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1:23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烟盒)


中医前辈赵绍琴


--


《温病浅谈》


(第五章)








第五章



四时温病一、风温

< p>
(



)


风温的传变情况叶 天士


说: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吴 鞠通说:


“凡病温者,始于


上焦,在手太阴”

< br>,均指出温邪首先犯肺这一特点。温乃火


邪,性主炎上,故风温之邪,上先受之。 肺为华盖,其位最


高,与鼻相通,故风温初起往往并见肺失宣降的病变。称为

< p>
卫分温病。肺卫之邪,不得外解,渐入气分。自上而下,由


肺、胸膈、胃传 至大肠,称为顺传。肺卫之邪,骤然内陷,


深入营分,闭阻心窍,发生神昏谵语之症,称 为逆传心包。


所以造成逆传,原因与感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有关。感邪


愈重,


正气愈虚,


尤其是心阴心气不足,


或素有痰浊内蕴者,


最易造成温邪逆传。叶天士说:


“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


里络就闭”


,即指此而言。


(



)


风温的辨治风 温的辨治,首先


要划分其不同的传变阶段。初起全是卫分阶段,继之根据其


顺传和逆传的不同途径,可至气分或营分,很少深入血分。


要分清病位在肺、 胸膈,还是在胃、在大肠。再次就要辨识


病变的性质,是风热初袭,还是郁热内蕴;是火 热内炽,还


是实热内结;是单纯邪热为患,还是兼食、挟痰等作祟。风

< br>温的治疗亦有一定的规律。初起为风热袭于肺卫,故治疗采


用辛凉轻疏,清解热邪 ,使肺卫热解,三焦通畅,热退而病


除。如桑菊饮、银翘散等。切不可辛温发汗,或解表 药物。


若用发汗解表法,其邪不唯不解,反生他患。亦不可一见发


热,


就过早重用寒凉,


以免因凉遏阻气机,

< br>使邪热不得外透,


反而内陷心包。病至气分,自当以清为主。但要区分火热、


火郁、痰热、热结等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清法。如热郁胸


膈宜清宣 郁热;


痰热结胸宜化痰清热;


热炽肺胃宜辛寒清热;

< p>
热结肠腑宜攻下泄热。


热陷心包,


炼液为痰,


痰热闭阻心窍,


而致神昏谵语者,


以安宫牛 黄丸等清心豁痰开窍。


风温后期,


邪热渐退。肺胃阴伤者,常有 低热干咳、口渴舌燥、干呕纳


差等症,不可再以苦寒清之,以免化燥伤阴,而宜甘寒生津


养液之品,滋养肺胃。肺阴复则气降而咳止,胃阴复则气降


而得 食,阴复而制亢阳,则低热自退。此善后之法,不可不


知。风温卫气营血的见证及治疗< /p>


1.


风温初起必见卫分证。是


风热邪气从 口鼻而入,


影响肺卫功能。


在卫分时,


症见发热、


微恶风寒、头微痛、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 br>白略干,脉象浮数、咳嗽、咽红肿痛等。须遵《内经》



“风


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之法。一般选用吴


鞠通的银翘散。


银翘散方:


连翘


30g



银花


30g



苦桔梗


18g


薄荷


18g


、竹叶


12g


、生甘草


15g


、芥穗


12g


、淡豆豉


15g



牛蒡子


18g


。上药共杵为散,每服


18g


,鲜芦根煎汤服。病


重者,四小时一服,日三次 ,夜一次。轻者可六小时一服,


日二次,夜一次。病不解时,再如前法服。本方以银花、 连


翘轻清达上,清热解毒;薄荷、豆豉、荆芥辛宣肺卫,透郁


热 而外出;桔梗,甘草苦甘以泄热;牛蒡子开肺气而止咳;


鲜芦根甘寒生津而利喉。此辛温 、辛凉、苦寒、甘寒相配,


共奏辛凉宣解肺卫之功。俾肺气宣,郁热解,卫气通,三焦< /p>


调畅,


津液充和,


自然汗出而退。


故不称发汗法。


风温犯肺,


肺气宣降失常,临 床以肺部症状为主。见咳嗽较甚、身不甚


热、口微渴。卫气郁闭和发热的程度均较银翘散 证为轻,且


侧重于肺。故不宜再用辛凉平剂银翘散,可用辛凉轻剂桑菊

< br>饮,


以宣肺止咳。


桑菊饮方:


杏 仁


6g



连翘


4.5g



薄荷


2g(




)


、桑叶


7g


、菊花


3g


、苦桔


6g


、甘草


2g


、苇 根


6g


。水二


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本方以桑叶、菊花、薄荷辛凉轻清,


疏散风热;苦梗、生草、杏仁苦甘泄热,宣肃止咳化 痰;连


翘、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诸药配伍,使肺气宣、卫气


通,则咳止热退,其症自愈。


2.


