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第4章 最优性条件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8 08:20
tags:

-

2021年2月8日发(作者:刨刀)



4





最优性条件



§


4.1


最优性条件的预备知识



1


.极小点的定义







无约束问题:



1


































(1)






定义


1


(全 局极小点)若存在


x


?


R


使得



n


f


(


x


)


?

f


(


x


),



?


x


?


R


n



则称


x


为问题


(1)


的全局极小点 。如果有



f


(


x


)


?


f


(


x


),



?


x


?


R

n


,


x


?


x



则称


x


为 问题


(1)


的严格全局极小点。



n






定义


2


( 局部极小点)设


x


?


R


,如果存在


?


?


0

< p>
使得



f


(


x


)


?


f

< br>(


x


),



?


x


?


N

< p>
?


(


x


)



则称


x


为问题


(1)


的局部极小点。如果有


f


(


x


)


?


f


(


x


),



?


x

< br>?


N


?


(


x


)


/{


x


}



则称


x


为 问题


(1)


的严格局部极小点。







约束问题:



min

< br>f


(


x


)














































(2)


s.t.



g


i


(


x


)


?


0


,


i


?


1


,


?


,


m



h


j


(


x


)


?

< br>0


,


j


?


1


,


?


,


l



其中


f


(< /p>


x


),



g< /p>


i


(


x


),



h


j


(


x


)


都是定义在


R< /p>


上的实值连续函数,且至少有一个是非线性的。








f


(


x


)


为目标函数,


g


i< /p>


(


x


)


为不等式 约束函数


,



h

j


(


x


)


为等式约束函数。




(i)


如果


m


?


0


,称


(2)


为等式约束优化问题;







(ii)


如果

l


?


0


,称


(2)


为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







(iii)


如果


g

< br>i


(


x


)(

i


?


1


,


?


,


m


),



h


j


(


x


)(


j


?


1


,


?


,


l

< p>
)


都为线性函数,


f


(< /p>


x


)


是二次函数,


则称


(2)


为二次规划问题。








x


?


R


满足


(2)


的所有约束条件,称


x



(2)


的可行点


(


或可行解


)








可行集(可行域)



S


?


?


x


n


n


?


?


?


?


g


i


(


x


)


?


0


,


i


?


1


,


?


,


m


,


?


?

< br>?




h


j


(


x


)


?


0


,


j


?


1


,


?


,


l


.


?


?


f


(


x


)

< br>?


f


(


x


),



?


x

< p>
?


S







定义


3 (


全局极小点


)



x


?

S


使得



成立,则称


x


为问题


(2)


的全局极小 点。如果有



f


(

x


)


?


f


(


x


),



?


x


?


S

< br>,


x


?


x




45


成立,则称


x


为问题


(2)


的严格全局 极小点。







定义


4 (


局部极小点


)


x


?


S


,如果存在


?


?


0


使得

< br>


f


(


x


)


?


f


(


x


),



?


x


?


N


?

(


x


)


?


S



成立,则称


x

为问题


(2)


的局部极小点。如果有



f


(


x


)


?


f


(


x


),



?

x


?


N


?


(


x


)


?


S< /p>


,


x


?


x



成立,则称


x


为问 题


(2)


的严格局部极小点。



2.


内容安排





求全局极小点一般来说相当困难。 实际上可行的只是求一个局部


(


或严格局部

)


极小


点。故本课程后面所指极小点,通常指求局部极小点 。





仅当 问题为凸规划


(


即目标函数


f


(


x


)


为凸函数,


不等式约束函数


?


g


i


(


x


),



i


?


1


,


?


,


m


为凸函数, 等式约束函数


h


j


(

< br>x


),



j

< br>?


1


,


?


,


l


为线性函数


)

< br>时,局部极小点才是全局极小点。





按定义验证最优解是不可能的。因 此有必要给出只依赖于在


x


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


数信息的、且与定义等价的条件。



这样的条件称其为 最优性条件,它们是各种基于梯度算法的理论基础。



§


4.2


无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考虑无约束 问题


(1)


,回忆当


x


?


