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佛教英语词汇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2 10:37
tags:

-

2021年2月12日发(作者:huster)


佛教英语




佛寺建筑基本架构




山门







The Front Gate


天王殿




The Hall of Deva Kings /



The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s


大雄宝殿



The Hall of Mahavira



/



The Main Shrine Hall


藏经阁






The Tripitaka Sutra Pavilion


毗卢阁






The Pilu Pavilion



接引殿









The Hall of Guidance


圆通殿









The Hall of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观音殿









The Hall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va


罗汉堂









The Hall of Arhan


祖师殿









The Hall of Patriarch


伽蓝殿









The Hall of Samgha-arama



方丈室


:





Abbot courtyard


斋堂











Monastic Dinning Hall


客堂











Monastic Reception



天王殿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s



1


弥勒佛








Maitreya


---


laughing


Biddha



was


once


incarnated


as


a


begger monk with a purse.


四大天王




Four deva-kings, the protectors of Buddhism


四大天王



(four Buddhist guardians){


南方增长天王



(Virudhaka)


、东方






(Dhrtarastra)




方多



天王


(Dharada)


< br>西


方广




(Virupaksa)



Heaven of the Four Kings


四天王



*


护国天王



*


白色



Dhritarastra : Heavenly King upholding his Country of


the eastern deva



增长天王



*


青色



Vidradhaka:



Heavenly King of Increase and Growth


of the southern deva



广目天王



*


红色


Virapaksa:





Heavenly King of the Broad Eyes of the


western deva



闻天




*


绿




Vaisramana:


Heavenly


King


of


Learning


of


the


northern deva



韦驮菩萨




Skanda


Bodhisattva



Vitasoka/Vigatasoka,


the


protector


of


Buddhism

















pestle


子孙庙


:


十方庙


:



2



大雄宝殿


: The Hall of Mahavira




The Main Shrine Hall


佛堂


: shrine



佛祖


: Buddhist patriarch



迦叶


: Kasyapa



阿难


: Anada


佛像





Buddha statue



三世佛












Buddhas of Three Periods/ Times




燃灯佛












D


ī


pankara


Buddha


of


the


past


(非迦叶佛


Kasyapa


Buddha



Burning Lamp Buddha == He was the Buddha that bestowed a


prediction of Buddhahood on Shakyamuni Buddha. He was the one who


gave


Shakyamuni


a


name,


saying



the


future,


you


will


become


a


Buddha named Shakyamuni.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of the present



/Siddhattha Gotama


弥勒佛












Maitreya BuddhaMaitrya Buddha of the future



三方佛










the trinity of Buddhas


阿弥陀佛








Amitabha Buddha of the Western Pure Land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Gautama Buddha of the Saha Land



药师佛










Bhaisajya


Buddha


/medicine


Buddha


of


the


eastern



3


realm


of


Vaid


ū

ryanirbh


ā


sa,


or



Lapis


Lazuli


Bhaisajyaguru



Sanskrit


word,


the


Buddha


of


Medicine,


who


quells


all


diseases


and


lengthens life. His is the Buddha in the Pure Land of the Paradise of the


East.




三身佛












Triple body of Buddha


< p>








Vairocana


Buddha


Mahavairocana





(body


of


essence)


卢舍那佛








Locana Buddha




报身


(body of communal bliss)


释迦牟尼佛




Shakyamuni


Buddha


/Gautama


Buddha


应身


(body


of


transformation)



菩萨












Buddhisattva



Trinity of the Buddha of Pure Land


观世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the goddess of mercy


大势智菩萨



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



Trinity of



Guatama Buddha


普贤菩萨







Samantabhadra --- 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文殊菩萨







Manjusri


---


Bodhisattva


of


Wisdom:


with


sutra


in


his



4


hand.



地藏菩萨







Ksitigahba Buddhisattva



Four


Great


Bodhisattva


==


四大菩萨


They


represent


the


four


major


characters of Bodhisattva:



ri - Universal Great Wisdom Bodhisattva



abhadra - Universal Worthy Great Conduct Bodhisattva



arbha - Earth Treasury King Great V


ow Bodhisattva



itesvara - Guan Shr Yin Great Compassion Bodhisattva



Trinity of the Buddha of Healing


日光、月光菩萨







Suryaprabha and Candraprabha.



