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1:07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霎时)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本文就《脾胃论》探究李杲的制方配伍规律与指导思想,刍议 如下。




1


、师经旨君臣佐使之大法




李杲对《内经》


< br>《难经》等古典医籍的研讨极为深刻,其方剂配伍总原则禀承《内经》之


意,于《 脾胃论》卷上特立



君臣佐使法



专篇详述此总原则。李杲强调君臣佐使之法在方


剂配伍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



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 br>对于君药之意,李杲明言:



主病者为君





力大者为君

< p>


,且



君药分量最多< /p>




这种明确


的 解释较之《内经》更为清楚、明了。



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 。



其意与《内经》相同。


在药量比重 上,



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 br>”




不可令臣过于君






《素问


·


至真要大论》云:



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即根据治病 的需要而定处方中的君药。


李杲在


《脾胃论》

< br>中列举了一些为君之药。


如治表实之麻黄、


葛根,


治表虚之桂枝、


黄芪,


治里实之枳实、


大黄,治里虚之人参、芍药,


治热之黄芩、黄连,

治寒之干姜、附子之类。


这些药物在所主病证的很多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君药位置。< /p>




李杲在《脾胃论》中还举例以说明诸 处方之君臣佐使,以帮助理解其制方之意,这种做法


在其他方剂论著中较为少见。如在论 述



至而不至,所生受病,所胜妄行,所不胜乘之




个方面的关于五脏功能活动合于四时传变规律的 用药法则时,明言每一处方的君臣佐使,



< br>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处方为:白术


(



)



人参、黄芪


(


臣< /p>


)


,芍药、甘草、桑白皮


(



)


,黄连


(


使


)


,这种标注对于加深理解制方思想大

< p>
有裨益。




2


药之所用。以气味为主




李杲认为方剂之中,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 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出




泻在味,随 时换气



之论。如补剂多用甘味药,泻剂多用苦味药,还应随时 依据药物的气


厚与气薄而更换配伍。


药物气味的不同阴阳属性与 天地造化之阴阳属性相应,


与疾病的阴


阳属性相对抗而起到治疗 的作用。




李杲认为药物

< p>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


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成


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成之热者,为阴中之阳



。辛、甘、淡、酸、苦、成为味


之阴阳,为地之阴阳;温、凉、寒、热 为气之阴阳,为天之阴阳。



一物之内,气味兼有,

< p>
一药之中,理性具焉






例如,冬寒气候当至而不至,肾水不及,心与小肠之火妄行, 不但反侮所胜之肾水,而且


侵害所生之脾胃而致病,


临床表现为



或烦躁闷乱,


或四肢发热,


或口苦、


舌干、


咽干



等。


根据《内经》


< br>虚则补其母



的治疗原则,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 蒂,处方以甘温之


药如人参、黄芪、炙甘草等为之君,以苦寒之药如黄连、知母、黄柏等 为之使,以酸味药


如芍药、五味子等为之臣佐,以达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之效。




3


培土以育万物。常从事乎升阳





·


张璐在 《诊宗三味》中总结说:



东垣志培土以发育万物,故常从事乎 升阳。



李杲之论


被称为脾胃学说,< /p>


即是因为李杲十分重视和强调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


发 展过


程中的突出作用。李杲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

< br>“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


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p>



。因此,培补脾胃是治病疗疾之大法,亦是养生全形、


孕育万物之妙法。


张介宾有云:



人以水谷为本,


故脾胃为养生之本,


惟东垣独知其义 。


”(


《景


岳全书

·


论东垣脾胃论》


)


< p>



在具体制方治疗方面,


李杲擅于在补益脾胃的同时,少佐升阳之风药,或补脾胃药与风药


相须为用。



甘味入脾



,且甘温 之品能升阳以行春生之令,正合脾喜甘、喜温、喜补、喜、


喜升、喜燥之特性,故补脾胃 多用甘味之品,如人参、黄芪、甘草、白术等。


而治内伤病


当< /p>



从阴引阳





非风药行经不可


< br>,故必配伍升阳之风药


。在李杲看来,升阳之剂因其助


阳 而补气之功更胜单纯补气之品。在小建中汤的诸多加减法中,即有


如气弱气短者,加


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


”< /p>


之语。在升阳顺气汤方后注云:



脾胃不 足之证,须


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阳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 阴阳之气,


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 得卫外而为


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 /p>


。李士材


(


中梓


)


认为:



东垣以扶脾补气

< p>
为主,


气为阳,主上升,虚者多下陷,


故补气药中 加升麻、柴胡,升而举之,以象春夏之


升。


”(


《医宗必读


·


四大家论》


)< /p>


其论似不如东垣自述深刻。




李杲所创诸方中,以补中益气汤最具代表性,方中


8

味药物


(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


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


以益气、升阳为法,



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 p>
。在


脾胃论》诸方中,以补益药为主,加入风药的方剂共

< br>12


首,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


等;以风药为主,配 以补益药的方剂共


7


首,如升阳散火汤等。其常用补益药为人参 、黄


芪、甘草、白术、当归等。常用风药为升麻、柴胡、陈皮、羌活、独活、防风等。< /p>




有人统计,


《脾胃论》


63


方所用药物中,应用次数最多的为甘草


33


次,次之为人参、陈


皮各

< br>27


次,升麻


24


次,白术、当 归各


23


次,黄芪


22


次,柴胡


19


次。而消导药神曲


9


次,草豆蔻


5


次,大黄、砂仁各< /p>


3


次,麦芽


2


次 。从其用药的侧重来分析,李杲补脾胃重


在升发阳气而不在消食助运。

< br>



4


升降浮沉补泻

< p>
——


常法之治




李杲立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其论承于《内经》之论。经言:



岁半以


前天气主之


< br>,在乎升浮也;



岁半以后地气主之


,在乎降沉也。



履端于始,序 则不,升


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



。而脾胃为五脏之中,上通心肺,


下连肝肾,乃精气升降之枢 纽。



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 /p>


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之< /p>


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 p>





脾属太阴主升,胃属阳明主降,李杲通过升提脾气、和降胃气、清升浊降,而使阴阳各归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1: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2992.html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