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EEE802.3
MAC
帧格式的分析与应用
IEEE
802.3 MAC
帧格式的分析与应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
< br>IEEE802
.
3
标准中规定
的两种以太网帧格式,
基本帧格式和扩展帧格式。
得出以下结论
,
IEEE802.3-2005
基本帧格式,
主要由前导、
SDF
、
DA<
/p>
、
SA
、
Len
gth/Type
、
DATA
、
Pad
、
FCS
等<
/p>
8
部分组成,还可增添
4
字节的扩展部分,其总长度为
64-1518
字节。扩
展帧格式
在基本帧格式上增加了“
802.1Q TAG
”类型和
TCI
字段,可实现对用户优先级和
VLAN
加标帧
的控制。
关键词
IEEE 802.3
基本帧格式
扩展帧格式
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Ethernet MAC
frame,the
basic
and
Q-tagged.
We
concluded
that,the
basic
MAC
frame
of
IEEE
802.3-2005,whose
length is
64-1518 bytes, are mainly consisted of by 8
parts,including Preabmle,
SDF,DA,SA,Length/Type,Data,Pad,FCS,
and
additional
part,sized
4
bytes.
While,
the
Q-tagged
frame
adds
another
two
parts
on
the
bisas
of
the
basic
one,
that
is
‘
802.1Q
TAQ
’
and
‘
TCI
’
,
whose fuction are dividually to control the VLAN
Tagged Frame and
the
user
’
s priority.
Keyword
IEEE 802.3 Basic
Frame Q-tagged Frame
1
IEEE802.3
MAC
帧格式的分析与应用
1
.前言
IEEE 802
.
3
又叫做具有
CSMA
~
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
的网络
。
CSMA/CD
是
IEEE802<
/p>
.
3
采用的媒体接入控制技术,或称为介
质访问控制技术。因此,
IEEE 802
.
< br>3
是以
“以太网”为技术原型,本质特点是采用
CSMA
/
CD
的介质
访问控制技术。
IEEE
802<
/p>
.
3
协议标准系列中,数据链路层包括逻
辑链路控制
(LLC)
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
(MAC)
子层。
其中
MAC
p>
位于
LLC
和物理层之间,
它使
LLC
适应于不同的媒体访问技术和物理媒体。<
/p>
MAC
单独作为一个子层,
就不会因为媒
体访问方法改变而影响较高层次的协议。
MAC
由数据拆
装和媒体访问管理两个模块组成,
完成数据帧的封装、
解封、
发送和接收功能。
下图描述的
< br>就是千兆以太网的实际模型。
图
1
千兆以太网的实际模型
Ethern
et
上发送的的数据是按一定格式进行的,并将此数据格式称为帧。帧是一系列
标准化的数据位,是以太网系统的核心部件,以太网站点采用发送信息帧的方式进行通信,
帧是网络通信的基本单元,
节点间发送任何信息,
都要将内容放在帧的有效部分当中,
通过
一个或多个帧进行
传送。
节点之间可靠的帧传输不仅是相互通信的保障,
通过帧的
传输还可
以实现对网络的控制等各种功能。
帧结构的目的是提供
一种封装来承载数据。
帧的基本结构
是由原始的
DEC
.
Intel
.
Xerox(DIX)
以太网标准定义的,
最
后由
IEEE
802
.
3X
提出官方标准。
下面
将对两种
MAC
帧,包括基本帧结构和扩展帧结构及应用进行具
体的分析。
2.
基本帧结构
从
1998
编辑版开始,
802.3
标
准对
MAC
帧的结构作了重大的变化,
增添了扩展帧,
基本
的帧格式也有了意义重大的变化。如图
p>
2
是
802.3-2005
中基本帧格式。
2
IEEE802.3
MAC
帧格式的分析与应用
图
2
802.3-2005
基本帧格式
2.1
前导码
处于
mac
帧开始处的字段为前导码字段,由
7
个字节组成。其功能是使接
收器建立比特
同步。编码形式为多个“
1
”或“
0
”交替构成的二进制序列
,
最后一比特为“
0
”。在这种
编码形式下,经过曼彻斯特编码后为一周期性方波。
图
3
前导码
2.2
帧首定界符
(sfd)
帧首定界符
(sfd)
是
man
帧的第
2
个字段
,
其编码形式为“
10101011
”序列,长度刚好为
一个字节。该字段的功
能是指示一帧的开始。
2.3 <
/p>
目的地址字段
(da)
和源点地址
(sa)
目的地址字段
< br>(da)
为第
3
个字段,
长度为
6
个字节。
该
字段用来指出帧要发住的工作站。
源点地址
(sa)
处于终点地址字段之后
,
其长度也为
6
个字节。
该字段功能是指示发送该帧的
工作站地址。每个地址字段如图
4
所示。
图
4
地址格式
a)
每个地址字段都是
48
比特长度。
尽管
IEEE802
指定可用
16
p>
位或者
48
位比特地址,但
IEEE802.3
的实现没有使用
16
位比特地址。因此
16
位比特地址特别地被这个标准
排除了。
b)
第一位
(LSB)
将用于目的地址字段作为地址类型标志位用于识别目的地址是单地址
还
是组地址。如果这位是
0
,标识单地
址;如果是
1
,标识组地址,组地址则可以是
< br>0
个,
1
个,多个或者全部连接
在
LAN
上的网络站。源地址字段中第一位保留或设置为
0
。
3
-
-
-
-
-
-
-
-
-
上一篇:卫星链路计算公式
下一篇:ansys子弹碰撞分析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