善财童子







Sudhana


三摩地






samadhi


罗汉









Arhan / Arhats



西







Amitaba


Buddha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


涅槃




Parinirvana


or


the


final


deathless


state


abandoning


the


earthly


body



5



达摩












Budhidharma


摩腾












Kasyapa Matanga


竺法兰










Gobharana/Dharmaraksa



Almsgiving ==


布施





: pagoda


清凉台


: the cool and clear terrace


中轴线


: central axis


泥塑


: clay-molded statue



汉语系佛教





Chinese Language Buddhism


藏语系佛教





Tibetan Language Buddhism


巴利语系佛教



Pali Language Buddhism


大乘佛教







Mahayana Buddhism


小乘















Hinayana



上座部佛教





Theravada Buddhism


金刚乘


/


密宗




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佛经











Sutra


经、律、论





Sutras, Vinaya, Sastra



6


大藏经









Tripitaka Sutra


三宝(佛、法、僧)



Triratna (Buddha, Dharma,Sangha)


“三宝”加被



May



Triratna



bl ess


法师











Master/Venerable


长老











Thero/Venerable


大长老









Mahathero/ Most Venerable


方丈


/


主持






Abbot



佛教宗派







Buddhist School


佛教仪式:





Buddhist 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


和平祈祷法会



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


礼佛











pay respect for Buddha


颂经











Sutra Chanting


香炉











Incense burner


上香











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


因果











Cause and effect


成道


/


成佛






To obtain the Buddha-hood


觉悟











To get enlightenment


三皈五戒







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


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angha


for


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



no killing



no stealing



no sexual misconduct



no lying



no intoxicant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


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7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 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普渡终生








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


四谛












Four noble truths


八正道










Eight noble paths





善哉












Sadhu (good or excellent)


佛教寺院







Monastery/Buddhist Temple


四大名山:





Four holy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


五台山







Wuta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njusri Buddhisattva


峨嵋山




Erme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hasthama Buddhisattva


九华山





Jiuhua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Ksitigarbha Buddhisattva


普陀山



Putuo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avatamsaka sutra


华严



flower adornment sutra


华严经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ddhist


sutras,


it


relates


with



Saddharmapundarika- sutra




and


belongs


to


the


early


form


of


the


religion.


从佛教的经典上看



,


与《法华经》有关



,


属《法华经》的早


期信仰形态



;



Contemplation


==


观想


Abstract


contemplation.


There


are


four


levels


through


which


the


mind


frees


itself


from


all


subjects


and


objective


hindrances and reaches a state of absolute indifference and annihilation of



8


thought, perception, and will. See also Meditation.



佛学院










Buddhist College


僧伽












Sangha


僧、尼(比丘、比丘尼)



monk



nun /Bhiksu, Bhiksuni


方丈


/


主持







Abbot


首座












Chief monk


监院


/


当家







Monastic Manger


侍者












Assistant


中国佛教协会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佛学院






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会长












President


副会长










Vice President


秘书长










Secretary General


副秘书长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retaining


its


own


nature,such


that


it


can


be


recognized


正觉



enlightenment




等觉或遍觉



erfect



enlightenment




圆觉或无上觉




supreme or paramount enlingtenment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All


living


beings


have


Buddha-nature


,everyone


with


the


Buddha- nuture


may


attain


Buddhahood.



9


缘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


八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不变的“我”


,恒常的我。


the self-same manner


明缘起,即明佛法



One who discerns dependent origination discerns the


Dhamma


十二因缘



the twelve- linked causal formula




因果律



the causal principle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Whenever


A


is


present


,


B


is


present


;


whenever A is absent , B is absent. Therefore , from the arising of A, B


arises; from the cessation of A , B ceases.


须弥山(位于世界的中心)


Sumeru




有情众生


Sentient beings


菩萨


Bodhisattva




弥勒菩萨



未来佛,现在在兜率天宫住。


Metteyya



兜率天


Tusita deva- world



我空


ego Emptiness



禅宗祖廷



Ancestral courtyard system of Buddhism philosophy



Dorje


多杰


(


藏文


:


金刚


)


Apsaras


飞天


Chapel


佛堂


Dakini


空行母



Deity


明王



Dipamkara



灯佛;宝光佛




10


Drakpa


和尚


(


藏文


)Drolma


度母(女菩萨)



Empty




Enthronement


坐床




Esoteric Buddhism


密宗



Exotoric Buddhism


显宗




Form




Formless




Great Perfection


大园满



Jampa


弥勒慈氏


Lama


喇嘛,指大和尚



Mahayana


大乘


Main Assembly Hall


大经堂




Maitreya


弥勒慈氏



Mandala


檀城



Mandala


曼陀螺




Mantra


咒语



Master


上师



(


和尚


) Material




Medicine Buddha


药师





Monastry


寺院(比


Temp le


大)



Monk


和尚


(



)



Nirvan


涅盘



Padma


莲花


Prayer wheel


传经筒




Rinpoche


活佛


(


通用


) Sect


教派


Sharipu


舍利子



(


骨灰


)


Tsongkhapa


宗喀巴


Vajra


金刚






《阿含经》载,释迦牟尼佛讲


:


“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


停止。


”地藏菩萨居住在仞利天,释逝牟尼在仞利天为其母摩耶大人


说 法时,嘱地藏菩萨长住世间,任命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


之苦。


大钟下供奉地藏菩萨正是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所以打钟的

< br>僧人一面口称“南无幽冥教主大愿地藏王菩萨”名号,随称名号随打


钟,


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


闻钟声皆得仗地藏王的本愿慈力而脱离


一切苦。



佛教中有六道轮回之说,

< p>
人死后都要到冥界去受刑牢之苦,


但只要一听钟声,冥界就会停止用刑


.