R


时,即单变量函数极值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必要条件:若


x

?


R



f


(


x


)



x< /p>


处取到极值,如果


f


(

< br>x


)



x


可微,则


x



f

(


x


)


的驻


点,即满足


f


'


(

< br>x


)


?


0








充分条件:若


x

?


R



f


(


x


)



x< /p>


处可微,如果


f


'


(


x


)


?


0



f


'


'


(


x


)


?


0


,则


f


(

< p>
x


)



x


处取到极小值;如果


f


'


(< /p>


x


)


?


0



f


'


'

< p>
(


x


)


?


0


,则


f


(

< br>x


)



x


处取到极大值。




Min


单变量优化问题



一阶条件



必要



充分


*


1



必要



二阶条件



充分


*


2


< /p>


f


'


(


x


)


?


0


< p>
?


f


(


x


)


?


0


f


'


(


x


)


?


0



f< /p>


(


x


)




?


f


(

< p>
x


)


?


0



f


(


x

)




f


'


(


x


)


?< /p>


0



f


'


'


(


x


)

< p>
?


0



?


f


(


x


)

?


0



f


'


(


x


)


?< /p>


0



f


'


'


(


x


)

< p>
?


0



?


f


(


x


)

?


0



多变量优化问题



< br>?


2


f


(


x


)


半正定



?


2


f


(


x


)


正定



*< /p>


1



x


为全局极 小点;






*


2



x


为严格局部极小点。





Max


单变量优化问题



一阶条件



必要



充分


*


3



必要



二阶条件



充分


*


4


< /p>


f


'


(


x


)


?


0


< p>
?


f


(


x


)


?


0


f


'


(


x


)


?


0



f< /p>


(


x


)




?


f


(

< p>
x


)


?


0



f


(


x

)




f


'


(


x


)


?< /p>


0



f


'


'


(


x


)

< p>
?


0



?


f


(


x


)

?


0



f


'


(


x


)


?< /p>


0



f


'


'


(


x


)

< p>
?


0



?


f


(


x


)

?


0



多变量优化问题



?

< br>2


f


(


x


)


半负定



?


2


f


(


x


)


负定




46



*


3



x


为全局极大点;






*4< /p>



x


为严格局部极大点。







定理


1 (


一阶必要条件


)



< br>x


?


R


为函数

< br>f


(


x


)



R


的局部极小点,



f


(


x


)

< br>在


x


可微,


< br>?


f


(


x


)


?


0








证明



利用


§


4.0


中的定理


1

可证。







几何解释:



x


为局部极小点,



f


(


x


)

< br>在


x


处不能有下降方向。


从而,



?


f


(


x


)


?


0


时,


n


n


< p>
?


f


(


x


)



f


(

x


)



x


处的一个下降方向,故若


x


?


R


n


为函数


f


(


x


)



R

< p>
n


的极值点,必有


?


f< /p>


(


x


)


?


0








定理


2 (


二阶必要条件


)


:设


x


?


R


为函数


f


(


x


)



R

的局部极小点,且


f


(


x


)



x


二阶

< p>
可微,则有



n


n


?


f


(


x

< p>
)


?


0


,且


?


2


f


(

< br>x


)


半正定







证明:利用


f


(


x


)



x


的二阶


Taylor


展开及局部极小点的定义可得。

< br>







几何解释:由

x


为局部极小点及


?


f

< p>
(


x


)


?


0


所确定。







定理


3 (


二阶充分条件


)


:设


f


(


x


)


是定义在


R


上的二次可微函数,如果


?


f


(


x


)


?


0


,且


n


?


2< /p>


f


(


x


)


正定,则


x


为函数


f


(


x


)



R


n


的严格局部极小点。

< br>






证明



利用


f


(


x


)



x


的二阶


Tay lor


展开及正定矩阵的定义可得。







注:满 足


?


f


(


x< /p>


)


?


0


的点称为


f


(


x


)


的平稳点或驻点。驻点可能是极大值点,也可能是


极小值点,


也可能不是极值点。


但若目标函数为凸函数,


则驻点就是全局极小值点;若目标


函数为凹函数,则驻点就是全局极大值点。

< p>






定理


4 (


凸充分性定理


)


:设


f


(


x


)


是定义在


R


上的凸函数,如果


?


f< /p>


(


x


)


?


