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六课——第十一课知识框架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
、什么是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指居民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
证,
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
利息的活动。我国的储蓄机
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还包括信用社、邮政储蓄)。
2
、什么是存款利息?
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3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
:存款利息
=
本金×
利息率×存款期限。
4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一是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二是贷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三
是结算业务。除上
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
、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5
、我国储蓄存款的类型:
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活期存款:
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
的储蓄方式。
定期存款:
事先约定期
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
6
、商业银行的作用
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蓄水池)。它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
济
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地依据(气象站)。通过银行
,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
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
国民经济效益(监督站)。
7
、比较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
(
1
)不同点
储蓄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能定期收取利息。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收益较低,安全性较高
。
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能定期收取利息,其利率均高
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安全性差低于储蓄。
股票是一种高
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能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且安
全性在所有投资方式中最低。
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
投资方式。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投保人才能获
得保险赔
偿金,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获得投保人承担较低的风险。
(
2
)相同点
都是一种投资方式,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8
银行利润
p>
银行利润
=
贷款利息
-
存款利息
-
银行费用
9
、利率变动对储蓄存款收益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利率的上调或下降直接影响到储蓄存
款的利息额。
但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实际取
决于同期的物价涨幅
。利率上调但同期物价涨幅高于利率上调幅度,存款的实际收益并不增加;利率下调,如果
下调后的利率高于同期物价涨幅,存款的实际收益依然存在并增加。
10
、我国居民储蓄连年迅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稳定,居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资金增多。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
三投资渠道的缺乏,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居民风险管理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
四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11
、债券的性质、分类
性质: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 期偿还
本金。
分类:政府债券、金融
债券、企业债券。三者收益和风险依次递增,流通性依次减弱。
12
、股票的性质
< br>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 br>
1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p>
2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答: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
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
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
4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是什么?
答: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
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
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5
、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
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
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体现了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6
、
按劳分配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答:公
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7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都包括哪些分配方式?按劳动、资本、技
术、管理、知识、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分配。
9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哪些?
①按劳动
要素分配: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
票交易
收入等。
③按技术、信息要素
分配: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 br>④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如房屋出租获得的租金、土地出
租获得的使用金等。
10
、健全生产
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答: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
权存在的合理性、
合法性的确
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
理和资本的
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消
费水平。
11
、什么是劳
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
答:
(
1
)劳动收入: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
(
2
)非劳
动收入:指劳动收入以外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
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
3
)
财产性收入:
指通过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即家庭拥有的
动产
(如
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
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获得的利息、
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
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12
、确保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是什么?(
1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的体现(
2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3
)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4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13
、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答:
(
1
)一
个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
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 br>(
2
)坚持两个重要举措: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
努
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
措。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
重要举措。国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
2
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具
体做法主要有: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清理
规范隐形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
区别初次分配(工资)与
再分配(个税,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转移支付)
14<
/p>
、什么是基尼系数?答: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数值在
0
和
1
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
居民
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
0.4
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即
0.4
是国际公
认警戒线。
15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
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
(
1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16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再分配中政府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国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
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具体做法主要有: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增加低收
入者收入③调节过高收入④取缔非法收入⑤清理规范隐形收入。
17
、什么是效率?答: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p>
18
、提高效率有哪些意义?答:效率
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19
、效率和公平是什么关系?答: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
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b.
另一方面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
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
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效率与公
平具有矛盾性,强调不同的方面。
20
、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答:
(
1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
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
< br>2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
倡奉献精神;
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
财政和税收
1
、什么是财政?答: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
、
财政的实现途径是什么?答: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3
、什么是国家预算?答: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
度基本收支计划。
4
、什么是国家决
算?答: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5
、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答:
(
1
)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
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教育公
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
2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
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
重不
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
置。例如,
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
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
力支持。
(
3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p>
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
财政政策,通过增
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
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
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
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
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
6
、
什么是
财政收入?答: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7
、财政收入的获取渠道有哪些?答: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分为税收
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
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
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8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
1
)经
济发展水平。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
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
2
)分配政策。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要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
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9
、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好还是过少好?
答: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
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
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最终将
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
将直
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
力度,
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
3
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有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
高。
10
< br>、什么是财政支出
?
答: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
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11
、<
/p>
财政支出都有哪些用途?答:
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
债务支出
12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什么样的关系?答:
(
1
)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
出
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
2
)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部分;
(
3
)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
政收入部分。
13
、什么是税收?答:从本质上讲,国家为
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4
、税收的种类有哪些?答:按征税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
为税五大类,二十余种。
15
、税收
有哪些特征?答: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
1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
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
依法征税。
(
2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
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
3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
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
人付出任何代价。
16
、税收的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
1
)税
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
2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
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
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无偿征税。
(
3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
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
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17
、
什么是增值税?答:
是以生产经营中
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
< br>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18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意义?
<
/p>
答:
(
1
)避免
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2
)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
漏税行为(
3
)促进生产专业化,保
证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
3
)促进第三产
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 br>19
、
什么是个人所得税以及它的征收意义?答:
财政的重要来源,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实现社
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0
、个人所得
税的税率?答: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21
、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2
、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是什么?(
1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具有
根本一致
性(
2
)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
作为物质基础。
(
3
)税收是组织财政
收
入的基本形式。
23
、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答: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
1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
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
2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p>
(
3
)骗税:
纳税人用欺骗的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
4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为达到不缴税
的目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
检查,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都属于抗税行为
。
24
、公民如何坚持依法纳税权力
与义务的统一?
答:
公民应自觉纳税
,
同时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
以主
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
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
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25
、发票的意义是什么?
答: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
发票,关系到
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购买商品索要发票,就是间接地为国家的税收作出
了贡献。同时,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
的凭证。
例题: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3500
元为起征点)
级数
1
2
3
全月应缴纳税所得额
不超过
1500
元的部分
超
过
1500
元至
4500
元的部分
超过
4500<
/p>
元至
9000
元的部分
< br>
税率%
3
10
20
4
-
-
-
-
-
-
-
-
-
上一篇: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下一篇:1型超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