就是为了让人的灵魂在冥界免



11


受苦难




the story goes like this. In the 9th century C.E. there was a jolly, eccentric


Zen


monk,


unshaven


and


unkempt,


in


China


who


wandered


the


countryside with a big bag of goodies which he handed out to kids. Sound


familiar? Zenta Claus!



When dying, his last words were,


weak nowadays that they wouldn't even recognize the Future Buddha if


they saw him!




The people took this to mean that he had in fact been the Future Buddha


himself and so in China he was called




禅 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


法堂、僧堂、库房、

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


鼓楼等建筑。明 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


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

< p>
以南北为中轴线,


自南往北,


依次为:

< p>
山门、


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


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

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


(


库房


)


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


(


禅堂


)


,以


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12



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

< p>
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刚力士,守护佛法。





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



Amrta (


藏文


dut tsi)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 病的


复元。





阿罗汉



Arhat (


藏文


Dra Chom pa)



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

者。他们是完全了悟的声闻或独觉


(


或称缘觉


)


圣者。





观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


藏 文


ChenreZig)


: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


最广为修持的本尊,


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


观音 菩萨的心咒是


「嗡


嘛呢贝美吽」


,六字 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



(


藏文


Bardo)


: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


。中阴总共有六种,一


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菩提心



Bodhi Citta


(藏文


Chang Chup Sem



:义为「开悟或证悟之


心」







13


菩萨


Bodhi SattVa (


藏文


Chang Chup Sem Pa)



义为


「展现证悟心者」


,< /p>


亦指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


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 的


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





菩萨戒



Bodhi SattV


a V


ow (


藏文


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 a)


:修行


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 戒。





佛性



Buddha


Nature


(


梵文


tathagatagarbha


,藏文


deshin shekpe


nying


po)


, 又称为「如来藏」


: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


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本质,或开悟的本质。





释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


藏文


Shakya


Tubpa)


:往往又称为瞿


昙佛

(Gautama Buddha)


,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公元前五百< /p>


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





法道



Buddhist Path (


藏文


lam)


: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


三种逻辑次第; 根、道、果「」中的道。





圆满次第



Completion Stage (


藏文


dzo rim)



在金刚乘,


禅修有两个阶


段:


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

< br>在这个阶段,


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p>






14


依因缘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


梵文


SamSara


,藏文


Kor Wa)



即轮回的现象。





勇父



Daka


(


藏文


ba


wo)


: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


证量很高的瑜 伽士。


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


也可能是一位禅


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


藏文


khan

dro)


: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


女。


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


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


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


Cherim


)< /p>


:在金刚乘,禅修有两


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 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


建立并持续下去。





法、佛法



Dharma (


藏文


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


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持成佛的法门



(


即佛法


)







法性



Dharmata


(


藏文


Cho


Nyi)


:义为「如是」



「事物之 真实本性」



「事物之如如真相」


。法 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


障蔽及曲解。






15


法轮



Dharma Chakra (


藏文


Cho Chi Khor Lo)


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


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分别 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





法界



dharmadhatu


(藏文


Cho yings



: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

< br>无始亦无终。





法性



dharmata


(藏文


Cho


nyi



: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 自


性」



「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物 之本然自性」






证道歌



D oha


(藏文


gur



: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


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勇父



Daka


(


藏文


ba


wo)


: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


证量很高的瑜 伽士。


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


也可能是一位禅


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


藏文


khan

dro)


: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


女。


她可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


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


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


Cherim


)< /p>


:在金刚乘,禅修有两



16


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


建立 并持续下去。





法、佛法



Dharma (


藏文


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


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持成佛的法 门



(


即佛法


)







法性



Dharmata


(


藏文


Cho


Nyi)


:义为「如是」



「事物之 真实本性」



「事物之如如真相」


。法 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


障蔽及曲解。





法轮



Dharma Chakra (


藏文


Cho Chi Khor Lo)


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


层次:小乘、大乘及金刚乘,分别 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





法界



Dharmadhatu


(藏文


Cho yings



: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

< br>无始亦无终。





法身


dharmakaya


又称为「 自性身」或「法性身」


,是佛陀的全然证悟


身或圆融智慧身,是 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显现于报身及化身。





法性



Dharmata


(藏文


Cho


nyi



:现象的真实本性,亦称为「如如 自


性」



「事物之真实本性」或「事物 之本然自性」







17


证道歌



Doha

(藏文


gur



:金刚乘行者随顺 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


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


八种自由



Eight Freedoms (


梵文


Astaksana



藏文


Tel Wa Gye)



未生于地狱道、未生于饿鬼道、末生于畜生道 、末生于长寿之道、末


生于不利修持佛法之地、


末生于无正法或 持邪见之地、


末生于无佛出


世的世界、


末生为心智不全之人等无暇或难以修持佛法的状况。


又称


为「离 八难」






八知识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cations


:没有八种知识造作就是没


有始见、终见、断见、常见、去见、来见、 离见及无离见。





空性



Emptiness (


梵文


sunyata


藏文


tongpanyi)


