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1:15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欢蹦乱跳)


【教学】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第十二





【目的要求】




1


.了解痰饮的概念。




2


.熟悉痰饮的成因、致病特点与辨 证分类。




3


.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本篇是论述痰饮和咳嗽,但重点在



痰饮








论述痰 饮分四种: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以及伏饮、留饮的成因




与证治。




1


条、第


2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一)

< p>




问曰:四饮何以为 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


下,咳唾引痛 ,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 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二)




【词解】





素盛今瘦:治痰饮病人在未病前身体很丰盛,得病之后,形体消瘦。




沥沥有声:水饮在肠间流动 时所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作



漉漉有声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释义】





第一条是论述痰饮病共分四类型。由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和主 证不同,分痰饮、悬饮、溢饮、


支饮,而这四种饮邪,总称为痰饮。所以痰饮是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




第二条是论述四饮的病机和主证。痰饮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肺气不能敷布津液,


而使饮食精微变成痰饮,若下流肠间,则沥沥有声可闻。饮食精微化为痰饮,不得充养肢体,故身


体虚弱,日见消瘦。





悬饮病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留肝区而积聚在胁下,以致气 机升降不利,所以心下硬满,咳


唾时牵引胁肋疼痛。





溢饮是由于水饮形成以后,停积于 内,泛溢于四肢体表,故身体或四肢疼痛而重,水邪郁滞,


表闭不开,故不汗出。





支饮是由于水 饮形成之后,停留心下的胸膈,水气凌肺,气失宣降,而咳逆倚息,气喘不能平


卧。肺气 逆于上而不能通调水道,饮停不化,故面部体表形如水肿。




【中心思想】





这两条是论述痰饮的分类和四饮的症状。




【教学参考】





[


按语


]


广 义痰饮病的形成与人身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素问


?


经脉别 论》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 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人


身水液的正常流行情况,故广义痰饮是由肺脾肾气化失常,三焦水道 通调失职,影响体内水液的运


化,敷布和排泄,水饮停留于所虚的不同部位而形成,尤以 脾气虚不能为胃游溢精气为其主要病机。


仲景对痰饮病的分类,是以病位和症状为基础, 并涉及病因与病机。临床当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及八


纲的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 p>




[


临床应用


]


溢饮病重时可见四肢微肿,支饮其形如肿,两者与水气病之必肿有主次之分,应


予鉴别 。





临床 中,若支饮初起,可出现咳嗽气逆,恶寒、痰多、苔白、脉弦等邪实之证;病久肺脾肾阳


气俱虚,则出现咳嗽喘逆,甚至不能平卧,或头面四肢浮肿、脉细弦等本虚标实之证。




8




【原文】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词解】





留饮:水饮内停。




【释义】





水饮形成之后,若饮邪留于心下,困阻心阳,则使阳气不布,不能温暖背部的心俞,故病 人背


寒冷如手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留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


按语


]


注 家对



心下



部位,有心、胸、膈、胃之异,当视临床兼症而定。



背寒冷< /p>



病因病机颇


多,宜审因论治。





9




【原文】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词解】





缺盆:指锁骨上窝处。




【释义】





饮成之后,若留于胁下,肝络闭阻,壅塞不通,阻碍阴阳升降 之机,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之


时,气满更甚,故咳嗽则胁痛加重。



【中心思想】





本条进一步论述留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


按语


]< /p>


:注家对



辄已



有不同理解。《直解》谓



咳嗽则痛 引胁下而转甚



;《发微》云:



咳则


痛不可忍,故欲咳而辄已


< p>
。盖





,立即也,已,停止也,故陶葆荪认为临床中也有咳嗽冲开留饮,


唾出了稀涎 ,留饮移,积气泄,闭塞暂通,疼痛反而大减的。诸说可参。





10





【原文】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词解】





历节:关节。




【释义】





水饮停留在胸中,胸中被遏,肺气不利,故其人短气。胸阳不 得温煦,气不布津,故有口渴。





若饮邪不留于胸中,而流于四肢,而使关节气血痹滞不通,则四肢历节疼痛。饮邪留于胸 中,


阴寒凝聚,故脉沉。沉脉生气郁,又主结,故可一脉两断。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胸中留饮的两种变化。




【教学参考】





[


按语


]


