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汉译英诗应是弥尔顿的《论失明》
1
沈弘、郭晖
谁最早将英语诗歌作品译成汉语?对于这个问题,
凡是对于中国翻译史有基本了解的人
都应该知道,钱钟书先生已经在
“
汉译
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
”
2
论证过这个
问题。钱先生得出的结论是: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第一首诗
“
既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密尔顿
的作品,而是美国诗
人朗费罗的《人生颂》
”
。
3
英国汉学家和驻华公使威妥玛(
T. F. Wade
< br>)
首先于
1864
年译为
“
有意无韵,似通非通
”
的汉语,再由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董恂加工润色
成七绝
“<
/p>
长友诗
”
九首,于
1872
年刊行在《蕉轩随录》上。由于英文是中国人最早广泛而认
< br>真学习的外语,所以这首诗
“
也就很可能是任何西洋诗歌
译成汉语的第一首
”
(钱钟书语)
。<
/p>
4
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
钱先生的这一论
断一直被视为是一个权威性的结论,
并且被众多的学
者所引用和
转述。
据传董恂曾将他翻译的
p>
“
长友诗
”
抄录在
一面团扇上,并且通过总理衙门和美国驻华公
使,
把这面团扇赠
送给了美国诗人朗费罗。
此事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一度传为美谈。
根据钱
钟书先生所提供的这个线索,中国学者张隆溪在
198
3
年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还
曾经专门到位于坎布里奇
的朗费罗故居去寻找过这面团扇,但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5
<
/p>
当然,
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钱先生的看法。
正如钱先生自己所指出的那样,
威妥玛的汉
译“词意格格不吐
”
,而董恂的译文尽管可读性略强一点,但遗憾的是,他并不通英文,只
能依据前者的译文复译,
其译文的忠实性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
他们
两个人的合作就像林纾与其
他人的合作一样,似乎都谈不上是真正的翻译。早在
1925
年
,
贺麟就在《严复的翻译》一文中就曾经认为严复在
1898<
/p>
年所译的赫胥黎《天演论》中所含
后者引用蒲伯的一段诗节是我国
最早的英诗汉译。
在他的眼中,
具有专业水平的英诗汉译的
p>
第一人似乎非严复莫属。
6
一
p>
2003
年日本关西大学重印了由西方传教士麦都思于
1853
年
8
月在香港出版
的一部中文
月刊《遐迩贯珍》
。
7
p>
在1854年的第9期上,赫然登载了一首汉译的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
的十四行诗《论失明》
。这首汉译诗以四字短句为单位,形式整齐,语言凝练,一气呵
成,
显示出了相当精湛的汉语功底。
而且在诗歌之前,
译者还简要回顾了英国诗人弥尔顿的生平
和创作,
以及他在英国文学中的崇高地位。
从译者的广博文学知识和娴熟的中文诗歌技巧来
p>
分析,简直难以令人置信这竟是出于西方来华传教士之手。
现将这首汉译英诗的全文转录于下:
世茫茫兮,我目已盲,靜言思之,尚未半生。
天賦兩目,如耗千金,今我藏之,其責難任。
嗟我目兮,於我無用,雖則無用,我心鄭重。
1
2
此文最
初发表于《国外文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年第
2
期,
44-53
页。
< br>钱钟书:
《七缀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3
张隆溪:
“序”
,载朱徽《中美诗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第
2
页。
p>
4
同上。
5
同上,第
2-3
页。
< br>
6
罗新璋:
《翻译论集》
。
1984
,<
/p>
157-8
。
7
该书的日语评介者是日本关西大学
的汉语教授沈国威先生,是他首先向沈弘提供了该月刊中有汉译英诗
这一信息。中国科学
院的韩琦先生则慷慨地向沈弘提供了《遐迩贯珍》月刊的完整复印件。特在此向他们
表示
由衷的感谢。
1
忠以計會,虔以事主,恐主歸時,縱刑無補。
