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四种课型
一、
新授课
㈠课型模式:
1
、
新课引入
时间:不超过
3
分钟
方式:以复习、讲评、习题训练、实验、故事、图片、视频等
2
、
预习交流
导入新课后,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及预习试题,
各学习小组围绕教学目标及预习试题进
行自学,着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的重点、
难点及需要讨论的
问题,
时间控制
在
10~15
分钟。这段时间,老师穿插巡视各学习小组,观察、答疑、抽查、询问。
3
、
师生探究
全班进行重点、难点交流,教师因
势利导、串讲点拨,组织学生信息加工、实验探究、
归纳整理。充分运用实验设备,设计
各种活动,实施情景教学。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
4
、
学以致用
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
师出示相应习题(有一定的层次性:多数为基础题,
1~2
题提
高题)
,学生各自独立解题。做好后,小组间互相讲评纠错,基础题组内解决,提
高题集中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
5
、
总结归纳
组内交流,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
包括知识点、学科思想和有关实验等)
、典型试题及
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激励。最后
教师再出
示知识体系,作简要的强调。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左右。
㈡模式分析:
环节一:课前预习
设计课前预习题<
/p>
,
根据上一节课的旧知识结合新授课的内容设计合理恰当的预习题
。注
重难度
适中、题量适中、题型多
样。可以是知识复习、可以是实验,可以是习题。
(主要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环节二:新课导入
A
.复习提问的形式
B
.预习题展示
C
.实验引入
D
.设置情景
(多种形式引入新
课,以达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br>
环节三:新课教学
1
.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及自学的能力。
2
.学生动手:通过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
合作协调的能力。
3
.集中交流:通
过交流来激发学生思考、理解的能力。教师适当纠正有偏颇的思考方
向,放手学生去讨论
。也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教师点拨:
A
.概念的关键点
B
.相关的思想方法
C
.知识系统化
D
.物理概念的深刻内涵
E
.正确的实验方法
(通过学生的充分参与、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
力)
环节四:巩固练习
1
.读、说、写:训练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
.教学反馈性练习:通过练习再次巩固学
生的知识理解。
3
.巩固性实验操作:情景再现。
环节五:小结回顾(重在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
环节六:发现问题。
在小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为下一步的教
学作好铺垫。
可以说,这种课型模式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学生的自
主学习、教师的引领提
升将一堂新授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全面实现。
㈢课型案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与技能
< br>
1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
、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
二
)
p>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
三
)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
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p>
实践能
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尽可能地为学
生创设问题情境和轻松、活
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用具准备:
教师:投影仪
学生:电池盒
1
个,开关
1
个,灯座
2
个,电池两节,导线若干(共
16<
/p>
组)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由学生看课本了解串、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以及自学电流表的使用技能,并能完成当天
的预习作业。
[新课引入]
设置情景,激发疑问
[
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
从复习旧知识入手,
采用有结
构的材料,
(
2.5V
的灯泡
2
个,
3.8V
的灯泡
2
个,有的组采用同规格的灯泡,有的组采用不同规格的灯泡)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
突,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
[新课教学]
①各抒己见,大胆猜想
[
教师不倾向任何一种观点,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营造了课
堂的民主气氛。
]
②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
本环节设计不期望学生的设计方案统一化、标准化,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
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
此处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和观察时间,从而收集到真实有效
的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
④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总结反思
[
这一环节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就感,培养
自信心。
]
[
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
学生的及时表扬,
实际上表明了教师对如何对待实验数据的态度,
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
[
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总结反思,意在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
p>
]
[
对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给予充分肯定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对于培养学生
乐于用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具有推动作
用。
]
[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教学案上的巩固练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结回顾]
由学生去完成
[发现问题]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
法搞清楚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那么串、并联电路中
电压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反思:
学生在这一课中沉浸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
实
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完整的探究过程。如何准确估计学
生
的探究能力和驾驭课堂进程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
虽然我准备得很充分,
但还是差一点被学生的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牵着鼻子走
了,这实际上就是放开学
生的“度”的问题。虽然我们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还是
把握不到位。因此,如何
引导?如何将一堂课的各个小问题具体细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课
前要认真考虑、周密安排
的事情。
二、复习课
㈠课型模式:
环节一:自主学习(时
间
15
分钟左右)
< br>设置前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所复习知识点先看书复习整理、
初步形成知识
的网络结构并查找在本部分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基础
练习进行自我训练。
环节二:新课引入
以目标展示为主,
并提出复习要求。时间
2
分钟左右。
环节三:合作学习(时间
15
分钟左右
)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协
调下对前置作业的知识整理、知识网络的科学性、合理性
进行探讨、修正和评分。
2
.各小组推荐好的作业交由教师选择展示
,全体学生评价,评分。
3
.各小组
对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
4
< br>.各小组提出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讨论作答并评分。
< br>
5
.