本条留饮、



四肢历节痛



与历节病



不可屈伸疼痛




痹证有别。


历节病肝肾先虚,病在


筋骨,脉沉而弱;痹证乃风寒湿三气杂至,见浮紧濡缓之脉,与 气候变化有关;留饮



四肢历节痛


”< /p>


乃属



经络痰饮



,肢体局部顽麻疼痛,痛点固定,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以上留饮三条,均可归属四饮:水 饮停留心下,属狭义痰饮;在胁下属悬饮;在胸中属支饮;


在四肢关节属溢饮。此外,应 与首篇



色鲜明者,有留饮



合参。





11





【原文】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 振振身拆剧,必有伏饮。




【词解】





振振身拆剧:拆,肌肉掣动,此谓全身振颤动摇。





目泣自出:指痰喘剧咳,气逆而甚,则眼泪自出。





伏饮:水饮潜伏于内而有巢囊,不易治愈。




【释义】





膈上有伏饮,又外感风寒,闭塞肺气,则使饮邪加重,饮邪射 肺,故胸肺胀满,喘息咳嗽,呕


吐痰涎。咳喘胀满,不胜起扰,则目泣自出。风寒束于外 ,水饮动于中,阳气欲下行,不得宣通,


故发热恶寒,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拆动而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膈上伏饮的辨证。




【教学参考】





[


临床应用


]


本条伏饮,俗称



哮(吼)喘病


”< /p>


,当表里并治。急证发作时,可用小青龙汤解表


散寒、温肺化饮; 若饮热交结而兼气虚者,宜选本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通阳利水,软坚补


虚;外证 解后,由于胃阳素虚者,可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制水;由于肾气素虚者,可用肾气丸温肾化


水;由于脾肾俱虚者,可用真武汤温肾健脾行水,以善其后。





12




【原文】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同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词解】





脉双弦:是指两手寸口脉均弦。





偏弦:是指一手寸口脉弦。




【释义】





由于脾胃虚弱,食少饮多,水饮上逆于肺,故轻微者,仅见短气;重者暴发喘满。水饮重 者,


饮停于心下,上凌于心,故心悸。痰饮之邪,多停留一处,故常见一侧脉弦。由于大 下之后,脾胃


虚寒;故常见两手双弦。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痰饮的病因和辨证方法。




【教学参考】





[


按语


]


关于广义痰饮病的成因,除脾失健运而外,如肺脏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肾阳虚


弱,不能化气行水等,都可引起痰饮的发生。





[


临床应用


]


本条说明脾失健运是痰饮病的内因,饮水过多是其诱因,故唐容川以



偏弦者,饮




< p>
为由,提出治饮病当以涤饮为主,补虚为辅。临证之际,凡饮水过多,一手脉弦而见喘满短气


的,可酌用苓桂术甘汤;下后阳虚,两手脉弦缓而见喘满心悸的,可酌选真武汤。





13




【原文】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词解】





肺饮:指水饮犯肺,属支饮之类。




【释义】





由于肺气不能宣化,通调水道失常,水饮之邪上停于肺,肺气受阻而不利,故但若喘短气 。本


证仅属肺中微饮,而与肝脾无关,故脉来不弦。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肺饮的脉证。




【教学参考】





[


按语


]


本条重在强调肺饮的临床症状,不以切诊作为诊断饮病的唯一依据,亦不拘于

< p>


脉偏弦


者饮也



的定论,仍当四诊合参。






14




【原文】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词解】





脉平:谓平和之脉。




【释义】





支饮,其病不甚重,未伤脉络,故脉反平。饮邪支撑,上附于 肺,肺气不能宣降,故短气,喘


而不能卧。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支饮轻证的辨证。




【教学参考】





[


按语


]




其脉平



者,有两种看法:①并非无病脉。


此乃与



脉偏弦者饮也



相对而言,


指其脉


不弦,说明饮邪留伏未深。②指脉平和如常,人虽病而脉不病, 可供参考。





15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词解】





温药:温性药物。




【释义】





痰饮的形成,是由于胃虚,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虚不 能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肾阳虚弱。不能化气制水,水精不能四布,水湿停留,积为水饮 。水饮多在肺、


脾、肾所虚之处,停留为患。总之,人体内水液代谢因虚而停,因寒而凝 ,聚成痰饮,病变多端。


治宜温药和之,温药可以通阳消阴下气,可使水气流行,津液布 达,代谢正常,水饮之邪消散。用


温药温暖脾胃,可以助运化;温暖肺气,可助通调水道 ;温暖肾阳,可以助化气,水液代谢正常,


不停不聚,则不生痰饮。



【中心思想】





本条是论述治疗痰饮病的大法。




【教学参考】





[


按语


]


