、


牛黄丸,


冷闭、

< br>橘半姜汁汤。


其热闭极甚,


胸满便结者,


或用三化汤以攻之。


脱者,


口张、

心绝,眼合、肝绝,手撒、脾绝,声如鼾、肺绝,遗尿、肾绝。更有发直、摇头、


上 撺、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为脱绝之证。此际须用理中汤,加参两余,以温


补元气。若 寒痰阻塞,或用三生饮加人参以灌之,庶救十中之二三。中血脉者中


在半表半里也,如口 眼



斜,半身不遂之属是也,药宜和解,用大秦艽汤加竹沥、< /p>


姜汁、钩藤主之,而有气与血之分。气虚者,偏于右,佐以四君子汤。血虚者,

< p>
偏于左,


倍用四物汤。


气血俱虚者,


左右并病,


佐以八珍汤。


此治中风之大法也。



中风寒热辨



或谓 ∶寒邪中脏,一于寒也;风邪中脏,而有寒、有热,何也?愚谓寒、阴


邪也,阴主静,故 其中人特为寒中而已矣。风、阳邪也,阳主动,善行而数变,


故其中人,或为寒中,或为 热中,初无定体也。然其所以无定体者,亦因乎人之


脏腑为转移耳。何者?其人脏腑素有 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热气拂郁,


不得宣通,


而风为热 风矣。


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


寒气冷冽,


水冻冰凝,


真阳衰败,而风为寒风矣。为热风,多见闭证,理宜疏导为先;为 寒风,多见脱


证,理宜温补为急。夫同一中脏,而寒、热之别相隔千里。其中所以为热、 为寒


之故,举世皆不求解,则三化汤之寒,三生饮之热,何以同出于书而屹然并立?


是以医道,贵精思审处而自得之,有非语言所能尽也。



中风不语辨



或问∶不语,有心脾肾三 经之异;又风寒客于会厌,亦令不语,何以辨之?


愚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 经不语,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视、摇


头等症,盖心不受邪,受邪则殆,此败症也。若 胞络受邪,则时昏时醒,或时自


喜笑。若脾经不语,则人事明白,或唇缓,口角流涎,语 言謇涩。若肾经不语,


则腰足痿痹,或耳聋遗尿,以此为辨。至若风寒客于会厌,不过喊 风声哑之属,


口能收,舌能转,枢机皆利,但不发音耳,可用辛散而安

< br>


中风类中辨证法



中风者,真 中风也。类中风者,似中风而非中风也。然真中有兼类中者,类


中有兼真中者,


临证最难分别,


不可无法以处之。


大法中风之证 ,


有中腑、


中脏、


中血脉之分,前论已 详言矣。惟类中与真中,最宜分别,不可不审。真中风者,


中于太阳,则与伤寒外感传经 相符。若中血脉,必有偏枯



斜之证,中脏虽为在


里,亦必兼有经络偏枯之证。若类中者,寒则厥冷、呕泻而暴痛也;暑则赤日中


行而卒倒也;湿则痰涎壅盛而闭塞也;火则面赤、烦渴、唇燥而便闭也;食则因


于过饱 ,而胸胀满闷也;气则因于盛怒而闭塞无音也;恶则因登冢入庙,冷屋栖


迟,而卒然头面 青黯也;虚则面色



白、鼻息轻微也。见证各殊,与真中之偏枯、



斜自是不同。


其间或有相同者,


乃真中、


类中相兼也。


症既相兼,


必须一一辨明,

< p>
察其多寡兼并之处,辨其标本缓急之情,审度得宜,用古人经验良方,随手而起

矣。



杂症主治四字论



杂症主治四字者,气、血、痰、郁也。丹溪治法,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


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薛立斋从而广之,气用补


中,< /p>


而参以八味,


益气之源也。


血或四物,< /p>


而参以六味,


壮水之主也。


痰用二陈,< /p>


而兼以六君,补脾土以胜湿,治痰之本也。郁用越鞠,而兼以逍遥,所谓以一方

< p>
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用药之妙,愈见精微以愚论之,气虚者,宜四君辈,而气

