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年宜昌市中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真题再现】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
/p>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
p>
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
/p>
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
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
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
篇
600
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1.
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解题指津】
2017
年宜昌市语文中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选自清朝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
,这段
材料
字字珠玑、
意味隽永,
用典雅优美
的文字阐释了不一样的知己观——天下有一人为知己,
可
以不恨
,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我以
< br>为知己》的作文命题则很好地表现了命题者给
予考生的人文关怀:我”
、
“知己”这两个关键词直指考生内心,横线上所填“物”也必定最
能触动考生的心灵——这样的作文题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
表现命题
者要求考生“关注生命体验、表达内心呼唤”的真诚期待。
此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的认知窠臼,不再要求考生写以
“人”
为知己的
套路文章,
而是要求学生写以
“物”
为知己的创新作文——材
料中列举了多个
“物”
以
“人”
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以“物”为知己的关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新的选材
p>
要求:不能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
、
“好同桌”
、
“好朋友”
,而要写与自
己产生交集、
发生碰撞、激发意趣、沟通心意的一种“物”
。它
们或许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
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许是书房里的一只笔
、床头柜上的一本书、地台上的一把吉他;
或许是伴随
“我”成
长的一条古巷、
陪着我挑灯夜读时窗前的一棵梧桐树、
始终放在
我书包
里的一面镜子??这时候,
“物”的身上已经打上了“人
”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
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在考场上选
择什么样的
“物”
作为自己的情感载
体
,表现了作者“选材”的智慧和巧妙,也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
选择什么“物”作为知己?借助“物”要表达一种怎样的“知己”观?学生在这个问题
上高屋建瓴,就会站在写作的制高点上,
纵横驰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文章。学
生的
思想水平越高,文章的的立意就越深;学生的思维能力越强,文章立意就越巧。
p>
在作者笔下,
“物”化身为伴随自己一路
成长、给予心灵丰富养料的真诚“知己”
。选用
不同的“物”作
为写作对象,可以表达不一样的精彩立意:以“柳”为知己,写出柳婀娜的
外形之美,<
/p>
更写出柳
“越是高大越是俯首亲吻大地”的谦逊之美,
并写柳带给自己的人生启
示:优美却不炫耀,
高大
却朴实谦逊,让自己在读懂柳内敛之美的同时收获了“做人要谦逊
朴质”的人生要义;以
“鹅卵石”为知己,由开始的不懂鹅卵石的美到读懂它的万年寂寞、
读懂它寂寞而不失本
心的淡定守望,
读懂它甘为铺路石的无悔奉献,
考生在以鹅卵石
为知己
的过程中懂得了“固守寂寞、云淡风轻”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以“书法”为
知己,在
横竖撇捺的不断练习中感悟到“横”教我稳重、
“竖”
教我正直、
“撇”教我潇洒旷达、
“捺”
教我洒脱自信的生命体验;以“老家门口的枣树”为知己,枣树是童年的伙伴,也是思念家
乡的载体,它带自己穿越时空,捡拾散落在岁月深处的美好,它让自己透过树的枯荣轮回,
< br>感悟到生命的生死轮回也是一种必须面对的无奈和失去??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写“物”
的过程中,若能勾连到与“物”相关联的人,这样,
“我”
、
“物”
、
“人”三线并行,会写
得
更加摇曳生姿、丰厚感人。
1
本次作文命题,
在选材上有特定的
限制,
但唯有这限制,
更能表现出考生的智慧;
在立
意上有较高的要求,
但唯有这要求,
让优秀的考生得以用真情配乐、以文字清唱,
持语言彩
练、携思想起舞,为我们带来一篇篇气韵不凡而又摇曳生姿的考场佳作。
【佳作品评】
1.
