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老子》与佛教相遇
摘
p>
要:在《老子》诠释史中,佛教的诠释是其重要而独特的一翼。汉晋时
期,佛教般若学借助玄学而得以流行,《老子》也在佛教的解读中被进一步本
体化。晋
唐时期,《老子》在佛、道互动中被以“重玄”的理论形态做了深度
的义理开启,同时,
在佛、道的互释中,《老子》的解读也逐渐出现心性化转
向。宋明时期,在三教合一、归
同心性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发展趋势下,佛教对
《老子》的解读,不仅不离三教合一之旨,
且《老子》也愈益被纳入心性论的
思想轨道。
关键词:《老子》;佛教;三教合一;心性论
佛教至迟在两汉之际已传入中国,此距《老子》问世已有数百
年的历史。
佛教传入不久,即与老子开创的道家文化相遇,并开始了绵绵持久的冲突与交
融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既有道家对佛教的排斥与认同,也有佛教视角对
《老子》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总体上说,魏晋时期,佛教般若学与玄学的互
动
,是佛教与道家文化的初次交锋,《老子》也第一次被做了有异域文化特色
的佛学式理解
,在佛、玄的互动和共同作用下,《老子》诠释的本体化逐渐加
强。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
,佛教独立意识增强,并开始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
化相抗衡。至南北朝以迄隋唐,形成
了儒、道(道家与道教)、释三教并存纷
争、此消彼长并逐渐趋于融合的思想学术格局,
此时《老子》的道教化诠释与
佛学诠释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并在义理层面被深度开启。
宋明时期,三教合
一渐成趋势,《老子》佛解的特点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持久的佛、
道纷争
与交融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佛教对《老子》的独特诠释系统。本文试图通过
p>
对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解析,一方面考察《老子》这一原创性经典在与佛
教相遇时的境遇,同时也力求进一步认识佛教视角的《老子》在解释学上的意
义
嬗变。
一、汉晋:《老子》在佛教般若学的解读中被进一步本体化
佛教传入之时,是借助黄老之学而得以流传的。汉末,黄老有
了道教化的
倾向,于是二者在功能上就有了某些相通之处,人们常把佛、道的界限模糊起
来。汉楚王刘英在其宫中“诵黄老之微言,尚俘屠之仁祠”[1]卷
42
即是明
证。到魏晋时期,人们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被广泛接纳,故名僧研习道
家典籍的情况非常普遍。佛教史籍载竺法深“或畅《方等》
,或释老、庄”,
慧观“探究老庄”[2]卷
7
,支道林“雅尚老庄”,释昙斐“老庄儒墨,颇
亦披览”[2]卷
8
,释安廪“性好老庄”[3]卷
7
。而僧肇著《肇论》,则
“盛引老庄,犹自申明,不相为怪。”[3]卷
4
此种风气直到唐宋后仍很盛
行。
魏晋时代,佛教相
对走向独立,进而受玄学的影响而趋于义理化。当时,
传入的佛经确已初具规模,既有安
世高传译的小乘禅学一系,也有支屡加谶传
译的大乘般若一系,而最有影响的是般若一系
。然而,由于佛教初传,时人对
佛教的真面目还不甚了解,故对佛经经义的理解尝“多滞
文格义”,即用中国
本土的术语、概念、范畴去比附和理解佛经,正如僧
所说“自慧风东扇,法
言流咏已来,虽曰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
[4]卷
8
,因而不
能正确把握佛教的
真正意蕴。以《老》、《庄》比附佛教义理,是当时较流行
的一种做法。不过从一定意义
上说,当时的般若学者如道安、支道林、僧肇等
都是促成《老子》与佛教相遇的主要人物
。
般若
学最初是借助道家的一个特殊阶段——玄学而得以流行的。这一过程
中既有佛教的玄学化
,又有玄学的佛学化,《老子》正是在这种玄、佛的互动
中被做了佛学式解释。如《老子
》讲“知常曰明”,般若学者将“明”与“般
若”相比附。“般若”本指体悟佛法“空”
理的最高智慧,三国时的支谦则把
它译为“大明”;《老子》讲“复归于无极”,而佛教
有一本《般若波罗蜜多
经》,“波罗蜜”意指“到彼岸”,支谦译“波罗蜜”为“度无极
”,此经名
被译为《大明度无极经》。道安也以“玄”解“佛”,又以般若学去迎合玄<
/p>
学。如果说这些还主要是以佛教比附老子,那么,释道安为首的六家七宗及其
后的僧肇,就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比附,而是已包含着般若学者对《老子》的独
