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课《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会并掌握课文生字及在文中的组词,理解课文内容,并背
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
光和民族风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读读文章中写的美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读文章中写的美的句子,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欣赏视频《草原美景》。
这就是美丽辽阔的内蒙古草原,
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
身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
油然产生了
特殊的感情,
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
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
厚情意。
作者把这些内
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2.
简介作者:老舍
<
/p>
(
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时搜集的资料简
介作者。
(
2
)出示资料并总结。
老舍(
189
9
年
2
月
3<
/p>
日—
1966
年
8
月
24
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
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品有《茶馆》
p>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龙须沟》等。
3.<
/p>
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
《草原》
。
(板
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
< br>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教学内容。
(
1
)圈出本课生字思考记忆方法。
< br>(
2
)画出生词结合上下文及工具书理解。
(
3
)思考:这篇文章主
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
、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
2.
学习并检查学生生字情况。
(
p>
1
)指生说说这些生字的记忆方法。
p>
(
2
)结合上下文及工具书理解意思。
p>
3.
理解词语: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
色欲流
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
: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
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4.
通过朗读,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草原?(美丽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热情的草原……)
三、精读领悟
1.
< br>快速读文思考,全文共分几部分?分别讲述了哪方面的内容?
2
部分。
第
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描写草原秀美
的景色。
第二部分(第
2
~
5
自然段):
描写草原
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2.
学
习课文
第一部分
,草原的风光是怎样的?思考:
(
1
)这一段描写了草原上
的哪些景物?用浪线画出来。
(
2<
/p>
)同桌比赛朗读课文,把对草原的那种感受读出来。
(
3
)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p>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思考:
“碧”
是形容
青草很绿
,
“千里
”是指
草原辽阔
,
“一”
是
都和全
的意思。这句话写出
草原
碧绿、辽阔
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