实者,则香苏、平胃之类可用也。血虚者,宜四物辈;而血实者,则手拈、失笑


之类 可用也。寻常之痰,可用二陈辈,而顽痰胶固致生怪症者,自非滚痰丸之类


不济也。些小 之郁,可用越鞠、逍遥辈,而五郁相混,以致腹膨肿满,二便不通


者,自非神佑、承气之 类弗济也。大抵寻常治法,取其平善,病势坚强必须峻剂


以攻之,


若一味退缩,


则病不除。


而不察脉气,


不识形情,


浪施攻击,


为害尤烈。


务 在平时将此气、血、痰、郁四字,反复讨论,曲尽其情,辨明虚实寒热,轻重


缓急,一毫 不爽,则临证灼然,而于治疗杂症之法,思过半矣。



入门辨证诀



凡看症之法,先辨内伤、 外感,次辨表、里,得其大概,然后切脉、问症,


与我心中符合,斯用药无有不当。口鼻 之气,可以察内伤、外感。身体动静,可


以观表里。


口鼻者,< /p>


气之门户也,


外感、


则为邪气有余,


邪有余,


则口鼻之气粗,


疾出疾入。内伤、 则为正气虚弱正气虚,则口鼻之气微,徐出徐入。此决内外之


大法也。动静者,表里之分 也。凡发热,静而默默者,此邪在表也。若动而躁,


及谵语者,此邪在里也。而里证之中 ,复有阴阳之分凡病患卧,须看其向里、向


外睡,仰睡、处长睡,伸脚、蜷脚睡。向里者 阴也,向外者阳也,仰者多热,复


者多寒,伸脚者为热,蜷脚者为寒。又观其能受衣被与 否。其人衣被全覆,手脚


不露,


身必恶寒,

既恶寒,


非表证即直中矣。


若揭去衣被,

< br>扬手露脚,


身必恶热,


既恶热,邪必入腑矣。此以身体动 静并占其寒热也。然又有阳极似阴,其人衣被


全覆昏昏而睡;复有阴极似阳,假渴烦躁, 欲坐卧泥水中。此乃真热假寒、真寒


假热之象,尤不可以不辨。





《内经》曰∶脉以应月,色以应日 。色者,视之易见者也。如伤风阙庭必光


泽。伤寒,阙庭必暗晦。面青黑为寒,为直中阴 证。紫赤为热,为传经里证。若


已发汗后,面赤色盛,此表邪出不彻也,当重表之。又阴 盛隔阳,合面赤色,是


为戴阳之候,


宜急温之,


以通阳气大抵黑色见者多凶,


为病最重,


黄色见者多吉 ,


病虽重可治。


经云∶面黄目青,


面黄 目赤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者皆吉。


盖黄属土,

< br>今恶症虽见,


土犹未绝,


故可救。


若面青目赤,


面赤目白,


面青目黑,


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皆难治也,言无土色则胃气已绝。凡天庭、印堂、年寿等处,黑色 枯


槁者凶,黄色明润者吉。然人有五色,不能齐等。经云∶五色者,气之华也,赤


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之欲者,皆取


其润泽,


五色之不欲者,


皆恶其枯槁也。


经又云∶五色精微象见矣,


其寿不久也。


言五色固不宜枯槁, 若五色之精华尽发越于外,而中无所蓄,亦非宜也。大抵五


色之中,须以明润为主,而明 润之中,须有蕴蓄,若一概发华于外,亦凶兆也。


察色之妙,不是过矣。





经曰∶五色决于明堂。 明堂者,鼻也。故鼻头色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


痰饮。黄色者,为湿热。白色者,为 气虚。赤色者,为肺热。明亮者,为无病也。


若伤寒鼻孔干燥者,


乃邪热在阳明肌肉之中,


久之必将衄血也。


病患欲嚏而不能< /p>


者,寒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息鼾睡者,风温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者,

< p>
阳毒热深也。鼻孔出冷气,滑而黑者,阴毒冷极也。凡病中鼻黑如煤,乃大凶之

兆。若见鼻孔煽张,为肺气将绝之证也。凡产妇鼻起黑气,或鼻衄者,为胃败肺


绝之 危候,古方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以救之,多有得生者。



唇口



唇者,


肌肉之本,


脾之华也。


故视其唇之色泽,


可以知病之深浅,


干而焦者,


为邪在肌肉。焦而红者吉,焦而 黑者凶。唇口俱赤肿者,肌肉热甚也。唇口俱青


黑者,冷极也。口苦者,胆热也。口甜者 ,脾热也。口燥咽干者,肾热也。口噤


难言者,或为痉,为痰厥,为中寒,不相等也。又 狐惑症,上唇有疮,为狐,虫


食其脏;


