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
“
暴得大名
”
p>
靠的是什么?
2015-05-11
09:58
来源
:
共识网
-
作者赐稿
作者
:
叶胜舟
286
次点击
:
我要评论
胡适有才、有名,是个细
心帅哥、体贴绅士,一生非常有女人缘,他
也擅长关心女性。据说胡适在北大教书时,课
堂上若有风,临窗又有女生,他就
会走过去关上窗户。
1955
年
11
月,
张
爱玲到纽约,
与胡适见面两次后恰逢感恩
节,胡适打电话约张爱
玲跟朋友们一起去中国餐
胡适
(1891
年
-1962
年
)
,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
溪人。
1910
年入康乃尔大学,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
1917
年任北京大学教
< br>授,
1946
年
7
月至
1948
年
12
月任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
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中
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文学革命
暴得大名
“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
,这首
20
世纪
80
年代初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名叫《兰花草》,改编自胡适
1921
年
10
月
4
日写的白话诗《希望》。
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影响
最大、最深、最远的贡献,是他首倡了白
话文运动,掀起了
“<
/p>
文学革命
”
,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
纲
(
上
)
》
是第一部白话学术论著,
他的
《终身大事》
是第一部白话戏剧,
他的
《短
篇小说》
是第一部白话翻
译外国文学作品集,
他的
《尝试集》
是
第一部白话诗集,
白话诗《希望》就是其中一首。这些均为开山之作。
< br>
《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了新文学的
“
八不主义
< br>”
,
是胡适的成名之篇。
先在<
/p>
《留
学生季报》发表,反响风平浪静,泡沫都没起一个,又抄了一
份寄给国内的《新
青年》。陈独秀独具慧眼,在
1917
年
1
月
1
日《新青年》上发表后,文章轰动
全国,
胡适风靡
学界,
成为文学革命的
“
宣言书
”
、
“
播种机
”
。
胡适当初没想到,
“
一
稿两投
”
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这篇大作拉开了中国新文化
运动的帷幕,却
用文言文来写。
胡适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
“
第一枪
”
。陈独秀接着写了篇《文学革命论》,首
提
“
文学革命
”
概念,狠批<
/p>
“
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
”
p>
,比胡适的
“
火药味
”
更猛。胡适继陈独秀之后又写了篇《建设新文学革命》,他刚出道、出名,典型
p>
的文艺
“
小鲜肉
”
,鼓吹
“
革命
”
还有些心虚,所以标题中加了
“
建设
”
两字缓冲。
陈独秀、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
双子星座
”
,或者说是
“
双发动机
”
。两人
带领志同道合者推波助澜,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
1920
年
1
月,北洋政<
/p>
府教育部训令,
“
自
1920
年秋季起,
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
先改国文为语体文。
”
4
月
再发通告,分批废止旧国文教科书,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其他
各科教科书也
“
参改语体文
”
。流行了几千年的文言文,仅用
3
年多时间,就被白
话文取代了。
<
/p>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演讲中认为,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
“<
/p>
恢复这多年
无声的中国
”
。周策纵在《胡适对于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中评价,
“
白话文在
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
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
水岭,
是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最
大贡献。
”
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感慨:
“
胡适以一个二十六
七岁的青年,回国不到两年便一跃而成为新学术、新思
想的领导人物,这样
?
暴
得大名
?
的例子在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梁启超外,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
/p>
”
胡适也不矫情,
毫不吝啬地称赞了白话文的作用和地位。
认为语言的形式不
打破,
思想内容的更新无从谈起。
白话文运动就是中国人精神解放的第一步,
破
< br>除掉第一层
“
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
。他在《尝试集自序》中写道,
“
我们认定文学
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
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
,
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
神的运输品。
”
在《口述自传》中又说:
“
这一
个转变简直与西洋思想史上,把地
球中心说转向太阳中心说的哥白尼的思想革命一样。<
/p>
”
道不同不相为谋,新旧文化难免有碰撞、有火花。蔡元培主掌的北大
“
兼容
并包
”
,
各式学术大腕云集,趣闻逸事也多。黄侃推崇
“
国故
”
,师从章太炎,瞧不
起新文化。这个
“
狂狷
”
思维敏捷,口才
了得,与胡适泾渭分明,互存芥蒂,常调
侃胡适。
例如,黄对胡说:
“
你口口声声说要推广白话文,未必真心。
”
胡不解,问何
故。黄说:
“
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不应叫胡适,应叫
?