嗟彼上帝,既閉我瞳,愚心自忖,其責我工。
忍耐之心,可生奧義,蒼蒼上帝,不教所賜。
不教所賜,豈較作事,惟與我軛,負之靡暨。
上帝惟皇,在彼蒼蒼,一呼其令,萬臣鏘鏘。
8
駛行水陸,莫敢遑適,彼侍立者,都為其役。
译者在翻译时一定经过斟酌,
p>
他本可以像明代从缅文翻译成汉语的译者一样选择五律或
者七律体,
而他最终选中我国最早的诗歌体
——
四
言诗体译出,
让人立即联想到了我国最早
的诗歌总集《诗经》<
/p>
,因为四言是《诗经》里面的主要形式(如:
“
< br>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
君子好逑。
”
)
。
而原诗恰好也是英
国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弥尔顿的一首著
名的十四行诗,
《论失明》
。因此,这首早期汉译英诗的历史意义可谓是极其深远。
钱先生地
下有知,也应为此感到欣慰。
虽然译者在该诗引言中将弥尔顿称作了
“米里頓”
,
但在同一期英文目录上的英文解释:
“
Notice of the poet Milt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sonnet on his blindness
< br>”
(
“有关诗人弥尔顿的
简介,
以及他十四行诗《论失明》的译文”
)已经确凿无疑地为这首汉译英诗验明了正身。
p>
为了跟这首诗的译文作一番直观的比较,特将弥尔顿十四行诗《论失明》的原文援引如下:<
/p>
John Milton, “On
His Blindness”
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
Ere half my days, 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
And that one talent which is
death to hide
Lodged with me useless,
though my Soul more bent
To serve
therewith my Maker, and present
My true
account, lest he returning chide
“Doth
God exact day
-
labour, light
denied?”
I fondly ask. But
Patience, to prevent
That murmur, soon
replies, God doth not need
Either man’s
work or his own gifts. Who best
Bear His mild yoke, they serve him
best. His state
Is kingly; thousands at
his bidding speed
And post over land
and ocean without rest;
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大体
说来,
译诗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与形式,
以汉诗格律对
西诗的十四行诗体,
并且没有拘泥于原作的表述形式。
首先,<
/p>
这份汉译并未保留原诗的分行数目,
甚至没有按原
诗句的前后顺序,
如把原作里第二句译为首句等。
其次
,
译者按照我国古诗习惯以增译和省
略的形式自由地对原诗作了
些适当的调整。
增译处如
“
嗟我目兮<
/p>
”
和
“
不教所赐
”
的叠句等,
“
天
赋两目,如耗千金
”
也是一种增译
,免去了注释,
“
虽则无用
”
一句也可被视为是向下面那句
的一种过渡。虽然原作里并没有与“嗟我目
兮”对应的词句,
但这里的增译更体现出译者对
原作的理解,<
/p>
也为了前后句的衔接更符合逻辑,
因为汉语是意合语,
不像原文通过形合的句
法揭示关联。
“世茫茫兮”
里的茫茫,让人联想白居易的“别时茫茫江侵月”
,以及《乐府诗
8
《遐尔贯珍》第
2
< br>卷,第
9
期,
1854
年
9
月
1
日,第
3
页。
2
集·杂歌谣辞·敕勤歌》里的“
天苍苍,野茫茫”
。
“茫茫”二字除了“心绪茫然”和“模糊<
/p>
不清”的意思之外,更有黑夜茫茫的含义,与原文首句中的“
li
ght
”恰成对比。而这种视觉
上的黑暗和随之而来的内心茫然
应该说是弥尔顿创作此诗的主要动机和意象。
其次,
整首译诗的韵式是隔行押韵,
未遵循原作的韵
式,
如四小句为一行,
第一行可看
作为
保义而舍韵,第七、八行更符合汉诗绝句一、二、四一韵的韵式。不过,将
chide<
/p>
(批
评、谴责)译成(纵)刑,稍嫌语气过重。
< br>“忍耐之心,可生奥义”与原句的表层意义(
But
Patience, to prevent / That murmur soon
