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书法理论知识汇集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6 02:41
tags:

-

2021年2月6日发(作者:鞭策)


中国书学理论




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



1、夫书肇 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蔡邕《九势》


< br>①肇


——


起始、起源。



②阴阳


——


指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内含的两大对 立面。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阳动阴


静、


阳刚阴柔、


阳实阴虚等等,


宇宙中无物、


无时、

< br>无处不包含着这种对立统一。


在书法中表现为黑白、刚柔等等。

< br>


③蔡邕(


132-192


)字 伯喈,陈留人。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也是


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


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 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


它启发我们:


书法形式美。

< p>
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


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

< p>


“阴阳”


,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书法中的阴 阳


——


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


衬托, 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的“书肇自然”说,又是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


艺“发于 心源”说相对应,至今仍在中国艺术和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



2


、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


若卧若起,


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

< p>
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雾,


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也。蔡邕《笔论》



①散


——


自己不拘束自己 。


《荀子·劝学》



“不隆礼,虽察辨 ,散儒也。


”注云:


散,谓不自检束。



②须入其形


——


必须将人或自然的某种 形态化入其中。



【按】蔡邕给书法下了个定义


——


“散”


,即“不自检束”



“不自检束”则可进


入抒情状态。书法具有抒情的功能,这是 书法作为艺术的先决条件之一。同时,


由于书法艺术以来自自然形象却又远离了自然形象 的字体造型,


抽象线条作为艺


术材料,所以:

< br>“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每一 个字或笔画似乎都成了有生命的个


体,


“若左若行”

< p>


“若愁若喜”


,他们被赋予作者的生命和情感。 于是,那些“纵


横有象”


的线条、


图案 。


变作了一种容纳作书者丰富感情并向欣赏者传递某种情


感的艺 术形式。



3、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览之 即令了然。??玄妙之意,


出于物类之表;


幽深之理,


理解伏于杳冥之间;


岂常情之所能言,


世智之所 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书议》



①杳冥


——


高远、不 易见到的地方。



②张怀瓘


——


生卒年不详,


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至唐肃宗乾元年间。


海陵


(今江


苏泰州)人。唐代杰出的书家、书法理论家 。所著书法理论颇多,有《书议》



《书估》

< br>、


《书断》



《文字论》



《六体书论》


等,


代表了唐代书法理论的最高水平。



【按】

书法有似


“无声之音”


——


这在中 国古代书论中,


是第一次将书法和音乐


相比。在形式上,书法和 音乐都讲究章法、节奏、旋律、对称和呼应等。一帧优


秀的书法作品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 ,


力度上有强弱、


刚柔,


速度上有急缓 、


断续,


结构上有起伏、


高潮与低潮等 ,


其丰富的节奏感,


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

所以有


的学者人为,同书法最相似的艺术是建筑和音乐。



4、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


势以生之,


气以和之,


神以肃之,


合而裁成,


随便所适;


法本无体,

< br>贵乎会通。



??


其趣之幽深, 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宣言。张怀瓘《六体书论》



①肃< /p>


——


引导。



② 会通


——


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③比兴


——


本是诗经六义之一。


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或发端、


先言他物以引入正


题。



④识


——< /p>


记住。



5、夫“文字”者,总而为言, 包意以名事也。??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


之属,则谓之“文”

;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


。字


者,言孳乳浸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张怀


瓘《书 断》



①孳乳浸多


——


孳乳,滋生增益;浸多,逐渐增多。



【按】这段话的 最后一句引人注目。


“著”



“记”属 于书法的实用功能。


“如”



“舒”属 于书法的审美功能。而“如”涉及文字的象形与书法的形象;


“舒”则

< br>涉及书法的抒情性(书法在表达感情上具有很大的自由)




6



文则数言及成其意,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可谓得简易之道。



张怀瓘


《文字论》


< br>【按】张怀瓘所说的“简易之道”


,现在我们可以作出新的解释:书法形象是对< /p>


客观事物星星的高度民主概括和抽象。


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成不了文 学作品;


一个


音节或几个因符成不了乐曲;

但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却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品。


巨大


的概括性 和奇妙的抽象性使书法成为一种最简练的艺术。



7

< p>


文章之为用:


必假乎书,


书之为征,


期合乎道,


故能发挥文者,


莫近乎,


书。


??


