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汇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1:18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怎么啦)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年第


4


期第


5


卷< /p>



文献研究



作者:徐剑秋



徐迪华



单位:徐剑秋



徐迪华


*(


常州市自来水公司


卫生所



常州



213000


关键词:脉诊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









本文


解析 了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过程中,运用脉诊的思想方法,有七个要点:一


是根据六经 病病理而确定的主症主脉,以此展开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


合病、病的辨证; 二是注意脉象动态变化,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传变;三是以脉


析证,确定可否汗、下的 治疗原则;四是掌握脉的阴阳属性和组合规律,确定病因


之异和虚实寒热之变;五是掌握 寸、关、尺脉的个性与共性,判断不同的病位与病


证。六是分析脉与症的内在联系,发现 五脏间的生克乘侮病理;七是重视脉症相反


时的脉象,判断阴阳气血乖戾的原因所在。< /p>





《伤寒论 》是中医经典著作之


一,其运用六经辨证之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仲景成功地运用平脉辨证 的方法。为


此,作者对《伤寒论》脉诊的特点作一探讨。





1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


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既是伤寒热病 序变中的六个阶段,又是多种


疾病所表现的六个病域。六经病各有自身的病理特点,并有 着与病理相应的主症主


脉。据此就能对六经病作出诊断与鉴别。如:太阳病风寒束表证, 既有恶寒无汗,


头身疼痛专主症,又有浮紧或紧数的主脉;阳明病中焦实热证,既有壮热 出汗、面


赤口渴专主症,又有洪大或数的主脉;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既有寒热往来、胸 胁


痞满等主症,又有弦数的主脉;少阴病肾阳衰微,既有神疲欲寐、四肢厥冷等主


症,又有沉细或微细的主脉。《伤寒论》正是掌握了六经病的主症主脉,从而展开


了识别六经病经证、府证、正局、变局、坏证、合病、病、传变等性变。例如同为

太阳病的两个病例,均有恶寒头身疼痛的症状,但前者有浮紧脉,后者却为沉细


脉, 此时前者是风寒表实证,宜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治疗;后者为既有风寒在表,


又有寒伤肾 阳的太阳少阴合病证,宜用发表温肾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此种诊断


即是根据患者具有 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和少阴病的主症主脉而展开的。《少阴疡》篇


云: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法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是根据浮脉主表热、


迟脉主里寒而作的诊断,治则当先治里寒。 在太阳病和阳明病由实转虚或由热转寒


的演变中,平脉辨证亦起重要作用。太阳病风寒表 实证的阶段是浮紧脉,得行之后


若浮紧转为浮缓,犹恶风寒,已转变为风寒表虚证,当用 调和营卫的




< br>桂枝汤治疗;若脉变沉迟,则邪去正虚,荣卫虚寒,当用温补荣卫的新加汤治


疗。 在阳明病实热证的阶段,多为洪数脉或滑数有力之脉,宜用清热的白虎汤治


疗;虽有实热 症状,若脉不洪而芤,或滑数无力,是阳明病热耗气津,实中有虚,


宜选既能清热又益气 津的人参白虎汤治疗;若脉沉数有力,又有腹满便闭等症状,


是阳明热结胃肠,宜用通腑 泄热的承气汤治疗。





2



观察脉象的动态,及时了


解病证的趋向和传变





脉象是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除特殊情况下,脉象总是


如实地反映着机体的病理状态。因此,观察脉象的动态,可及时了解病情的趋向和


传变。《伤寒论.太阳篇》云:



伤寒一日太阳受亡 ,脉弱为不传,颇欲吐,烦


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症状


……


其人不呕,清便 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以上两条,就是仲景的脉测证,观察太阳病


趋向的例证。少阴病病机是真阳衰微 ,阴寒内盛;厥阴病的病机是阴阳交争,寒热


胜复,均属危病证,此时观察脉象动态尤为 主要。病由阴出阳,脉由沉转浮,由绝


转还


……


均是由凶转吉之征兆。



少除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 利,脉暴微,手足


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


浮为未愈。


”“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 p>


上述


条文,即是仲景观察脉象动态,平脉辨证, 判断少阴、厥阴病机转和吉凶的经验总


结。在某些变证和坏证中,脉象动态诊断的价值亦 很突出,例



太阳病脉浮而动



……


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


……


心下因硬,则成结胸。




病原为恶寒头痛脉浮的太阳病表实证,医反下之,则成结胸证。仲景这种以脉测


证,注意动态,配合物理诊断的方法,值得今人在诊断结胸证和其他病证明借鉴。




3



脉症互参,确定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等治疗原则





《太阳篇》云:

< br>“



浮者,病在表,可发行,宜麻黄汤。



又云:



太阳病发热无汗, 热多寒少,脉微弱


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


寒,热多寒少,身疼痛,不 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


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从上可见,同为太阳病证,有脉浮紧或数的风寒表

< br>实证,当用汗法,使风寒随汗而解;虽有风寒而脉微弱者,为阳气虚弱,即禁止发


汗,否则将导致亡阳亡液。在本书的《阳明篇》里亦有较多可否汗下的记载。




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

< p>




大便为难,表虚 里实,久则谵语。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


汤主之。



又云: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

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 ,日脯所发热者,属阳明


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 桂枝汤。



上述四


条,通过平脉辨证, 前两条是阳明府实证,热结胃肠,宜用下法,使热邪下泄;后


两条为太阳余邪末尽,禁用 下法而宜用桂枝汤之类的汗法,使寒热表解。《伤寒


论.太阴病》篇,尚有以平脉辨证来 确定下剂的用量者,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

< br>续自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 p>
此一方法,


亦可供今人借鉴。





4



掌握阴阳脉法,从脉的组合和兼象来鉴别病因和寒热虚


< p>




《难经.四难》云 :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


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


< br>”


阳脉主热、主动、主升、主实,阴脉主寒、主静、主


降 、主虚,浮、大、弦、数、滑、洪、促之类均为阳脉,沉、小、濡、迟、涩、


细、缓之类 均为阴脉。阳脉与阳脉、阴脉与阴脉、阴脉与阳脉之间的组合,均有一


定规律。例如浮数 、滑数、弦滑、弦数、洪数


……


都是二阳脉,分别代表着表热、


里热、阳明实热、肝热、阳亢等病理;沉细、沉迟、濡细、濡缓、细涩

< br>……


都是二


阴脉,分别代表着阳虚、里寒、气血两亏,气 虚血涩等病理;浮缓,浮细、细弦、


濡数为一阳一阴或一阴一阳脉,分别代表看表虚、表 证兼气虚以及肝阴虚、湿热等


病理。仲景正是掌握了此种阴阳脉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展 开平脉辨证,从脉的组


合和兼象来判断病因之异和寒热虚实之变。例如:在太阳病或表证 的病例中,浮是


主脉属阳,但可由病因不同或体质之异,浮脉伴随着属性不一的兼象脉。 感受风寒


者,由于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故见一阳一阴的浮紧脉;感受风温者,由于温为 阳


邪,其性升动,故见二阳的浮洪脉;感受风湿,由于湿为阴邪,其性凝滞,故是一


阳一阴的浮


脉;风寒束表,热郁于内,烦躁无汗的大古龙汤证,则是 一


阳一阴的浮紧数脉。在太阳病虚实夹杂病例中,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表虚自汗,


则是一阳一阴


(


一实一虚的浮缓脉。气血本 虚,又感风邪,则是一阳一阴


(


一实一虚


的浮细脉。在阳明府实证和少阴病里寒的病例中,沉为主脉,属阴,阳明府实,热


结胃 肠者,则是一阴一阳或一阴二阳的沉数脉或沉滑数脉;阳明虚寒、寒积于内,


则见二阴的 沉迟脉;少阴病真阳衰微,则是二阴的沉细脉;少阴病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1: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3064.html

脉诊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运用汇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