下唇有疮,


为惑,


虫食其肛也。


若病中见唇舌卷,


唇吻反青,


环口黧黑,


口张气直,或如鱼口,或气出 不返,或口唇颤摇不止。皆难治也。





耳者,肾之窍。察耳之枯润,知肾 之强弱。故耳叶红润者生,枯槁者难治。


薄而白,薄而黑,薄而青,或焦如炭色者,皆为 肾败。若耳聋及耳中痛,皆属少


阳,此邪在半表半里,当和解之。若耳聋、舌卷、唇青, 此属厥阴,为最重也。





目者,五脏精华之所注,能照物者,肾水之精也。热则昏暗,水足则明察秋


毫。如常而了然者,邪未传里也。若赤、若黄,邪已入里矣。若昏暗不明,乃邪


热在内 ,


消灼肾水,


肾水枯竭,


故目不能朗照 ,


急用大承气汤下之。


盖寒则目清,


未 有寒甚而目不见者也。凡开目欲见人者,阳证也。闭目不欲见人者,阴症也。


目瞑者,< /p>


将衄血也。


目睛黄者,


将发黄也。


至于目反上视,


横目斜视,


瞪目直视,


及眼胞忽然陷下者,为五脏已绝之证也。凡杂病,忽然双目不明者,此气脱也。


经云∶气脱者目不明。此气虚也,丹溪用人参膏主之。经又云∶脱阴者目瞀。此


血脱也。邪热则下之,血虚则补之,以救肾水也,然此证已为危险之候。





舌者,心之窍。凡伤寒症,津液如 常,此邪在表而未传里也。见白胎而滑,


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也。见黄胎而干燥,邪 已入里,胃腑热甚也,宜下之。


见黑胎芒刺,破裂干枯邪热盛极,肾水枯涸,至重之候也 ,宜急下之。若舌黑津


润,不破裂干燥,此直中寒证也宜急温之。夫寒证舌黑,本色也。 而热症反赤为


黄,反黄为黑者,何也?盖热极反兼水化若燔柴然,火变成炭,至危之候也 。凡


舌肿胀,或重舌、木舌、舌生芒刺,舌苔黄燥,皆热甚也。凡舌硬、舌强、舌短


缩、舌卷、神气昏乱、语言不清者,皆危症也。又阴阳易病,吐舌数寸者,危恶


已甚也。




< p>
大抵病患身轻,自能转侧者,为轻。若身体沉重,不能转侧者,为重。然中


湿、风湿、感寒,皆主身重疼痛,须以兼症辨之。若阴证身重,必厥冷而蜷卧,


无热恶寒 ,闭目不欲向明,懒见人也。又阴毒身痛如被杖,身重如山而不能转侧


也。大抵热则流通 ,身轻无痛寒则凝塞,故身重而痛也。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者,痉也。若头重视身,此 天柱骨倒而元气败也。若头摇而不止,发直如妆,头


上撺,皆绝证也。凡病中循衣摸床, 两手撮空,此神去而魂乱也。凡病患皮肤润


泽者生,枯槁者危。若大肉尽脱,九候虽调, 犹难治也。




凡看伤寒,


欲知邪之传与不传,


先看目舌,


次问病患胸前痛胀否。


若不痛满,


知邪气在表。


若胀满未经下者,


即半表半里证也。


已下过而 痛甚者,


恐成结胸也。


故胸者,可以知邪之传与不传也。





腹者,至阴也 。乃里证之中,可以辨邪之实与不实也。既问胸前明白,次则


以手按其腹若未痛胀者,知 邪未曾入里,入里必胀痛。若邪在表及半表半里,腹


焉得痛胀乎?若腹胀不减及里痛不止 ,此里证之实,方可攻之。若腹胀时减,痛


则绵绵,此里证犹未实也。但可清之。故腹者 ,可以知邪之实与不实也。若直中


腹痛,则不由阳经传来,此为冷气在内,脉必沉迟,急 当温之。



小腹


小腹者,阴中之阴,里证之里,可以知邪之必结实也。既问胸腹,后以手按


其小腹, 盖小腹藏糟粕之处,邪至此,必结实。若小腹未硬痛者,知非里实也。


若邪已入里,小腹 必硬痛。硬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蓄血证也,宜桃仁承气


攻之。若小腹绕脐硬痛,小 便数而短者,燥粪证也,当以大承气攻之。若小腹胀


满,大便如常,恐属溺涩而不通,宜 利其小便凡看病,先观形色。次及耳、目、


口、鼻、唇、舌、身体,次问胸腹及小腹,则 病证病情



卷二



伤寒类伤寒辨



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 病也。类伤寒者,与伤寒相似而实不同也。世人一见


发热,辄曰伤寒,率尔发表,表之不 去,则以和解、清凉诸法继之,其间有对证


而即愈者,有不对证而不愈者,有幸愈而垂危 复生者,皆由施治之初,辨证未明


也。夫有一病,即有一证,初时错治,则轻者转重,重 者转危,即幸安全,性命


已如悬缕,大可惧耳。予因着六气相杂须辨论,提醒斯世。兹更 反复叮咛,条列


于下,


俾入门诊视,


先 取而明辨之。


初剂不瘥,


胜于救逆良多矣。

学人其致思焉。



一、霜降以后,天令严寒,感之而即病者 ,正伤寒也。其症发热恶寒,头项


痛,


腰脊强身体痛。


但脉浮紧、


无汗为伤寒;