及夫身处一方,含 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情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


乐也。张怀瓘《书断》



①假乎书


——


借助 于书法。



②征


——

< br>验证。



③标拔


——

< p>
高举、激扬。



④黼藻


— —


原指华美的辞藻。这里是使情感美好的的意思。


< p>
⑤披封睹迹


——


打开卷轴,细看墨迹。

< p>


【按】


唐代的书法理论同魏晋时代相比有较大的 突破,


张怀瓘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书 法不仅可以记载古今的人事道理,有实用价值,


而且能够:


“含 情万里


,


标拔志气。黼藻情灵”


,即 能够激发人们的志气、陶冶


人们的心灵,具有美育的功能。同时,书法还让人“可乐”< /p>


、供人欣赏。这些都


是书法的艺术功用。在张怀瓘之前的书论中, 还未曾有过如此深刻论述。



8


、往时 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


无聊、不平,有动 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


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 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


喜可愕,一寓于书。固张旭之书,变动犹 鬼神,不可端倪。韩愈《送高闲上人


序》


①张旭


——


字伯高,吴郡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玄 宗开元、天宝年间。


工诗书,为草书大家。其狂草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舞剑合称为“三 绝”




②端倪


——


头绪。这里可理解为边际或限量。


③韩愈(


768-824



——< /p>


字退之,昌黎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


古文运动倡 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按 】


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


《略论书法》


一文中,


联系韩愈的这段话有一番


精辟的论述:书法一方面表 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


思慕,


酣醉,


无聊,


不平??”


< br>它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


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又是“观于 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


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 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


于书。



它可以是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


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


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程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


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书法艺术是


审美领域内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



9


、夫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


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也。杜本《论书》



①杜本(


1276-1350



——


字伯元,号清碧先生。江西清江人。元代学者、隐士。

< p>
博学能文,工书画善篆隶。有《五声》



《论书》 传世。



【按】


“意象”


这一审美范畴首先引入文艺理论的是刘勰;


而把它 引入书法理


论的则是蔡邕和张怀瓘。因为蔡邕的



纵横有可象



和张怀瓘的“书者法象”中

< p>
的“象”


,其含义已经接近“意象”


。当然,杜本 首先将“意象”一词引入书论,


其重要贡献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0



凡物,

气而生象,


象而生画,


画而生书,


其檄(檄,


应为口字旁)


生乐。




显祖《答刘于威侍御乐论》



①檄(檄,应为口字旁)


——


呼号。



②汤显祖(


1550-1616



——


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明代大文学家 、艺


术家。曾创作了多种戏曲,诗文有《玉茗堂集》



《答刘子威侍御论乐》等传世。



【按】


“物”



“气”


、< /p>


“象”是无限丰富的显示。


“画”



“书”



“乐”是不同种类的


艺术;前者是本源,后者是派生物。再从汤显祖所概括的艺术序列来看,不仅


包含着“书画同源”的观点,而且也暗含着“书乐同流”的思想。



11


、世间无物非草书。



翁方纲《题徐天池水墨写生卷》



①翁 方纲(


1733-1818



——


字正三,好覃溪,直隶大兴人。清乾隆年间学者、


书学家,能诗文、 精鉴赏、工书法,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称“清初


四大家”



【按】


翁方纲的


“世间无物非草书”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


理论层次很


高。它一方面说明客观物象通过书家的观察、联想,能化入书法艺术;另一方


面也说明了书法艺术是万事万物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给欣赏者提供了艺术再创

< p>
造的广阔天地,由抽象到意象,使人们联想到田地无误的各种形态和变化。



12


、书势自定时代。翁方纲《跋汉朱君长题字》



①书势自定时代


——


书法 艺术的发展趋势取决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著名学


者,书家 胡小石先生也曾说过:书法家崛起于一个时代之中,却不能飞出一个


时代之外。


(书艺概论)



13



书者,


如也;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刘熙载


《艺概》



①刘熙载(


1813-1881



——

< p>
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清代后期文学家、


文艺理论家。

< p>
其所撰


《艺概》


为晚清重要文艺理论著作。


《艺概》


一书包括文概、


诗概、


赋概、


词曲概、


书概、


经义 概等六个部分。


“书概”


对书法的源流和笔法、


书体特征等均有较为深刻地阐述。



【按】这四个“如 ”字强调了一点:书法能体现或象征书家的人格;书法艺术正


是一种渗透自我、表现着自 我的高层次的艺术。



14


、写字者, 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


“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


刘熙载《艺概》



①张长史


——


唐代书家张旭。



②颜鲁公(


709-785



——


即颜 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唐代政治农、大书


法家。安史之乱后入京,历官至太子太师 ,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其书


各体俱能,楷、行书尤精;其楷书端庄雄浑、气势开 张,人称“颜体”


,对后世


影响极大。有《颜鲁公集》和多种书 迹传世。



③讵


——

< br>岂、怎。



④颜真卿所作


《述张 长史笔法十二意》


一文中有:


“张公乃??乃曰:


?


