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after+life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8 03:11
tags:

-

2021年2月8日发(作者:orchard)


生命之后的生命




美 :雷蒙德·


A


·穆迪





戴恒晖






雷蒙德 ·


A


·穆迪(


Raymond


A.


Moody


< br>,已婚,有两个儿子。主要研究和教授哲


学,


特别对道德 、


逻辑和语言哲学感兴趣。


为了在一所医学院教授医学哲学并成


为精神分析学家,他研究了医学。在此期间,他研究了死后续存现象,并对各种


医疗团体作演讲。


由于死后续存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穆迪博士并不知道其他


医生也在研究此项研究,


他在拿 到


《生命之后的生命》


的出版前校样时才认识了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


(eth Kubler-Ross)


,她不仅作了与他同


样的研究,而且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序语




保罗·米斯拉吉





去年夏末,我的朋友,电影工作者埃坚·贝里耶知道我对一些 超自然的、或者说


是特异的现象产生了兴趣,


当他从纽约旅行回 来的时候,


给我带回了一本奇特的


书——《起死回生后的追忆》


,作者是雷蒙德·穆迪。这部作品在美国引起了热


烈的讨论,通 过刊登在美国《周日新闻》上的一篇有关这方面很长的文章,我已


经觉察出这次讨论所引 起的震动。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人死了以后还有生命存在吗?”


,文章的开头是对伊丽莎


白·


库伯莱尔一罗斯博 士关于濒死者心里活动的卓越研究工作,


进行了评论和说


明。< /p>


出乎意料的是,


这些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些事实;

< br>用新的技术手段使临床死过


已相当长时间(直至


12


个小时)的患者——他们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大


脑功能消失— —重新恢复了生命,


并且他们往往能够讲述在另一个世界的短暂旅


行中,


他们可能经受到奇特遭遇。


更有甚者,


他们还显露出能够原原本本地讲出


他们在意识丧失、


生 命迹象消失之后,


在他们的病房里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能准


确地说出参加急救的医护人员的数目,


一字不漏地说出他们之间的谈 话,


描述出


急救小组所采用的方法;


这 些方法他们以前完全没有见到过。


他们的准确程度说


明这不可能 是梦境,


也不是什么幻象。


这说明在人的机体没有生命活动之后 ,



人的身上还有某种意识形式东西的存在;

< br>这种存在可能构成了


(用库伯莱尔一罗


斯的话说)死亡后 生命的第一个根据。








不言而 喻,


一位权威医生作出了如此的宣布,


自然在心理学家、


甚至在神经学家


中间肯定要引起愤怒和抗议。


神学家们认为灵魂不死


(假定存在灵魂的话)


也应


该是宗教上的事情。


然而它却引起了美国医务界的普遍关注,


医务界密切注视着


可能出现的新发现。








这是雷蒙德·穆迪的一部研究著作,其中包括


50


篇从大量讲述材料中精选出的


见证材料;


这些见证材料有的来源于经历过短暂死亡又复生的人,


有的则是来源


于一些接近死亡的人。


材料中所讲述的都是一些极其类似的印象。< /p>


莫迪博士比他


的同行们更加慎重,


他不承 认在人死后还可能会有生命存在的实证


(从该词科学


的意义上讲 )


。然而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认为也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他

努力为叙述的这些现象去寻求科学解释,


但并未成功。


例如 麻醉药品的作用或者


患者的宗教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心理条件的影响,

< br>其中没有任何一种解释最终能


够经得住深入验证的。


于是 ,


人的机体死后还存在某种意识形式的假设不可能被


彻底的排除 ,


这种假设从客观角度看应该只是一种可能性,


这就是我们目前 认识


所达到的程度。我们等待着人类认识新的发展。








雷蒙德·


穆迪是一位哲学和医学博士 ,


他很注意如何把自己介绍给读者;


在本书

的引言中更表现出本书作者的富有逻




辑性的见解和严肃公正的态度。





《生命之后的生命》前言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我荣幸地阅读了穆迪博士的


《生命之 后的生命》


的校样。


这位年轻的学者能够将

他的研究发现写成此书,


使广大读者得以了解这一新的研究,


他的这种勇气令我


敬佩。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由于我一直从事 晚期病人的治疗工作,


我越来越关注死亡现


象本身。

< p>
我们已经对濒死过程有了许多了解,


但我们仍然对有关死亡时间和当病


人被宣布临床死亡时的经历存在着许多的疑问。





穆迪博士书中的研究将会使许多人 受到启迪,


并印证了两千年来人类世代相传的


信仰──这就是死 后生命。


虽然他并未宣称他已研究了死亡本身,


但他的研究清< /p>


楚地表明,


濒死经验者被宣布临床死亡后继续存在对他周围环境的 感知。


这与我


自己的研究发现极为相似。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


死而复活的病人的陈述与我们所想象的正好相反,


并且经常


使一些博学的、知名的和有成就的医生惊讶不已。



所有这些病人都有飘浮出他们的身体、


同时有一种极其宁静并与宇宙融为一体的


感觉经历。


大多数人感觉到有另一个人帮助他们转入另一种存在状态。< /p>


他们大多


受到自己所爱的在他们之前去世的人、或是他们宗教信仰 中的宗教人物的迎接。


当我准备将我的研究写成文字时,


我读到 了穆迪博士的这本书,


这使我受益非浅。





穆迪博士将不得不准备面对许多的 批评。


它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任何敢于在被

< br>视作禁区的领域中进行研究的人总会激怒一些教士。


某个教派的一些宗教人士已< /p>


经对象这样的研究进行指责。有一位教士将它说成“兜售廉价的恩典”