脉浮缓、


有汗为伤风。


寒用麻黄汤,


风用桂枝汤。予以加味香 苏散代之,随手而愈。



一、冬时感寒不即发,伏藏于肌肤,至 春因温气感触而发者,曰温病。春犹


不发,至夏因热气感触而后发者,曰热病。其症头痛 发热,与正伤寒同,但不恶


寒而口渴,与正伤寒异尔,柴葛解肌汤主之。



一、四时之中,有不头痛发热,卒然恶寒厥冷,口鼻气冷,呕吐痛泻,面青< /p>


脉迟者,中寒也,姜附汤主之。



一、冬 时当寒不寒,乃更温暖,因而衣被单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温也。


冬温之症,表寒内热 ,香苏散加清药主之。



一、夏秋之间,天时暴寒,人感之而即 病者,时行寒疫也,亦有时非寒疫,


而其人乘风取冷,


遂至头痛 发热者,


名曰感冒。


其见症与正伤寒略同,

但较轻尔,


香苏散主之。



一、夏 月有病头痛身热,自汗烦渴者,伤暑也,加减香薷饮主之。暑证与热


病相似,但热病初起 无汗,暑病初起自汗,热病脉盛,暑病脉虚,此为异尔。然


有伤暑、中暑、闭暑之别,治 法详本门。



一、夏月有病头痛发热,身重腹满,谵语自汗,两 胫逆冷者,湿温也。其人


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暑湿相搏,名曰湿温,切忌发汗。



汗之名重



,为难 治,苍术白虎汤主之。按∶伤寒发厥,胫冷臂亦冷;湿温


发厥,胫冷臂不冷,以此为别。



一、头痛身热与伤寒同,而其人身重,默默但欲眠,鼻息鼾, 语言难出,四


肢不收者,风温也,不可发汗,加减葳蕤汤主之。



一、发热恶寒似伤寒,而脉细身重,不能自转侧,或头汗出者,风湿也。不


呕不渴,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一、病患呕吐而利, 或头痛腹痛,恶寒发热者,霍乱也,藿香正气散主之。



一、病 患身热面赤,目脉赤,项强,独头摇,卒然口噤,背反僵者,痉也。


无汗为刚痉;有汗为 柔痉,加减续命汤主之。痉病有外感、内伤之异;有三阳、


三阴之别,详见本门。



一、发热似伤寒,但身不痛,右手气口脉紧,中脘痞闷,嗳腐吞酸者 ,此伤


食也,保和一、病患烦热似伤寒,而脉来虚软无力,头痛时止时作,肢体倦怠,< /p>


语言懒怯者,虚烦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一、病痰喘似伤寒,但胸满气急,脉弦滑者,痰也,二陈汤主之。痰亦有挟


风寒而发者 宜加散剂。



一、恶寒发热,与伤寒相似,而病起自脚,两胫肿 满者,香港脚也。香港脚


不离乎湿,


槟榔散主之。


然亦有两足忽然枯细者,


俗名干香港脚,


此为风燥之 症,


四物加牛膝、木瓜主之。



一、病 患脉浮数,发热恶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外


痈、内痈皆见此候。 何谓内痈?大抵口内咳,胸中隐隐而痛,吐唾腥臭者,肺痈


也。腹皮膨急,按之则痛,便 数如淋,转侧作水声者,肠痈也。胃脘隐隐而痛,


手不可近,时吐脓者,胃脘痈也。



书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不可误也。


< p>
一、发热似伤寒,而其人或从高坠下,跌扑损伤,或盛怒叫呼,七情过度,


或过于作劳以致胸、腹、胁间有痛处,着而不移,手不可按者,蓄血也,泽兰汤


主之,< /p>


此与痈肿有别以上诸证,


有与伤寒相类而治法不同者,

< p>
有与伤寒相似而实


不同类者,亦有伤寒与杂证相兼而互至者,务在临病之初 ,辨明投剂,庶一匕回


春,实实虚虚之祸可免矣。



伤寒六经见证法



六经者,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三阳有经、有腑,三阴


有传、


有 中有太阳之经,


即有太阳之腑,


膀胱是也。

有阳明之经,


即有阳明之腑,


胃是也。有少阳之经,即有少 阳之腑,胆是也,然胆为清净之腑,无出入之路,


故治法如经也。三阴有传经者由三阳而 传入三阴,此热邪也。有直中者,初起不


由阳经传入,而直中三阴,此寒邪也。兹数者, 乃伤寒见证之纲领也。



太阳经证


< /p>


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


缓者,名曰中风。宜解肌,桂枝汤主之。若前证悉具,恶寒,无汗,脉浮紧,或


喘嗽者,名曰伤寒。宜发表,麻黄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钱五分)



芍药(



钱五分)



甘草( 炙,



钱)



生姜(



钱五


分)


大枣(去核,四枚)



上五味



咀,以水四大钟,微火煮取二 钟半,去滓,温服。服已、须臾,啜


稀粥数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若病重者,一


日一夜周时观之,


若病症犹在者,


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 、


粘滑、


肉、


面、

五辛、


酒、酪等物。



麻黄汤方



此方不宜于东南,多宜于西 北。西北禀浓,风气刚劲,必须此药开发,乃可


疏通,实为冬令正伤寒之的剂。若东南则 不可轻用,体虚脉弱者受之,恐有汗多


亡阳之虑。



麻黄(去节,四钱)



桂枝(去皮,二钱)



甘草(炙,一钱)



杏仁(泡去


皮尖,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四大钟,先煮麻黄减一钟,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钟,去滓


温服,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



加味香苏散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 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药稳而效亦


医门之良法也。


不论冬月正伤寒,


及春、


夏、


秋三时 感冒,


皆可取效。


其麻黄汤,


若在温热 之时,则不可妄用。又体虚气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其桂枝汤,


乃治太阳经中风自 汗之证,若里热自汗者,误用之,则危殆立至。又暑风证,有


用白虎汤加桂枝者,桂枝微 、石膏重,不相妨也。更有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


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湿,则不可用桂 ,宜另用柴葛解肌之类,或以本方加柴葛及


清凉之味。大凡一切用药,必须相天时,审地 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


旧疾,的确对证方为良剂。



紫苏叶(一钱五分)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七分)



