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意学
释意学派(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或
the
interpret
ative
ap
proach
)又称
“
达意理论
”
(
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
)
< br>,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
口译
与非文学文本笔译
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
意;
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
译者应追求的不
是
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
语
言学派
(如
George
Mouni
n
等人)
的观点差别颇大。
该派理论直
接来源于口译实践,
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
示。本文
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
巴黎高等口笔译学
院
(
ESIT
)
。该学院始建于
1957
年
10
p>
月,
1984
年
1
月成为
巴黎第三大学
下属高校,是全世
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
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
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
理学(
genetic
psychology
)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
随后又将
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
“
实用性文本
”
)
的笔译研究。这就是
被称为
“
释意学
”
或
“
释意模
式
”
的翻译理论。
自
80<
/p>
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
世,
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
科技
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
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
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
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
释为:
逐字翻译、
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
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
译称为
语言对译
(
traductio
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
)
,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
译。
p>
(许钧、袁筱一,
1998
:
193
)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
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
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
/p>
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
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为达到此效果,
显然不能以词句,
而应以交际意
义作为
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
linguistic
p>
meaning
)和非语言的意思(
non
-verbal
se
nse
)区分开
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
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
“
意思
”
,
而不是语言符
号本身的意义。
意思(
sense
)由两个成份组成,一为
“
内含意思
”
(
implicite/implicitness
)
,即作者或
说
话人意欲表达的意思;一为
“
外显意
思
”
(
explicite/expl
icitness
)
,即作者或说话人实际写出或
说出的内容(
Baker,
1998:113
p>
)
。
笔译与
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
现实世界的
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
(比如一篇古老的文本,
其作者
的写作意图
——
也就是
“
内含意思
”——
很可能会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无法知晓
)
。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
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
p>
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
所有对话人都在场,
他们共同具有同一
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p>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
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
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亦即语言
的使用)
,而不是语言本身。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
人语言的记
忆,
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
交际意义(即讲话人的意思)进行的重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首先把语法同语义分开,指出
翻译是释意;继而又
把语言意义同非语言意思分开,
指出译者要
译的是意思。
而意思就是交际意义。
那么在语言
交际中,交际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交际意义的产生
意思或
者说交际意义的产生取决于交际参与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知识。
译员
听讲
话的目的不在于进行语言分析,
而在于让有声语言链,
也就是有声音的一串话语,
唤起储存
在
自己大脑中的认知知识,加上认知语境、讲话人、听众等因素,在头脑中产生交际意义。
也就是说,交际意义的产生是语言知识同与其相伴随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知相结合的结果。
(1)
语言知识:译员从一开始就应具有完备的语言知识,这
一点是不言自明的。译
员不是边学外语边学口译,
而是应该在熟
练地掌握了有关语言以后才来学习口译,
这样在听
辨说话人的话
语时才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面。
(2)
认知知识:又称
“
认知知识库
”
(
bagage
cognitif
/
cognitive
baggage
)
,指语言
外的、
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
。从根本上来说,
篇章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交
际意义只有在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相结合之后才会产生。
p>
塞莱丝柯维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我们永
远不可能动手作心脏移植手术,但是我
们肯定必须熟悉有关的术语,能够把心脏移植手术
讲清楚。
(
Seleskovi
tch
remarks:
“We
wil
”
l
never
be
able
to
perform
a
heart
transplant,
but
we
must
certainly
master
the
termin
ology
well
enough
to
explain
it.”
)
(转引自
Elliott,
1987:110
)
(3)
认知语境
(
contexte
cognitif
/
cognitive
context
)
:
即通过对所译材料具体的、
直接的
解读而获得的知识,如英语里的
“processed
che
ese”
一语,在某一具体的认知语境中
可能是法语里的
“chomage
cuit”
(
煮熟的奶酪)
;汉语里的
“
您辛苦了
”
这句话在具体的认知语
境
中可能是法语里的
“Vous
êtes
fatiguée!”
,
但也可能是同一语言里的
“Vous
avez
fait
un
bo
n
voyage”
,
“Vous
avez
bien
travail
lé!”
或英语里的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How
was
the
flight”
等等。
-
-
-
-
-
-
-
-
-
上一篇:Why 30 is not the new 20
下一篇:英语词汇学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