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2
岁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特点解析
18<
/p>
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
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
,
“在他们心灵还
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
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
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
见的。
”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
绘画的发展阶段
进行。如果指导不得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
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
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
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
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1
.乱画期(
1
岁)
乱画期是幼儿涂鸦阶段,
所以也叫涂鸦期。
周岁婴儿用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
(如
铅笔、蜡笔、竹杆、树
枝等)
,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笨拙地胡乱涂画。在涂抹活
动中
,他们感到新奇好玩,乐于尝试,开始还没有想画什么的想法,只是孩子好动
的本能。他
们看到涂抹的效果会引起兴趣。经过反复涂画,促进了手、眼、脑机能
的发展,不断增加
线、形、色的感知积累。一开始涂得乱麻一团,线条没有分别,
毫无秩序,进而能反复同
一动作,有一定方向,说明视觉上有所控制了。这种控制
能力会发展到更复杂的动作——
绘出了圆形,虽然很不象样子,但已是一大进步。
成人可能对幼儿画的形状难以理解,但
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感受到幼儿心里的喜悦
和惊奇。
2
.命名
期(
2
、
3
岁
)
这时
期,
孩子一边画,
一边呀呀说着什么。
但他画的是什么,
人们根本看不出。
他说这是“苹果”
、那是“妈妈”等等,是孩子自己对涂画的注解,自己很欣赏。
把自己的
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他还不能抓住物体的整个形状
的特征,只是把
自己看到的一部分象征性地去命名。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
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
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这就加深了对儿童心
理活动的了解。这个阶段的儿
童不是想什么画什么,而是画什么想什么。
3
.罗列
期(
3
、
4
岁
)
在涂
鸦阶段,儿童只要能把画的东西和想的东西逐渐联系起来,画得稍微有些
形状,就感到很
大满足。把表示脑袋的圆圈和表示手脚的长线拼凑起来,就感到这
是一个活人,大圈套小
圈就是一个猫,这只能说是一个一个物的罗列,相互没有联
系。这里画个太阳,旁边画个
猫,又可能画个车,或画个小虫子。因为这时的思维
能力还处在不能把事物组织起来的状
态,应该根据孩子兴趣,引导他注意把画的事
物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
例如:孩子画个小鸭,可以问他小鸭和
谁玩呀?在哪玩呢?在水里游泳呀。水里有什么呢
?水里有小鱼,有荷花。天上有
什么呀?有云、有蜻蜓??。这样依据孩子的有限经验,
启发他联想,就会使画面
越来越丰富。孩子一个时期反复画一样东西,从不像到有点像,
这是认识的深化过
程。
4
.图式期(
4
、
5
岁)
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手运
动机能的发展和形象积累的增加,他们开始
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物的表现
发展到事情的表现,他们主观地体会
和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他
们常用形态符号来表示同一事物。
其中夸张了主要部分,
忽视或
干脆省去了不重要部分。表现动作时,就主观地移动要做动作的那个部分。
如为了把刀举
过头,就主观地伸展移动胳膊。
这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还不能正确地掌握上下、前后、左
右和空间,对比例的估计能力更晚。让孩子在纸上表现一定深度的画是有困难的,
< br>因此画面上就会出现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任意排列的平面图,而
且他们把一切东西都放在一条表示地平线的基础上,他们画画怕遮掩、重叠,就是
从不同
角度看到的东西也统统排列在画面上。屋里的陈设在室外根本看不见,也要
透过墙壁画出
来,并认为不这样反而是错误的。这种求全、求实的表现法,正是儿
童心理的正常反映。
这些都说明孩子画的还不是他看见的东西,
是他想当然的东西。
-
-
-
-
-
-
-
-
-
上一篇:如何用设问句写一段话
下一篇:大学英语词汇练习题附答案 第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