0


,则


x


为函



f


(


x

< p>
)



R


上的全局极小点。


(


一阶必要条件+凸性


)






证明



利用可微凸函数的一阶判别条件 和


?


f


(


x< /p>


)


?


0


易证。< /p>







例:利用极值条件求解


< p>
n


n


min


f

< p>
(


x


)


?


2


x


?


R

1


3


1


3


2


x


1


?


x< /p>


2


?


x


2


?


x


1



3


3


解:








?


f


?


f


2


2


?


x


1


?


1



?


x


2

< br>?


2


x


2



?


x


1


?


x


2


2


2



?


f


(


x


)


?


0


,即


x


1


?


1


?


0


x


2


?


2


x


2


?


0


。< /p>



得到驻点:



?


1


?


?


1< /p>


?


?


?


1


?


?


?


1

< p>
?


x


(


1


)


?


?


?


x


(


2


)


?


?


?


,< /p>


x


(


3


)


?


?


?


< p>
x


(


4


)


?


?


?


?


0


?


?


2


?


?


0


?< /p>


?


2


?



Hesse


矩阵:


< br>?


f


(


x


)


?


?


在点


x


,


x


,


x< /p>


,


x


(


1


)


(


2


)

< p>
(


3


)


(


4


)


2


?

2


x


1


?


0


?



2


x< /p>


2


?


2


?


?


0



Hesse< /p>


矩阵:




47


?


2


0


?


?


2


0


?


2


(


2


)




?


2

< br>f


(


x


(


1


)


)


?


?


?


f


(


x


)


?


?


?


?


?


0


?


2


?


?


0

< br>2


?


?


?


2


0


?


?


?


2


0


?


2


(


4


)




?


2


f


(


x


(


3

< br>)


)


?


?


?


f


(


x


)


?


?


?


?


?


0


?


2


?


?


0


2


?


?


2


f

< br>(


x


(


1


)


)



?


2


f


(


x


(


4


)


)


不定,根据 定理


2



x


(


1


)


,


x


(


4


)


不是极小点 ;


?


2


f


(< /p>


x


(


3


)


)


负定,


x


(


3


)



极大点;


?


2


f


(


x


(


2


)


)


正定,根据定理


3



x


(


2


)


是局部极小点。



§


4.3


约束问题的极值条件



4.3.1


一阶最优性条件



引入记号:



E


?


{


1


,


?


,


l


}


――等 式约束指标集



I


?

< br>{


1


,


?


,


m


}


――不等式约束指标集



x


?


S

< p>
,若


g


(


~


x


处是






定义


1:



(2)


的任何可行解


~


x


)


?

0


,


i


?


I


,称第


i


个不等式约束在

< p>
~


i


紧的,称集合



I


(


~


x


)


?


{


i


|


g


i


(

< br>~


x


)


?


0


,


i


?


I


}



x


处的紧约束指标集。称


< p>
为不等式约束中在


~


A


(


~


x


)


?


E


?


I


(


~


x


)



x


处的积极集合


(


有效约束 指标集,或紧约束指标集


)




是在


~


可行集上一点是否为局部极小点


,


取决于目标函数在该点以及附近其它可行


点上的值。可行方向在推导最优性条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种可行方向的定义


:


n






定义


2:



x


?


S


,< /p>


0


?


d


?


R


,如果存在


?


?< /p>


0


,使得



x< /p>


?


?


d


?


S



?



?


?


(


0


,


?


)


< br>则称


d


是集合


S



x


处的可行方向。


S



x


处的可行方向的集合记为


FD


(


x


,

< br>S


)








问题:问


FD


(


x


,


R


n


)



(


FD


(


x


,


R


n

< p>
)


?


R


n


/{


0


}


)



1:


考虑集合



S


1


?


{


x


?< /p>


R


2


|


x


2


?


x


1

< p>
}



S


2


?


{


x


?