荆芥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



川芎(五分)



生姜(三片上锉一剂, 水煎温服,微


覆似汗。



前症若头脑痛 甚者,加羌活八分,葱白二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


一钱,若在春夏之交,惟恐 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若兼停


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卜子 各一钱五分;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


涩者,


此为膀胱腑证 ,


加茯苓、


木通各一钱五分;


喘嗽,< /p>


加桔梗、


前胡一钱五分,


杏仁七枚;


鼻衄,


或吐血,


本方去生姜,


加生地、


赤芍、


丹参、


丹皮 各一钱五分;


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便秘加卜子、枳壳。若兼四 肢厥


冷,


口鼻气冷,


是兼中寒也,


加干姜、


肉桂之类,


虽有表证,

< p>
其散药只用一二味,


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 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


夏、


茯苓各一钱五分;


时行疫疠,


加苍术四分;


梅核气症,

< br>喉中如有物,


吞不入,


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八分; 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


加黑姜、


当归,< /p>


其散剂减去大半。


若禀质极虚,


不任发散 者,


更用补中兼散之法。



柴葛解肌汤



治春温夏热之病,其症发 热头痛,与正伤寒同,但不恶寒而口渴,与正伤柴


胡(一钱二分)



葛根(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五


分)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水煎服。



心烦,加淡竹叶十片;谵语,加石膏三钱。



头痛



问曰∶头痛何以是太阳证?答曰 ∶三阳经上至于头,皆有头痛,惟太阳经脉


最长,其痛居多,故头痛为表证。又问曰∶三 阳头痛有别乎?答曰∶太阳之脉,


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由夹脊抵腰中。故 太阳头痛,头脑痛而连项


脊也。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额中。凡阳明头痛,头额痛 而连面目也。少


阳之脉,起于目锐



, 下耳后。凡少阳头痛,耳前后痛而上连头角也。以此为别。


又问曰∶三阴本无头痛,


今见直中证,


亦有头痛何也?答曰∶此直中而兼外感也。

< p>
又问曰∶伤寒传经至厥阴,


亦有头痛,


何也?答曰 ∶厥阴证头痛脉浮,


是里邪达


表,欲得汗解也,宜微表之。又问 曰∶阳明腑病,口渴便闭,亦有头痛何也?答


曰∶阳明之经络于头目,因其腑热熏蒸,上 攻于头目之间,以致头痛。夫经病可


以传腑,


腑病亦可以连经,


此相因之至理。


然必有其实有腑证,


方 可用白虎清之。


若在恶寒发热初起之时,则为外感风寒,不得与阳明腑病同类混称也。< /p>



项脊强



问曰 ∶项脊强,何以是太阳证?答曰∶项脊者,太阳经所过之地,太阳病,


则项脊强也又问曰 ∶仲景云结胸症,


项脊强,


如柔痉状,


何谓也?答曰∶本太阳


病,为医误下而成结胸,胸中胀痛,俯仰不舒,有似于项强,非真 项强也。盖太


阳项强,强在项后,经脉拘挛而疼痛,胸无病也。结胸项强,强在项前,胸 中俯


仰不舒,项无病也。且结胸证,误下而后成太阳病初起而即见,自不同耳。



身痛



问曰∶身痛何 以是太阳证?答曰∶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荣,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风寒客之,则荣 卫不通,故身痛。经云寒甚则痛,热甚则肉消咽破。


凡《内经》举痛诸证皆以寒名,未有 以热而曰痛者也。故见身痛,即宜用辛甘发


散,


令气血流通而痛 愈耳。


又问曰∶身痛既为表证,


诸书言里证亦有身痛,


何也?


答曰∶里证身痛,属直中而不属传经也寒邪直侵脏腑,阳气衰微, 气血凝滞,致


有身痛,宜急温之。若传经里证,则属热,热主血行,则无身痛。总之外有 头痛


发热,


而身痛如绳束者,


太阳表证 也;


无头痛发热而身痛如受杖者,


直中寒证也。


一发散,一温中,若误投之,终难取效,可不辨乎!



四肢拘急



问曰∶四肢拘急,何以是太 阳证?答曰∶寒主收引,热主舒伸,天道之常,


秋冬则万物敛藏,春夏则万物发舒,此定 理也。


《内经》曰∶寒则筋挛骨痛,热


则筋弛肉缓。

< p>
故拘急为太阳感寒证。


又问曰∶里证亦有拘急,


何 也?答曰∶直中


阴证,脏受寒侵,经脉因而敛束。若传经入里,则为热,热则体舒,又焉 得拘急


乎?总之发热头痛而拘急者,太阳证也;无发热头痛而拘急者,直中证也。仲景< /p>


治法,


太阳表证及风湿相搏而见挛急者,


皆处以桂枝加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之类,


矧三阴直中者乎!亦有 汗、吐、下后,四肢拘急者,此津液内竭,血不能荣润筋


骨,或补,或温,相机而行也。 又问曰∶拘急属寒,固无疑矣,常见内热极甚身


如枯柴,四肢僵硬,不能屈伸者,何也? 答曰∶此热甚血枯,肝脏将绝之候,名


曰搐搦非拘急也。仲景云四肢


习,唇吻反青,为肝绝,此之谓也。



发热



问曰∶发热何以是表证?答曰∶ 风寒郁于腠理,则闭塞而为热。翕翕然作,


摸之烙手,此热即发于皮肤之外,而脏腑无热 ,名曰表病里和。试以《内经》诸


论证之,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可汗而已。又曰因于寒,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不免于病热,大汗 ,热自解也。由