我以古柳为知己
竹楼临溪,古柳荫蔽。自幼时起,那棵古柳就一直站在那里,未曾离弃。有多少年少的
< br>心事曾被它在黄昏日落听了去,
有多少动人的欢欣曾被它铭记在枝桠里,
我记不清了,
却只
记得它是伴我走过年少的知己
。
古柳于我,
是子期,
是祢衡。
儿童时,
我也曾躲进黝黑的树洞,
也曾爬上过那嶙峋枝桠。
少年时,我也曾傍树临溪轻诵浅呤,
也曾听雨观云在树底安憩。我对它讲童话,它便报以一
地的翠叶如碧,恍若
梦境。我对它念古诗,它便让阳光透过古老的枝桠,仿佛如画。吾之知
己,惟古柳矣,解
我心意,知我忧喜。
秋风萧索的傍晚,
那是我记忆里古柳的最后身影。
我双目盈着泪坐在它身边,
我
难以理
解人的生死无常,
更无法接受奶奶的猝然离世。
抱着古柳粗壮的枝桠,
仿佛是奶奶哄我入睡
时的
臂弯。
抚着古柳粗糙的树皮,仿佛是奶奶摸我时的手背。
我就这
样倚着它,含泪望着天
边的余晖,虽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而游子却断肠天涯。我无声的流着思念
的泪水,在古柳的怀抱里安睡,
一如当年儿时依偎在奶奶怀里一样。余晖还斜斜的照着,秋
风还静静地
刮着,我还安稳地睡着。
一觉醒来,古柳的叶子在秋风中上下
翻飞狂舞,我身上,那溪上满是金色如辉的枯叶。
我刹那间被这雄奇而静谧的大自然奇景
打动了。
树叶的枯荣是常事,
人的生死也是必然。
世
事茫茫,光阴难量。落尽繁华的动魄难以诉说,豁然开朗的开阔清明无以言
表。老树无言,
却用它的方式教诲着我。
在一草一木的枯荣之间
,
在一生一世的转换轮回之间,
多少离合在
上演。人的生死,不过是沧海中的一颗石砾罢了。
古柳在
摇它的叶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古柳是子期读懂我心。
人生知己
再难觅,古柳知
我心。
陈启艳老师点评:
作者选材新颖,立
意深刻,诠释了知己的内涵。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老病死,岁岁
枯荣,
这是自然的法则。
感叹于作者小小年纪,却拥有面对命运坦然承受的从容气度
。
昔日
的轻诵浅呤,
听雨观云只有古柳
解我心意,
知我忧喜;
今日奶奶离去后的无助、
泪水、
思念,
唯有古柳能懂我,安抚我,教诲我。人生
得古柳这一知己足矣。
2.
我以雨声为知己
独爱听雨声,听雨声一曲,平和一丝,闲谈一缕,坚定一份,更听知己续续音,雨声,
< br>懂我。
小楼一夜听春雨
p>
夜里独坐桌旁,
面对着还未复习的试卷,
颓
然坐着,夜深的很,窗外的灯光和秋后的果
2
实,一盏盏的沉了下去,心绪揉在墨色里,拧成一团。
突然,
雨声四面来叩,
长一根短一根的落着,
如长短句的韵脚,
不急不缓,
如少女抚
弦,
低眉信手续续谈,放下笔听雨,
心似为平和的雨声抚静,<
/p>
树影斑驳在窗台上,在雨的斜线里
密密地织着,随着雨音,心平静
了。
雨声如我知己,知我心之烦杂,慰我音之平和,雨声,懂我。
潇潇暮雨子规啼
在城里待久了,便也
想念起了乡下的那缕闲时淡泊的心境,于是端午,回到故乡。
山景林空,细雨乍到,似迎故友,潇潇落着。树木翠绿明人眼,林间子规依旧啼。雾气
迷
蒙,雨音轻落,沿山而行,雨水夹香湿人衣,心似被这暮雨洗净了。于是坐在苍苔下,望
雨丝飘飘洒洒而落,声音甚是轻柔,如与老友会晤,闲适淡泊之情油然而生,草木之间,各
具闲淡之趣。
雨声如我知己,共赏山林闲淡之趣,彼此怡然,雨声,懂我。
夜阑卧听风吹雨
晚上,夜阑初至,挑
灯夜战,奋笔疾书。忽闻雨声卷风而至,似知己为我鼓舞助力。
于是启窗观雨,雨夹狂风飞散而落,湿尽发丝,鞺鞺鞳鞳,似马蹄正疾,声势浩大,如
金珠落地,玉手拨弦,八音具备,节奏时起时落,时急时缓,雨音不绝,伴我笔墨挥毫,听
着淋漓而至的雨,心中多了一份坚定。
雨声如我知己,鼓舞助威,坚定我决胜之心。雨声,懂我。
雨声如我知己,慰我烦忧,给我闲淡,赠我坚定。
雨声清扬兮临窗听,知己相悦兮续续谈。
付蓉老师点评:
本文用很细腻的笔触
描绘出三幅不同的画面,
如历历在目。
开篇一句话总领全文,<
/p>
结尾
换一种说法回应开头,
升华主题,<
/p>
中间用三句诗作为三个分述部分的小标题,
简洁清晰明了,
层次感强。作者紧扣“雨声懂我”这四个字,既用不同的雨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和心境,同
p>
时又用雨声向我们诠释了知己对作者的意义,
也表现了作者对知己的
轻易不移。
正所谓:
雨
声潺潺,心境阑
珊。知己谓谁,且作慢谈。
3.