R


2


|


x


2


?


x


1


}< /p>



在点


x


?


(


0


,



0


)


处的可行方向集,则



T


2


2


F D


(


x


,


S< /p>


1


)


?


?



FD


(


x


,


S


2


)


?


{(


d


1


,


d


2


)

|


d


1


?


R


,


d


2


?< /p>


0


}







定义


3:



x


?


S



d< /p>


?


R


,如果


< /p>


n


d


T


?


h


j


(


x

< p>
)


?


0


,



j


?


E


; < /p>


d


T


?


g


i


(


x


)

< p>
?


0


,



i


?


I


(


x


)



则称


d


是集合


S



x


处的线性化可行方向。


S



x


处的线性化可行方向的集合记为


LF D


(


x


,


S< /p>


)





48






定义


4:



x


?


S


,< /p>


d


?


R


,如果存 在序列


{


d


k


}



{


?


k< /p>


}


,其中


?


k< /p>


?


0


,使得


< /p>


n


x


?


?


k


d


k


?

< p>
S



?



k



且有


d< /p>


?


d



?


k


?


0


,则称


d


是集合


S



x


处的序列可行方向。


S


x


处的所有序列可


行方向的集合 记为


SFD


(


x


,


S


)




k


d


?


lim


k


?


?


x


k


?


x


x


?


x


k







注:


可行方向为几何概念,


线性化可行方向 为代数概念,


序列可行方向是基于极限定义


的几何概念。








2


S< /p>


?


{


x


?


R


2


|


x

< p>
2


?


x


1


}


,取


x


?

< br>(


0


,



0


)


T


,则



2


FD


(


x< /p>


,


S


)


?


?



LFD


(


x


,


S


)

< p>
?


{(


d


1


,


0


)


|

< br>d


1


?


R


}



SFD


(


x


,


S


)


?


{(


d


1


,< /p>


0


)


|


d


1


?


R


}

< p>


上述定义的三个可行方向集有如下关系:









1


设< /p>


x


?


S






< p>







x







FD


(


x


,


S


)


?


SFD


(


x


,


S


)


?


LFD


(


x


,


S


)








注:该结论条件可以放宽为


g


i


(


x

< p>
)



i


?


I


(


x


)



h


j


(


x


)



j< /p>


?


1


,


?


,


l



x

< p>
处可微,其余不


等式约束函数


g

< br>i


(


x


)



i


?


I


(


x


)



x


处连续。







引理


2 (


几何最优性条件-必要


)


:设


x


?


S


< p>
(2)


的局部极小点,如果


f

(


x


)



x


处可微,


则必有


< br>d


T


?


f


(


x


)


?


0


,



?


d


?


SFD


(


x


,


S


)







证明



利用目标函数

< br>f


(


x


)



x


?


?


k


d


k


处的一阶


Taylor


展开,序列可行方向的定义及局


部极小点的定义可 证。


















x


?


S


< br>(2)




< br>极






{


d


|


d


T


?


f


(


x


)


?


0


}


?


SFD


(


x


,


S


)


?


?



< br>第一个集合表示目标函数在


x


处的一个下降方向的子集,


即该下降方向的子集与序列可


行方向无公共元素。







定理


1


:设


x


?


S



(2)


的局部极小点,如果目标函数和所有的约束函数在

< p>
x


处可微,且



SFD< /p>


(


x


,


S


)


?


LFD


(


x


,


S


)

< p>



















(3)


则必存在


w


i


,



i


?


I



v


j


,


< /p>


j


?


E


使得




4a



< /p>


?


f


(


x


)


?


?


w

< p>
i


?


g


i


(


x


)


?

?


v


j


?


h


j


(


x


)< /p>


?


0







< p>


i


?


1


j


?


1


m

l



4b




w


i


?


0


,



w


i< /p>


g


i


(


x


)


?


0


< p>
i


?


1


,


?


,


m
















该定理的另外一种等价表示(基于该等价表示可以看出


K-T


最优性条件的几何意义)


< p>






定理


1


:



x


?


S



(2)


的局部极小点,如果目标函数和所 有的约束函数在


x


处可微,且




49


'


S FD


(


x


,


S


)


?