。另一些


宗教人士只是觉得死后生命的问题仍应作为一个盲目的信仰,


无需任何人对其置


疑。


第二类对穆迪博士的书作出反 应的人是科学家和医生。


他们会认为这种研究


是“不科学的”< /p>






我认为,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生巨变的时代。


我们必须有勇气开拓新的


研究领域,


必须承认我们现有 的科学工具对这些新的研究已经不适用了。


我想这


本书将会给思 想开放的读者以启迪,


并使他们获得希望和勇气去探索新的研究领


域。


他们将知道穆迪博士的发现是真实的,


因为他是一个真正 的、


诚实的研究者。


这也得到了我自己的研究和其他极其严肃的 科学家、


学者和一些教士的证实。



们 勇于进入这一新领域,


他们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对那些需要了解而不是相信的

< p>
人们有所帮助。




< /p>


我愿将此书推荐给任何一个思想开放的人,


并对穆迪博士发表此书 的勇气表示祝


贺。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生命之后的生命》自序



作者:雷蒙德·穆迪





由于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


自然它会 反映出作者的背景、


观点和个人偏见,


所以,

< br>尽管我已试图尽可能的客观和正直,


然而有关我个人的一些情况也许会在你判断< /p>


书中一些非同一般的陈述时有所帮助。






首先,


我 从未有过濒死经验,


所以我并非是在将我自己的经历的第一手材料呈现

< br>给读者。同时,在此基础上,我无法绝对客观地陈述这些材料,因为我个人的情


感 已融入这一研究工作。


在我调查如此众多的有关奇妙的濒死经验的案例时,



几乎觉得我自己在经历这些奇妙的经验。


我只能希 望这一态度并未削弱我的研究


的理性和公允。






其次,


我并不十分广泛了解各种有关超常和神秘现象的材料。


我这么说 并不是想


贬低它们,


我相信对此更广泛的了解会增进我对自己的 研究对象的了解。


事实上,


我现在正试图更加仔细地研究这些材 料,


以便了解其他人对我的发现的研究有何


进展。






第三、



有关我的宗教信仰需要作些说 明。


我的家庭属于长老会教派,


但我的父


母从不将他们的宗教信仰或观念强加给孩子们。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

< br>他们总是试


图鼓励我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且为我提供 各种机会。


所以,


我长大后所信仰


的“ 宗教”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对精神的和宗教的信条、教义和问题的


关注。


我相信人类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告诉我们许多真理,


我也相信我们之中没 有


人能对宗教论述的深奥而基本的真理作出全部回答。


就教派组 织而言,


我属于卫


理会教派。






第四、



我的教育和职业背景有些繁杂 。我在弗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哲学,



1969

< p>
年获哲学博士。


我在哲学领域中特别感兴趣的是道德、

逻辑和语言哲学。


在北卡洛莱纳东部的一所大学教授三年哲学之后,


我决定去医学院,


我想成为精


神分析学家,

< p>
并在一所医学院里教授医学哲学。


所有这些职业和经历都有助于我


进行这项研究。






我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有助于人们对一个一时之间广为人知而 又十分神秘的现


象产生兴趣,


同时有助于产生一种对此表示进一 步接受的公众态度。


因为我坚信


这一现象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不仅对于许多学术和实践领域──尤其是心理


学、精神分析学、医学、哲学、神学和宗教 界──而且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也是如此。






让我在 一开始就说,


基于我在后面将要解释的理由,


我并不试图证明存 在死后生


命。


我也不认为现在有提供这样的证据的可能性。


部分由于这个原因,


我在书中


避免使用真实 姓名,


并且略去了陈述中的某些具体细节,


但并不更改内容。< /p>


这是


必要的,


不仅为了保护有关个人的隐 私,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


首先是为了征得有

关个人将其经历出版的同意。






有许多人将会发现,


本书中有许多陈 述是难以置信的,


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将书


随手扔掉。


我没有任何理由责备他们;


几年前我也会这样做。


我并不要求任何人


仅仅因为我个人的权威而接受并相信这本书的内容。的确,作为一个 逻辑学家,


我尤其不愿要求别人这么做。


我所要求的只是持怀疑 态度的人自己通过思考作出


判断。


我多次反复提出这一要求。< /p>


在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的人中,


有许多人最初也

持怀疑态度。






另一方面,


一定会有许多人读完此书 后会感到极其欣慰,


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并


非是唯一有此经历的 人。


象大多数濒死经验者一样,


他们只对少数几个信得过的


人讲过,而向其他人隐瞒他们的经历。我只能对他们这么说:我的希望是,这本


书也许能给你更自由讲话的勇气,


因此,


有关人类灵 魂的问题的一个极其令人感


兴趣的方面会得到更清晰的阐明。






第一章:死亡现象





死亡是怎么回事?





自从人类诞生,

< br>人类就不断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


我曾有 机会在


众多的听众之前提出这个问题。这些听众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学生、宗< /p>


教人士、


电视观众、


市民俱乐部和医学界 的名人。


这一话题激起了社会各界人士


的极大兴趣。

< p>




尽管人们对此感兴 趣,然而,我们还是很难谈论死亡。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


根本的心理学和文化的原因 :


死亡被认为是禁忌。


我们感到,


也许 只是潜意识地,


以任何方式接触死亡,


甚至是非直接的,


都会使我们面对我们自身的死亡,


使我


们与自 己的死亡靠得更近,


使它显得更真切更容易想象。


比如,


大多数医学院的


学生,


包括我自己,


在进入医学院,


第一次参观解剖实验室时,


与死 亡遥遥相对,


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


拿我自己来说,


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现在看来很显然。


回忆当时的情景使我想起这种反 应完全不是对我在那里看到的人体标本的那个


死者的关心,


虽然 这种想法也出现过。


我在桌上看到的是我自己必然死亡的一个


象 征。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只是在潜意识中,在我头脑里有过这种想法:


“这也

< p>
会发生在我身上。







同样,


谈 论死亡可以看作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另一种间接的接触死亡的方式。


无疑

< br>许多人觉得谈论死亡实际上是在头脑里想象死,


以此使它离我们更近,

< p>
使人不得


不面对自己最终毁灭的必然性。


因此,< /p>


为了避免我们遭受心理创伤,


我们就设法


尽可能地躲避这个话题。





第二个难以讨论死亡的原因更复杂,它是由语言本身的特性造成的。总的说来,


人类语言的词汇与我们由自己的生理感觉经历过的事物相对应。


但死亡,


它在我


们大多数人的意识经验之外,因为我们中大多数人从未经历过死 亡。





如 果我们要谈论死亡,


那么,


我们必须抛开社会禁忌和由我们自身 的无知造成的


根深蒂固的语言困境。


我们常常最多只能用委婉的 比喻来谈论它。


我们将死亡或


濒死比作我们经验中较为愉快的事 物和我们所熟悉的事物。





也许这类比喻中最普遍的是将死亡比作睡眠。濒死,我们告诉自己,就象入睡。


这种说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和语言中随处可见,


在各个时代、


各种文化的记载


中也是如此。甚至在古希腊人时代,它也极为常见。比如在《伊 里亚德》中,荷


马把睡眠称作“死亡的姐妹”