是观之,热之属表明矣。故一见发热,即属表邪未解,虽一月、半月之久 ,还当


发散。又问曰∶发热固为表邪,倘谵语发狂,里证复急者,治从表乎?从里乎?< /p>


答曰∶经云解表不开,切勿攻里,攻之为大逆。若里证甚急须用清中兼表之法,

< p>
加芩、连、知母之类以清里,而用荆、防、葛根之类以发表。大便闭结,里热极

甚者,先用清散之法,然后用大柴胡汤下之,攻散并行,不相妨也。又问曰∶温


热病 亦发热不用麻黄、桂枝,而用柴葛以解之,何也?对曰∶温热病者,寒邪伏


于肌肤之间, 酝酿成热,一旦自里达表,其证但发热,不恶寒而口渴,故用柴葛


解肌汤辛凉以散之,不 用麻黄、桂枝之辛温以助热邪也。然既曰解肌,即为表证


设,亦未尝以发热为里证也。又 问曰∶据子之言,凡发热皆在阳经而不在阴经,


仲景云∶少阴证反发热者,当用麻黄附子 细辛汤,何以故?对曰∶少阴发热者,


表里皆寒,是直中而兼外感,非传经少阴也。故用 麻黄、细辛、附子温中发散,


令表里两解。夫直中少阴,本无发热,而曰反发热者,盖兼 太阳表证也。总之传


经入里而发热,清药中必兼发散;直中入里而发热,温药中必兼发散 ,可见发热


属表证无可疑惑,故曰∶三阴无头痛,无身热。



恶寒



或曰∶恶寒何以是表证?答曰∶ 人身外为阳、为表,寒邪属阴,由表虚为寒


所乘,


名曰阴盛阳虚 也。


阳虚不能温其肤卫,


致表空虚,


虽 在密室,


亦引衣盖覆,


谓之恶寒。经云∶阴盛阳虚,汗之则愈。 故恶寒属表证。又问曰∶诸书言里证亦


恶寒,


何也?答曰∶里证 恶寒直中也,


非传经也。


传经入里则为热邪,

< br>必然恶热,


岂有恶寒之理。


然太阳恶寒,


与直中恶寒何以别之?病患头痛发热而恶寒者,



证也 ;无头痛发热而恶寒者,直中里证也。经云∶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


于阴也。


又问曰∶阳明腑病,


口燥渴而背微恶寒者,


岂非传经里证乎?答曰∶恶


寒者,表未尽也,因其燥渴之甚,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此活法 也。仲景云∶发热


无汗,表未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此


证微恶寒,则表邪将解,口燥渴,则里热已炽,故用此方。设口不燥渴,亦安得


而用之乎?又问曰∶误下而成结胸,


胀痛甚急,


倘恶寒者,


何以治之?答曰∶结


胸为医误下而成,今恶 寒者是表邪未尽结于胸中,必先解表,方服陷胸汤、丸,


若误攻之,表邪又结于胸,则更 危矣。故结胸证,有一毫恶寒,必先散之而后攻


之。可见恶寒属太阳表证也。

< p>




问曰∶喘何以是太 阳证?答曰∶肺主皮毛,司气之升降,寒邪侵于皮毛,肺


气不得升降故喘。试以麻黄汤论 之,内有杏仁,为定喘设也。又云∶喘家作桂枝


汤,加浓朴、杏子佳明言喘属表邪也。又 问曰∶喘既为肺、为表,《指掌赋》云


喘满而不恶寒者,当下而痊,何也?答曰∶传经里 证内热闭结,大便不通,热气


上冲,致肺金清肃之令不得下行,因而喘急,此因胃热攻肺 ,故可下之,俾其热


气流通而喘定矣。然或有恶寒等证,则不可遽攻,恐成逆候。又问曰 ∶阴证喘促


者,何以治之?答曰∶阴证喘者,乃少阴中寒,真阳衰微,肾不纳气,以致四 肢


厥冷,脉沉细,气促而喘急,宜理中、四逆以温之,八味以佐之。若汗出发润,


喘不休者,为难治也。



脉浮



或问曰∶脉浮何以是太阳表证? 答曰∶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曰浮。《内


经》曰寸口脉浮,主病在外。浮而紧者为伤寒 ;浮而缓者为伤风,皆主表邪也。


设若邪气入里,


则脉必沉,< /p>


又焉得浮?故浮脉为太阳表证。


又问曰∶脉浮固属表


证,倘里证见,而脉尚浮者,治当何如?答曰∶里证脉浮,恐表邪未尽也,必先


解表而后攻里。书云解表不开,切勿攻里。仲景云结胸证,脉浮者不可下。可见


脉浮为 在表矣。然有表证已罢,便闭谵语,腹痛口渴,而脉尚浮者,又当从权下


之。仲景云脉浮 而大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之谓也,此取证不取脉


也。


脉伏



问曰∶脉不出,何以是表 证?答曰∶脉者,血之府,热则血行,岂有脉伏之


理,惟表受寒深,故脉伏。一手无脉曰 单伏,两手无脉曰双伏。外显太阳证,而


脉伏不出者,寒气闭塞也。然此实将汗之机,欲 愈之候也。书云∶天气燠蒸,必


有大雨,


雨过而天气清,


犹汗出而精神爽也。


又问曰∶里证脉伏者,


何 也?答曰∶