教师根据上面的复习情况
,
以问题
(协进学习部分)
为载体,<
/p>
补充本部分重难点知识
(包
括探究方法等
)让学生思考、讨论、作答并评分。
环节四:巩固训练(时间
10
分钟左右)
设计所复习知识相关习题(提升学习部分)
,注重反馈,查漏补缺,对学生知识的缺
陷及时
纠正,并再巩固。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
环节五:小结整理
学生自主小结本课
复习知识,
领会形成知识的网络。
整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收获。<
/p>
时间
5
分钟
左右
。
㈡模式分析:
环节一:自主学习
一般来讲,
教师设计的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
应该通过设置系列性的问题或提示帮
助学
生归纳基本知识,
并分析出贯穿整个单元或篇章的主线,<
/p>
也就是复习的总纲,
进而找出总纲
下的各
个目,根据纲目之间的联系,
设计出知识结构的图或表。通过回顾了知识、
构建知识
体系,
提高了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能查找到自己还不理解的方面。
由于还没有
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
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p>
这一环节让学
生在复习课前预先完成,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相似,提高了复习课的针对
性和有效性。
环节二:新课引入
展示复习目标,提
出复习要求。复习目标制定要有准确性、层次性、可测性,要尽可能
使用外显行为动词,
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复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
调节的功能。
p>
环节三:合作学习
通过前面的两个环
节,
让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
为学生创设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这一
环节就要用过程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全员参与,
主动积极地思
考,
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提高。
只有关注学生
的主体性,
才能使复习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
力,真正提高复习
的效率。如果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复习阶段,
讲义
满天飞,题目盖地来,学生做得怨声载道,教师评讲得疲惫不堪,这种缺乏针对性策略,面
面俱到,泥沙俱下,大量的练习题不加辨别,不经筛选,拿过来就用,试图用机械反复的操
练来替代理性的思考和研究,
用量的扩张来求得质的保证,
缺少了灵动的思维,
增加了呆板
的操作。其效果犹如大
海捞针,收效甚微,同时让学生心理上反感,兴趣丧失,直接影响学
习效果。不过必要的
典型例题不可缺少。
环节四:巩固训练
通过安排有适当难
度、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设计的问题在内容的
呈现上和思维要求上都最好有层次性、
梯度性,
要突出重点,<
/p>
分散难点,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练习不但为了巩固,
也为了反馈,
为了更进一<
/p>
步的发展。
通过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
强化正确的反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纠
正错误的反应,
抑制知识的负迁移。
在上述学习基础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发挥主体能
动性,
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比较知识体系中的特定
内容,
通过在已知领域内再发现和解决新
问题,进一步深化和细
化知识,在更高层面上感悟、体会,进一步丰富完善认知结构。
环节五:小结整理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
,
回顾合作学习和巩固训练中反映出来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
进一
步及时矫正,形成网络。
即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回顾内容,
把握知识体系,
并在头脑中形成
知识网络,实现内化的目的。<
/p>
㈢课型案例
-------
力
期末复习
◎学习目标:
1.
< br>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
的作用效果。
< br>
2.
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p>
,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
3.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 br>4.
知道弹力、重力、
摩擦力这三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
弹性形变有关,
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
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
下。
5.