风温热入气分,病位广泛,


可涉及肺、胸膈、胃、大肠等脏腑,而且病情复杂多变,故


证情 最多。现择要述之。热扰于胃,胃中浊气上逆则欲吐。


然因胸膈气阻,故欲吐而不得吐。 胸闷不舒,热郁于内,治


之应抓住郁和热这两个关键环节,不可单清其热,也不宜仅


宣其郁。


若单以苦寒直折其热,


必然寒凝气 机,


使邪无出路,


加重热郁;若仅投宣郁之品而不清里热,恐热 不能解而风热


增重。故必须清宣兼顾,选用栀子豉汤加减。栀子豉汤为张


仲景所创,乃治胸膈郁热之祖方。方中用药虽仅两味,配伍


巧妙,


切中病机。


栀子苦寒而性宣阳,


故清胸膈之热且除烦 ,


又能通利三焦,是宣中有清,苦泄折热而又宣畅郁结;香豆


豉 辛苦微寒,宣展气机而开郁,透邪外出而不伤阴,有火郁


发之之能。

两药相须为用,


宣降相因,


清透并举,

功效称奇。


但在使用本方时,


要注意药物的用量比例和煎服 法。


一般说,


因以郁为主,其热不甚,寒凉药物易阻气机,故方 中栀子用


量要少,豆豉用量可多一些。若以热为主则反之。吴鞠通应

用本方,


以栀子


5


枚和豆豉


18g


相配,


即是范例。

在煎法上,


宜先煮栀子,后纳香豉,意在取香豉轻清,宣透气机,而畅


胸膈,开达气郁。服药后,若气机宣通,正气涌邪外出,有


时可见呕吐,这说 明气机已畅,可止后服。但必须注意,呕


吐非必见之象,只要胸膈舒畅,热退烦除,即可 停服。栀子


豉汤主要解决郁烦之症。


若卫分之邪未净者,


还须配合薄荷、


牛蒡子等宣解肺卫,或再加入银花、连翘、桑叶等,以 增清


透邪热之功。若呕吐较甚者,可加竹茹以降逆止呕。若腑气


不通,酌情加通腑泄热之品,俟腑气一通,则有利于胸膈气


机宣畅。邪热化火伤津,热灼 胸膈,壮热烦躁、心热如焚、


唇焦咽燥、口渴引饮,甚则咽红肿痛、口舌生疮、舌红赤、


苔黄燥糙老且干,脉滑数有力,治当上清下泄,凉解膈热。


用凉 膈散加减。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山栀、薄荷、


黄芩、连翘、竹叶、白蜜。本方以 连翘、薄荷、竹叶、山栀、


黄芩清透上焦,


泻火解毒;


大黄、


芒硝咸苦软坚,


通腑泄热,


导邪下行;


甘草、


白蜜甘寒润燥,

< br>缓硝黄之峻烈,


调和诸药,


使热祛而正气不伤。目前临床 应用多改为汤剂,用量视患者


年龄、体质及病情而增减。尤其是方中之大黄、芒硝,用量


要小,


以大便得通,


膈热已减即可。< /p>


余热未清时,


可加银花、


板蓝根等清热解 毒之品;


余热仍未清时酌情增减,


以适为度。

< br>若因肺热日久,炼液成痰,痰热阻肺,肺气不降。肺热不解


必然下灼大肠,肠燥津 伤,糟粕内停,阻塞腑气,以致肠腑


热结。腑气不通,肺热难除。症见喘促不宁、痰涎壅 盛、潮


热便秘,甚则腹满硬痛,阳明腑实。其舌红而干,苔见黄腻


或黄滑厚垢,


脉数实有力,


右寸为甚。


治当宣肺气清化痰浊,


攻热结以通腑气。选用宣白承气汤加减。宣白承气汤方:生


石膏、生大黄、杏仁、栝蒌皮。本方为吴鞠通所创,属于加


减承气之 类。方中石膏辛寒入肺,达热出表;大黄苦寒直达


大肠,荡涤热结,通畅腑气,引热下行 ;杏仁辛微温,以利


肺气,而止咳平喘;栝蒌皮清肺热,开胸中之气以助化痰。


此清、


下并举,


使肺及大肠之热并除。


宣肺通腑,


肺肠同治,


故曰宣白承气汤。在临床 时,常有肺热喘咳较重,而便秘不


通、舌老垢黄而质绛者时,必须肺与大肠合治,否则单 纯用


凉以定喘止咳,难以速愈。


3.


风 温邪热入营,热势增剧。起


病急骤,病情凶险。灼伤阴液,炼液为痰,痰热阻闭心窍。< /p>


症见身热灼手、神志昏迷、舌蹇言涩,或时时谵语或昏愦不


语,甚 则四肢厥逆,舌质红绛少津,舌黄燥,甚则干裂,脉


见细滑而数或细数有力。根据入营情 况,先用“入营犹可透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1:2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3081.html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五章)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