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彩超正常值
指标
实测值
参考值
指标
实测值
参考值
二维超声测值
主动脉内径
A
O
<30mm
肺动脉内径
P
A
12-26mm
室间隔厚度
I
VS
6~12mm
左室后壁厚度
LVPW
6~12mm
左室内径
LV
45~50mm
左房内径
LA
<30mm
右室内径
RV
7-23mm
右房内径
RA
33~41mm
右室流出道
R
VOT
<
20mm
多普勒测值
二尖瓣口血流
速度
MV
0.3~0.9m/s
主动脉瓣口流
速
AV
1.0~1.7
米
< br>/
秒
三尖瓣口血流
速度
TV
0.3~0.7m/s
肺动脉瓣口流
速
PV
0.6~0.9
米
< br>/
秒
左心功能测
值:
舒张末期容量
EDV
108±24ml
收缩末期容量
ESV
45±16ml
舒张末期内径
LVD
35-55mm
收缩末期内径
LVS
20-40mm
射血分数
EF
50-70%
缩短分数
FS
30-45%
左室射血分数
55-80%
左室缩短率
L
30%
左右
LVEF
VFS
E
峰与
A
峰比
值
E/A
>
1
每搏输出量
S
V
70-90ml
其他数据
二尖瓣瓣口面
积
MVA
4-6cm2
主动脉瓣口面
积
AVA
2.5-3.5cm2
房缺大小、流
速
0
,
0
m/s
肺动脉压力
P
AP
15-28 mmHg
室缺大小、流
速
0
,
0
m/s
Nakata
指数
(
PAI
指数)
>
330mm/m
Mcgoon
指数
>
2.0
计算
有否
动脉导管未闭
、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左上腔,升主动脉、弓降
部如何?
Nakata
指数(
PAI
指数)
=
左右肺动脉截
面积之和÷体表面积
Mcgoon
指数
< br>=
左右肺动脉直径之和÷膈肌水平主动脉直径
项目名称:
内径
(mm)
部位名称
厚度(
mm
)
左房
LA
〈
35
室间隔
IVS <12
左室
LV
〈
55
左室后壁
LVPW <12
升主动脉
AO
〈
35
右室壁
<3-4
主肺动脉
PA
〈
30
左室壁
<9-12
右房
RA
〈40×35 右室
<25
左室流出道
18-40
右室流出道
18-35
部位
分度
瓣口面积
(cm2 )
二尖瓣狭窄
最轻:≤2.5 轻度:
2.0-2.4
轻
-
p>
中度:
1.5-1.9
中度:
1.0-1.4
重度:
0.6-1.0
最重度:
<0.5
主动脉瓣狭窄
轻度:
1.6-1.1
压差:
20-50mmHg
中度:
1.0-0.75
压差:
20-50mmHg
重度:
<0.75
压差:
50-150mmHg
肺动脉高压
正常:
15-30mmHg
轻度:
30-50mmHg
中度:
50-70mmHg
重度:
>70mmHg
左室功能(
LVEF
)正常:
>50
%
轻度降低:
40
%
-5
0
%
中度降低:
30
%
-40
%
重度降低:
<30
%
左室充盈功能
左室等容舒张时间:(
IVRT
)
<40
岁
p>
69±12ms
>40
岁
76±13ms
E
p>
波减速时间:(
EDT
)
< br>
199±32ms
A
峰
E
p>
峰流速比值:
E
/
A >1
血管正常值:
动脉血管:内膜增厚
>1mm
动脉硬化斑块
>1.2mm
血流速度:
>0. 50m/s
狭窄分级:
轻度
内径减少
0
-
50
%
收缩期峰值流速
<120cm/s
中度
内径
减少
51-70
%
收缩期峰值流速
>120m/s
舒张期流速
<40 cm/s
严重狭窄
内径减少
71-90
%
收缩期峰值流速
>170m/s
舒张期流速
>40 cm/s
极严重狭窄内径减少
91-99
p>
%
收缩期峰值流速
>200m/s
舒张期流速
>100 cm/s
闭塞
内径
减少
100
%
闭塞段可见血栓回声
,
管腔无血流信号
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分级
:
I
级
反流时间
1-2s
II
级
反流时间
2-3s
III
级
反流时间
4-6s
IV
级
反流时间
>6s
心包积液分级
:
微量
:2-3mm
,<50ml:
房室沟
下后壁
少量
:3-5mm ,50-100ml:
下后壁
中量
:5-10mm
,100-300ml:
房室沟
下后壁
心尖区
大量
:10-20mm
,300-1000ml
整个心腔
极大量
:20-60mm
,1000-40000ml:
明显摆动
例如:
RVOT
:
24mm
——
右室流出道
正常值
<
30mm
AO
:
24mm
——
主动脉内径
正常值
20~35mm
LA
:
25mm
——
左房内径
正常值
19~35mm
RV
:
18mm
——
右室内径
正常值<
20mm
IVS
:
9mm
——
室间隔厚度
正常值
6~11mm
LV
:
42mm
——
左室内径
正常值
35~50mm
LVPW
:
8mm
——
左室后壁厚度
正常值
6~11mm
PA
:
20mm
——
肺动脉内径
正常值<
22mm
多普勒测值:
MV
:
0.6/0.7m/s
——
二尖瓣口血流速度
正常
0.3~0.9
米
/
秒
TV
:
0.7m/s
——
三尖瓣口血流速度
正常
0.3~0.7
AV