replies
但是耐心很快地制止我那怨语)也不甚相符,
也
许译者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而试图挖掘该句的深层意义。
但无论如何,
< br>原作的修辞和蕴义
基本上还是表现出来了。
令人惊奇的是
,
这位译者甚至还注意试图保留原作中的时态,
如
“今
我藏之”等句。
“驶行水陆,莫敢遑适,彼侍立
者,都为其役。
”这末尾四句译得尤为准确传
神;就连“千金”
、
“万臣”等译法也是保留了汉诗惯用的虚数表达法,读来朗朗
上口。
四言诗的节奏通常比较短促,
适于表达欢快的主题,
可是在这首译作里读来非但没有这
种感觉
,
而且还感到一种无形的严肃与庄重。
这与译者遣字用词颇有讲
究是分不开的。
例如
在汉语里有些字音具有较好的延续性,如:
唇齿音
“
兮
”
、和鼻音
“
昂、翁
”
< br>等,起了一种停顿
延长的作用。不仅如此,这儿的
“
p>
兮
”
字不禁使人联想到《楚辞》中屈原的《
离骚》等经典作
品,悲怆之心也油然而生。当然,译文中字音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依照内容有相
应的变化,如
“
驶行
水陆,莫敢遑适
”
两句就比
“
嗟我目兮,于我无用
”
就要短促得多。译者对<
/p>
于不同字音的娴熟运用,使得全诗具有一种很好的节奏感。
p>
时隔四十四年之后,
严复在他所译赫胥黎
《
天演论》里曾以五言律诗体译了蒲柏的
《论
人》里的一个段落,
其译文与诗歌原文对照如下:
元宰有秘机,斯人特未悟;
世事岂偶然,彼苍审措注;
乍疑乐律乖,庸知各得所;
虽有偏沴灾,终则其利溥;
寄语傲慢徒,慎勿轻毁诅;
一理今分明,造化原无过。
All nature is but art, unknown to thee;
All chance, direction which thou canst
not see;
All discord, harmony not
understood;
All partial
evil, universal good;
And spite of
pride, in erring reason’s spite,
One truth is clear: whatever is, is
right.
9
这里严复也没有拘泥于原诗表述形
式,以两句汉诗译原诗的一行,韵式是两偶句一韵;
较为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
p>
可是译作的文字读来不仅佶屈聱牙,
还艰涩难懂。
< br>相比之下,
《遐迩贯珍》里的这首汉译英诗优点反而比较明显:不仅年代早得多,
而且可读性也更强、
对原作的忠实性也丝毫不亚于严复的翻译,完全能够符合严氏“信、
达、雅”的翻译宗旨。
该译者作为翻译外国诗歌的一位先驱,
没
有受到任何理论框架的束缚,
可以在较为宽松的环
境下顺应自然
。
从某种意义上说,
翻译理论并不能帮助译者解决多少实际的翻
译问题。
最根
本的条件还是译者驾驭双语的水平和对两种不同文
化的熟悉程度。
当然,
译诗者还必须具有
一种写诗的天分。
虽说理论指导实践,
但是理论必须来自实践
,
并且最终要受到后者的检验
与修正。
9
罗新璋编:
《翻译论集》
,
1984
,第
157
页。
3
这一首迄今所知最早的汉译英诗问世百多年之后,
弥尔顿的十四行诗
《论失明》
在我国
也陆续有了四种新诗体加注或后记的汉译,
即朱维之、
殷宝书、
屠岸和金发燊等人的译文
10
。
在译诗形式上,
这四种后人的译文中没有一个像上述匿名汉
译那样,
试图以整齐的格律诗句
去翻译,以求匹配原诗中抑扬格
五音步的格律诗体。只有屠译本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韵式,
朱译本是一韵通押,发挥了<
/p>
“
吴
”
音字较多的优势,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多以
“
一
、鱼
”
等音来
表现悲戚、
抑郁的心声,
因而与弥尔顿原诗中的
“
心安志静
”
这一主题不大相符。金译本基本
上是隔行一韵,
当词义与音韵两相冲突时,金采取了
“
保义
”
舍韵的策略,所以其译文
的韵式
尚欠工整。
二
在《遐
迩贯珍》的汉译诗里并没有对应的诗标题,只写了
“
西国诗人语
录一则
”
。这样做
也是情有可原,因为
原作本属无题诗,现在通常用的英文标题(
“On His Blindness”
p>
)为后来
的编辑托马斯
·
< br>纽顿(
Thomas Newton
)所加,而且与诗文
的内容不甚相符。尽管后四种译作
都加了标题,然而它们跟上述英文标题一样,并不十分
恰当,金译追随朱译为
“
失明抒怀
”<
/p>
,
殷译
“
哀失明
”
,屠译
“
我
的失明
”
。倘若仔细斟酌一番,这些题目的译法其实都不符合弥
尔顿