,柏拉图在他的对 话录《申辩篇》中,借他的老师、


刚被雅典陪审团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之口,说出了以下 的话:





‘现在,如果死亡只是一种无梦的睡眠,


’它就一定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


果让任何人将沉睡无梦的夜晚挑出来,


然后将它与他一生中所有其他的日 日夜夜


相比,


在经过考虑之后说出,


他 的一生中有多少日日夜夜比这一夜更美好、


更愉


快,

< p>
我想……


[


任何人


]


会发现比起那一夜来,


这些日日夜夜寥寥可数。

如果死亡


也是如此,


那么我想把它叫做收获,


因为如果你这么来看待整个时间,


你可以将


它看成不 过是一夜的时间。





这种相同的比喻在我们现代语言中也可以找到。比如“让它安眠”这个词。如果


你将你的狗送给兽医,


告诉他让它安眠,


一般在这里的意思和 你把你妻子或丈夫


送到麻醉师那里说同样的话的意思截然不同。


有些人更喜欢另一个不同的但有关


联的比喻。他们说,临死就象遗忘。当一个人死了,他 就忘了他所有的悲哀;所


有的痛苦和烦恼的记忆都被抹去了。






虽然这 些比喻古老而又随处可见,但“睡眠”和“遗忘”的比喻一点都不能使我


们得到安慰。< /p>


每一种比喻都是同一论断的不同表述。


尽管它们以更婉转的方式告


诉我们,但事实上都告诉我们死亡就是意识经验的永远的终结。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死亡真是一点都没有令人感兴趣的睡眠和遗忘的性质。


睡眠是一种生 活中积


极的、


人们所需要的经历,


因为 睡眠之后人们将醒来。


一夜安恬的睡眠使人们在


白天更愉快、< /p>


更精力充沛。


如果睡眠之后不再醒来,


睡 眠就不可能再有什么益处。


同样,


意识的终结不仅意味着所有的 痛苦记忆的终结,


而且意味着所有愉快记忆


的结束。

< p>
所以,


分析的结论是这两种比喻都不能在我们面对死亡时给我们任何真


正的安慰或希望。






然而,还有一种观点,它并不认为 死亡是意识的终结。根据这种观点,也许更具


古老传统,


人类的 某些方面在躯体失去功能、


最终毁灭之后幸存下来。


这种不灭< /p>


的部分有许多称谓,如精灵、灵魂、思想、心灵、精神、自我、存在和意识。不

< p>
管它叫什么名称,


这种人在死后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观念是最为古老的人 类信


仰之一。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现了十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坟墓。考古学家发现,


尼安德特人将死者埋在花棺中,


这表明他们也许将死亡视作一种庆祝 的情形──


死者从这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移。


事实上,


全世界早期坟墓遗址都表明,



人具有死后 续存的信仰。






简而言之,


对于死亡性质的问题我们 面前有两个相反的回答。


这两种观念自古代


就已出现,


但时至今日这两种观念依旧广泛地为人接受。


有人说死是意识的终结;< /p>


也有人同样相信死亡是灵魂或心灵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在下面 我不希望以任


何方式否认任何一种回答。我只希望对我个人进行的研究作一个报告。





在过去几年 中,我遇到了众多的经历过我所谓的“濒死经验”的人。最初是由于


巧合。在

< p>
1965


年,那时我在佛吉尼亚大学学习哲学,我遇到了一个医学院的精< /p>


神分析学教授。起初,我为他的热情、善良和幽默所打动。后来我听说了他的独

< p>
特经历时,我大吃一惊。那就是他曾经死过──而且不止一回,他死过两回,前

后相隔十分钟──他讲述了当他


“死了时




所发生的极为奇妙的经历。


他曾对

< br>一些感兴趣的学生讲过他的故事,


我就是那时听到的。


这 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


印象,但由于我对有关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无从对这种经历作出判 断。





几 年之后,


在我获得哲学博士之后,


我在北卡罗莱纳东部的一所大 学教书。


在一


堂课上,我让我的学生阅读柏拉图的《斐多篇》< /p>


,其中论述了永生问题。在我的


讲课中,


我强调了柏拉图阐述的其他信条,


但并未着重于死后生命的讨论。


一天,


有一个学生下课之后留下来,


他问我是否我们可以讨论 一下永生的问题。


他对此


很感兴趣,


因 为他的祖母在一次手术中


“死过”



并 经历了一次非常奇妙的经验。


我要他讲给我听。


使我吃惊的是,


他所说的几乎和几年前那位精神分析学教授描


述的经历完全一样 。





这时 ,


我对这样的案例的寻找开始变得更为主动。


我开始在我的哲学 课上提及有


关人生理死亡后续存的书籍。


但我小心地不提及这两 例死亡经验。


事实上,


我采


取了一种等 待观望的态度。


如果这样的经历极为普遍,


我想要是我在哲学课 讨论


中提起这两个死后复活的话题,


对这一问题表示出兴趣、< /p>


并且等待的话,


我大概


会听到更多的这样 的经历。


使我惊讶的是,


我发现每个大约三十个人的班级中至< /p>


少有一个学生课后会来找我,告诉我他所知道的濒死经验。





自从我对此发生兴趣,

< p>
使我惊讶的是,


这些经历极为相似,


尽管这些人的 宗教信


仰、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截然不同。到我


1972


年去医学院时为止,我已经收


集到了数量可观的有关这种经历的材料 ,


并且我开始向我医学界的熟人透露我正


在从事非正式的研究。 最后,我的一个朋友说动我向一个医学协会做一次报告,


随后是公开的讲座。

< p>
我又一次发现,


每回作完报告就会有人来告诉我他自己的濒


死经验。





随着我对此感兴趣更广为人知,


医生们开始把我介绍给那些死而复生的人,< /p>


他们


告诉我自己非同寻常的经历。


还有一 些人在读了有关我从事的研究的报道之后写


信给我,向我描述他们的濒死经验。现在,我 知道大约


150


例这样的案例。我研


究 过的濒死经验分为三种明确的类型:





被医生认为、断定或宣布为临床死亡之后又复活的人的经历。



因发生事故、或严重受伤或疾病而极其临近生理死亡的人的经历。



现已去世、


但在死前曾向如今依然活着的人讲述过,


再由这些在世者向我描述的


濒死经验。





当然我已从


150


个案例中的大量材料中作出选择。有些选择是有目的的。比如,


虽然我发现第三类报告与前两类的报告相吻合,


但我还是出于两个原因将其中大


部分舍去了。


首先是因为这样可以将众多案例减少到有助于进行 研究的数量,



次是这能使我尽可能地仔细研究第一手的报告。


因此,


我对大约五十个濒死经验


者进行 了详细的访问。其中,第一类案例(确实发生过临床死亡)当然比第二类


案例(死亡只是 一掠而过)更具有戏剧性。事实上,无论什么时候我给公众做有


关这一现象的报告,


“死亡”的经历总是使人产生极大兴趣。出版物上有关这一


现象的报 道有时指出它们是我研究的案例的唯一类型。





然而,在选择此书所用的案例时,我试图避免仅根据是否发生 过“死亡”事件来


选择案例。


因为,


第 二类的案例并不是与第一类案例有所不同,


而是第一类的延


续, 这在下面你将会读到。并且,虽然濒死经验本身极为相似,但濒死现象发生


的环境和描述 它们的人极为不同,


因此,


我试图举出一个适当反映出这种不同 的


例子。


当心中有了这些标准,


让我们 开始了解就我所发现的濒死经验过程中可能


发生的事。







第二章



濒死经验



作者:雷蒙德·穆迪尽







尽管濒 死经验发生的环境和经历濒死经验的人极为不同,


但对这些经历的描述本


身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事实上,


在我所收集到的材 料中相似之处是如此之多,


以致任何人都能轻易发现十五条左右的重复发生的共同之处。


在这些相似之处的


基础上,我想介绍一个简明的、理论上的“理 想”或“完整”的经历,它包括按


典型顺序发生的所有的共同要素。




一个人正濒临死亡,当他达 到生理衰竭的极限时,他听到医生正在宣布他死亡。


他开始听到一种巨大的刺耳的噪音、


铃声或嗡嗡声,


同时感到自己正在迅速地通

过一条长长的隧道。


过后,


他突然发现自己处在身体之外,


但仍在相同的现实环


境中。


他从远处看 着自己的身体,


仿佛自己是一个旁观者。


他在这个奇特的角度< /p>


看着医生正在对他进行抢救。他处于动荡不定的情绪中。






过了一 会儿,


他镇定下来,


逐渐习惯了自己奇特的处境。


他开始注意到他仍然有


一个“身体”


,但性质完全不 同,并且,与他已离开的身体相比,有一种极为不


同的力量。


很 快其他事情开始发生,


有人来迎接和帮助他。


他看见已死去的亲 友


的灵魂,


和一个他以前从未见过的爱和温暖的灵魂──一种光 的存在──出现在


他的面前。


这个存在不通过语言地向他提问,


让他评价自己的一生,


并在他面前


展现 他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全景的、瞬间的回放,以帮助他回忆。






过后他发现自己正在接近某种障碍 或界限,


显然代表着今世生命和死后生命之间


的分界,但他发现 他必须回到今生,他的死期还未来临。他试图抗拒,由于他正


被死后生命的经历所占据,


他并不想回去。


他被强烈的欢乐、


爱与 和平的感觉所


征服。尽管如此,他还是与他的身体合而为一,又重新活过来。

< p>




事后,

< p>
他试图将他的经历告诉他人,


但他很难做到。


首先 他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


描述这种非人间的经历。他发觉别人在嘲笑他,于是他沉默了。然 而,这段经历


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尤其影响了他对死亡及其与生命的关系的看法。< /p>






以上描述并非是某个个人的经历的陈述,


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它是一个


“模式”



一 个许许多多经历中的共同要素的合成。


我在这里介绍它只是为了给出一个濒死

< p>
经验者可能会经历的基本的、


总的概念。


由于这是 一个抽象的、


而不是具体的陈


述,在本章中,我将详细讨论每一 个共同要素,并给出许多例子。





但在此之前,


为了将我对濒死经验的探讨纳入一个适当的框架,


必须说明一些事


实。





1


:尽管 不同的陈述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其中并没有两个案例绝对一样(虽


然有几个案例几乎 相同)






2


:我还未发现有人描述过以上“模式”的每一个共同要素。很 多人描述了其中


大部分(十五个组成要素中有八个或更多)