特理解和诠解了。
首先,般若学以佛教的“空”与“色”释老子的“无”与“有”,使之更
具本
体论色彩。《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
之母”。在《老子》那里,“无”本来指无形、无象但却实存
的东西,它是一切有形有象
的宇宙万物的本源。这种本源论的诠解一直影响到
汉代。魏晋玄学家们特别是以王弼为代
表的贵无派,则将此释为“以无为
本”,“无”成了抽掉一切具体规定的纯粹逻辑的概念
。在他看来,因为
“无”没有了任何规定,才能规定一切、成就一切,无为而无所不为,
无在而
无所不在。这样“无”也就具有宇宙万物存在根据的本体论意义。佛僧道安释
p>
“道”为“般若波罗蜜”,将其称为“无上正真道”,“道”也被称为“本
< br>无”,说“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为本无。”[5]卷
2
这个“本
无”是什么?道安以佛教的“真如”、“法性”、“真际”等本体概
念诠解
之,他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说“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
p>
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
6
]
42
在这
里
,道、无、本无与佛教的真如、法性、空等概念在义理上被彻底贯通。他承
继了玄学的本
体论思路,反对无生万有的观点,说:“非为虚豁之中能生万有
也。”(注
:
《名僧传钞》引昙济《六家七宗论》。
)
然其“本无”却与老子的
“无”有明显的区别,认为“本无”即“性空
”,亦即“本性空寂”,说:
“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
< br>5
]卷
2
以“性空”释“道”,
虽是以
佛解道,然其本体论色彩明显增强了。从本无宗分化出来的竺法深等人的“本
p>
无异宗”,把《老子》的“有生于无”,释为万物从空而生。据安澄《中论疏
记》卷
3
:“其制论云:‘夫无者何也?壑然无形,而
万物由之而生者也。有
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生也。”“四大”
即地水风
火,亦泛指物质现象。佛教本来认为四大皆由因缘而起,故为空。以此释
《老》,“有生于无”变成了万物从“空”而生。这一解释虽仍停留在生成
论,但以“空”释“无”,还是颇有特色的。
僧肇则是在阐发大乘般若中观学时将佛、老互释的。僧肇其人
,早年曾
“历观经史,备尽坟籍,深好玄微”,且“每以老庄为心要。”他尝读《老
p>
子》,感叹到,其言“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又见《古
维摩经》,对之“欢喜顶戴受持,披习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
道”
。可知僧肇是先读老庄而后步入佛门的,道家对其影响自不待言,故其所
著《肇论》,就
尝“假庄老之言,以宜正道”[
7
]《肇论疏》卷上序,且僧肇
也可能还有有关《老子》的注文。
(
注
: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称僧肇
曾注《老子》。元赵秉文在《道德真经集解》中录有僧肇多条注语。明人焦
辑有《老子
翼》,在采摭书目中有“肇法师注”。德国学者瓦格纳
(
Rud
olf
G·Wager
)
教授提出僧肇有《道德经注》的问
题。然汤一介经
过考证,得出“僧肇没有《老子注》”的结论,此见《四论创建中国解释
学问
题》,载《学术月刊》
2000
年
第
7
期。
)
僧肇在《肇论·宗本义》中对佛教大乘空宗的缘起性空说,做了充分而明晰的
介说,其间
每每以老庄思想阐发之。他首先主张,“本无、实相、法性、性
空、缘会,一义耳。”他
认为,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故
万有是“性常自空”[
6
]
141
。又说:“性常
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
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
故名本无。”[
6
]
141
如同本无宗一样,将颇具道家色彩的“本无”解释为佛教的“性空”,就
是
一种对《老子》不同取向的诠释性理论开启。其次,用“无与有”的关系释
解“空与色”
的关系。僧肇试图以“般若玄鉴之妙趣”,来“契神于有无之
间”,故对时论六家七宗也
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都没有真正把握般若空宗的
真谛。他认为般若空宗的核心是要说明
“色之性空”,其本旨是“非有非真
有,非无非真无”,亦即“虽有而非有”,“虽无而
非无”,万物都是“非真