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与他惯有的风格,
因为此时的弥尔顿经历
了丧妻之痛和来自保皇派论敌的
恶毒攻击。
为了战胜自身的不幸
和敌人的攻击,
他必须坚强地面对自己失明的痛苦。
而他原
p>
本是个极有主见、对信仰坚定不移的人。
从剑桥大学毕业时,
因憎恶英国教会的腐败,
弥尔
顿宁可回乡闭门
读书也不肯与之同流合污。
他个性刚毅,
尽管失明给他的生活带
来了许多困
难和障碍,而这并不足以使这位信仰的斗士感到心灰意冷。
< br>
失明前他曾经有选择的余地。在《再为英国人民声辩》
(
1652
年,与这首十四行诗应写
于
同一年)
中他写道:医生曾警告过自己,如果继续繁忙的工作,
他的视力将蒙受不可弥补
的损失,而放下他手头的工作,至少他还有机会延迟失明的时间
。
11
当然不能排除他性格中
也有柔弱
的一面,但弥尔顿决不会在挫折面前示弱或腿软,他在同一篇文章中写道:
“
我的
决心不可动摇
”
。失
明当然是痛苦的,而最令弥尔顿痛苦的还不是肉体之残疾,那些抓住他
的失明加以嘲讽贬
斥的论敌才是真正令他痛苦不堪的,
因为他们攻击诗人的失明是上帝对他
为弑君辩护一事的惩罚。在该文中,他对论敌作了有力地回击:
“
我一直享受着圣恩和佑
护
……
我自始至终都依照上帝的意志行事
……
我不愿为苟同他人之浅
见而改变我关于正确
的观念
”
。
12
由此可以推见,弥尔顿的十四行诗《论失明》并不是一般对于个人
境遇的抒怀,
而是一种融情入理,以正视听的辩理诗。它与《再为英国人民声辩》遥相呼
应,进一步阐述
了他的失明并不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
诗人忠诚事主,
即便现在身体残疾,
不能像那
些千万个天使能来去自由地为上帝贯彻天
令,
但如此侍立一旁同
样是为主服务。
弥尔顿的上帝对其造物是无所求而无不拥有的,
诗人
对于当时一些传统的经文阐释并不能感到满意,他认为每个人自己有权利阅读和阐释
圣经,
他心目中的基督教会不仅是一个有尖顶的高大建筑实体,
更是一种无形的,
植根于信徒心中
的虔诚信念,他后来在《失乐
园》里所叙述的那个上帝的好天使与撒旦的坏天使相争,
并最
终
获得胜利的天国之战即是一个他试图独立阐发圣经真谛的一个力证。
13
其实,弥尔顿的《论失明》在某些方面与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颇为相似
,其叙述
10
有关这四种译文的文本,请分别
参看朱维之译:
《弥尔顿抒情诗选》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殷宝书译:
《弥尔顿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吴岩等译:<
/p>
《在大海边》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
3
;金发燊译:
《弥
尔顿十四行诗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
11
Hughes, ed. John Milton Complete Poems
and Major Prose. 1985, 826.
12
同上;
1985
,
339
。
< br>
13
关于这一方面的详细论述,可参见
Honeygosky,
Milton’s House of God
. 1993,
4
者都是有一腔热情想为“主”效
劳,但却未曾实现抱负的人。当然,李白的事君与弥尔顿的
奉主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
弥尔顿把上帝看作整个宇宙的君主
(kingly)
,而李白的
君主毕
竟只是世俗的唐王而已。在《行路难》中,李白开始也曾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
剑四顾心
茫然”
的困惑,
但他在后来<
/p>
“多岐路,
今安在”
< br>的自问自答中找到答案,
使心境恢复到
“长
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那种耐心等待的心
理状态。
弥尔顿自然缺乏李白的侠士风
度,但即便如此,他在《
论失明》中所发出的抱怨也并非弱者的哀怨,而应被理解为是对后
来的宁静心态而虚设的
铺垫。
因此诗歌结尾处所达到的境界恰如在前文
《体性论》
p>
中所阐述
的主题:
“心安志靜,斯乃謂之福
也”
。诗人在《再为英国人民声辩》一文中也得出了同样的
结论
:
“我觉得冥想是一个能令人获得宁静和愉悦的宝库”
。
14
屠译本虽说是新体诗形式保留最好的译
本,
但其诗句过分囿于原作顺序,
读来显得有些
僵化,
试看前三句:
“我这样考虑到:
我未及半生,
就已然
/
在黑暗
广大的世界里失去了光明,
/
同时那不运用就等于死亡的才能?