,一 些人描述了十二个要素之多。




< /p>


3


:以上的合成经历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在每个案例中都出现。然 而,有一些组


成要素相当具有普遍性。





4


:在我 的抽象的模式中,没有一个组成要素仅在一个案例中出现。每个组成要


素都在不同的陈述 中出现。





5


:以下描述的一些濒死经验者的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可能会与我给出的“理


论化的模式”有所不同。例如,有不同的人说他们看见“光的存在”是在他们离


开身体的同时或之前,并非象在“模式”中所描述的在此之后。然而,模式中的


不同阶段的次序具有典型性,很少会有与之发生重大差异的情况发生。





6


:一个 濒死者对于假设的完整的濒死经验能经历到何种程度似乎取决于濒死者


是否真正经历了临 床死亡,


如果经历了临床死亡,


那就取决于他处于这种状态的< /p>


时间的长短。总之,


“死过”的人的经历比那些仅仅接近死亡的人 的经历要更丰


富、更完整。


“死去”的时间长的人的经历比“死 去”的时间短的人更长。





7


:我曾与一些被宣布死亡之后又复活的人交谈过。他们说未曾经历过 濒死经验


的任何要素。事实上,他们对自己的“死亡”什么也不记得。极为有趣的是,我


遇到过几个人,


在其间相隔数年的不同场合实际发生过临床死亡 ,


他们其中一次


并没有任何濒死经验,而另一次却有较完整的濒 死经验。





8


:必须强调,这是我对报告、叙述或陈述的记录,这是在访问时别人口头告诉


我的。因此,当我谈到抽象的、


“完整的”濒死经验的某一要素并未在 某一陈述


中出现时,


并不一定就是说这个人并未经历这一阶段。


我只是说,


这个人没有告


诉我它发生过 ,


或者它并未在他对自己经历的陈述中出现。


那么,

< p>
在这一框架之


内,让我们来看一下濒死经验的一些共同阶段和濒死经验中所 发生的一些事情。






《生命之后的生命》


:第三章



类似现象



作者:雷蒙德·穆迪





濒死经验各个阶段所发生的事至少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


但我在这些年中所遇到


的为数众多的与之类似的现象使我更加震惊。


这些类似现象常常出现在属于许多


极为不同的文明、文化和时代 的书籍中。





《生命之后的生命》第四章问题





现在,


读者一定会有许多疑问和不同 的见解。


在这几年中我公开或私下地谈论过


这一题目,人们总是 向我提出许多问题。总的说来,在大多数场合,提出的问题


大致相同,

< br>因此我列出这些最频繁被问及的问题,


在这一章和下一章中我将作答。

< p>



这些是不是都是你编造出来的?



< /p>


不,我非常愿意从事心理学和医学哲学教学工作,编造这种骗局对我毫无益处。

< p>


并且,


我的经验是,


任 何一个人要是勤于向他的熟人和亲友询问有关这种经历的


情况,他一定会很快解开心中的 疑团。




但你是否不太现实?这种经验到底有多大的普遍性呢?




我首先承认,


由于我所收集的案例具 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我无法对这种现象给


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发生率或普遍程度。


但我十分愿意指出,


这种现象的发生率


要比任何未对它们进行研究的人所估计的要高的多。


我曾多次就这一 题目做过公


开讲座,


这些听众数量不等,


但每次讲座之后都会有人来告诉我他自己的濒死经


历。有时甚至当众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然,有人肯定会说,有这种经历的人当然


更有可能参加这种题目的讲座。


但在我遇到的许多情况中,


有这种经历的人并没


有因 为这个题目而来参加讲座。


比如,


我最近给一个三十个人的团体 做这样的讲


座。


其中两个人有濒死经验,


他们在场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个团体的成员。


在此之


前他们并不 知道我要讲什么题目。




如果濒死经 验象你所说的那样普遍,那它为什么没有更广为人知呢?



< /p>


原因有几个,


我想首先是我们的时代总的来说反对死后续存的可能 性。


我们生活


在一个科学技术在了解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巨大发 展的时代。


谈论死后生命在许


多人看来也许觉得有些象“返祖现 象”


,他们可能觉得这种话题更象是属于“迷


信”的过去而不是 “科学”的今天。因此,有这种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濒死经验


的人就会受到嘲笑。他们认 识到这一点之后通常不愿非常公开地谈论他们的





经历。我相信,有这样经历的人由于害怕被说成“疯子”或“ 太富于想象力”而


只是把这种经历讲给一两个亲友听。






而且,


大众对濒死经验这一话题的生疏似乎部分地源于一种有关注意力的心理现


象。


我们每天听到的和看到的许多东西并未留在我们的意识中。


如果我们的注意


力以某种戏剧性的方式注意到了某事,


我们一般便从此一直注意它。


许多人有过


这样的经历:


在他明白了一个生词的意思之后的几天里,


他会在别的许多地方看


到它。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并非这个单词刚被使用,然后变得随处可见,而是


这个单词一直在他以前读的书中出现,


但因为不知道它的意思,


他总是无意识地


将它跳过去。






同样,


在我最近的一次讲座结束后我让听众进行讨论。


一位医生问了第 一个问题:


“我从医已经有很长时间,


如果这种经历象你所说的 那样普遍的话,


我怎么会没


有听说过呢?”我想听众中大概有人 听说过濒死经验,我立即反问听众道:


“是


不是还有谁听说过此 类的经历?”


这时那位医生的妻子举起了手,


讲述了他们的


一个好友曾经有过这种经历。






再举一个例子,

< br>我认识的一位外科医生得知有这种经历存在是读了一张旧报纸上


有关我的讲座的一 篇文章才知道的。


第二天,


一位病人主动告诉他自己的濒死经< /p>


验。


这位医生确信这位病人不可能在以前听说过或读到过我的研究 。


事实上,



位病人说出自己的经历只 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经历感到迷惑不解和震惊,


只是想问


一下医生 的见解。在上面两个例子中,这两个医生在此之前就听说过濒死经验,


但认为这只是个人 的奇遇,而并没有重视它们。






最后,还有一个与医生有关的因素能说明为什么这么多医生并 不了解濒死经验,


尽管人们有理由认为医生应该比其他人对更了解。

在他们学医的过程中,


他们听


到反复的强调:


作为一个未来的医生,


他们必须谨慎对待病人对自己感觉的描述,

< p>
他们必须密切注视病情的客观“迹象”


,而对主观的病情描述要有所保留。 这样


做很有道理,


因为医生能更好地处理客观的情况。


然而这种态度也导致了濒死经


验不为人所知,因为几乎没有医生会去问被 救活的病人的感受。由于这种态度,


我想医生们──在理论上他们更有可能发现濒死经验 ──实际上听说濒死经验


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人大。




你是否发现这一现象在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从男性和女性对濒死经验的陈述的内容和类型来看,


并不存在任何不同。


我发现


男性和女性都对濒死 经验的要素作了相同的描述,


并不存在男性对某一内容的描


述强 于或弱于女性。






但男性和女性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同。


总的说来,


有濒死经验的男性要比女性更为


缄默。


比女性多的多的男性只是简单向我介绍了濒死经验,


当我写信或打电话与


他们联系希望进行更详细的采访时,


他们不再答复我。


有比女性更多的男性说过


这样的话:


“我试图忘了它 ,不想起它。


”常常暗示他们怕被人嘲笑,或表示有关


这种经历 的情感太强烈了,以至无法回忆。






虽然我不能对此作出解释,


但我并不 是唯一注意到这点的人。


著名的心灵研究专


家罗素·摩尔斯(< /p>


Russell Moores


)曾告诉我,他和其他人也发现了 这一事实。


向他描述心灵经验的女性的人数大约是男性人数的三倍。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是,


在怀孕期发生这种经历的比率要比人们所想象的要高。

< p>


还是无法对此作出解释。也许怀孕本身在某些方面处于一种危险的生理状 态中,


存在患上某些综合病症的潜在可能。


另外,


只有妇女怀孕以及妇女比男子更爱说


话的事实,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怀孕期间 发生濒死经验的比率比较高。




你怎么知道所有这些人不是在对你撒谎呢?




