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对蒿芩清胆汤的认识
摘要:
蒿
芩清胆汤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名方,
其组方配伍体现了中医
重要
的“分消走泄”的治疗大法,该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有着
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蒿芩清胆汤
少阳证
湿热之邪
1.
蒿芩清胆汤的出处及组方:
p>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
“蒿芩清胆汤,
p>
和解胆经法
...
”该方是由温胆汤化裁而
来,其组方为青蒿、淡竹茹、
[
1
]<
/p>
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
蒿芩清胆汤为俞根初为湿热郁阻少阳所立方。何秀山曰:“手足少
阳,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
理
,
若受湿遏热郁
,
则三焦之
气机不畅
,
胆中相火乃炽
,
??胆火炽,
必犯胃而液郁为痰。”
[
2
]
胆中热盛,必犯胃,犯胃导致胃的降浊功
p>
能异常,液郁为痰,即木郁土壅,脾胃不能正常运化,形成痰、湿、
热,痰、湿、热阻滞气机,导致手足少阳气机不利,即土壅木郁。笔
者认为,湿热不论外
感、或内生,都会影响少阳气机之升降出入,使
湿、热、痰郁阻少阳,治疗必须清透少阳
,分消痰湿。蒿芩清胆汤方
中青蒿苦寒芳香,轻扬宣透,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两药为伍,
清透少
阳湿热;半夏、陈皮、枳壳、竹茹,辛温苦寒,辛开苦降,分消走泄。
正如医圣张仲景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碧玉散使
湿热痰
从小便而去,使痰湿有出路。诸药合用,共奏清利少阳湿热,
疏利气机之效
[
3
]
。
< br>
2
.
蒿芩清胆汤体现的“分消走泄法”
:
所谓分消走泄,
是指宣展气机,
泄化三焦邪热及痰湿的
一种治法,
可归于和解法的范畴。主治邪热与痰湿阻滞三焦而气化失司的病证。
此法源自叶天士《温热论》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
p>
亦如伤寒中之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
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三焦为气机升
降出入及水液运行的
通道,病在气分,温邪留于三焦,邪阻三焦往往
致气机不畅,
继
而水液运行障碍停留成痰湿,
终成邪热与痰湿阻滞三
焦。表现:
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治疗当宣畅三焦气
机并化痰热。
< br>代表方为温胆汤加减以走泄痰热。
或叶天士所说杏、
朴、
苓之类为基本药,以宣畅气机,化湿利水,分消上下之势。该法重在
宣展气机,分消痰湿,三焦气机通畅,正气振奋,鼓邪外出,或随汗
而解,如叶天士
说:“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
机括”。或由小便而出,故又有人称
之为表里分消法。而蒿芩清胆汤
由温胆汤化裁而来,
体现了湿热
之邪邪入少阳,
少阳枢机不利重要的
治疗原则。
3.
蒿芩清胆汤的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的有效方,由于少阳三焦
联系最
广,外通皮毛,内连肝胆,上系心肺,中近胃肠,下出肾系,表里上
下,
无所不包,
湿热或痰热每随气之升降出入而无所
不达,
无处不有,
所以,
此方可广泛用
于五脏的湿热或痰热为患
[
4
]
。
(
1
)
湿热留恋三焦。
症见寒热入疟,
胸胁胀痛者,
p>
多由邪在少阳,
致气机不利。
(
2
)
呕吐。
湿热或痰热所
致呕吐,
症见口苦胁痛,
吐黄色黏痰,
舌苔黄而腻。
(
3
)
< br>眩晕。一般的,
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中医学认为致眩多与津液的盈
虚关系密切,或阴虚火旺,或痰浊阻滞。此方为治疗少阳痰热之方,
恰合眩晕
实证机理。
(
4
)急性黄疸。若中焦湿
浊阻滞征象明显者,可
用本方加茵陈、栀子、大黄,共收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效。
p>
(
5
)湿
热盗汗。
对于盗汗一证,前人多从阴虚论治,患者多表现为三焦湿热
者。湿阻少阳半表半里,少阳
枢机不利,当夜卧阳气内归阴分之际,
不仅表之卫气因阳气内归而失去固护,
阳气入内则反与热合,
遂致里
热蒸腾,湿从外泄致
盗汗。
(
6
)神志不清。以本方为基础
,
加菖蒲、
连翘。治暑温
,
高热已退
,
湿热蔽阻清窍
而神志不清者
,
有清热除湿
,
涤痰开窍之功。
(7)
心悸、失眠。属于痰热为
患者
,
可加琥珀、瓜壳、
黄连之类以清
热化痰
,
宁心安神。
(8)
咳嗽、气喘。痰热壅肺咳嗽胸痛
者
,
加鱼腥草、芦根、冬瓜仁等清热化痰之品
;
气粗喘促
者
,
加麻黄、
杏仁宣肺降逆
;
吐泡沫清痰者投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化痰涎。
(9)
咳血。肝经火旺、木火刑金
,
迫血妄行的咳血
,
有阴虚、血热、痰火之
别
,
审属痰火为患者
,
本方加栀子、
瓜壳
,
有清肝
宁肺之功。
(10)
热淋、
血淋。少阳
三焦湿热
,
下注成淋而腰痛、尿急、尿痛、尿血兼见胸闷
呕恶者
,
可以本方加木通
,
栀子、柴胡、小蓟、白茅根清胆和胃、泻火
通淋止血。<
/p>
(11)
痔疮下血。
肝经血热
,
随少阳三焦下注而成痔疮下血
,
此方正有清热除湿
,
凉血止血之功。
< br>肝藏血
,
血热妄行
,
无论见于何部
,
皆当责之于肝。
< br>投以此方可清肝宁血
,
化湿泄浊
,
可收血止之效。
此外
对急性胆囊炎、
急性肝炎、耳源性眩晕、急性胃炎、肺炎、支气管扩
张咯血、肺结核咯血、高血压、冠心
病、肾盂肾炎等
,
凡属湿热或痰
热为患
,
均可用本方加减。
4
.总结:
蒿芩清胆汤为温病学中治疗湿热之邪入中少阳证的名方,
体现中
医学中的“分消走泄”治疗大法。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多有发挥,
如将本方用治暑湿时邪之类疟而寒轻热重者,
正如王孟英所谓
“风寒
之疟可以升散,暑湿之疟必须清解。
”此外,本方若化
裁得当,亦可
广泛用于五脏之湿热或痰湿为患诸证,
如湿温病、
黄疸、
呕逆、
淋证、
< br>眩晕、
盗汗等,综不悖清利湿热,恢复少阳气机之旨
[<
/p>
5
]
。故蒿芩清胆
汤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
】
p>
林
坚
.