笔法玄妙,


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 ?


?


”又,相传为王羲之作的《书论》一


文中也有类似语句: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之无及。




15


、书当造乎自然。 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


,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


天也 。



刘熙载《艺概》



①蔡中郎


——


即蔡邕(


132 -192


)字伯喈,陈留人。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


文学家 ,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所谓“肇于自然”


,


指书法艺术是从自然发源


,


由自然规定的


,


所以为“立天


定人”


;所谓“造乎自然”


,指书法家创造的审美意象应当回 到自然,不留人工


的痕迹。


这里,


刘熙 载对蔡邕的论点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和提高:


“造乎自然”



是照搬自然,而是经过人的创造再回到自然;是对“肇于自然”的升华,是古


代书法实践观把书法美的表现对象由偏重自然精神引向偏重人之精神的一个发


展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古代的书学家们从未把纯粹自我作为唯一 的表现对象,


或以人之精神排斥自然精神。


在刘熙载的书法思想 中,


“肇于自然”



“造乎自


然”



“立天定人”与“由人复天”始终是环扣 着的,共同构成其书法艺术观的


内核。



16


、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


……


故其所函,遂


具三美:


意美以感 心,


一也;


音美以感耳,


二也;


形美以感目,


三也。


鲁迅

《汉


文学史纲要》



①缔构


——


结构、组合。



②本柢


——


柢,树根。本柢,根本。



③鲁迅(


1881-1963



——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 按】鲁迅先生在这里谈的是中国文字的美学特征;象形文字“形美以感目”


< p>
是中国文字能发展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条件。至于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


为何没有成为一门艺术,那就是另外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了。


< br>17



书法是中国民族特有的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 艺术。


它是一种善于表现


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特种艺术。 沈尹默《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①沈尹默(

1883-1971



――


原名君 默,字中,好秋明。浙江吴兴人。现代著名


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有《 沈尹默论书丛稿》



《书法的今天


和明 天》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传世。



18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 最高艺术,


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


无色而具图画


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

经验谈辑要释义》



19



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


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 /p>


成为反


映生命的艺术。


因此,

< p>
中国书法不象其他民族的文字,


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

< br>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


的性 质》



①宗白华(


1897-1968



——


原名宗之櫆,字白华。江苏常熟 人。现代著名的哲


学家、美学家。是我国现代最早从事艺术理论和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曾先后


发表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等重要论文和《美


学散步》等论著。



20



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 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


它具有形线之美,


有感情


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有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


实 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


与情操的民族 艺术。宗白华: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1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


。书者如也, 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


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用抽象的点画表出


“物象之本”



这 也是说


物象中的


“文”



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


长短、

< br>大


小、


疏密、


朝揖,

< p>
应接、


向背、


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

< p>
而这个被把握到的






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


因情生文,因文见情



的字就升 华到


艺术境界,


具有艺术价值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宗白华: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2


、罗丹曾经对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说:


“一个规 定的线(文)通贯着大宇宙,


付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 着自由自在,那是


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 的完美


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


?

理念


?


来的。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神


样的诸形式。


”又说:


“表现在一形象造型里的要务, 是寻找那特征的线文。低


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 种决断力,象


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


< br>


我们古代伟大的先民就属于罗丹所说的少数人。


古人传 述仓颉造字时的情形说:


“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 ,博采众美,


合而为字。


”仓颉并不是真的有四只眼睛,而是说 他象征着人类从猿进化到人,


两手解放了,全身直立,因而双眼睛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好象增加了两个


眼睛,他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把握世界,透视那通贯着大宇宙付予了万 物的规


定的线,因而能在脑筋里构造概念,又用“文”



“字”来表示这些概念。


“人”


诞生了,文明 诞生了,中国书法也诞生了。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3


、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


法不象其它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阶段,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 br>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24



中国人以书法表达自然景象。


李斯论书法说:


“送脚如游鱼得水,


舞笔如景


山兴云。


”钟繇说: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见万类皆象之


.