痰饮病为本虚标实,阳不化阴之病。若久用温补,则腻滞而不去。滋腻助湿,饮邪不


祛。若久用燥热,则宜伤正气而饮不散;若久用寒湿,则更助水饮凝聚,饮邪加剧。若久用得 法,


水饮虽去,但脏腑更虚,水饮再聚而更重。故痰饮病的重要治略方法,以温药调和之 。即根据痰饮


病的虚实盛衰,邪气轻重,病变部位,病情趋势和兼证等不同,选择相应的 药物,组成一个消阴通


阳,调畅气机的有效方剂,以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使阴 阳恢复最佳生理状态。





[


临床应用


]


温药和之治本主方,脾虚者用苓桂术甘汤,肾虚者用肾气丸。后世根据本条精神,


按照 广义痰饮病兼杂病因的不同,在祛痰涤饮的基础上,其治法用药,有所发展。





16





【原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词解】





支满:胀满。




【释义】





由于心胸之阳不振,不能温化水饮,而脾胃虚弱,又不能运化 水湿,胃中停饮,可使痰饮之邪


留于心下不去。饮邪郁阻,肺气不畅,所以胸胁支满;饮 阻于中,饮邪上犯,清阳不升,故头目眩


晕。





治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 利水。方中桂枝温阳,化气行水;白术健脾化湿,淡渗利水,


通畅三焦。本方温心脾之阳 ,以化水饮之邪,是温药治水饮的代表方。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痰饮的证治。




【教学参考】





本方除原文所述,尚可见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咽喉不利、起则头眩、身振振摇、小便不利,


以及呕恶咳喘,甚至咳而遗尿 、舌质淡嫩,舌苔白润甚至水滑,脉弦等诸症。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


管炎、心源性水肿、 阵发性心房颤动、脑积水、内耳眩晕症、神经衰弱,属脾虚水饮内停者,用之


均有一定疗 效。





苓 桂术甘汤为治痰饮病的主方,亦是



温药和之

< br>”


的具体运用。临床当随证加减:头目眩晕甚者,


加泽泻 ;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干呕、巅顶头痛,因肝胃阴寒水饮上逆者,加吴茱萸;


心悸脉结,加人参、五味子;身拆动而水气上泛者,加附片。





17




【原文】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词解】





微饮:指轻微的痰饮。




【释义】





由于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者,有心脾气弱,不通运化水湿,而使微饮内留,妨碍升降,所以 常有


短气证。若临床还兼见头目眩晕,食少消瘦,心下逆满者,可用苓桂术甘汤温化中焦 ,使水邪从小


便排出。若肾阳虚弱,不能温阳化气,使水停于下,引起少腹拘急不仁,腰 痛或小便不利,或见畏


寒肢冷,可用肾气丸温养肾气,利水消饮。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微饮病的证治。




【教学参考】





[


按语


]


痰饮的由来多与肺、脾、肾的气化不及所致。然而有时也可有一脏病变而引起。所以


治疗方法,应有侧重,后再兼顾他脏。苓桂术甘汤侧重于脾,而肾气丸则侧重于肾。





[


临床应用


]


本条一病二方,虽皆用



温药和之



,然治脾治肾,各有所主。久病支饮,用肾气


丸加巴戟、胡芦巴 、苁蓉、蛤蚧、五味子、补骨脂、白果之类,可增强温肾纳气、通阳化饮的疗效。






18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 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方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以水一升,


煮取半升,


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炙)



一本 作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 八合,顿服之。




【词解】





欲自利:病人未经攻下而要下利。





利反快:下利之后,留饮减轻,病人感到轻快。




【释义】





留饮是指饮邪留于心下不解。饮留则气滞,而脉道即不利,故 脉见伏。若正气拒饮欲从下去,


则其人欲自利,因利则心下坚满而反快,可知饮有不解之 势。但由于留饮已有巢穴可据,不可能泻


下即去,故又心下续坚满。治当应势利导,采取 通因通用之法,方用甘遂半夏泻下而除留饮。方中


甘遂攻逐水饮,通利二便;半夏散结除 痰;芍药敛阴液,去水气;白蜜、甘草甘缓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与甘遂相反,合而用之 ,具有攻逐留饮,安中下气之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留饮的证治。




