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摘要:
植物病原菌杀菌剂是防治植物
病害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呈现
逐年增多
的趋势,
已引起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抗药性病原菌的抗
药性机制,
抗性治
理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病原菌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
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中面临的
主要问题之
一
,
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
野生型病原物
,
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
降的现象。
群体中抗药性菌株的频率和抗药性程度达到某一水平导致药剂
常规使
用剂量下的防治效果下降或失败
,
说明此时田间病原菌可能已出现抗药性
[1]
。联
合国粮农组织
(FAO)
对杀菌剂抗药性推荐的
定义是,
遗传学为基础的灵敏度降低,
特别是随着高效内吸选择
性强的杀菌剂被开发和广泛应用
,杀菌剂抗性越来越
严重和普遍,成为制约化学防治措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
大部分杀菌剂的抗性风险都很低,
如铜、
硫制剂等。
1966
年
Noble
等人发现麦类核腔菌对有机汞制剂,引起柠檬腐烂的
指状青霉对
环烃类杀菌剂联苯产生了抗性,
但是抗性问题还没有
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直到具
有特异性作用方式的高活性化合物被
开发出来以后,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
问题才变得日益突出
。
据统计,
植物病原真菌四大真菌亚门中多达近百种真菌对
p>
杀菌剂有抗药性发生。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植物病原菌杀菌剂的研究
进展,
为杀
菌剂的开发和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 br>
1
病原菌抗药性机制
1.1
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机制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可以由染色体
基因或胞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产生。因此
,
可以将植物病原菌的抗
药性分为核基因
( nuclear gene)
控制的抗药性和胞质基因
(
cytoplasmicgene)
控制的抗药性。植物病原
真菌对大多数杀菌剂的抗性属于前
一种情况
;
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抗药基因
,
目前
已知的主要位于真菌的线粒体和
细菌的质粒中
,
真菌对少数药剂和细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药基因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核基因控
制的抗药性
,
又可以分为主效基因
(
major-gene)
抗药性和微效多
基因
( poly-
gene)
抗药性
[1]
。
1.1.1
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主效基因抗性可分为单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
,
即单基因
( single-gene)
抗性
,
和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
,
即多基因
( mult-i gene)
抗性。对于单基因抗性
,
通
常存在一种复等位基因抗性
(
multipleallelicresistance)
的情况
,
即该基因座位上
不同的碱基位点可以分别发生突变或同一碱基位点可以发生不同的突变
,
并能
使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抗性水平
,
如灰葡萄孢霉
( Botrytis cinerea)
[2]
、
苹果黑星病菌
( Venturiainaequalis)
[3]
等对苯
并咪唑类药剂的抗性。
在多基因抗性中
,
其中的任何
一个主效基因的突变都会使病菌产生抗性
,
如在脉孢霉
(
Neurosporacrassa)
中有
< br>6
个主效基因控制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性
,
p>
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突变都
可表达抗性
[
4]
。但当有
2
个或
< br>2
个以上的主效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
,
存在
2
种情
况
,
一是某一主效基因会对其它主效基因具有上位显性作用
,
即抗性水平与该主
效基因单独突变时一致
;
另一种情况是主效基因间会发生互作
,
从而使得抗性水
平不同于单一主效基因发生突变
,
如在尖孢镰刀菌
(
Fusariumoxysporum)
中
,
对
苯菌
灵的高水平抗性是由
2
个主效基因的互作引起的
[5]
。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
只要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
田间
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杂交后代对
药剂的敏感性都呈明显的不连续性分布
,
表现为质量性状
,
很容易识别出抗药群
体。
1.1.2
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微效多基因抗性是指抗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
且这些基因间具积加效应
,
即单个或少数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抗性水平是微不足道的
,
p>
病菌对药剂高水平抗
性的产生需要多个基因的突变。
由于不同抗药菌株中所携带的抗药基因数目的差
异
,
使得田间病原群体或敏感性不同的菌株的杂交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呈连续
性分布
,
表现数量性状
,
这也是区别于主效基因所控制的抗药性的基本特征。此
类抗性病
菌对药剂高水平抗性的敏感性下降,
但很少表现完全失效,
增加
用药量
或缩短用药周期可提高防效。
使病原物表现数量遗传抗药
性反应的杀菌剂有多果
定、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放线菌酮、吗啉类和哌啶类及乙菌啶等。
Polach
根据田
间群体对药剂的敏
感性呈连续性分布以及遗传学的研究,
认为
Venturia
inaequalis
对多果定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
[
6]
在
Nectria
haematococca
var.
cucurbitae
和
Nectria haematococca var.
pi
si
中
,Demarkopoulou
及
De Falandre
分别研究其诱
导的丁苯吗啉的抗药突变体都有
3
个与抗性有关的基因,
而且具有积加效应,
因此认为对该药剂的抗药性是微效多基因抗药性
[7,8]
。
1.1.3
胞质基因控制的抗药性
目前已知大多数细菌的抗药基因主
要存在于质粒
DNA
分子中
,
许多药剂如
萎锈灵
[9]
尽管是干扰真菌的线粒体活性
,
抗性却是由核基因控制的
,
过去仅发现
酵母对三烷基锡
(
trialkyltin)
类药剂干扰病菌的氧化磷酸化
)
的抗
药性是由线粒
体
DNA
分子控制的
p>
[10]
,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病原真菌对作用于菌体细胞色素
bc1
p>
复合物的
QoIs
类药剂的抗药性也是由线
粒体基因控制的
[11]
。
1.2
植物病原菌抗药性的生理生化
机制
1.2.1
改变细胞膜细胞壁通透性
病原物细胞可以通过某些代谢变化
来改变细胞壁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阻碍
足够量的药剂通过细胞膜或细胞壁而到达作用靶
点,
使其无法发挥其杀菌作用来
产生自我保护。
如多氧霉素类是抑制菌体几丁质合成酶的生物活性,
破坏细胞壁
的生成的一类杀菌物质。
而抗药性菌体的细胞壁结构发生变化,
使抗菌素难以进
入菌体到达作用部位而产生抗药性。
有
些病原菌避免其自身中毒的方式是在杀菌
剂大量进入体内后,迅速地将杀菌剂排出体外,
阻止药剂积累而表现抗药性。
1.2.2
改变杀菌剂毒性
抗药菌株可通过某些变异影响生化代谢过程,
在药剂到达作用位点之前就与细
胞内其它生化成分结合而降低杀菌剂转毒能力,
钝化乃至去除毒性,
将有毒的农
药转化
成无毒化合物。祝明亮等研究认发现室内所得的稻梨孢菌
(
Py
ricularia
oryzae
)
高抗突变体对硫代磷酸醋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的抗药机制是,裂解有机磷
类药剂
“s
-
c”
键以致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12]
.
1.2.3
降低药剂的亲和性
病原菌可通过改变杀菌剂作用位点
的结构,
使杀菌剂与其作用位点的亲和能力
降低,
或改变其代谢途径,
使杀菌剂无法在作用位点发挥作用,
从而降低了杀菌
剂的杀菌能力。
-
-
-
-
-
-
-
-
-
上一篇:资运八大心态半小时完整版
下一篇:默默的离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