点如山颓,

< p>
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


”书


境同于画境,并且通于音的境界,??作书可以写景,可以寄情,可以绘音,


只是一个灵的境界耳。宗白华: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5


、美术有动和静的二类:动的如音乐, 静的如绘画,而书法则属于静的一


种。??我国理论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难能之境界 。而人之自制力有限,


于是歌舞之欣赏,每随之而声不良只副作用,或且成为罪恶之渊薮 ,其为害不


可不防。至于绘画,因系静的艺术品,较少此种流弊,然尤不及书法之绝不会


发生不良之副作用。此就娱乐言,有利而无弊。



故学习书法,


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


而实则除美 观以外,


尚有种种之作用。


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 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陆维钊《书法


述要》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此语出于《论语·八佾》


;意思是:快乐而不过 度


以至于放荡,哀怜而不忧伤。





渊薮


——


渊,鱼相聚之地。渊薮,比喻某事物会聚集结之处。





觇事


——


观察了解世事。



④陆维钊(


1899-1980



——

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好劭翁。浙江平湖人。现


代著名书家、学者和艺术教育家。 工篆、隶书和行书。长于文学,对史、地、


医学和中国古典音乐,均有深湛研究。生前人 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为我国现代


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二、论学书之途径与方法



26


、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

< br>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


“书无百日< /p>


工”


。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徐浩:


《论书》



①张伯英


— —


即张芝,伯英是张芝的字。



②永师


——


即智永。



③拘滞


——


拘束。这里是指限制自己的行动。



④徐浩(


703-820



――


字季海。越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封会稽郡公,世称


“徐会稽”


。存世法书有《朱巨川告身》等,著作有《古迹记》一卷 、


《论书》




27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徐浩:


《 论书》



①筋骨


——

< br>古代常用人体组织来比喻书法,如筋、骨、血、肉等。筋,指的是书


法形象的力量 感。


骨,


指的是使书法形象获得基本造型特征的某些属性


(如结体


的疏密和点画的曲折、方圆等)


。< /p>



②肉


——


指书 法的点画形象在肥瘦、


方圆、


墨色等方面给观赏者的感受


(即肉感)




28


、真卿前请曰:


“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 何如得齐于古


人?”张公曰: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


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 合宜。其次纸笔精佳。


其次在于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也,然后能齐于 古人。


”颜真


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①长史九丈


——


指唐代书法家张旭 。



②齐于古人


——

< br>达到与古人一样的水平。



③拘挛


——


拘束。



④布置


——


结体和布白。



29



笔成冢,


墨成池,


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


墨磨万铤,

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轼:


《题二王书》



①铤


——


原指金锭,这里指墨锭。


②张芝是东汉大书法家;索靖是西晋大书法家。



30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 /p>


《松雪斋文集》



①赵孟頫(

< p>
1254-1322



——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吴兴人。宁末元初杰出


的书画家、诗人。书法渊源晋、唐, 所书碑帖墨迹甚多,后世称为



赵体





31


、学 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法弗妙,虽熟犹


生。赵孟頫(见 《昆山志》




32

< br>、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


段要 三五年,火候方足。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定,


脚根牢把,< /p>


朝夕沉酣其中,


务使笔笔肖似,


使人望之 即知是此种嫡派。


从有誉我、


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 难,常有一笔一直,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处


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 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


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初 段之难如此,此后方许做中


段功夫:


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 ,


逐家临摩数十日。当其临摩之时,


则诸家

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字,点滴归源,庶几


不为 所诱。


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


功夫到此,

< br>倏忽又五七年矣。


此时是次段


功夫。

盖终段则无他法,


只是守定一家,


又时时出入各家,


无古无今,


无人无我,


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 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


笔底逬出天机来变动挥洒。


回头初试宗主,


不缚不脱之境,


方可自成一 家也。



此又是五七年或十年,


终段功 夫止此也。


书虽小道,


果能上于羲献齐驱,

为千古


风雅不朽之士,亦非易易也。倪苏门《论书法》


。< /p>



【按】


这一段有关学书途径的阐述


,


生动而具体


,


颇 有道理


.


但这只是可行的途径之


一,而 不是唯一的途径


.


历代书家学书的过程并不完全一致

< p>
,


须因人因境制宜。



3 3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


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故熟非庸俗,生不凋

< br>疏。


……


故由生入熟易,由熟得生难。汤临初《书指》< /p>



①化工


——


原 指自然的创造力。这里是指艺术修养达到精妙而自然的境界。



②凋疏


——


零落、粗俗。


< p>
34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庄子·山木篇》


曰: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善夫。刘熙载《艺概》



①工


——


技艺达到了精微严密的程度。



②庄子


——


庄周(前


369



-



286


?)