往哪里去<
/p>
?
才对。
”
又<
/p>
如,黄侃常在课堂上大骂新文化,大骂胡适和师弟钱玄同。
“
p>
假如胡适的太太死
了,他的家人用白话文发电报,必云
?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
< br>长达
11
个字,
而用文言只须<
/p>
?
妻丧速归
?
即
可,光电报费可省
2/3
。
”
清华出身
北大栋梁
胡适与中国的两所名校清华、北大渊源很深。
1910
年,胡适考中游美学务
处
(
筹备清华学堂
)
第二批庚子赔款留学生。
< br>同批金榜题名、
后来担任浙大校长
13
< br>年的竺可桢保留了一份榜单,
其中赵元任列第二,
竺可桢
列第二十八,
胡适列第
五十五。
1924
年
2
月
22
日
,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致函胡适,聘请他
“
担任筹备大学
顾问
”
。同时动员他出任筹建的清华研究院院
长。胡适有自知之明,表示只做顾
问不做院长,清醒又谦虚地推辞:
“
非一流学者,不配做研究院导师,我实在不
敢当。你最好
去请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三位大师,方能把研究院办好。
”
同
时他建议清华研究院采用宋、
元时代书院的导师制,
兼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学位
论文专题研究的办学方针。
< br>
胡适的真知灼见,曹云祥深以为然。清华国学研究院
“
四大导师
”
如日中天
、
辉煌难及,
背后其实有胡适这位伯乐
“
推手
”
。
王
国维自沉昆明湖后,
陈寅恪在
《王
观堂
先生挽词并序》中有
“
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
”
诗句,说的就是胡
适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国学
研究院导师的故事。
中原大战结束后,
清华大学呈文,
请示在周贻春、
赵元任和胡适三者中选一
位校长,政府以
“
赵元任非办事人才,胡适议论乖谬,碍难予以任命,而周贻春
又坚辞不就
”
为由全部否决。
193
1
年
3
月
17
日,清华派三位学生代表赴南京请
愿,蒋介石接见时干脆回应:
“
胡适系反党,不能派。
”
胡适哭笑不得,
3
月
18
日的日记中记录:
“
今天报载蒋介石给
了我一个头衔
(
反党
)
。
”
胡适因《文学改良刍议》一举成名后,趁热回国。
1917
年
9
月
10
日,应
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时年
26
周岁还差
3
个月。进
北大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1927
年才学位到手
)
,蔡元培爱才、惜才,帮他学历
“
造假
”
。
1922
年,胡适任
北京大学教务长。
1932
年,又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 br>按北大传统,
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皆由国学功底深厚的名教授担任。
胡适来北大后,
重新编写讲义,摒弃远古
“
一半神话,一半正史
”
的记载,从西周晚年的老子
和孔
子思想开讲,把五千年历史
“
截断
众流
”
去一半,听讲者大为惊骇,认为是大逆不
道的
“
胡说
”
,激进学生开始折腾赶走这位
“
胡说
< br>”
教授。此时,顾颉刚建议学生领
袖、同舍好友傅斯年听
听胡适的课,看看是不是应该赶走。傅听了几天后,告诉
伙伴们:
“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 br>”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傅斯年也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后
来还成为
《新
青年》的得力助手。胡适晚年深情地回忆,
“
过了十几年以后,才晓得是孟真
(
傅
斯年
)
暗地里做了我
的保护人。
”
他对北大学生也颇为赏识,
认为尽管
“
年轻但是却
-
-
-
-
-
-
-
-
-
上一篇:高中语文成语专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下一篇:IV(2SLS)估计应用STATA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