: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


示 道:外在现象及内在现象或「我」的观念,皆没有真实的存在性,


因此是「空性的」






五无间、五逆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


:五种导致即身堕入无


间地狱的极其严重之恶行: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


合僧。亦称为五无间罪业或五逆罪。





五毒



Five


Poisons


(


梵文


klesas


,藏文

nyon


mong)


:即烦恼障或心识



18






相对于知识障。烦恼障主要可分为 三种或五种。所谓约三毒是


指:



贪、 瞋、痴:五毒则指三毒加上慢及疑


(



)






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礼拜、


清净业障金


刚萨心咒、献曼达及上师相应法之祈请文





四种极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


(梵文


CatuS koti


,藏文


mu


bzhi




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

< br>


,


即常见



;


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



断见



;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


即常见



;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


不存在





四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


藏文


Ngon dro)


:在


金刚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谓的「四加行」包括


「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 p>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无量心



Four Immeasurables


(藏文



tsam med pa





无 量有四,


慈、


悲、喜、舍;





慈,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悲,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喜,愿



19


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舍,



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 ,


常住大平等舍。





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


藏文


tn


mong gi ngon dro Shi)




将心 转向佛法的四种禅修或思惟,包括观修


或反复深思


< p>
「观人生难得」



「观死无常」

< br>、


「观业报因果」



「观轮回< /p>


过失」


,以培养坚定的修道心。如三年关前的三个月作此观想,或 者


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观禅修的第一年作此观修。


四共加行是大手 印的基


础法门。亦称为「转心四思惟」或「转心四法」



「四正观」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藏文


pakpay den pa Shi





佛陀以 在印度


鹿野苑(撒拉那,


Saranath

)开示四圣谛而开始转法轮。苦谛、集谛、


灭谛及道谛是佛教小乘的基础思惟。





转心四思惟



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


藏文


lo dok nam shi)



即四加行的基础思惟。





冈波巴大师



Gampopa (l079-1153 A



D)


:< /p>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传承


持有者。着有《解脱庄严宝论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




上师瑜伽



Guru Yoga


: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强


?#123;


对 上师的虔


敬心。





20



小乘



Hinayana (


藏文


tek pa chung wa)

:字义为「较小之车乘」


,指佛


陀初转法轮时所传授的法教 ,强


?#123;


仔细检视自心及其迷惑。又称


为上座门徒,即上座部,之道



(Theravadin path)






饿鬼



Hungry


Ghosts


(


梵文


preta


,藏文

yidak)


:永远在饥、渴之中的


众生,生于轮回六道中 的饿鬼道。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藏文


ten drel





相互依存的理


论指出,一切现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显现都是相互


依存,互有关联,并系决于彼此,而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事物的显


现主要有十二种缘起,称为十二因缘。





阿修罗



Jealous Gods (


梵文


a sura


,藏文


lha ma yin)


:嫉妒心极强之众


生,因有染污的善业而生于上三道中的阿修罗道。或称为半神。





圆满智慧



Jnana


(藏文


ye she



:乃原始的明觉,也是开悟(自心本性


不再 受到障蔽)时所显现的智慧。梵文之发音为「佳那」






噶举派(藏文

kagyu



: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马尔巴大译师所


创始,以大宝法王



(


噶玛巴


)


为至高的导师。藏传佛教其它三大派为:



21


宁玛





红教、萨迦





花教及格鲁–



黄教。







Kalpa (

< br>藏文


yuga)



数百万年之长 的时间单元,



「劫拨」


的简称。





业、业报因果



Karma (


藏文


lay)


:字义为「行为」


,亦指宇宙之因果定


律:善行


(

善因


)


必导致善果,恶行


(


恶因


)


必导致恶果:善果必出自善

< p>
因,恶果必出自恶因。





三身



Ka yas



three


(藏文

< p>
ku sum



: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





烦恼障



Klesa


(藏文


nyon


mong


pa



: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称



defilement


」染污。


烦恼障可分为三毒:贪(贪恋、贪欲、贪执)



瞋(瞋恨、瞋恚、瞋怒)


、痴(愚痴、迷惑、嫌恶)



亦可分为五毒:


贪、瞋、痴、 慢(傲慢)


、嫉(嫉妒)






固速鲁



Kusulu


:修习佛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研读佛教经典:另 外


一种是直接禅修,研读的功夫较少,这就是「固速鲁」或瑜伽上的方

< br>法。





喇嘛、上师



Lama (

< p>
梵文


guru)


:西藏传统中崇高的老师。





大手印



Mahamudra (


藏文


Cha ja chen po)


:字义为「大印鉴」或「大



22


符号」


。此种禅修传统强


?#123;