谈蒿芩清胆
汤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2.1
2,23(6)
:
9-10
【
2
】
p>
谢
楚
明
.
浅
谈
蒿
芩
清
胆
汤
的
< br>临
床
应
用
[
J
]
.
实
用
医
学
杂
p>
志
.1995.11
(
2
)
:
111-112
【
3
】
p>
徐
荣斋
.
重订通俗
伤寒论[
M
]
.
杭州
.
新华书局
.1956
:
55
【
4
】
p>
谭
亚芹,
贺涛
.<
/p>
蒿芩清胆汤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J<
/p>
]
.
中医药
信息
,
2005
,
22
(
5
)
:
64-65
【
5
】
p>
宋
云娟
.
蒿芩清胆
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
[
J
]
.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2008.5
,
15
(
5
)
:
87-88
摘要:
蒿
芩清胆汤为治疗少阳湿热证的名方,
其组方配伍体现了中医
重要
的“分消走泄”的治疗大法,该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有着
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蒿芩清胆汤
少阳证
湿热之邪
1.
蒿芩清胆汤的出处及组方:
p>
蒿芩清胆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
“蒿芩清胆汤,
p>
和解胆经法
...
”该方是由温胆汤化裁而
来,其组方为青蒿、淡竹茹、
[
1
]<
/p>
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
蒿芩清胆汤为俞根初为湿热郁阻少阳所立方。何秀山曰:“手足少
阳,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
理
,
若受湿遏热郁
,
则三焦之
气机不畅
,
胆中相火乃炽
,
??胆火炽,
必犯胃而液郁为痰。”
[
2
]
胆中热盛,必犯胃,犯胃导致胃的降浊功
p>
能异常,液郁为痰,即木郁土壅,脾胃不能正常运化,形成痰、湿、
热,痰、湿、热阻滞气机,导致手足少阳气机不利,即土壅木郁。笔
者认为,湿热不论外
感、或内生,都会影响少阳气机之升降出入,使
湿、热、痰郁阻少阳,治疗必须清透少阳
,分消痰湿。蒿芩清胆汤方
中青蒿苦寒芳香,轻扬宣透,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两药为伍,
清透少
阳湿热;半夏、陈皮、枳壳、竹茹,辛温苦寒,辛开苦降,分消走泄。
正如医圣张仲景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茯苓、碧玉散使
湿热痰
从小便而去,使痰湿有出路。诸药合用,共奏清利少阳湿热,
疏利气机之效
[
3
]
。
< br>
2
.
蒿芩清胆汤体现的“分消走泄法”
:
所谓分消走泄,
是指宣展气机,
泄化三焦邪热及痰湿的
一种治法,
可归于和解法的范畴。主治邪热与痰湿阻滞三焦而气化失司的病证。
此法源自叶天士《温热论》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
p>
亦如伤寒中之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
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三焦为气机升
降出入及水液运行的
通道,病在气分,温邪留于三焦,邪阻三焦往往
致气机不畅,
继
而水液运行障碍停留成痰湿,
终成邪热与痰湿阻滞三
焦。表现:
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治疗当宣畅三焦气
机并化痰热。
< br>代表方为温胆汤加减以走泄痰热。
或叶天士所说杏、
朴、
苓之类为基本药,以宣畅气机,化湿利水,分消上下之势。该法重在
宣展气机,分消痰湿,三焦气机通畅,正气振奋,鼓邪外出,或随汗
而解,如叶天士
说:“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
机括”。或由小便而出,故又有人称
之为表里分消法。而蒿芩清胆汤
由温胆汤化裁而来,
体现了湿热
之邪邪入少阳,
少阳枢机不利重要的
治疗原则。
3.
蒿芩清胆汤的临床应用:
本方是治疗少阳三焦湿热或痰热的有效方,由于少阳三焦
联系最
广,外通皮毛,内连肝胆,上系心肺,中近胃肠,下出肾系,表里上
下,
无所不包,
湿热或痰热每随气之升降出入而无所
不达,
无处不有,
所以,
此方可广泛用
于五脏的湿热或痰热为患
[
4
]
。
(
1
)
湿热留恋三焦。
症见寒热入疟,
胸胁胀痛者,
p>
多由邪在少阳,
致气机不利。
(
2
)
呕吐。
湿热或痰热所
致呕吐,
症见口苦胁痛,
吐黄色黏痰,
舌苔黄而腻。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