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10 12:08
tags:

-

2021年2月10日发(作者:qualified)



江苏省苏州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



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


8


页,


20


小题,满分


16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

< br>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 br>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3


分)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雅,


才能耐看。


但写文章,


却要

< p>




< p>
一波三折;


正如人们游览名山,


多爱它的嵯峨多姿 ,


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清澈跌宕起伏


B


.志趣相投清新跌宕起伏



C


.情投意合清新此起彼伏


D


.志趣相投清澈此起彼伏



2


.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比喻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夸张



C


.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赵壹《刺世疾邪赋》)—夸张



D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班婕妤《怨歌行》)—— 比喻



3


.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谷雨惊蛰白露大雪小雪



B


.上元清明寒食七夕重阳



C


.鸡鸣平旦日出日中黄昏



D


.志学弱冠而立花甲不惑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p>
3


分)



王羲之不会想到 ,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


< p>
1600


多年的漫长岁月。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


序》。

































①永和 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



②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



③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

< p>


④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



⑤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





⑥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A


.③⑥①④②⑤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①②⑥③⑤④





D


.①⑥③②④⑤



5


.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



A


.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


.人是与周围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


.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D


.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 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义


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 ,已知訾警王、李①,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


王、李之朋徒耳。汜滥词 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②之学,而


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 也。子归,以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


知吾之所就,


所谓王、李之朋徒耳;


知吾之所未就,


精思 而深造之,古文之道,


其有兴乎?”


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 ,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 ,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


案。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 没,义仍之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


而义仍自守泊如也。以义仍之才 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


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 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 !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 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


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 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


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 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


出者也。其学曾、王也,自 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


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 谓不具也。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


者,而察识其所未至。 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


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 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


览遗编,追惟其末 后郑重相属之语,而为叙之如此。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




注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 必


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②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 安石


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不蕲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



B


.弇州信手翻阅



信:随意



C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勖:勉励



D


.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



属:撰写



7


.下列各组壻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义仍之名益高




B


.以吾文视受之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




C


.其有兴乎







其学曾、王也




D


.而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而汗牛马




8


.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8


分)




1


)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p>


3


分)




2



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

< p>
而世之浮慕义仍者,


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


未有能 明之者也。



5


分)

< br>


9


.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 些地方可以看出?(


4


分)




三、古诗词鉴赏(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鹧鸪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①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 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②。



红乍笑,绿长颦 。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注: ①京洛:河南洛阳,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②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曹植形容洛


水 女神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0


.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试简要概括。(


5

< p>
分)



11


.赏析“红乍 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的艺术特色。(


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 中的空缺部分。






1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


)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







,哀民牛之多艰。(屈原《离骚》)





4


)西当 太白有鸟道,








(李白《行路难》)



< p>


5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


)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7


)后生可畏,






?


(《论语》)





8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


< br>五、现代文阅读(


20


分)