直观自心,而不是经由善巧法门认知

自心。





大班智达



Mahapandita


(藏文



pan di ta che po



:伟大的佛教大学者;


班智达,


pandita


:大学者。





大成就者



Mahasiddha (


藏文


drup thop chen po)


:证量极高的修行者





大乘



Mahayana (


藏文


tek pa chen po)



字义为


「大 型车辆」



是佛陀二


转法轮时所传授的 法教,强


?#123;


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

< p>




曼达拉或坛城



Mandala



藏文


chin kor



各种金刚乘修法所用的图形,


通常中央是本尊,并有四个方向。





咒语



Mantra

< br>(藏文


ngak



< p>
代表各种能量的梵音,


必须在各种不同的


金刚乘修 法中复诵。





中观



Middle Way



藏文


u ma





Madhyamaka school



龙树



Nagauna



所建立的一个哲学派别,

< p>
以阐述空性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为基础。





莲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 (


藏文


Guru Rinpoche)



于第九世纪应邀至


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 ,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23



别解脱戒



Pratimoksa V


ows (


藏文


so sor tar pa)



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


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缘觉或独觉



Pratyeka Buddha (


藏文


rang sang gye)



意为


「孤立的证悟


者 」


,又名辟支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


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


其修行动机是自利,


而非利他 之菩提


心。





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 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


预备修持。





相对菩提心



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 /p>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及智慧波罗蜜


)


、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





轮回



Samsara (


藏文


kor wa )



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


众生因 为贪、


瞋、痴



(


三毒或烦恼障


)


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





僧、僧伽



Sangha (


藏文



gendun)


:法道上的伴侣。或泛指法道上的一


切行者,或特指已开悟的圣僧。





六波罗蜜



(Six)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





24



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


藏文


rikdruk)


: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


识染污特质而受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天道

< p>
:


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


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 易之苦:阿修罗道


:


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

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


;


人道


:< /p>


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众生具有


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 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


:



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哑之苦:饿鬼道


:


由于强烈 的悭吝


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地狱道


:

< br>由于强烈的填瞋归鬼恚心而受


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





声闻



Sravaka (


藏文


nyen t h)


: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


义谛而证悟成道, 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十圆满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


梵文


dasasam


pada


,藏文


jor


wa


chu)


: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种 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


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心、值 佛出世、值佛传法、


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





三宝



Three Jewels (


藏文


kon chok sum)


:佛宝、法宝及僧宝。





赤松德赞



Thrisong Deutsen (790~858A


.< /p>


D



)


:西藏国 王,邀请伟大


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至西藏,


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 座佛教寺庙


「桑耶



25


林」



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


:佛教的法教通 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


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 藏,佛弟子所造


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龙树



Nagauna




化身



Nirmanakaya


又称为「应化身」

< br>,示现于世间,如释迦牟尼佛于


此世间之化现。





涅燊



Nirvana


(藏文


nya ngen lay day pa




完全证悟时所达到的境界。


在文字用法上和轮回形成对比。





莲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 (


藏文


Guru Rinpoche)



于第九世纪应邀至


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 ,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波罗蜜多



Paramita


(藏文


pha rol tu phyin pa



:能超越轮回的具德行


为。大乘道所修持的种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


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颇哇



Phow a


(藏文)



一种高深的密续法门,是 关于在死亡时将意识投射到善道的法门。





26



般若



Prajna


(藏文


she


rab



:在梵文的意思是「圆满的知识」


,也可


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识能力。通常它是表示从比较高超的角 度(例


如,非二元)来看事情的智慧。





别解脱戒



Pratimoksa V


ows (


藏文


so sor tar pa)



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


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缘觉或独觉



Pratyeka Buddha (


藏文


rang sang gye)



意为


「孤立的证悟


者 」


,又名辟支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


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


其修行动机是自利,


而非利他 之菩提


心。





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 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


预备修持。





相对菩提心



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 /p>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及智慧波罗蜜


)


、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





世俗谛



Relative truth


(藏文


kun


dzop< /p>



:和胜义谛(或译为圣谛、真


谛)合称 为二谛。


世俗谛是尚末开悟的世俗人对世界的看法,亦即他


们基 于错误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27


仪轨



Sadhana


(藏文


drup ta p



:密续修法的法本,详细地叙述如何观

修本尊的坛城及禅定。





三摩地



Samadhi


(藏文


ting nge dzin



: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修的最

< p>
高形式。







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


(藏文


Shi nye




基本的禅修方法。



修「止」的时候,行者通常盘腿而生,专注于呼吸并观察心的活动。< /p>





报身


Samb Hogakaya


又称为「法乐身」


,示现给菩萨。





轮回



Samsara (


藏文


kor wa )



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


和涅乐 相反。



众生因为贪、瞋、痴



(


三毒或烦恼障


)


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


苦。





僧或僧伽



Sangha


(藏文


gen


dun



:修行道上的伴侣。僧众可能是法


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开悟的出家众。





经典


< /p>


Satra


(藏文


do

< br>)