对于从来没有听过别人向他们讲述濒死经验的人来说,


很可能觉得这些人是在说


谎。然而,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位 置。我见到过成熟的、感情稳定的


成年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他们告诉我远至三十 年以前发生的事时因感


情激动而哭泣。


我从他们的声音中能发现 他们是诚实的,


他们的感情是无法用文


字记录来表达的。因此, 对于我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种陈述可能是捏造


的观念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可惜我 无法让更多的人也获得与我相同的亲身体会。






并且,


还 有别的方式可以有力地证明它们并非是捏造的。


最为明显的一点是,


此众多的陈述都极为相似。


如果是捏造的话,

< p>
就很难解释这种相似性。


在八年中,


许许多多的人 碰巧告诉我一个相同的谎言,


这难道可能吗?共同串通存在着理论


上的可能性。


当然可以想象:


一位来自北卡罗来纳东部的老太 太,


一位乔治亚的


兽医,


和许多其他人 在几年前聚集在一起密谋,


给我设计了一个精巧的骗局。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 p>
如果他们没有撒谎,


也许他们以更微妙的方式误述了他们的经历,


过了许多年之


后,他们是否有可能会将自己的经历编得更详尽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 /p>


一个人对某一经历或某一事件第一次作极


简单的陈述过一段时间之 后,会对其进行加工、修饰。每复述一次,他就会加入


一些细节,


直至最后连他自己都相信了。


因此最后因过多的加工而失去了真实性。





但我不相信这种心理机制会在我研究过的案例中发挥巨大作用。


首先,


我听到的


刚经历过濒死经验不久的人的陈述──有时他们甚至还未出院──与 那些在几


十年前有过这种经历的人的回忆相同。


而且,


在有些案例中,


我所采访的濒死经


验者在经历濒 死经验之后不久做了有关他们经历的记录。


在我采访时,


他们把 这


些笔记念给我听。


同样,


这些描述与 多年前经历过濒死经验的人的回忆也很相似。


并且,


我常常是濒 死经验者讲述他们经历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听众,


即使这些经历


是 在几年前发生的,


他们也不是十分情愿地向我描述。


尽管在这种 情况下,


濒死


经验者几乎没有机会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加工,


但这些陈述同样与濒死经验者在过


去一些年中多次复述自己的经历的 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 p>
最后,在很多案例中,出现了与加工相反的情形。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抑制”

是指一种努力通过意识控制不喜欢的记忆、


情感或想法,


或 使它们不进入意识之


中的大脑机制。


在许多采访中,

< p>
濒死经验者表示他们感到一种强烈的抑制。


比如,


一位妇女跟我谈到她“死”时极详尽的经历时说:


“我觉得还有什么别的,但我


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我试图不去想它,


因为我知 道如果我说出来,


别人不会相信


我的。






一个 在越南受伤的男子在外科手术期间突然心脏病发作,


他激动地说他难于诉说


自己的脱体经验。


“即使是现在,我想说出自己的脱体经验时我依然觉得有口 难


开……我觉得有好多我都不记得了。我一直在试图把它忘记。


”总之,在这种经


历的陈述过程中,人为加工并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是否所有这些人在他们的经历之前都信仰某一宗教 ?如果是的话,


他们的经历是


否会受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背景的 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


前面已经说过,


尽管对光的存在的描述是一致的,

< br>但对它


的称呼却不一样,


这显然与个人的宗教背景有关。


但在我的研究中,


我还未听到


过与众所 周知的天堂和地狱相似的濒死经验的描述。


事实上,


许多人强调 他们的


经历与他们所受的宗教教育截然不同。一位曾经“死过”的妇女说:


“我总是听


别人说,


当你死时,

你会看见天堂和地狱,


但我既没有看见天堂也没有看见地狱。






另 一位在严重受伤之后经历脱体经验的妇女说:


“奇怪的是,以前我所受的宗教

< p>
教育告诉我,


当一个人死了,


他就会来到美丽的装 饰着珍珠的大门前。


但那时我


却在自己的身体附近飘浮。怎么会 是这样!我迷惑极了。


”另外,在不少案例中,


一些人并无宗教 信仰或未受过任何宗教教育。


他们所描述的内容与具有强烈的宗


教信仰的人的描述并无不同。


在一些案例中,


有人曾经接受而后 又放弃宗教信仰,


在经历濒死经验之后重新获得了更具深度的宗教情感。


还有人说,


虽然他们读过


象《圣经》这样的宗教书籍, 但有些东西他们一直没有真正明白,直到他们经历


了濒死经验。




你研究的濒死经验是否与再生的可能性有某些关联?




我研究的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以任何方式表明存在再生。


但是,


请记住,


也没有

一个案例可以排除再生的可能性。


如果再生确实发生,


这也 许会在另一个世界进


行,


离开旧的身体然后进入新的身体。


因此,


用采访濒死经验者的方式来研究再


生 是不恰当的。






人们已在尝试使用其他方式来调查再生。比如,有人运用一种 “催眠倒退术”



受试者催眠后被暗示按时间顺序倒退回忆一生 的往事。


当他回忆到他所能记住的


最早的记忆时,他被暗示再往 前回忆。这时,许多人开始叙述他前世的经历。有


一些案例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有时可以认定,


这些受试者对有关事件、


人物和 地


点作了极为准确的描述,


在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做到这一 点的。


最为著名的


是勃莱狄·


玛菲的例 子,


但还有许多其他例子,


有些甚至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p>


记载更为详尽,


但并不广为人知。


想了解 这方面情况的读者可以研究医学博士伊


安·斯蒂文森(


Ian Stevenson


)的《说明再生的二十个事例》一书。值得一提

的还有《西藏度亡经》


,书中精确地描写了濒死的各个阶段,并且在更后的阶段


中确实发生了再生。



< br>你采访过的濒死经验者中是否有与自杀企图有关的濒死经验?如果有的话,


是否< /p>


有所不同?