LFD


(


x


,


S


)



则必存在


w


i< /p>


?


0


,



i


?


I


(


x


)



v


j


,



j

< br>?


E


使得


?


f


(


x


)


?



证明思路:










Farkas


定理



i


?< /p>


I


(


x


)


?


w


?


g

< p>
(


x


)


?


?


v


?


h

(


x


)


?


0









5




i


i


j


j


j


?


1


l


引理


2


(几何形式



的最优性)



FJ


最优性



条件



约束规格



CQ



K-T


条件



(代数形式



的最优性)




(4a)-(4b)



Kuhn


,< /p>


Tuck



1951

)给出,一般称为


K-T


条件,因


Karush



1939


)也类似


地考虑了约束优化的最优性条件,所以也称


K-K-T


条件。












在局部极小 点处,


若某种约束规范成立,












位于不等式


积极约束的












等式约束的









线








。即



?


?


g

i


(


x


),


i


?


I


(


x


)


?


?


spa n


?


?


h


j< /p>


(


x


),


< /p>


j


?


E


?



?


f


(

< p>
x


)


?


cone


?


?


g


i


(


x


),


i


?


I


(


x

)


?


?


?







cone


?


?


?



w


?


g< /p>


(


x


)


w


?


0


,


i

< p>
?


I


(


x


)


?


i


i

i


?


i


?


?


?


I


(


x< /p>


)


?


?


?


?


span


?


?


h


j


(


x


),



j


?


E


?


?


?


v


j


?


h

< br>j


(


x


)


v


j


?


R


,


j


?


E


?



?


j


?


E


?


?


?



3



考虑问题






















min(


x


1


?


2


)


2< /p>


?


x


2



s.t.





x


1


?


x


2


?


0























?


x


1


?


x


2


?


0



验证点


x


(


1


)


?


(


0


,


0

< br>)


T


,


x


(


2


)


?


(


1


,


1


)


T


是否满足


K-T


条件。



2


2






f


(


x


)


?


(


x


1


?


2


)


2


?

< br>x


2



g


1


(


x


)


?


x


1


?


x


2



g


2


(


x


)


?


?


x


1


?

< br>x


2



梯度:

< br>?


f


(


x


)


?


?


2


2


?


2


(


x


1


?


2


)


?


?


1


?


?


?


1


?

< br>,



?


g


(


x


)


?


?


g


(


x


)


?


?


2


1


?


1


?



?


?


2


x

< br>?


2


x


2


?


?


?


?


2


?


?



50


先验证


x


。在此点,

< br>g


1


(


x


)


?


0



g


2


(


x


)


?


0


都是起作用约束,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 的


梯度为



(


1


)


?


1


?< /p>


?


?


1


?


?


?


4


?

< p>
?


f


(


x


(


1


)


)

?


?


?



?


g


1


(


x< /p>


(


1


)


)


?


?


?


< p>
?


g


2


(


x


(


1


)

)


?


?


?



?


0


?


?


1


?


?


0


?


?


?


4


?


?


1


?

< br>?


?


1


?


?


0


?







?


?


?


w


1


?


?


?


w


2


?


?


?

< br>?


?



?


0


?


?


0


?


?


1


?


?


0


?


得到


w


1


?


?


4

< p>


w


2


?


0


。由于


w


1


?


0


,故


x

< br>不是


K-T


点。



再验证


x


梯度为



(


2


)


(


1


)



在此点,

< p>
g


1


(


x


)


?


0


g


2


(


x


)


?


0


都是起作用约束,


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


?


?


2


?


?


1


?< /p>


?


?


1


?


?


f


(


x

< p>
(


2


)


)


?


?


?


?


g


1


(


x


(


2


)


)< /p>


?


?


?



?


g


2


(

< p>
x


(


2


)


)


?


?


?


?


2


?


?


?


2


?


?< /p>


1


?


?


?


2


?


?


1

< p>
?


?


?


1


?


?


0


?






?


?


?


w


1


?


?


?


w


2


?


?


?


?


?


< br>?


2


?