:记录佛陀亲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


典籍,有 别于金刚乘的密续(


tantra


)法教及阐释佛陀之语的论注



Sastras


< br>。






28


经乘



Satrayana


:经乘的证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悉达



Siddha


(藏文


grub tha b



: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



Siddhis


(藏文


ngo drub



: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


藏文


rikdruk)



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


识染污特质而受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



天 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


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


< /p>


阿修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


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


;


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众生


具 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



畜生 道,


由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哑之苦:


< p>
饿鬼道,由于强烈的


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


地狱道,由于强烈的填瞋归鬼恚


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 热之苦。







Skandha


(藏文


pang


pa



:蕴的字义为「积集」


。色蕴、受蕴、想


蕴、


行蕴及识蕴等五蕴,


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的五种基本功能。





声闻



Sravaka (


藏文


nyen t h)


: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


义谛而证悟成道, 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气脉



Subtle Channels



藏 文


tsa




气脉指的是有气的能量或


「风」



《梵



29


文「波若那」



Prana



,藏文即「隆 (


Lung





,循环于其中的微细管


道,而不是解剖学上的脉。





空性



Sunyata


(藏文


tong pa nyi



: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外在现象、

< br>「我」或「自我」的观念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万法都是空性的。





密续


< /p>


Tantra


(藏文


gyu



:金刚乘法教及其典籍。





十圆满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


梵文


dasasam


pada


,藏文


jor


wa


chu)


: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种 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


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心、值 佛出世、值佛传法、


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





三宝



Three Jewels (


藏文


kon chok sum)


:佛宝、法宝及僧宝。





赤松德赞



Thrisong Deutsen (790~858A


.< /p>


D



)


:西藏国 王,邀请伟大


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至西藏,


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 座佛教寺庙


「桑耶


林」



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


:佛教的法教通 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


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 藏,佛弟子所造


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30



abhinham


数数




abhidhamma


阿毗达磨




abhinandati


喜乐




amata


甘露




anatta


无我




anagamin


不还




aphasu





aranna


阿兰那



|||


阿练若


assaddhiya


不信




avayavin


有分




avijja


无明




bandha |||





bhava-tanha


有爱




bhikkhu


比丘




brahmana


婆罗门




buddhagata sati


念佛




bala


凡夫



|||


愚夫




cattari kammani


四业




ceteti


思量




chanda





citta


心法





31




dhamma





ditthas


见谛




dosa




|||





dukkha-pamucatti


解脱




gotta


种姓




jhapeti


茶毗



|||


阇维




kanha-kamma


黑业




kanha-sukka


白黑




kupito





karetabba





mamankara


我所




marana


命终




metta





miccha-patipatti)


邪行




middha


睡眠




nandi





nibbana


涅槃




niyati


法尔




nama





pacceka-buddha


辟支佛



pahana





pamada


放逸





32



pariggaha





parivmsate


思量




pariyutthana





panna


智慧



|||


般若




phala


异熟




parimam tiram


彼岸




pasada


殿




piti





sambodhi


正觉




sankhara





sabha


萨薄




sabhava


本性




samana


沙门




sammati-nana


世俗智



sakiya





simatiga


无所有




tanha





tapa


苦行




thupa


浮屠




vinicchaya


分别




vivadati


分别




vuddhi


增盛





33



Ajnata-kaundinya


阿若

|||


陈如




Ananda


阿难陀




Aryadeva


提婆



|||


圣提婆




Ajita


弥勒




Amoghavajra


不空金刚




Aniruddha


阿那律




Anathapindada


给孤独



|||


阿那陀摈荼驮




Anathapindika


给孤独




Asanga


无著




Bhavya


清辩




Bhavaviveka


清辩




Bimbisara


频婆沙罗




Bodhidharma


达摩


(



)



Bodhiruci


菩提流支



|||


菩提留支



|||


道希




Buddhabhadra


佛陀跋陀罗




Buddhapalita


佛护




Buddhatrata


佛陀多罗




Buddhasanta


佛陀扇多




Cunda


纯陀




Devadatta


提婆



|||


提婆达多




Dharmagupta


达摩笈多




Dharmaksema


昙无谶





34


Dharmapala


护法




Dharmaraksa


法护



|||


竺法护




Dharmatrata


法救



|||


达摩多罗




Dignaga


阵那




Dinnaga


阵那




Danapala


施护




Dipankara


然灯佛



|||


燃灯




Gunabhadra


求那跋陀罗




Gupta


笈多




Indra


摩醯首罗



|||


释提桓因




Jeta


祇陀太子




Jnanayasas


阇那耶舍




Kaatyaayaniiputra


迦多衍尼子




Kalinga


歌利王




Kapila


数论师




Kaundinya |||


陈如



|||


阿若


|||

< br>陈如


Kausika |||


尸迦




Kumarajiva


鸠摩罗什




Katyayana


迦旃延




Kasyapa


迦叶




Lokaksema


支谦




Mahesvara


摩醯首罗





35




Mahakatyayana


迦旃延




Mahakasyapa;