非实有”的“空”,这叫“不真空”(“不真”故“空”)。他
借用道家“无
与有”的关系论证佛教的“空与色”,其结论是“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以
虚
物”[
6
]
146
,以有(色)说明世界的物象,以虚(空)说明世界的本质,
“本无”被说成“性空”,这就对玄学(道家)的“无与有”做了“空与色”
的佛学
式解释,“无”在这里更具有宇宙本体论特征。
其次,将老子的“道”解释为涅
,或
释为空,或释为觉。僧肇《涅
无
名论·奏秦王表》引《老子》“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
下”,“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并解释
说:“涅
之道,盖是三乘之所
归,方等之渊府。”此显以涅
p>
来喻道(即“一”),认为此涅
之道,正是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之所依归的本体之道。《老子》尝以“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形容道无所不在,《肇论疏》亦说此“以明涅
也”[
7
]卷下。僧
肇又将道不可感知的特点,释为“涅
无体”,如《肇论疏》卷下谓:“寻求
不得涅
之踪迹,眺视不见
涅
之头首。《老子》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
不见其后,执古
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借此意以言道
耳,……明涅
无体也。”《肇论疏》又引《老子》“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何患
也”。并解释说此为“超度四流”,“亦可直谓诸法体性毕
竟本空”,“言此涅
,毕竟性空”[
7
]卷下。此乃将“道”释为佛
教的空。
甚至认为,佛“不言道”反而是真正得道之本者,而老子“常称道”反而是得<
/p>
道之末者。《弘明集》卷
8
说:“夫道之
名以理为用,得其理也则于道为
备。……释圣得道之宗,彭聃居道之末。得道宗者不待言
道,而道自显;居道
之末者常称道而道不足。”
再次,为了畅佛学之玄理,僧肇尝
假庄老之言,在这个过程中,《老子》
中的许多话语也被做了佛学式的解释。这里试举几
例。
《
涅
无名论》对《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做了这样的解释:“无
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
动而常寂
,故物莫能二。”[
6
]
165
老子的本意是指,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和方
式处事,反而能达到“无不为
”的目的,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僧肇则理解
为:“无”为寂,为本;“无不为”则为
动,为末。无为与无不为,是寂与
动、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在他看来,体用是不二的
,故说:“为即无为,
无为即为,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这种解释不合老子本义,
但却更具本
体论色彩。
另,“有余涅
、“无余涅
,本是佛教用以说明修行境界不同级阶
的一对重要范畴,“有余涅
指佛教修行的初期所能达到的境界,即仅仅能
在思想上灭除“惑业”,而
作为苦果的肉身仍然存在。经过进一步修行,到了
“灰身灭智”,就达到了最高境界即“
无余涅
。而僧肇则用“无余涅
来释《老子》的“大患莫若于有身
”,解释说:“无余者,谓至人教缘都讫,
灵照永灭,廓尔无朕,故曰无余。何则?夫大
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
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所以至人灰身灭智
,捐形绝虚,内无机
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此无余涅
也。
”[
6
]
158
也就是说,正因为人
有其身之负累,就有种种欲望,有了欲望就要勤于用智,用智就会
带来种种大
患,所以只有“灰身灭智,捐形绝虚,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即只
有达到“无余涅
,方能做到“灭身以归无”。僧肇也事实上把老
子的“大
患莫若于有身”从不能达到“无余涅
的原因方面加以解
释,很具佛学特
色。此外,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等都做
了具
有佛教特征的解释,此不赘。