?


?


2


?


?


1


?


?


0


?


得到


w


1


?


0



w


2

< p>
?


2


。故


x



4


考虑问题


















min (


x


1


?


1< /p>


)


2


?


x


2



s.t.


?< /p>


x


1


?


x


2


?


2


?

< p>
0



(


2


)



K-T


点。



x


2


?

< br>0



求该问题的


K-T


点。



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梯度:



?


2


(


x


?


1


)


?


?


?


1


?


?

< br>0


?





?


f


(


x


)


?


?


1


?


g


(


x


)


?


?


g


(


x


)


?

< br>1


2


?


?


?


?


?


?


1


?


?


?


1


?


?


1


?







?


f


(


x


)


?


?


w


i


?


g


i


(


x


)

< br>?


0


i


?


1


2


K-T


条件:

< br>








w


i


g


i


(


x


)


?


0


,



i


?


1


,


2


w


i


?


0


,



i


?


1


,


2


2


(


x


1


?


1


)


?


w


1


?


0


1


?

< br>w


1


?


w


2


?


0


即:










w


1


(


?


x


1


?


x


2


?


2


)


?

< br>0



w


2


x


2


?


0


w


1


,


w


2


?


0


可得上述方程组的一组解:

< p>
x


1


?


1


,



x


2

< br>?


0


,


w


1


?


0


,



w


2


?


1



由于


w< /p>


1


,


w


2


非负,因此得到


K-T


x


?


(


1


,



0


)


T





5


考虑问题



min(

< br>x


1


?


2


)


2


?


(


x


2


?


1


)


2




51


s.t.



?

x


1


?


x


2


?


0


,




?


x


1


?


x


2


?


2


?


0


.



求该问题的


K-T


点。< /p>



2



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梯度:



?


2


(


x


?


2


)


?


?


?


2


x


1

< br>?


?


?


1


?


?


f


(


x


)


?


?


1




?


g


(


x


)


?


?


g


(


x

< br>)


?


?


1


2


?


1


?


?


?


1


?



2


(


x


?


1


)


?


2


?


?


?


?

< br>?






K-T


条件:



2


(


x


1


?


2


)


?


2


w


1


x


1


?


w


2


?


0


2


(


x

< br>2


?


1


)


?


w


1


?


w


2


?


0


w


1


(


?


x


1


2


?


x


2


)


?


0

< br>w


2


(


?


x


1


?


x


2


?


2


)


?


0


?


x


1


2


?


x


2


?


0


?


x

< br>1


?


x


2


?


2


?


0


w


1


,


w


2


?


0


解得:


x


1


?


1


,



x


2


?

< p>
1


,



w


1


?


2


/

< br>3


,



w

2


?


2


/


3





x< /p>


?


(


1


,



1


)


T



K-T


点,也是全局最优点(?)

< p>




1




此定理中目标函数和所有的约束函数在


x


处 可微,


可放宽为


g


i

< br>(


x


),



i


?


I


(

x


)



x





f


(< /p>


x


),



g< /p>


i


(


x


),



i


?


I


(


x


)




h


j


(


x


),



j


?


1


,


?

< br>,


l



x











2



(3)


式所给 条件称为约束规范


(


约束规格-


Con straint


Qualification)


。若约束规范 不


成立,则


(2)


的局部极小点不一定 是


K-T


点。




x


1




6 (Flether,1987)




min


2


x


?


R





















s.t.


x


1


?


x


2


?


0


,


< /p>


x


2


?


0




x


?

< p>
(


0


,


0


)


为局部极小点,且



T


3


?


1


?


?


0


?


?


0


?


?


f

< br>(


x


)


?


?


?


,



?


g


1


(

x


)


?


?


?


,



?

< br>g


2


(


x


)


?


?


?



?


0


?


?


?


1


?


?


1


?


易验证:






SFD


(


x


,


S


)


?


{(


d


1


,


0


)

< p>
|


d


1


?


0


}



LFD


(


x


,


S

)


?


{(


d


1


,


0


)


|


d


1


?


R


}




52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8 08: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13249.html

第4章 最优性条件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