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
p>
20
世纪
50
年代
起
,
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
p>
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
?<
/p>
奈达
(Eugene
< br>的对等理论。
1964
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
式
:
分析、转换和重
组。他还详尽地论
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
“
动态对等
”
概念
,
指出
:“
动态
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
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
本相同。
”
虽然在
80
年代奈达又修正了
“
动态对等
”
论并提出了
“
功能对等
”
概念
,
以达
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
,
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
:“
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
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
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
,
其次是风格
上的对等。
可见
,
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
一
,
形式第二
,
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
,
却依
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
,
而没有认识到
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
面的转换
,
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
,20
世纪<
/p>
60-70
年代的
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
/p>
,
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
p>
实践和研究的发展
,
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
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
译理论的不满
,70
p>
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
,
打破了以前文
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
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
,
更多地关注译文
的社
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
,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
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
,
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
< br>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
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
派翻译理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
?
赖斯
(Kantharina Reiss
、
汉斯
?
费米尔
(HansVermeer
、贾斯塔
?
赫兹
?
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ari
和克里斯蒂安
?
诺德
(Christi
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
其颇具里
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
eyond,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
理论
(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
1.
凯瑟林娜
?
赖斯
(Kantharina
Reiss
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
(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
年凯瑟林娜
?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
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
iticism
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
(functional
approach,
把
“
功
能类型
”
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
< br>,
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
译应
有具体的翻译要求
(translation brief
和
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
,
有时因特殊需要
p>
,
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
:
原文本与目
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
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
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
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
的是她的这种理
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
“
等值
”
基础之上的
,
其实
质指的是寻求译文
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
?
费米尔
(HansVermeer
的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
局限
,
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
值论的
束缚
,
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
< br>,
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
——
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
: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
预期目的或功能决
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
(
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
并且具
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
——
这是一
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
提出
“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
“
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
”,“
翻译是一
种目的性行为
”
。
因此
,
翻译是
“
在目的语情景中为
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
。
3.
贾斯塔
?
赫兹
?
曼塔利
(Justa
Holz Mantari
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
,
p>
指出
“
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
行
为
”
。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
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
,“
翻译
”<
/p>
一词在曼塔利
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她提出区别
“
翻译
”
和
“
翻译行为
”
。翻译行
为
(translational action
指为实现信息
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
;
而翻
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
,
翻译是翻
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
,
她还
强调了
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
中的重要作用
。就这样
,
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
,
使翻
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4.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在
功能派
学者中
,
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
地整理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
,
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
学术理论和术语。诺德在
1997
年出版《目的性
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
派的各种学术思想
,
说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
,
并对这些批
评做了回答。针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
,
p>
提出了
“
功能加忠诚
”
原则
,
作为对目的论
的补充。
“
功能加忠诚法
”
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
,
p>
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
翻译是创作使其发
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
”,
它与其原语文
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
语言
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从此
,“
目的论<
/p>
”
从译者的新视角
来诠释翻译活动
,
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功
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了翻译的定义及实质
,
翻译过
程参与者的
角色及翻译原则。
1.
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
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定义是
:“
翻译是创作
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
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
能得以具体
化。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交际行为得以顺利进
行
”
。该定义实际强调了三层意思
:
一是翻译出来的译本是有一定功能的
;
二是译本与
原文本应保持一定的联系
,
而保持什么
样的联系则是由希望或要求译本实现的功能
(
即翻译的目的所决
定的
;
三是翻译必须化解客观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这三层
意思概括了功能派对翻译实质的认识。
2.
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其角色分析
翻译不但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
也
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各方面的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
,
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一般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涉及三方面的参与者
:
p>
原文作者、译者、译文接受者。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划分为基
本的
5
类
:
翻译的发起者
(initiator
和委托人
(commissioner
、译者
(tra
nslator
、原文生产
者
(sou
rce-text
producer
、译文接受者
(target-text
receiver
、译文使用者
(target-text <
/p>
user
。其中
,
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环。译者以翻译要求为指导
,
从特
殊的翻译
任务中总结出译文的交际目的
(
此目的也可以是发起者直接给出
,
交际目的则使译者
决定如何完成翻译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角色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个参与
者可以同时扮演几种角色。其中译文接受者是决定译文的关键因素
,
影响到译者的
分析判断和翻译目的的最终实现
,<
/p>
因此它也属于翻译要求的组成部分。诺德区分了
两类不同的接受者
:
预设接受者
(target-
text addressee
和实际接受者
(target-
text
receiver
。前者为译文所欲影响的对象
p>
,
后者为译文实际影响到的对象。译文实际接
受者达到译者预设范围是译文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3.
翻译原则
功能派将翻译原则分为两类
:
适用于所有翻译过程的普遍原则
和适用于特殊情
形的特殊原则。功能派认为
,
< br>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贯穿所有翻译过程始终的两大
支柱准则
,
而其他法则或原则需视情况而定。
第一
,
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
-
-
-
-
-
-
-
-
上一篇:商务词汇
下一篇:系统业务功能中英文对照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