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K714“奥卡”导弹(
SS-
23“蜘蛛”
)
在地上堆放的
< br>SS-23
导弹及未安装的弹头
上个世纪
70
年代早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在东、西德一线
< br>形成对峙。
由于苏联驻东欧部队装备的武器射程较低,
因
此华约组织对北约在欧
洲空军基地的打击能力非常有限。
为了改
变不利局面,
苏联决定研制一种以固体
燃料为推进剂的新型战役
战术导弹。
新导弹于
1977
年开始研制,
1
978
年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1979
年正式生产,
1980
年开始装备苏军部队。北约发现后为这种
导弹赋予了代号SS-
23
,绰号
“蜘
蛛”。SS-
23
导弹的部署使华约在欧洲大陆对北约形成了一
定优势。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军队已经可以使用SS-
23
战术弹
道导弹全天候打
击北约机场,SS-
23
的射程为
500
公里,速度达到
9<
/p>
马赫,北约对这些武器
毫无招架之功。
SS-23
蜘蛛战术导弹
SS-
23
“蜘蛛”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西方国家
的“眼中钉”
,这也正成为其早
亡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
开始重新审视对美战略,
苏美
军控谈判
出现转机,并于
1987
年<
/p>
12
月
8
日签署
了《中程和中短程核力量(INF)条
约》
(简称《中导条约》
)
,并从
1988
年
6
月
1
日开始生效。
行军状态的
SS-23
蜘蛛战术导弹
《中导条约》
的基本目的就是销毁和
禁止美国和苏联射程在
500
到
500
0
公里的
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以及有关保障设备。SS-
23
作为射程达到
500
公
里的弹道导弹,
属于
《中
导条约》
规定必须销毁的武器之列,
苏联拥有的SS-
23
导弹系统共
2597
件,
其中导弹
752
枚、
发射装置
854
部,
都必
须完全销毁。
为监督苏联
(包括后来的俄罗斯)
对
《中导条约》
的执行情况。
美国于
1988
< br>年
7
月
21
日,
派陆军上校艾德沃德率领检查团到达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列宁重型
机械制造厂,在这里美国检查团对前苏联SS-
23
导
弹发射车生产设施的拆除
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到
1989
p>
年
10
月
27
p>
日,苏联SS-
23
导弹最终销毁完
毕。而SS-
23
的三用发射车(运输、起竖
、发射)也同时在斯坦克沃完成销
毁。
9N74K
集束炸弹战斗部
但就在销毁工作业已接近完成的时
候,
又节外生枝。
事情是这样的,
《中
导条约》
谈判内容主要针对美苏两国,而对同属华约并装备有SS-
23
的前捷克斯洛伐
克和前东德等国家并未涉及。
因此,
美国认为苏联暗中将《中导条约》
禁止的
S
S-
23
卖给了其他东欧国家。
p>
据称,当时
至少有
120
枚苏联掌控的SS-
23
暗中部署到了东欧。后来在
国际社会的努力下,
这些导弹逐步被销毁。
最后完成销毁的国家是保加利亚,
保
加利亚是前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总共有
< br>24
枚SS-
23
地对地导弹,
这些导弹
的有效期到
2006
年。为了加入北约,实现同北约在军事上的“一体化”
,保政
府决定提前销毁苏制导弹。
2001
年
12
月保加利亚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声明,责
成政府
在
2002
年
10
月
30
日之前彻底销毁其境内的全部SS-
23
导弹及其装
置。
2002
年
9
月,
保加
利亚在斯塔拉扎戈拉实弹演习场销毁了SS-
23
。
至此,
成建制的SS-
23
导弹部署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存在。
但事情远未就此结束……
SS-23
导弹装备
20
万吨当量的
AA-75
核
弹头
SS-23
成博物馆展品的
SS-23
蜘蛛导弹
< br>
双联装伊尔坎德尔导弹发射车
《中导条约》
规定要销毁的核武器是
指射程从
500
至
5000