我确实知道自杀企图导致“死亡”的一些案例。这些经历都具有不愉快的特征。






一位妇 女说:


“你如果离开时是一个痛苦的灵魂,在那里你也会是一个痛苦的灵


魂。


”简言之,他们说他们企图以自杀逃避的矛盾在死后依然存在,并且更为复


杂。


当他们处于脱体状态时,


他们对自 己的问题无能为力,


并且他们还看到了他


们的行为引起的不幸后 果。



一位因妻子的逝世而绝望自杀、


“死”后又被救活的男子说:




我并 没有去


[


我妻子


]

所在的地方。


我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方……。


我立即意识到自


己所犯的错误……。我想道:


“我真希望自己没这么干。





其他有这种不 愉快的经历的人说,他们有自己要在那里待很长一段时间的感觉。


这是对他们

< p>
“违反规则”


的惩罚,


他们试图提前逃脱他们生命 中要完成的某一目


的的“任务”







这种说 法与因其他原因而


“死”


的人的说法相符,

但后者说当他们处于这种状态


时,他们得到暗示,自杀是一种非常遗憾的行为,这会 导致严厉的惩罚。一个车


祸后经历濒死经验的男子说:




[


当我在那里时

]


我感到有两件事情是绝对禁止的,


一是自杀,

< p>
二是杀人……。



果我自杀,

就等于把上帝的礼物扔在上帝的脸上……。


杀死别人将是对上帝对那


个人的意图的破坏。




这种 看法与大多数古代有关反对自杀的神学和道德的观点相符。


这种观点能在圣


托马斯·阿奎纳(


St. Thomas Aquinas

< br>)


1


、康德(


Kant



2


和洛克(


Lock e



3


等思想家的著作中找到。


在康德看来,


一个自杀者的自杀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并被视为上帝的反叛者。


阿奎纳认为,


生命是上帝的 礼物,


并且只有上帝而不是


凡人有收回生命的权力。

< p>





但讨论这一点时,


我并不想对自杀作出道德的评判。


我 只是在复述那些有这种经


历的人告诉我的话。


我现在正准备写有 关濒死经验的第二本书,


其中会对这一问


题和其他问题进行更深 入的讨论。




你是否有其他文化背景的案例?



< /p>


没有,事实上,我说我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的许多理由之一就是我的研究对象

< p>
并不是随意抽取的。我极愿听到爱斯基摩人、夸丘特尔印第安人、纳瓦霍人、瓦

图西人等等的濒死经验。但由于地理和其他的限制,我难以做到。




历史上是否有濒死现象的例子?




就我所知,


没有这样的例子。


但由于我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现代的案例上,


我只是

没有合适的机会去研究这个问题。


因此,


如果我发现历史上 有此类记载,


我不会


惊讶。


另一方面,


我认为在过去几十年中濒死经验要比更早的时候更为普遍。


原< /p>


因很简单,


从过去一段时间开始,


才有了 先进的复活抢救技术。


现在许多被救活


的人中有许多在过去是无 法救活的。


给心脏注射肾上腺素、


心脏起搏机、


人工心


脏和人工肺都是医学进步的例子。




你是否调查过你的研究对象的医疗记录?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我都做了调查。


在我受邀请进行调查的案例中,


记录都证明

了濒死经验者的陈述。


在某些案例中,


由于时间关系或濒死 经验者已去世,


无法


得到医疗记录。


没 有记录证实的濒死经验者的报告与有记录的并无区别。


在许多


没 有医疗记录的案例中,


我获得了濒死经验者的朋友、


医生或亲属 的证词,


他们


证实濒死现象确实发生过。




我听说五分钟后再被救活是不可能的,

< br>但你说你的案例中有人


“死了”


二十分钟。


这怎么可能?




人们所听 说的医疗数据是中间值和平均值,


而非绝对值。


所谓的五分钟这 个数字


是一个平均值。


过了五分钟就无法救活,


这是一个医疗准则,


这是因为大多数情


况下,


过了五分钟之后,


大脑会因为缺氧而受到破坏。


但由于这只是一个平均值,


实际情况会多于或少于五分钟。


事实 上我遇见过二十分钟后被救活、


大脑并无损


伤的例子。




这些人中是否有人真死了?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难以解答的问题,


部分原因是由于涉及到


“死亡”


这个词的


语义问题。由最近关于器官移 植的激烈争论可以看出,


“死亡”的定义至今没有


解决,


甚至在医学领域的专家之间也存在着分歧。


死亡的标准不仅医生与一般 人


的观点不一样,


而且医生之间的看法也不同。


所以,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取决于


对死亡的定义。对下 面三种死亡的定义做一下分析是必要的。




1.


作为临床可观察到的生命信号的消失的“死亡”







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


一段时 间内停止呼吸,


他的血压降至不可读的程度,


他的瞳孔放大,< /p>


体温开始下降等,


有人就会认为这个人死了。

这是死亡的临床定


义。


几个世纪以来,

医生和一般人都采用这个定义。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被宣布为


死亡都是基于这个标准。



毫无疑问,


我所研究的案例中许多都运用了这个标准。


医生的证词和医疗记录都

证明了这种意义上的死亡确实发生过。




2.