二、
晋唐:《老子》在佛、道互动中被做了深度的义理开启
南北朝后,道教在其发展中渐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
崇奉的经
典,《老子》的地位逐渐升温。隋大业年间,“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其所以讲<
/p>
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
8
]《隋
书·经籍志》。至唐代,道教日渐成为国教,《老
子》也日渐升温,注疏《老
子》郁成风气。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所说,自尹喜
传老子《道德
经》始,迄唐李隆基的《老子》注疏面世,《老子》注疏计
60
余家,其中提及
注老的佛教学者有:鸠摩罗什、佛
图澄(注上下两卷)、僧肇(注
4
卷)、宗
文明(作义
5
卷)、赵坚(作讲疏
6
卷)、龚法师(作集解
4
卷)等。《
隋
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记略有不同,谓鸠摩罗什著《老子注》
2
卷,惠严著《老子注》
2
卷,惠琳著《老子注》
2
卷。还有居士刘遗民著《老子
p>
玄谱》
1
卷、《老子节解》
2
卷等,又梁僧慧观撰《老子义疏》
1
卷。另,《集
古今佛道论衡》卷丁记唐初佛僧静泰曾精研《老子》,他在与道士
李荣论辩时
奏言:“《老子》二篇,庄生内外,或以虚无为主,或以自然为宗,固与佛教
有殊,然是一家恬素。”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还对晋唐时期
《老子》注疏的情况有过一个总结性说明:“所释之理,诸家不同,或深了重
玄,不滞空有,或溺推因果,偏执三生,或引合儒宗,或趣归空寂,莫不并探
骊室,竞掇
珠玑。”其中所说“溺推因果”、“趣归空寂”,即是指佛教徒释
《老》之义趣。
这一时期道教
的《老子》注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发挥王弼的
玄学化诠释,使之进一步向义
理化的方向发展,到晋唐时期演化为“重玄”一
系。二是继续发挥汉代河上公的黄老化解
释,并将其与道教的神仙修真之术结
合。不过,义理化的重玄学,在唐代已受到佛教的极
大影响,从一定的意义上
说,唐代重玄学是佛、玄互动的产物,所以,此时的《老子》诠
释明显带有
佛、玄互释的特征。
关于重玄学与佛教。重玄学最初是佛僧释《老子》“玄之又玄
”时提出
的,是佛、玄互动的产物。最早提及重玄学的是佛僧支道林,他在《大小品对<
/p>
比要钞序》中提及“夷三脱于重玄,齐万物于空同”,并以般若学“中观”方
法释“重玄”。也许受此影响,东晋隐士孙登亦较早倡重玄之旨。登注有《老
子》
2
卷(已佚)。此后,诸道士之注老,“皆明重玄之道。”
[
9
]卷
5
鸠
摩
罗什来中原后,曾注《老子》,惜其已佚。焦
《老子翼》卷<
/p>
4
引罗什注“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句
,说:“损之者,无粗而不遣,遣之至于忘恶,然后
无细而不去。去之至于忘善,(恶者
非也,善者是也。)既损其非,又损其
是,故曰:‘损之又损’。是非俱忘,情欲既断,
德与道合,至于无为,己虽
无为,任万物之自为,故无不为也。”可见,罗什已始以有无
、是非之双遣的
“三翻之式”来注《老》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罗什对佛、道结合和
“重
玄”的推动,使《老子》的诠释开出新生面,故蒙文通说:“究乎注《老》之
家,双遣二边之训,莫先于罗什。……重玄之妙,虽肇乎孙登,而三翻之式,
< br>实始于罗什。言《老》之别开一面,究源乎此也。”[
10
]重玄学最初是佛教
释《老》采用的方法,后来却被佛教徒在疏解佛经时广为采用。罗
什的大
****
僧肇在《肇论》中对此多有发挥。《不真空论》
说:“《摩诃衍论》云:诸法
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
真谛也。”僧肇发
挥说:“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
而非
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
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6
]
145
这里采用的就是有无双遣、
不落两边的中道观。到唐代,在重玄学盛兴之时,
佛教徒释老或借老释佛,多不离重玄之
旨,不出重玄“三翻之式”。试举几
-
-
-
-
-
-
-
-
-
上一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下一篇:自考00015英语(二)练习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