公里的地基中程和中
短程导弹核武器。
俄罗斯在履
行
《中导条约》
后开始开发既能符合条约规定又能
满足部队需要的近程地地战役战术导弹,
并为以后需求日益强劲的国际常规导
弹
市场开发奠定基础。
1996
年俄罗斯电视报道中出现了一种新型导弹发射的图像,国际军事专家
通过对电视画面的细
致观察发现,这种新导弹其实就是SS-
23
的发展型。关
p>
于该导弹的名称,媒体引用一度非常乱,有媒体将其称为“蜘蛛-B”
,而俄罗
斯对外将其称为
“伊斯坎德尔”
,
并在一些国际武器博览会上将其出口型称为
“伊
斯坎德尔-E”
,其中后缀的大写字母“
Э
p>
”或“E”为俄文“出口”和英文“E
XPORT”的缩写。
北约集团按照
惯例将这种导弹编号为
“SS-
26
”
。
在作战使用上SS-
26
与被销毁的SS-
23
相同,最大的变化是导弹的
射程缩短了,完全符合《中导
条约》
限制的
500
公里,
SS-
26
包括俄罗斯部队装备的远程型
(大约
400
p>
公
里)和用于出口的近程型(低于
300<
/p>
公里)两种型号。
伊斯坎德尔导弹进入战斗状态
p>
伊斯坎德尔
-M
战术导弹发射车
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与装填车
伊斯坎德尔导弹起竖
伊斯坎德尔导弹是
SS-23
的升级型号
苏俄奥卡导弹
————
苏联战役战术导弹四部曲之三
我军大部分常规弹道导弹都归第二炮兵统一指挥,只在南京<
/p>
/
广州战区下属
两个陆军的导弹旅,俗称
小二炮,而且因为技术和体制原因,日子很难过,战斗
力令人怀疑
,
据说有重归二炮建制的趋势。
而苏联武装力量怀里的战役战
术导弹
建制
,
跟中国有很大不同
,
其陆军火箭
-
炮兵
部队负责战役战术导弹的指挥管理,
而战略火箭军则很少装备中短程导弹
。
在上世纪
70~80
年代<
/p>
,
苏联军队在东欧和
中苏边境的集团军建
制内
,
部署了数十个战役战术导弹旅,
旨在实施强有力的战
役首次火力突袭
,
意图用战术核武器辅以常规战斗部,
一举瘫痪敌纵深内重要目
标
。苏联解体后,虽然俄国和俄军穷的叮当响,但仍然保有
11
个
战役战术导弹
旅,尽管没有什么先进导弹,但威慑能力仍然不容小窥。
< br>
杯具之前通常是洗具
上世纪
70
年代苏联的军事战略发生一些改变,认为除了大规模核打击
与确
保相互摧毁
,
苏军还应具有强悍的
常规战争能力,
提出导弹和远程火炮在常规战
争中应担负攻击大
纵深目标的重要任务。
1973
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下达计划,命
令科洛姆纳设计局(
KBM
)研制一种
用于取代
飞毛腿导弹
的,核常兼备的,精
准灵活的战役战术导弹,并命名为
9K714
,绰号
“
奥卡
”
(
Ока
),奥卡河是伏尔
加河最大的一条支流
p>
,
奥卡导弹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导弹的总设
计师仍然是苏联
科学院院士、战术导弹设计大师涅波别季梅耶,大师生于
1922
年,从
1950
年进
入苏联导弹研发部门工作到退休,他先后设计过
28
套导弹武器系统,荣获过社
会主义劳动英雄、列宁奖章。
< br>
由于有
圆点导弹
的成功经验,
KBM
设计局的研制进度很快。整套导弹系统
< br>由沃特金斯克机器制造厂生产,
1979
年首先开始配备
常规集束弹头实弹打靶,
1980
年进入苏军服役,
1981
年被北约组织发现,并随之命名为
SS-
23
导弹,绰
号
“
蜘蛛
”
(总之北约为苏联和中国命名的武器绰号都是很邪恶
难听的)
。奥卡导
弹为单级固体近程弹道导弹,重量大约是
p>
9K79
圆点导弹
的一倍,即可携带常规<
/p>
弹头,也可携带化学或核弹头,核弹头威力为
20
万吨
TNT
当量,命中精度圆公
算偏差
(
CEP
)
< br>小于
300
米。苏军火箭
-
p>
炮兵战斗条令规定奥卡导弹用于打击
400
公里内的纵深目标,但理论上可以延伸到
500
公里。导弹强调
野战性能,方向射
界可达
90
度。采用
9B81
型惯性导航制导系统,由苏联国家中央无线电工程研<
/p>
究所研制,制导设备包括
9B86
陀螺稳
定平台,上设角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以
及横向速度传感器,
9
B84
数字计算机,
9B813
自动化
电源控制装置。导弹可在
飞行过程中使用栅栏短翼式空气动力控制面进行弹道修正
,
气动伺服舵机的动力
来自于弹体内的气体发
生器。
-
-
-
-
-
-
-
-
-
上一篇:阿里系各个概念英文缩写名词解释大全!!!教学文稿
下一篇:公关、广告业常用英文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