,战国中期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散文家。今 存《庄子》三十三篇。



③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


——


意思是说:


讲求修饰,< /p>


精雕细琢,


但最后仍要回到自


然、质朴。



35



学书 从何体入手为好?大多数书家都主张从楷书入手,


也有书家主张从隶书

< br>入手。李瑞清主张从篆书入手,自可作为一家之言来研究。


模仿前人书法有两条路:


一是专学一家,


要学得象。


如学颜真卿或欧阳询,


终身


学他。二是学许多 家,兼包并蓄。这两条路,第一条路优点是简切,容易下手,


但也容易为一家所缚。


第二条路弱点似乎是汜滥无归,


但看得多,


便于发展。



第二条路,以模仿为过渡,再到创作,是最好的方 法。梁启超《论书二题》



①汜滥


——


水分岔流后回到主流日记。汜滥,即河水泛滥。



36


、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 接受


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若拘守一隅,惟旧辙是循,如邯郸之学步,此等


粥饭汉,倘使参访大德,定须吃棒遇喝,匍匐而归。至于狂禅呵骂,自诩天才,


奋笔伸纸,


便夸独创,


则楚固失矣,


齐亦未为得也。


尝见昔人赞美文艺或学术成


就之高者, 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语割断历史前后关系,孤立作 家存在


地位,所当批判也。今易其语曰: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以来,而能发展古人。


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



胡小石《书艺略论》



①邯郸之学步


——


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 了自己原有的技能。典出《庄


子·秋水》



②粥饭汉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的人。



学书之步骤有三:一曰用笔,二曰结体,三曰布白。胡 小石《书艺略论》



37


< p>
(学前人书)


当在似与不似之间。


何道州临张迁碑 凡二百数十通,


每通记数。


前数十通不似,

中数十通甚似,


后百余通又从不似至大不似,


乃尽化张迁为 道州。


胡小石(见《胡小石先生传》




①何道州


——


即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湖 南道州人。



38


< br>开始学书法,


必须求法则,


要正规,

要从正楷开始。


学正楷要知道行、


草书。

< br>学行草书应先学草书,


再学行书,


行书介于正草之间。< /p>


隶书也要学,


……


学楷书


从何着手?首先要很好的挑选帖子,


根据每人的爱好和兴趣选帖子,

< p>
不能硬性规


定。关键是帖子选得对路。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



39


、我们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 不必拘拘于形似。用现在的毛笔,去


模仿斑驳剥的效果,


或者要 求用毛笔,


写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的。


但高

< p>
华苍古的神气要吸取。潘天寿《谈汉魏碑刻》




论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书法欣赏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


基 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


作”的过程 ,因此,必先“识形”


,次而“赏质”


,再而“寄情”


,三步逐行,渐


入佳境。





第一境: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





有四要素。赏得



四要素



则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


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

为常见。




三曰色彩。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曰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 成最为普遍。




第二境:赏质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



法度





合法

< br>”


才能



质美

< br>”


。其




有四。赏得



四法



则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


“< /p>


平衡对称,对比


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曰笔法 。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


力遒劲、力透纸背。< /p>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 品的



布白



。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


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

< br>“


行云流水



。即所谓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


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 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


。若 能“带燥方润,


将浓遂枯”



则可达到


“无声而乐的和谐”



“五光十色的神 采”



“洒笔以成酣歌,


和墨以籍谈笑 ”的境地。




第三境:寄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 br>”


(刘熙载语)


。书


法的目的是



畅寄幽情




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


人的气质的一种抽


象体现与表露。


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

看点画、


章法的精巧,


而是要


看作 者的精神、


胸襟、


气质修养。


因此,< /p>


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


书法家


对话,


交流


< br>。


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



见智< /p>





见性




悟得书法之



出法




“< /p>


意境





气质



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 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


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



无拘无束



,而又


不流于



荒诞狂怪



既有



先圣



的遗风,


又有自己的



圣地



< p>
即所谓



出新意于法


度之 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 内涵,则在生动的气


韵、


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 而旷远的意象。


如,


有的象行军布阵,


旗帜飞扬,


士马精研;


有的象尺幅丹青,


疏林远阜,


错落有致;


有的象江河大川,

奔腾浩荡,


一泻千里;


有的象廻溪曲沼,

< br>春水繁花,


清幽婉丽;


有的象婀娜舞姿,


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


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三曰气质。


常言道,



书为心画





字如其人


”< /p>



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


语言。如 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


其书往往风格独具 ;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


性情豪爽英迈之人,


其书往往气度恢宏;


感情缠绵悱恻之夫,


其书 往往柔媚有余,


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 横流。


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 /p>


哗而取宠。




历代书法理论精选



李斯


·


用笔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


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崔瑗


·


草书势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僻,


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墨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

< br>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


俯 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


狡兔暴骇, 将奔未驰。或


□□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后奇。


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 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


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 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


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 举大较,仿佛若斯。








蔡邕< /p>


·


篆势、笔论、九势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 ,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


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 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


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 ,微本浓末,若绝若连,


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 圆,若行若飞,


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

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


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


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


为学 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6 02: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605009.html

书法理论知识汇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