我以栀子为知己
栀子花开,素颜如雪。与世无争,遂成知己。
——题记
周敦颐于《爱莲说》中尝云: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
君子者也。
”古往今来,菊、牡丹、莲常为众人之知己。
栀子之淡雅,似略显平庸,常为
人所遗忘。
< br>然吾校之东有一胜地,植栀子花数株。适逢夏至,花次第开,心向往之,遂于一晚自
习后,弃作业课本于案头,欣然独往,欲寻知己。
四周空旷
,寂寥无人。繁星闪烁,若隐若现。皓月之下,花洁如玉,幽香如缕。江风
徐徐拂来,树
叶簌簌作响,花朵微颤,虫声齐鸣。香气清新,不娇不媚,质朴无华。昏昏
3
欲睡着,闻之可神清气爽;蠢蠢欲动者,嗅之而心平气和。
<
/p>
余静伫良久,叹曰:
“此乃知己也!
”可
谓是:欲把栀子比仙子,夜色朦胧俏佳人。赏
此花者,则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苦乐偕
忘之感也。
次日午时,雅兴又至,因而复往。午时校园,嬉戏
声、欢呼声、交谈声,不绝于耳。
栀子花前,人头攒动,三五成群,争赏不已。更有甚者
,折枝、携花而去。予观之,心痛
不已。
此皆不懂栀子者!
而栀子素颜依旧,
白衫绿裙,笑语盈盈,宛若窈窕淑女。然烈日之下,花枝低垂,惹
人怜爱,终不如月下之
色。
由此观之,栀子之胜,月下最佳。虽其形仅隐约可见,然
其暗香,远甚他时。兼之四
周静谧,无熙熙攘攘之客,唯窸窸窣窣虫鸣,与知己独处,可
谓美哉!
栀子之花,虽不如菊、莲之清高,亦不如牡丹之富贵
,然其淡雅,似小家碧玉,余香
绕鼻,久久不绝。看似平庸,实则与世无争。唯其不争,
方为我所青睐也,遂成知己。
喧嚣惹人烦,清高去人远。静谧
无限好,又有知己伴。问此是何味?人道是清欢。
韩煦老师点评:
本文结构紧凑,
p>
行文流畅。
在中考考场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情境中,
能通篇以对称句式
的韵文写作,
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
功底。
题记短短十六字就道出了栀子花开的状态和与世
无争的淡
雅气质。第一段引用《爱莲说》中的句子表现栀子略显平庸,而为人遗忘。接下来
讲到“
我”与栀子相遇,相识,相知。且用他人折枝携花离去反衬自己是懂得栀子之真谛的
人。
最后,将栀子与菊、莲、牡丹相比。道出作者之所以爱栀子的原因:
“唯其不争,方为<
/p>
我所青睐也!
”
。而结尾“清欢”两字便
是本文最合适的解读。
4.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
一笠一翁,一桨一舟。我提笔临纸,泛舟于一川墨色山水之间。以水墨丹青为知己,一
与之订,千秋不移。
提笔,
滚滚浑圆的墨色在笔底直透毫端。
集全身之力,似轻犹重地缓缓于纸上划过,犹
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横带几分苍劲与雄奇,
如山之挺括巍峨,仰天直
指;
撇开几分蜿蜒曲
折,如水之回流婉转,刚柔并济;竖下几分
迅疾飞速,如风之飞卷疾下,摧枯拉朽。以水墨
丹青为知己,一笔一划间尽享艺术之美感
。
每每沉沦于喜怒哀乐中时,独爱与水墨丹青互吐衷肠。欣喜
自若时,笔便似轻了不少,
墨色轻轻濡湿纸面,
一横一竖一钩一
折间,
夹杂着轻轻的喜悦与灵动。
若枝头翻飞的喜悦小
雀,笔底像生了一双轻翼,在纸上低翔浅唱。烦闷难以自已时,便极凝重地提笔,一腔悲伤
顺着笔尾轻轻流淌,
极慢地划开一道墨迹,横则方正浑厚,竖则力穿全
字,
折画像古木残枝
在悲风中“吱呀”一响,钩如浸满寒霜的镰
刀“唰”地留下一道寒光。怒气难平时,浑厚笔
力在挥洒间直透纸背,
< br>墨汁淋漓纸上,
不拘古意肆意流淌,
字大半为墨隐去,<
/p>
也无妨!