【教学参考】





临床:本方煮药法,当从《千金要 方》记载,即甘遂与半夏同煮,芍药与甘草同煮,最后将二


汁加蜜合煮,顿饮,较为安全 。不可过服,中病即止。甘遂可用散剂


1


3g


,面煨冲服,或胶囊装甘


遂末服。若用煎剂,宜少于< /p>


6g


,可直攻水饮而不致毒人。





本条所述留饮,可归属狭义痰饮兼 支饮。甘遂半夏汤目前多用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痰饮咳


喘见呼气困难、胸部痞满者, 对留饮胃痛、



腹壁脂肪增多症



亦有效。服药后可见大便水泻、粘腻


如鱼冻样物。衣老宸寰通过多年 临床实践,确认留饮可致泄泻,且多属顽固难愈之久泻,寻常健脾、


升举、分利、固涩、 温阳诸法颇难取效,乃根据



有故无殒





有是证用是药

< br>”


的原则,采用甘遂半夏


汤治之,获效甚良。一般药后泻 下水液脓痰之便,常使多年夙疾,一剂顿除;或即见转机,稍事调


理而愈。经治者凡百余 例,疗效稳妥可靠。衣老指出,用此方须注意两点:①不用甘草则不效;②


用蜜甚属重要 。(《金匮诠释》)




19





【原文】





脉浮而细滑,伤饮。




【词解】





伤饮:指被饮所伤。




【释义】





本证由于突然饮水过多,水气不行,停滞于胃,则心下必悸; 停滞在下,则小便不利,必苦里


急;因寒水凝结,脉道壅塞,故脉细而滑。寒水射肺,肺 气上逆,故脉浮,并又可常见咳嗽气喘等


证。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伤饮的脉象。




【教学参考】





[


按语


]


痰饮病脉多偏弦,但亦有出现脉平的。浮脉主表,主外,说明饮邪积聚不深,病势较


浅,并非主外证;细主虚;滑主痰,主饮。词条的精神是说素体不足,若饮邪停留于浅表,可 见浮


而细滑之脉。





21





[center]



21




[/center]


【原文】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词解】





内痛:胸胁牵引疼痛。




【释义】





悬饮是饮邪结于胁下,病在里,故脉沉;肝络不舒,胁内作痛。弦脉主饮主痛。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悬饮的脉证。




22




【原文】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 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


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 后,糜粥自养。




【词解】





悬饮:饮停胁下,称悬饮。




【释义】





饮邪结实,僻聚于胁下,故用十枣汤破结逐水。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悬饮的治法。




【教学参考】





[


临床应用


]


本方用法,以诸药为末,每服


3



5 g


,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枣汤调下;或药末装胶


囊服亦可。药后 胸闷烦躁,泻下稀水者,为药已中病的反应。十枣汤对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


有较好 疗效。





凡悬饮轻证,可参用《温病条辨》香附旋复花汤;若胸胁疼痛剧烈,咳唾涎沫,舌苔白滑,脉

弦滑者,宜用控涎丹攻逐胁痰,效果较好。





23





【原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



三两


(切)



大枣



十二枚



石膏



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


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



三两(去节)



芍药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细辛



三两



桂枝




两(去皮)



半夏



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词解】





微似汗:微微汗出。




【释义】





水饮之邪不散,外溢于体表四肢,郁遏荣卫之气,故身体疼痛而无汗。饮邪停留肌表,当 发其


汗,使水邪从汗而解。虽然饮邪停留肌表,但具体的证情,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 发汗的基础上,


各有所偏重。





如大青龙汤证,由于寒饮内停,肺气不宣,故咳嗽而喘。饮邪 溢于肌表,复感风寒,故身体疼


痛,恶寒无汗。风寒湿闭塞肌表,郁而发热,故发热烦躁 。由此可见,大青龙汤证是溢饮兼郁热烦


躁之证。





大青龙汤能发散水气,清除郁热。 方用麻黄汤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宣肺以散水气;甘草、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而利荣 卫;石膏清解阳郁之热。