里证脉伏,惟直中有之,亦寒气闭塞也,宜用四逆汤加猪胆汁、葱白以温之。 若


传经里证则属热,


热则血行,


何得脉 伏?又问曰∶亦有阳证脉伏者,


何也?答曰∶


阳证脉伏者,乃郁 热极深,反见假寒之象,脉涩滞之甚,似伏而非伏也,然必有


唇焦、口燥,饮冷、便闭诸 症,与阴寒脉伏者,相隔霄壤。又或有痛处,痛极则


脉伏,痛止则脉出也。至于寻常脉伏 ,非表证,即直中矣。



阳明经证


< /p>


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


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不可误认为腑病,而用清凉攻下之


法。



葛根汤



葛根(二钱)



升麻



秦艽



荆芥



赤芍(各一钱)



苏叶



白芷(各八分)




草(五分)



生姜(二片)



上水煎服。



若无汗而口渴者,加知母 ;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参,凡阳明证,口渴


之甚,


即为入 腑,


故加入清凉之药;


若自汗而口不渴者,

乃阳明经中风,


去苏叶,


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夹杂温暑 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



目痛鼻干



问曰∶目痛、鼻干,何以知 邪在阳明经也?答曰∶目鼻者,足阳明胃所布之


经络也。经云∶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 中,旁纳太阳之脉,连目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挟口环唇邪气传之,则目痛、鼻干。至于他经,各行其道,何目痛、


鼻干之 有?



唇焦漱水不欲咽



问曰∶唇焦、漱水不欲咽,何以知邪在阳明经也?答曰∶唇者,阳明经所过


之 地也。今唇焦思漱水以润之,是知邪在阳明经络中,然不欲咽者,则知本腑无


热,表病而 里和也。又问曰∶表证既除,里证已见,或亦有漱水而不咽者,治法


从表乎?从里乎?答 曰∶既无表证,里必有热,热则能消水,漱当咽下,若不咽


者,是内有瘀血也。何以知之 ?外无表证,小腹硬满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


是也,当用桃仁承气汤攻之。总之腹满 而痛,小便不利,是燥粪也;大便自如,


小便不利,此溺涩也。今小便自利,腹中硬痛, 其为瘀血明矣。



脉长



问曰∶尺寸俱长,何以知邪在阳明经也?答曰∶长者,泛溢也,言脉过于本


位 也。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邪一传之,则血气淖溢,故尺寸俱长。又问曰∶脉


长者,邪在 阳明,而用药有葛根、承气、白虎不等者,何也?答曰∶阳明用葛根


者,治阳明经病也; 阳明用承气者治阳明腑病,邪气结实也;不用葛根、承气而


用白虎者,治阳明经病,初传 于腑,邪未结实也。阳明经病,目痛鼻干,漱水不


欲咽,而无便闭、谵语、燥渴之症,是 为表病里和,则用葛根汤散之;假如邪已


入腑,发热转为潮热,致有谵语、燥渴、便闭、 腹胀等症,是为邪气结聚,则用


承气汤下之;假如阳明经病,初传于腑,蒸热自汗,燥渴 谵语,而无便闭、腹胀


之症,是为散漫之热,邪未结实,则用白虎汤清中达表而和解之, 此治阳明三法


也。倘经腑不明,临证差忒,误人非浅。因知仲景用攻者,攻阳明之腑,不 攻阳


明之经;用表者,表阳明之经,非表阳明之腑;辛凉和解者,治腑病散漫之邪,


大便未结,腹无所若也。此阳明经腑之说,所宜急讲也。



少阳经证



少阳经病,目眩,口苦,耳 聋,胸满,胁痛,寒热往来,呕吐,头汗,盗汗,


舌滑,脉弦。此少阳经受病,宜用小柴 胡汤和解之。仲景云∶少阳证,但见一二


症即是,不必悉具。



此经有三禁,吐、汗、下是也。然少阳有兼表、兼里者,务在随时变通,不


得以三禁之说而拘泥也。



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甘草



半夏(各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生姜(二片)大枣(去核,三个)



水四钟,煎二钟半,温服。



若胸中烦 而不呕,是热气结聚,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以泻热;若渴者,


是津液少,

< p>
去半夏,


加栝蒌根,


倍人参以生津液;