摩诃迦叶




Mahakasyapa


迦叶




Mahasatyanirgrantha


大萨遮尼乾子




Mahavira



|||





Maitreya


弥勒



|||


慈尊



|||


慈氏




Maudgalyayana


目连




Manjusri


文殊




Malananda


摩罗难陀




Maya


摩耶夫人




Nanda


难陀




Narendrayasas


那连提耶舍




Nagarjuna


龙树




Paramartha


真谛




Prabhakaramitra


波罗迦颇蜜多罗




Prabhapala


护明




Prajna


般若




Prajnaruci


般若流支




Prasenajit


波斯匿王




Purna Maitrayaniputra


富楼那




Ratnamati


勒那摩提




Rahula



|||






36


Samgha-varman


康僧铠




Samghabhadra


众贤




Samantabhadra


普贤




Sakrodevanam Indrah


释提桓因




Siksananda


实叉难陀




Siva


摩醯首罗




Subhakarasimha


善无畏




Sakyamuni


牟尼




Sariputra


舍利弗子




Silabhadra


戒贤




Siladharma


尸罗达摩




Siddhartha


悉达多




Sthiramati


安慧




Subuti


须菩提




Sudatta


给孤独




Suddhodhana


净饭王




Upali


优波离




Vajrabodhi


菩提金刚



|||


金刚智



Vasubandhu


世亲




Vatsa


犊子




Vimalakirti


维摩




Yasa


耶舍





37



Baizhang Huaihai


百丈怀海




Chengxu


慧寂




Cien


慈恩




Congshen



|||



DahuiZonggao


大慧宗杲




Daoxuan


道宣




Dayuan Dashi


灵祐




Deqing


德清




Fajing


法经




Fanghui


方会




Faxian


法显




Fayan


法眼




Fazang


法藏




Hanshan |||





Huairang


怀让




Huangbo Xiyun


黄檗希运




Huiji


慧寂




Huizhao


慧沼




Jiashan


夹山




Jiaxiang Dashi


嘉祥大师




Jingqi Zhanran


荆溪湛然




Jinshui


晋水





38


Jizang


吉藏




Guanyin


观音




Kuiji


窥基




Li Tongxuan


李通玄




Lingyu


灵祐




Linji Yixuan


临济义玄




Liuqiu



|||



Magu Baoche


麻谷宝彻




Mazu Daoyi


马祖道一




Nanjuan Puyuan


南泉普愿




Nanyue rang


南岳让




Pei Xiu


裴休




Puhua


普化




Qingliang


清凉




Sengyou


僧祐




Sengzhao


僧肇




Shandao


善导




Shuanglin Fu Dashi


双林傅大士


Wenyi


文益




Xiaozong


孝宗




Ximing fashi


西明法师




Xuanzang sanzang


玄奘三藏





39




Xuefeng Yicun


雪峰义存




Yanguan Qian


盐官齐安




Yi1xing2 Chan2shi1


一行禅师




Yijing


义净




Yingzhen


应真




Yongjia


永嘉




Zhanran


湛然




Zhaokong


肇公




Zhaozhou


赵州




Zhenxiao Dashi


真觉




Zhikong


指空




Zhiyan


智俨




Zhiyi


智顗




Zhizang


智藏




Zhizhou


智周




Zhongnan Dashi


终南大师




Zhuangzi


庄子




Chidatsu


智达




Chiho


智凤




Chitsu


智通




Dogen;