泼洒,
抒情,
< br>扬起,奋飞??一笔一划皆情语,
而水墨丹青知我懂我,将我心之所向化作一幅幅
作
4
品,为我笑,为我哭,同忧共乐。
闲
来翻看往日书写的水墨丹青,或喜笑之意藏于字里行间,或于笔划之间触到少年闲
愁??
原来,它早已为我收藏了我的一颦一笑,一忧一乐。呜呼!知己如此,我复何求?
p>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它以艺术之美听我倾诉,为我记录。它不能增加我生活的长度,
却足以增加我的人生厚度。
我以水墨丹青为知己,携手共度人生风风雨雨,一路必须有你。
向华莉老师点评:
作者紧扣“知己”做文章,
从开头至文末时有扣题点题之笔,自始至终都在着力
表现自
己与知己的故事和情感:
共享艺术之美感,
同担人生之喜乐。
而其中一直氤氲着一种浓郁的
艺术
氛围,
这得益于作者强大的描写功力。
在考场这有限的时空里大
量优美的文字如信手拈
来,这必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故事。应该注意的是,题目中补充的
“水墨丹青”属中国画,
与文中着力表现的书法内容概念有不一致。
5.
我以清水为知己
倒水,执杯,静观清水平复,澄澈清明。仰头,入口,一饮而尽——遂有久违知己之愉
< br>悦,袭遍全身。清水知我,我知清水。
溪水流淌,澄澈万物。
随长者挑担,
提水。临溪,俯察,溪清而鱼现;卸桶,浸入,溪水拂指如柔带;桶满,
拎起,清水轻摇
晃动,涟漪扩展如圆轮。归家,以溪水涤衣物,清水过之,尘土不再,衣物
无染,甚奇。
洗毕,污水竟不甚污。
湖水静默,沉淀万物。
提壶,轻灌,
湖水注于壶中。掂起,窥望,似有泥沙存于壶中。归家,置于桌面,久候
之,
不知壶中湖水将以何种神奇的方式滤其污浊?闭目清心,
再窥之,
泥沙附底,
清水明净,
堪比玻璃般晶莹剔透。沉
淀污秽后的清水怡人,似春风拂面,似桃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
遐思翩飞。
泉水灌溉,奉献万物。
山有穴口,自冒清泉。人们以竹笕将其引入田圃,以此灌田。此后无论风霜雨雪,无论
春夏秋冬,泉水日日自竹笕流至田间。之后,所灌树木繁茂如荫,庄稼穗大粒满。观其景,
泉水如玉珠连线,其景甚美,而其境更令人沉迷。执杯前往泉穴,满灌一杯品之,味甘美,
而心怡然,堪比天赐良物。天下之味,唯水之淡为最美,有此感焉。
见此三水,遂觉水之似我者甚矣。端水近唇,不禁感慨:水乃至清至洁之物,而饮水之
人,也乃至清至洁之人。此物于我,非物与人,而是知己也。水之知己,乃是知心,知意,
知情。水之于我犹鱼之有水,刘备之有孔明者类似。
由水观之,世人当均为君子。但世事难测,事实难料。有多少人并非真正爱水,有多少
人只是抱以生存的心态而饮水呢?
5
我以清水为知己,是慕其澄澈清明,慕其沉淀自洁,慕其日
日奉献。人当如水,似水纯
洁。
我以
水为知己,水以我为友朋。水如君子,人亦君子,此乃我之愿也。
向华莉老师点评:
作者选取“溪水”
“湖水”
“泉水”三个材料来表现“
清水”的特质:至清至洁——澄澈
清明、
沉淀自洁、
日日奉献,
以此表达自己对
“知己”
的理解,
更以此寄托自己
“似水纯洁”
的君子之志。立意难能可贵,构思精巧明确。语言以频用短句、文白夹杂为特色,有晦涩生
硬之处,但瑕不掩瑜。
6.
我以琴音为知己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初见
“身坐正,手放好,心端平。<
/p>
”这是古琴老师见我的第一句话。我端坐在檀木椅上,凝
视着面前
的古琴。古色古香,古檀樟木般婚后的颜色柔和着橘黄色的灯光让人舒心。七弦,
我伸出
手将每根琴弦挑拨了一下,
铮铮却又浑淳的声音回荡在这不大的琴室。
< br>我用之间摩挲
这每根弦,却好似久别重逢的老友在与我闲谈。
只是初见,却倍感熟悉。
再见
“左手指肚的力量加大,不把每
一个指位按实,弹出来的琴音又怎么好听?”古琴老
师嗔视着我。
已经是第三次将左手指位压虚了,
奏出的琴音自是飘渺之音,
全无大气浑厚的
音色。我停下手,摩挲着被弦勒出红印的左手肚,暗暗思索。
“别愣神,继续。
”这次,我将
每一个指位都加大
了力度,听着琴音浑淳的回荡在琴房,嘴角不禁挂上了意思笑容。
“太生
硬,用力过大,整个去找的流畅之感都被磨没了。
”我失望地望向眼前的古琴,
难道我真的
不能与她为伴了吗?