< /p>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p>



村声



老向



没有声响,不足以表现寂静;没 有寂静,也不足以显示声响。这种情理,在居住乡下的人们


很容易悟出来。



从太阳没有了说起吧:爱吵爱叫的孩子们,都像小麻雀似的各自回家去了。 所有的街巷,一


齐入了睡眠状态。完全黑夜自不待言,就是有月光的日子,那路旁的树影 儿,也不会把孩子


们喊出来再玩玩不是?偶尔,纯乎是偶尔,有个小贩在晚餐以后会来的 喝一声“老豆腐开


锅!”那声调又高又颤,好像一只带伤的秋雁,飞到东西,飞到南北, 终于又飞回来;因为


四周都让寂静给塞满了,没有它的去路。



“雄鸡司晨”,仿佛是鸡祖宗留下的老例。然而定县的雄鸡,很有一些“祖宗不足法”的 创


造精神,它爱几时叫了就几时叫。它的鸣声很草率,大概它并不指望着震动天下,也不 管那


些“打夜作”的人们听了发生什么感想。它仿佛是对于这黑夜的寂静有些胆怯了,所 以要试


着叫一叫。



俗谚说:“夜猫进 宅,无事不来。”夜猫,俗名叫做秃枭。许多人家都把秃枭当作凶鸟,很


厌恶它在深夜间 大呼小叫的。本来夜里静得就有点死气,它的啸声仿佛使死气颤动起来,自


然不免有些鬼 气森森,无怪乎人们听了觉得有点毛骨悚然。我个人并不怎样讨嫌它;绕在我


的住室前后 的古树上,时常有一两只枭鸟夜鸣。在这无边寂静的秋夜,它的一声高啸,到底


把寂静画 了一个轮摩。



在这并不“夜不闭户”的年头,


夜间有比枭鸣更足以使人提心吊胆的声音,


那便是群狗狂吠。

< br>自然,狗有时也会“咬空儿”,所谓为了要叫而叫的;但是据说大部分是“有所见而叫”,



人们怎么能不惊心?在有许多村狗向着一个目标叫成了一片的时候,留心门户 的人们,会爬


到房上,相应的有一两声表示他有戒备的假咳漱。



夜间的声音,不知道从哪一个时刻起便宣告结束。黎明,首先进村街的是一面“蓬蓬蓬” 的


破皮鼓。敲鼓,在北平是卖零碎木炭的唤头,在此间却成了卖豆腐的了。无论多么困倦 的人,


听了这破鼓晨声,若还赖在炕上,那便是村中加料的懒人,便会失掉许多街坊的同 情。像我


们这些按照钟点作息的人们,有时感到这面破鼓惊扰睡梦,心里很不高兴。可是 既而一想,


这只能怪自己起得太晚,怪不着别人。而且这面破鼓,不论冬夏,也不论风雨 ,比鸡叫还靠


得住,天天准是黎明即到,默默之中有着报时钟的作用。

< br>


晨鼓之外,这一个整天儿还有一种经常的声音,就是卖烧饼麻糖的那面小铜锣。 乡下人们,


要不是去瞧病人或是哄孩子,谁能那么不知物力艰难,随便拿起个烧饼来吃吃 ?好,这样儿,


一时售不完,那卖烧饼的可有活儿干了。他好像一人吃着双工钱的更夫, 由早到晚,由东铛


铛到西,由南铛铛到北。最初我们觉得他简直是发疯,以为敲一两下, 大家都听见就得了,


何必那么不怕麻烦连续着敲?后来明白这道理了:说他深怕锣声一住 ,这个村庄便真个静得


死过去,也许靠不住;说他自己忍不住这寂静,八成没有错儿。< /p>



在寻常的日子,村子里再没有别的声音了。遇上城里大集的日子 ,有个把卖鸭梨的小贩,剩


下了货底,在归途上路过这个村庄,也许顺便摆在街上吆喝两 声。这时,许多人们不论买与


不买,总要跑出街门来,看看,但是十集八集,这类小贩也 未必来一回。



村妇骂街,也不失为冲破沉寂的声音,可惜是也不常有。



另外,在白天,碰巧了有“钱买杂皮”或是“猫皮狗皮换鞭梢”的小贩到了,村里的狗们一< /p>


定会总动员去欢迎他,远远的向他狂吠致敬,也还有相当的热闹。



晚饭以后,


我们时常翻阅“皇历”,


挑 拣“诸事皆宜”的好日子,


猜想会有谁家“娶儿嫁女”,


会有一 班吹鼓手来大闹一阵。及至到了那一天,并无此事,心里仿佛失掉些什么似的。



有时觉得下雨也好,下雨可以听到檐前的滴水浙沥;刮风也好,刮风可以听到屋后的白杨萧


萧。恰巧在这“春秋多佳曰”的季节,又少风无雨。



深山古寺里的和尚,不肯蒲团静坐,养性修真,偏要去听听鸟叫,听听泉鸣;早晚还要轻叩

< p>
木鱼,低诵经文;有了这一切还嫌不够,不时的还要笙管箫笛铙钹钟鼓的大吹大擂。以前我


不懂这是什么出家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街上一个小孩子随便大嚷一声,不是都能把


我叫出去么?



13


.文章开篇第一句有何作用?(


4


分)



14


.全文围绕题目写了多种声音,看似杂乱,实则有序,请分 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4


分)



15


.文章最后一节说“现在,我明白了”,结合全文,作者明白了什 么?(


6


分)




16



作者 老向一直强调自己是“天生的乡下人”“仿佛连灵魂都包一层黄土泥”。


本文的“乡


土味儿”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探究。(


6

< br>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 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


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 ,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 ,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


度。在审美态度中,古 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 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


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 ,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


在月光下,在薄雾 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


部分,我的“发 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 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


许“看 ”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


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 /p>


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


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 br>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 总喜欢站在


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 我欣赏的对象。


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 者。而“生命的态


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 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 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


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 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


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 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 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


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 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 “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


学称之为“境”。

< br>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 下的体验中


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 纯粹是山水花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10 12: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28962.html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的相关文章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