道元




Eisai


荣西





40


Genbo


玄昉




Gien


义渊




Gyonen


凝然




Ippen


一遍




Saicho


最澄




Yosai


荣西




Ch'oenul


最呐




Ch'onghak


清学




Chach'o


自超




Chajang


慈藏




Chian


志安




Chich'ing


智称




Chingak kuksa


真觉




Chinp'yo


真表




Chinul


知讷




Chiom


智严




Chiun



|||



Chong Tojon


郑道传




Hamho Tukt'ong


涵虚得通


Hwansong


唤醒




Hyech'ol


慧彻




Hyegun


慧勤





41




Hyesuk


慧宿




Hyujong


休静




Ilson


一禅




Iryon


一然




Iom


利严




Kang Wolhan


慧勤




Kihwa


己和



|||


涵虚得通


Kyunyo


均如




Kyom'ik


谦益




Kyonghan


景闲




Kyorung


决凝




Muhak Chach'o


无学




Muyom


无染




Naong


慧勤




Paegun


景闲



|||


白云




Podok


普德




Pou


普愚



|||


普雨




Pomil


梵日




Pomnang


法朗




Simhui


审希




Sinhaeng


神行




Sundo


顺道





42




Soljam


雪岑




Sungnang


僧朗




T'aego


普愚




T'aenung


太能




Tae-an


大安




Taego


太古




Tanmun


坦文




Toyun


道允




Toui


道义




Wonch'uk


圆测




Wonhyo


元晓




Yuil


有一




Yujong


惟政




Ongi


彦机




Uich'om


义沾




Uich'on


义天




Uisang


义湘




Crane Forest


鹤林




Deer Park


鹿野苑




Vulture Peak


耆阇崛山



|||


灵鹫山




Wutai shan


五台山



|||


五台山




Xionger


熊耳





43


Ajitavati


阿恃多伐底




Ayodhya


阿瑜遮



|||


阿逾阇




Bodhgaya


佛陀伽耶




Buddhagaya


佛陀伽耶




Gaya


觉城




Grdhrakuta-parvata


灵鹫山




Grdhrkuta


耆阇崛山




Jetavana Anathapindada- arama


祇园精舍




Kapilavastu


迦毗罗卫




Kosala |||


萨罗国




Kusinagara


拘尸那揭罗




Magadha


摩揭陀




Mrgadava


鹿野苑




Nairanjana


尼连禅河




Rajagraha


王舍城




Sala Forest


娑罗树林



|||


鹤林




Savatthi


舍卫



|||


舍卫城




Sravasti


舍城



|||


舍卫



|||


舍卫城




Uruvela


苦行林




Vaisali


毗耶




Venuvana-vihara


竹林精舍




Haeinsa


海印寺





44


Kyongju


庆州




Odaesan


五台山




Porim-sa


宝林寺




Samgaksan


三角山




Songgwangsa


松广寺




Eiheiji


永平寺




Hieizan


比睿山




rsi





sodasa-akara


十六行相




Amitabha


阿弥陀




Amitayus


阿弥陀




Avalokitesvara


观世音




Brahma-kayikah


梵众天




Brahma-loka


梵天




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广百论




Chengweishi lun shouji


述记




Ganga-maha-nadi


恒河




Ganga-nadi-valuka


恒河沙




Icchan


一阐提




Jambu-dvipa


阎浮提




Jambu-dvipa


南赡部洲




Kali-yuga


歌利





45


Madhyantavibhaga-bhasya


辩中边论




Mahesvara


魔醯首罗




Nirvana





Pandura


白衣




Sanskrit





Siddhanta


四悉檀




Simha


僧伽




Trayastrimsa |||


利天




Tusita


兜率



|||


兜率天




Uttara-kuru


北俱卢洲




Vajrasamadhi-sutra


金刚三昧经




Vijnanavadin


唯识宗




a





ab-dhatu


四大




abheda


不坏




abhi-dyotana





abhi


阿毗




abhibhava




|||


隐敝




abhidharma


对法



|||


无比法



|||


阿毗昙



|||


阿毗达磨




abhidharma


阿毗达磨




abhidhana


言语




abhidhatarya


言语





46


abhidhayaka


名言




abhidana


语言




abhijna





abhijnana


神通




abhinivesa





abhinivesa




|||


执著




abhinna


不坏



|||


无别




abhipraya


密意



|||





abhisambodhi


正觉




abhisambuddha


成佛




abhisamaya


现观




abhisama


现观




abhiseka


灌顶




abhyudaya





abhyasa


修习



|||


数习




abhava





abhiksna


数数




abhuta-kalpana


虚妄




abhuta-parikalpa





abodha


不了




acintya-prabhavata


不思议


adaya






47




adbhuta


未曾有




adhara-svabhumi


下地




adharma





adhisthana


依处




adhigama


了达



|||


修行



|||


所证



|||




|||


证得




adhikara


依处




adhimoksa




|||


胜解




adhimukha





adhimukti-carya-bhumi


胜解行地




adhimukti


了达



|||


信解



|||


胜解




adhipati-phala


增上果




adhipati-pratyaya


四缘



|||


增上缘




adhisthita





adhisthana


住持



|||




|||


所依




adhisthayaka


所依




adhistana


依止




adhivasana




|||


忍力




adho-bhumi


下地




adhvan





adhyacarati


现行




adhyacara


修行




adi






48


adina-manas


怯劣




advaya


无二




advitiya


无二




agra




|||


最胜



|||


第一




agratah


现前




agrata


第一




agrya


第一




agraha


邪执




agara





ahimsa


不害




ajnana


愚痴




ajati


无生




aksubhita-citta


定心




akanistha


有顶天




akheda


不退




akhinna


不退




akilasitva


不退




aklista-avyakrta


无覆无记



aklanta-kaya


病倦




akovida





akurvan


远离




akusala


不善





49



alabdha-atmaka


身相




alabdha


无所得




alaksana


无相




alankrta





alobha


无贪




alpa-buddhi


浅智




alpa-kusala-mula





amrta


甘露




amala


无垢




amoha


无痴




amusita





amsu


光明




anabhilapya


不可说




ananta


无边




anantara


无间




ananyatha


非变异




anapatrapya


无愧




anavabodhaka


不了




anavadharita


不了




anga




|||


支分




anitya-asara-samjna


坚固


anitya


无常





50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2 10: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42866.html

佛教英语词汇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