小青龙汤,忧郁风寒外束于肌表,卫气闭塞,故有恶寒、无汗、口不渴。寒饮内伏,阻碍胸中< /p>


升降之气机,故胸痞,干呕。饮邪流于肌表,则身体浮肿而重疼。饮邪上迫于肺,故咳嗽, 痰多白


沫,气逆倚息不得卧。由此可见,小青龙汤证是溢饮兼见寒郁咳喘之证。





治以小青龙汤发 散水气,温中化饮。方用麻黄、桂枝发汗散饮,宣肺行津;干姜、细辛、半夏


温中化饮, 散寒降逆;五味子收敛肺气;芍药敛阴护正;甘草和药守中。





24





【原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 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


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 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


(


如鸡子大


)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



茯苓(各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 再服,微利则愈。




【词解】





膈间支饮:指饮邪支撑在胸膈之间。





黧黑:面色黑而悔暗。





虚者:指心下痞坚,病根已去,变得柔软。





实者:指心下仍然痞坚,病根未去。




【释义】





膈间有支饮,水饮上逆于肺,故咳喘胸满。饮邪聚结于中,故心下痞坚。寒饮凝聚于里, 阳气


不得外达,营卫运行不利,故面色黎黑;水饮内结,故其脉沉紧。此病得了数十日之 久,医生见心


下痞而用吐下之法不愈。此为支饮在于膈间。





治用木防己汤,行水散结。方中木 防己辛温,通结气,散留饮;桂枝温通经脉,温化水饮;石


膏清除伏郁之阳热;人参补吐 下之气虚。四药合用,可以温化水饮,消散痞坚,降逆平喘,扶正补


虚。





服木防己汤之后,痞坚 消散,变成柔软,为病已愈。若服后心下仍然痞坚,几日后复发。再用


本方不愈者,是因 饮邪固结,可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此方加芒硝者,软坚以破凝结之


邪,加茯 苓行水化饮,导水下行;去石膏者,避其寒凝;用防己、桂枝、人参温化水湿之力更强,


得以施展。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支饮的证治。




【教学参考】





[


临床应用


]


木防己汤证,尚可兼见上气而渴、小便不利、其形如肿等。该方温凉补利而开三


焦水结 ,对虚实错杂、寒热兼见的膈间支饮(包括肺心病等)、眩晕、暑湿痹、鹤膝风诸病证,均


可以之为基础加减应用。


矢数道明谓



木防己汤证即是对急慢性心脏功能不全的各重要症状所作的简


明扼要的概括

< p>



故日本汉医常用于心脏瓣膜病及其所致的代偿 机能障碍


(宜加茯苓)



水肿性诸疾,


心脏性喘息及其类似症,脚气病,支气管喘息症(宜加桑白皮、苏子和生姜)。





25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词解】





冒眩:神志昏冒,眼前生黑光。




【释义】





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饮邪停于心下,上乘清阳之位 ,所以头目晕冒比较严重。





治以泽泻汤,健脾行饮,消阴通阳。方中白术健脾益气,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重用泽泻利水


消饮,降浊泻阴。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支饮发生眩冒的证治。




【教学参考】





[


临床应用


]



苦冒眩



症,病发时头目沉重,眩 晕,双目紧闭,不欲视物,动则呕吐清水。若


浊阴上干清窍,尚可见头痛、鼻塞、耳鸣、 面色黧黑;脾阳失运或湿浊困脾者,可见大便素溏和多


寐、舌体胖大宽厚、苔白滑腻,脉 象沉滑。泽泻汤广泛应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属水


饮所致者效佳。有报道用 泽泻汤加减治疗中耳积液者,因



泽泻能使清气上升,除头目诸 疾



,配茯


苓以减轻迷路水肿,石菖蒲 通九窍,对耳部闷胀不适、耳鸣、听力下降者,效佳。痰热者加黄苓、


龙胆草;气虚者加 党参、炙黄芪;阴虚者加生地、石斛、麦冬;外感风寒者加辛夷花、防风、苍耳


子。外感 风热者加桑叶、菊花;血分瘀热者加琥珀、赤芍、丹皮、丹参。





26





【原文】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词解】





胸满:胸间胀满。




【释义】





由于痰饮聚结,郁而化热,饮热郁蒸,散漫胸间,所以胸满; 若饮热郁于胃肠,胃肠气滞不通,


故腹满疼痛,和大便闭结,和粘滞而臭。





本证为支饮,挟有湿 热蕴结于胸腹,故治以厚朴大黄汤,理气散满,疏导胃肠。方中厚朴温散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1: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3043.html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