:
0.9m/s
——
主动脉瓣口流速
正常
1.0~1.7
PV
:
1.0m/s
——
肺动脉瓣口流速
正常
0.6~0.9
左心功能测值:
EDV
:
81ml
——
舒张末期容量
正常值
108±
24
ESV
:
35ml
——
收缩末期容量
正常
45±
16
SV
:
45ml
——
每分钟搏出量
正常
65±
17
EF
:
0.65
——
射血分数
正常>
0.6±
0.1
FS
:
0.29
正常>
0.26
E/A
<
1
——
E
峰与
A
峰比值,
正常<
1
从报告单分析,除每分钟搏出量偏
低外,其余数值均在在正常范围
,
但,
EF=SV÷
FDV
射血
分数不低<
/p>
,
而每搏量低
,
二者数值不符,可能数值有误
,
因此,
B
超检查属大致正常
,
如何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
发表时间:
2010-05-14
发表者:
辛建保
(
访问人次:
1346)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有:
阻塞性通
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
碍。阻塞
性通气功能障碍以流速
( FEV1.0
/
< br>FVC
%
)
降低为主,而限
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
肺容量
(
如
VC)
减少为主,混合性则二者兼而有之。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
的主要依据是
肺功能检查,同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
步骤
1
:
FVC
FVC
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限制性通气功能
障碍,若有降低,则需要鉴别是阻塞性还是限制
性通气功能障碍。
步骤
2
:
FEV1
正常:可以除外明显的限制性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降低:
提示存在有通气功能障碍,
由于限制性
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可表现出
FEV1
降低,
故需要评估
FEV1/FVC
,判断是否存在阻塞。
若有条件,应检查
TLC
。
TLC
p>
增加大于
15%
,提
示阻塞;
TLC
正常或增加可除外限制;若降低,提示限制,
对于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TLC
偶可正常。
< br>
步骤
3
:
FEV1/FVC
正常
:
通常可排除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FEV1
/FVC
正常或增高,结合
FVC
降低
,常常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若有疑问可检查
TL
C
或
DLCO
,同时可以结合胸片检查有无
p>
TLC
减少的依据。
FEV1/FVC
降低,高度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是判断阻塞性通气工能障碍
的重要指标。
步骤
4
:呼气流量值
FEF25-75
与
FEV1
的改变一致,但更为敏感。
步骤
5
:
MVV
MVV
与
< br>FEV1
的改变一般一致,但更为敏感。临床上可以通过
FEV1
来计算
MVV
值。在正常情<
/p>
况下,预计
MVV=FEV1×40,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利用
p>
MVV
预计低限作为
MVV
是否适当的判断
依据。
MVV
预计低限=
FEV1×30。若
MVV
<
FEV1×30,常常提示患者未用力、配合不佳、疲
劳、神经肌肉疾
患等,需要技术员认真甄别;若
MVV
显著>FEV1×30,
往往提示测定
FEV1
时未尽全力或存在有严重的阻塞性通气功
能障碍。
引起
MVV
与
FEV1
不协调降低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大气道阻塞或
神经肌肉疾患。
步骤
6
:
DLco
DLco
p>
降低,提示肺实质限制性病变。若为单纯性降低,多考虑肺血管病变。
增高,可见于哮喘、肥胖、肺泡出血等。
步骤
7
:支气管反应性测定
略。
实例分析
---1
男,
59
岁。身高
151cm
。
体重
46kg
。
项目
VC
FVC
FEV1
FEV1/FVC
FEV1/VC
MVV
预计值
2.91
2.82
2.29
76.59
94.1
实测值
1.29
1.27
0.56
43.58
19.41
实测
/
预计
%
44.4
45.1
24.6
44.19
56.9
20.6
步骤
1
:
FVC
FVC
降低,提示存在有肺通气功能障碍,但则需要鉴别
是阻塞性还是限制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