< p>
若腹中痛,


是邪气壅,


去黄芩,

< br>加白芍药以通壅;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以



坚;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


是水气,去黄芩,加茯苓以渗泄;若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未解 ,去人参,加


桂枝以解肌;若咳者,为肺寒气逆,去人参、大枣、黄芩,加前胡、橘皮、 干姜


以散寒降气。



耳聋



问曰∶耳聋何以是少阳证?答曰 ∶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


聋也。又问曰∶厥阴亦耳聋,何也?答曰∶肝 胆相为表里,肝病连胆,故亦耳聋


也。但少阳耳聋,必往来寒热;厥阴耳聋,则舌蜷、囊 缩,自有别耳。



胸满



问曰∶胸满何以是半表半里证?答曰∶胸半以上,乃清阳之分,正在半表半


里 ,邪至此将入里而未深入于里也。故胸满而腹未满者,乃邪气而非有物也。若


腹中胀满,


则为有物矣。


又问曰∶痞气亦胸前胀满,


何以别之?答曰∶邪入三阴


经,而未结聚成实,医遽下之,致成痞气,必须问其曾经下 否,若经下而后胸满


者,痞气也。若未经下而胸前胀满,即属少阳也。陶氏治法,少阳证 兼胸满者,


小柴胡加枳桔,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汤一服,如神为妙。是知用药,亦自有 相


通者。



胁痛



问曰∶胁痛何以是半表半里证? 答曰∶足少阳胆经,布之胁下,故有胁痛。


至于他经,


或出于巅 背,


或布于面目,


则无此症。


又问曰∶ 水气亦有胁痛,


何也?


答曰∶水气胁痛,必见干呕,咳引胁下痛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极重者,十枣


汤攻之。若半表半里胁痛,外必兼见少阳证。



目眩口苦



问曰 ∶目眩口苦,何以是半表半里证?答曰∶目者,肝之窍也,胆附于肝,


今少阳胆病故目眩 。口苦者,胆之汁也,热泄胆汁,故口苦。凡目眩、口苦者,


即是少阳半表半里证当和解 之。



呕吐



问曰∶呕吐何以是半表半里证?答曰∶邪气将入里,里气上冲,邪正分争,


故呕吐。仲景 云∶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


三阴不受邪也。由此观 之,是知呕吐者,邪气入阴之机,然犹在将入未入之间,


故和解可愈也。


然亦有胃热而呕者有胃寒而呕者,


有停饮而呕者,


有食 积而呕者。


病患口燥渴,呕吐黄水者,胃热也;呕吐清涎沫,口鼻气冷,手足厥冷者,胃 寒


也;


渴饮水而复呕,


咳引胁下痛者,


停饮也;


呕吐饮食,


胸膈胀痛,


吞酸嗳腐者,


食积也。以此为别。



往来寒热



问曰∶寒热往来,何以是半 表半里证?答曰∶人身外阳内阴,足少阳胆经,


正阴阳交界之所,邪传至此,阴阳相争, 故寒热往来。又问曰∶阳明亦有寒热往


来,何也?答曰∶阳明经病,邪在肌肉中,则身发 热,焉得有往来寒热?由少阳


传入阳明之腑,表证未除,里热已结,故兼见往来寒热,当 用大柴胡汤攻之。书


曰∶阳明内实,则为寒热往来,此说非也。盖由少阳邪气未除,故见 寒热,并非


阳明正病也。



头汗



问曰∶头汗何以是半表半里证? 答曰∶诸阳经上至于头,则有头汗,若诸阴


经,皆至颈而还,则头无汗,故见头汗出,即 半表半里证。又问曰∶诸阳脉上至


于头,今头汗出,当是表证,何以为半表半里也?答曰 ∶若是表证,尚有寒邪闭


塞,焉得有汗?今既有汗,是寒邪将化为热也。但名曰里证,则 头与身皆出汗,


但名曰表证,则头无汗,故曰半表半里也。又问曰∶瘀血、发黄、水气, 皆有头


汗出,


何也?答曰∶瘀血头汗出,


小便自利,


小腹满痛,


大便黑色;


发 黄头汗出,


小便不利,目珠黄;水气头汗出,胸胁痞满,咳引胁下痛。若少阳证头汗出, 必


见往来寒热诸证,以此为别。



盗汗



问曰∶盗汗何以是半表半里证? 答曰∶热邪熏灼,腠理开,令人自汗,寒则


腠理闭塞而无汗。今汗睡而出,觉而收,是邪 将盛于阴,而未深入于阴,故曰半


表半里也。


又问曰∶杂症盗汗 ,


何也?答曰∶杂症盗汗,


乃阴虚之证。


伤寒盗汗,


乃外感之邪,自不同类。



舌苔滑



问曰∶舌苔滑,何以是半表半 里证?答曰∶舌司肠胃寒热之变,在表则津液


如常,在里则胎燥黄黑。今舌苔滑,尚有津 液,但不如常,是邪将入腑,而未深


入于腑也。既不在表,亦不在里,故曰半表半里证。



脉弦



问曰 ∶脉弦,


何以是半表半里证?答曰∶弦者,


肝之本脉也。


肝胆相为表里,


且胆为乙木,木主风,于时为春,故脉弦也。太阳脉浮 ,阳明脉长,少阳脉弦,


此三阳诊候之法也。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1:2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3089.html

《医学心悟》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