能区分静摩擦、
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p>
有关,了解摩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
15
< br>分钟左右)
基础知识
1.<
/p>
力的概念:
_______
对
______
的作用。两物体互为
_______
__________
(
1
)力不能
脱离物体而存在
(
2
)力是在两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间发生的。
2.
力的作用效果:
(
1
)
_________________
(
2
)
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
要素)
: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3.
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
力
4.
力的测量:
p>
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弹簧
使用:
(
1
)观察
_________
和
________
。
测力计
p>
(
2
)校正
___
______
。
p>
(
3
)拉力方向要沿弹簧轴线方向
(
4
)读数,
________
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5.
力的相互作用:
举例: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常见
的力:
__________
、
___
________
、
___________
< br>等
1.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
/p>
_________
形变所产生的力。
_________
、
_______
_
、
________
等都属于弹力。
弹力
2.
弹力的大小:与
_______
有关。
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
方向相同(垂直作用于受力面)
1.
产生
:物体由于受到
_______
的吸引,即重力的施力物体
p>
是
_____
重力
2.
大小:
G=________
;
g
=
N/kg,
它的物理意义是
:
___
__________________
;手缓缓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
______
。
3.
方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
4.<
/p>
作用点:
在受力物体的
_______<
/p>
。
(均匀规则的物体,
重心一般在物体的
几何中心)
物体在
_
____
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
三种
1.
p>
物体在
_____
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
运动的力(滚动摩擦力)
类型
p>
物体
_________
时,接触面阻碍物
体相对运动的力(静摩擦力)
2.
影响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___________
;
p>
(2)_____________
。
p>
3.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间接)
:根据
p>
______________
的原理。
摩
p>
增大有益摩擦:
(1)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
。
擦
4
减小有害摩擦:
(1)
使接触面
_____
和
压力;
(2)______
力
______
;
(3)____________
。
5
应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本练习
1
.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攻门,
球飞入网窝.
这时施力物体是
_____
,
受力
物体是
_______
.
运
动员的头也感到痛,
施力物体是
_______<
/p>
。
上述事实说明: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p>
________
的;
用摩擦过的塑料笔杆
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其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
是
p>
。碎纸屑对塑料笔杆
___________
吸引力,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B
.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C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
力物体
D
.用弹簧测力计或天平均可
测量出物体所受的重力
3
.如图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
,它的分度值是
N
,图中所挂物体的重力是
N
。该物体的质量约为
kg
。
4
.
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
风力
使小树发生了
,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
5
.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之一是向月球发射月球车。
(1)
月球车的车轮凹凸不平,目的是为了
摩擦力。
(
2)
就质量和重力两个物理量而言,
月球车到达月球后,
质量
_________
,
< br>重力
_________
。
<
/p>
6
.某初中生的体重最接近于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
(
)
A
.
50N
B
.
50kg
C
.
500N
D
.
500kg
7
< br>.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
3
个实验:
1.
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2
.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垫有棉布的水平木板上运动
3
.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放有砝码的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1)
拖动木块应做什么运动
?
______
____
__,
此时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因
为________。
(2)
实验
1
< br>、
2
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br>
(3)
实验
1
、
3
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
8
.作出下列各题所指明的力的示意图。
(1)
掷出手的质量为
4
千克的铅球在向前
< br>
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力(不计空气阻力)
。
(2)
重
2
牛的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力
9
.通过自主复习,觉得还存在的问题:
p>
◎合作学习(
15
分钟左右)
对前置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相互订正,自
我释疑,
寻找问
题所在。教师巡视指
导,解决个性问题,搜集共性问题。最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学生围绕共
性问题集体研讨,重
点是难点解疑、方法点拨和举一反三。
◎巩固训练(重在对重
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再认识和进一步理解。
10
分钟左右)
p>
1.
某人从井里向上提起一只拴有细绳的
水桶
,
手受到向下的作用力
,
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
A.
地球
B.
水桶
C.
手
D.
细绳
2
.
体育课上,
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了出去,
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
(
p>
1
)
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
由
变为
,
是因为
_____________
________
。
(
2
)
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
这是受到
作用的结果,
铅球落地后会向前运动,
是因为
_________
________
,
运动一小段距离后,
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
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