作为脑电波消失的“死亡”






技术的进步带来灵敏度更高的测试生理过程的技术的发展。


脑电图记录仪可以放


大并记录详细的脑电势。最近,有人趋向于将脑电波的消失作为“真正的”死亡

< br>标准,脑电波呈现“水平”时,则断定为死亡。






显然,


在 我遇到的案例中都发生了极端的临床紧急情况,


没有用来测量脑电波的

< br>时间。


医生唯一要做的是如何将病人救活。


因此,


这些濒死经验者中没有一个人


能够被断定为“死”了。





然而,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即使被认为死了随后又被救活的 人中有很大比例的人


被观察到呈现


“水平”

的脑电波,


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这有三个原因。首先,抢救总是非常紧急的,最多持续三十分钟时间。架设一架


脑电图记 录仪是一种非常复杂并且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甚至一位有经验的技师

< br>也常常需要化一段时间才能调试出正确的脑电图。


在紧急情况下,


并由于随之而


来的忙乱,


造成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因此,


即使一个濒死经验者的脑电图呈


水平线,一个批评者也可以说,脑电图也许不准确。



其次,< /p>


即使脑电图记录仪架设好了,


我们也不能确定在任何给定的情况下 是否有


救活的可能。


有些人在出现水平的脑电图之后仍被救活。


服用过量的对中枢神经


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降低体温同样能 产生这种现象。






第三、


即使我能举出一个装置有脑电 图记录仪的案例来,


仍然存在一个问题。


们可以说,


濒死经验不一定就发生在脑电图呈水平的时候,


而完全有可能发生在


此之前或之后。


我因此认为,


脑电图记录仪在现阶段用来判断死亡与否并没有价


值。




3.


作为生理功能不可逆转地丧 失的“死亡”







其他人采用一种更为严格的定义,


他们认为,


不论一个人的生命信号临床上无法

< br>观察长达多长时间,


也不论他的脑电图呈水平状态有多少时间,

< br>只要他后来被救


活,就不能说他“死过”


。换言之,


“死亡”被定义为不可能复活的生理状态。显


然,

< br>根据这个定义,


我所收集的案例中没有一个是符合这一条件的,

< br>因为濒死经


验者都复活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死亡”的定义。我们必须记住,尽


管这部分是由于语义上的争议,


但这个问题很重要,

因为这三个定义包含了重要


的见解。实际上,我同意第三种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 是最为严格的定义。甚


至在心脏停止跳动一段时间后,


身体的组 织、


尤其是大脑一定以某种方式保持氧


气和营养供给。


人们没有必要认定,


这种情形有违生态学或生理学的原理。


为了


救活病人,


即使运用的抢救措施在临床上并未观 察到某种程度的残余生态活动的


信号,


但这种活动一定在体内的 细胞中进行着。


然而,


目前似乎还不可能确定到


底在何种情况下无法被救活。


对于个人也许互不相同,


很可能不是某一个固定的


点,


而是一个区间。

< br>事实上,


我采访的大多数人在几十年前不可能被救活。


将 来,


今天一些不能被救活的人可能凭借更新的技术可以被救活。






因此,


我们可以假定死亡是意识与身体的分离,


这时意识确实进入了另 一种存在


状态。


可以推论,


存在着某种 灵魂或意识在死亡时获得释放的机制。


但没有理由


认为,


这种机制与我们现在武断地认定无法救活的时间完全一致。


我们也不必 认


为,


这种机制每次运行都不会出差错,


我们更没有理由认为,


这种机制比其他生


理机制运行更完善。


也许这种机制有时甚至在生理危机发生之前起作用,


使一些


人瞥见了另一个世界。


这有助于说明,


有些 人甚至在生理受伤之前经历到将要死


去时会出现对一生的回顾、脱体经验等。

< p>


我最想说的一点是,


不管过去、


现在或未来对不可逆转的死亡的看法多么的不同,


我相信我采访过的人要比大多 数人更接近它。


基于这个理由,


我十分愿意倾听他


们所说的话。






然而,在最后的分析中,对简略的“死亡”的定义吹毛求疵是 毫无意义的。对濒


死经验提出反对的人的想法似乎基于更为基本的理由。


他们认为只要存在体内有


残余的生态活动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活动就有可能导致 并因此能说明濒死经验。






我在前面承认过,


在所有案例中身体 都会有一些残余的生态功能。


因此,


是否真

正发生了死亡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


残余的生态功能是否能够说明


濒死经验的发生?换言之:




除了死后续存的解释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这使我们的话题转到了下一章。








《生命之后的生命》



第五章



解释



当然还有对濒死现象的其他解释。


事实上,

纯粹从哲学角度来看,


人们可以作出


无限的假设来解释任何 经历、


观察或事实。


也就是说,


一个人 可以对任何他想解


释的事物作出无限的理论上的可能的解释。


濒 死经验也是如此,


有各种各样可能


的解释。





在我作讲座时,


一些听众常常反复提出一些理论上成立的解释,


因此我在这里介


绍一下这些较为通常的解释,


以及另一个没有人 提到过、


但我认为应该提到的解


释。我暂且把这些解释分为三类 :超自然的、自然的(科学的)


、和心理学的。






第六章:


《生命之后的生命》后记






在写这 本书时,


我就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意图和观点很容易被人误解。


我 尤其想对


具有科学头脑的读者说,


我所做的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 研究。


对于哲学家,


我想


坚持我并没有 认为自己已经“证明”存在死后生命。要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需


要进行此书无法包容的 详细的技术性探讨,因此我只想作出以下简略的说明:





在诸如逻辑、法律和科学这些专门研究领域中,


“结论”



“证据”和“证明”等

< br>词是专业术语,


比它们的一般用法有着更为复杂的含义。


在日常用语中,


这些词


的用法极不严密。


看一下大众杂志就能发现,


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给某些不可能


的说法作出“证明”






在逻辑学上,根据一个给定的前提,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绝 对不是随便的事。


它由规定、


惯例和法则给出严格而简明的定义 。


当一个人说他已得出了某个


“结


论” 时,他就是表明,任何人从同样的前提出发就一定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除非


他犯了逻辑错 误。





这 就是为什么我拒绝根据自己的研究作出任何


“结论”


和为什么我 不想证明古代


死后续存的信念的原因。


但我认为,


这些濒死经验的报告具有重大意义。


我想做


的是找出 解释这种现象的某种中间道路——一种既不因为它们不能构成科学的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8 03: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11625.html

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after+life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