?”这样硬译的诗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译文中句子的
弹性;另外,将“
talent
”译作“才能”虽然也未尝不可,但译者在后记里未对该词的引喻
另作详尽的解释,未免显得有些草率。弥尔顿是位特别善于运用圣经典故和双关语的诗人
,
其他三位译者都另加有详细的注释,殷译采取音译法,译成“泰伦特”
,也未能表达原诗一
词双关的特点;
金译作
“天赋”
只指明出处,
让读者自去找那比喻,
p>
未必是上策;
朱译作
“本
< br>钱”并解释为“一千银子”
,这与“
talent
”的原义也稍有出入。相对来说,最早那位匿名译
者的“天賦兩目,如
耗千金,今我藏之,其責難任
”
反倒显得比较自然。
原诗第一行
“my
light”
中的
“light”
被匿名译者和金、殷等两位译者分别译成
“
盲
”
、
“
< br>视
力
”
和
“
失明
”
,
即特指丧失视力,
译法虽然没错,
但词义有点狭窄。
而朱、
屠二位译成
“
光明
”
,
似乎又欠精确。这个词的模糊含义
其实更加符合弥尔顿的用词特点,即一词多义和多解。
“light”
< br>在英文里既指光明、视力,也指神圣真理、圣灵或一种精神的感悟状态,如诗歌灵感
等多种含义。作为诗中的一个意象,它跟第二行
“dark
world”
中的
< br>“dark”
形成了一个鲜明的
对比,在视觉上具有一种
冲击力。而作为
“
诗歌灵感
”
解,确实也能够说得通,因为弥尔顿一
直有写一部宏大民族或宗教史诗的
理想,
但直到他失明时尚未付诸实施。
而后来的
《失乐园》
(
1667
)
p>
就是他试图为上帝进行辩护的一部生平杰作,
这可以说在他心目中为
上帝所做的最
重要服务了。无论怎么说,
“light”
这个词除了实指视力之外,还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上述
种种译法虽各
有千秋,仍不能够令人十分满意。
原诗第三行中的
“death”
也是这首诗中较难翻译的一个词
。只有那位匿名译者和朱维之
未将这个词译为
“
死亡
”
:前者把它译作
“
p>
如耗千金
”
,应该说是不甚准确;而后者译
作
“
完全
埋没
”
,
也是将
“death”
理解为与
“talent”
而非与叙述者
“I”
相关联。
其余三位译者均将该词直译
p>
了过来,但金发燊将
“which is death to hi
de”
译成
“
要死亡才能隐匿
”
亦不能算是一种准确的表
述。而原诗中的意思
应该是:
“
本钱如果藏着不用的话,就变成了死钱,不会生出利
息来。
”
四位现代译者对于
“my
true
account”
的译文
分别是:
“
付清我的帐
”
(朱译)
;
“
免得报
账时
”
(殷译)
;<
/p>
“
我的真心
”
(
屠译)
;
“
我真正的价值
”
(金译)
。前两位注意传达
account
的
词义,
竟忽略了<
/p>
true
的意义;
后两位反其道而行之。
而匿名译者的译文则是
“
忠以计会
p>
”
:
忠,
可解释为
忠心、忠诚和忠实等,计会,是计算,算账的意思。这样既保留了表层的意思,又
挖掘了
深层的蕴义,
又保留了表层意义。
根据
《十七世纪英语诗歌详注集》
中对于该短语的
解释,新约寓言里
的仆人要对主人给予的本金负责;所谓“
account
”是个
多义词,或指所
欠或所挣的钱的明细账目;或指利润或利息;或指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或
指讲述某件事。
15
理想的翻译要尽可能涵盖这其中的两、三种
意义。
五种不同译文对于第
11-12
行中短句
“His
state
is
kingly”
的翻译更可看出那位最早匿
14
15
Hughes, ed. John Milton Complete Poems
and Major Prose. 1985, 826
Dawso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ish
Poetry: the Annotated Anthology. 1984, 412.
5
-
-
-
-
-
-
-
-
-
上一篇:英语名句
下一篇:非谓语动词用法归纳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