只是再见,却有艰难险阻。
回见
望向白纸上密密麻麻的黑字,刺
得眼睛生疼。索性放下笔,坐上琴凳。我闭上双眼,
凭着感觉弹奏那首记忆深处的《高山
流水》
。琴音如水,缓缓流泻
滋润我
的心田;
琴音如月,映照出千年前伯牙与钟子期的绝世知音;琴音如茗,捧一束满盈
p>
细细回味,如饮醴泉。张开眼,已全无烦闷之感,只觉豁然开朗,精神灿烂。
只是回见,却不愿分离。
终了
“弹得不错,颇让我想起钟子期
与伯牙的知音之感。身坐正,手放好,心端平。这不仅
是对琴的尊重,更是对陪你度过困
苦时期的知己的应有心态。
”琴音,已俨然成了我生活中
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知己。心中的不甘、愤懑、不愉快我也只会找它倾诉,
它总会与我不
p>
6
离不弃。
高山流水善鼓琴,一念琴音永知己。
曾红霞老师点评:
学琴是一个漫长且
辛苦的过程,
正因如此体验也更深刻。
作者抓住自己难得的人生
体验,
从初见的亲切到再见的艰难到终了的不离不弃,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者紧扣
“知己”
这个关键词,
初见古琴时就如久别重逢的老友,
再见时有不能与之为伴的担忧,
回见时与绝
世
知音的共鸣,终了时已俨然成为不离不弃的知己。全文主题鲜明,结构清晰,语言细腻。
7.
我以悠琴为知己
琴音绕耳,风儿静默。我掀起红绸,去拜访一位多日不见的老友。
自从拿到考级证书后,
我便将古筝闲置在家中角落。
而它被掩周四红绸下,
渐渐浮上灰
尘。
一日,
被父母关在家里复习,燥热的天气不断抓挠着我的心
,
让我无法静下心来。
我索
性起身,在
屋里晃悠。正前方,便是一块红绸,琴弦凹凸不平地撑着红绸,如水波般一层层
散开,荡
到我的心门。
我上前掀开,灰尘在那一瞬间被扬起,笼在琴的
上空,我没有将它们扇走,
因为那是琴
馈以我的见面礼。我轻轻
打开琴箱,
深棕色的拨片整齐地躺着。我将它们缠在手上,每一圈
胶布都像是一个字符,透过指尖传达到内心深处。
我轻抚着
这位老朋友,音符便从这白绿相间的弦中间一个接一个地蹦出来,落在手上、
头上。
p>
这微妙的触觉是我从未体会过的,
我只觉琴已幻作人形,我与她并排
走着,
就算一路
无言,风儿静默,这也本是岁月最美好的样子,
更何况她在轻笑,在絮语。灵动的乐章在我
头顶飘忽着,身旁的树叶扬着,
我低头走着,
生怕一抬头就撞进她被岁月善待的眉眼里,她
< br>眼里的星辰只为我一人闪烁,
嘴角的茉莉花也只为我一人吐芳。
< br>恍惚间我领悟,
也许这就是
知己吧。
我一遍遍地撩拨着琴优美的长发,
芬芳扑着我的琴音绕着
我的耳,
她的絮语化作风,
也
吹动着我
的心弦。
我不忍再将红绸盖住她的长发,
可我也怕她遭岁月的折磨,
我收好拨片,
仍是整齐地摆
p>
着。
琴以我为知己,
我以琴为知己,
我们就这样并排走着,无须多言,
因为那些
话语都成了
心底的字符,心照不宣。
韩煦老师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
p>
引出知己——琴。
寥寥数语精炼地诉说自己与琴的过往后立即切入正
题:
再次与琴相遇是在自己心情烦躁的时刻,此时的琴如一阵清风吹散心中的阴霾。
p>
“这微妙的
触觉是我从未体会过的,我只觉琴已幻作人形,我与她并
排走着,她在轻笑,在絮语”
“从
7
-
-
-
-
-
-
-
-
-
上一篇:医古文翻译
下一篇:晚会主持人开场白(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