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介绍
蒲松龄(
1640
~
1715
),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淄
博市)蒲家庄人。
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一个渐
趋败落的地主家庭。
早年因家境
富裕又是书香门第,
所以蒲松龄得以打下厚实的文学基础。
蒲松龄一生与科第无
缘,从
19
岁到
31
岁间从未放弃科试举业,但屡试屡败。之后家境窘迫,他便结束
了专攻举
业的生涯,
南下江苏去做幕宾。
这种笔耕卖文的幕宾生涯离他登
第人佳
的理想愈来愈远,他十分苦闷,
几年来目睹官场污秽更令
他灰心。
他放弃了为人
作嫁的幕宾职业后,开始坐馆教书,直到
去世。在教书期间,他又多次参加科举
考试,终归难遂心愿。
《
聊斋志异》是他在教书之余写成的,是一部地道的业余
创作。许多人知道他在做这件事,
都纷纷把所闻所见的异事告诉他,
有的还写成
< br>信札给他寄去。
经过几十年的创作,
终于写成了这本充满
鬼狐故事的短篇小说集。
这部书虽然说鬼谈狐,
但另有寓意。<
/p>
蒲松龄自己说:
“集腋为裘,
妄续幽冥之
录;
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所以说,它既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
p>
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这部小
说集初名为《鬼狐传》,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抄,直到作者去世
50
年后,才在浙
江睦州成书问世,定名为《聊斋志异》。全书共
16
卷,
491
个短篇。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
,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千姿百
态。作者将古代小说中“志怪”“传奇”
和“人情”的精华特色揉为一体,艺术
造诣在历代文言小说之上,是
17
世纪后半期,话本、拟话本小说已过花红时节结
出的硕
果,也是我国微型小说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的分水岭。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很快风行天下,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在名作如
林,异彩纷呈的古典小说领域里,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聊斋志异》那样,用文
言写作,而又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不仅为士林所看重,也因为它题材广泛,花
样繁多
,故成为一部民间文学,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p>
《聊斋志异》一书,历代多有评议。由于其深度、广度、明晰度都大大超过
< br>文学史上的同类作品,挺立于志怪群书之上,
所以清代思想家陈廷机称它是
“空
前绝后之作”。著名学者林语堂也说:
“
?各种各样的大小故事,它们具有十分
久远的传统,最好的代表作有《聊斋》和《今古奇
观》。”
1949
年以来,对蒲松
龄和
诗书的研究,虽不及“红学”之盛,但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为学术界
所注意,有关
《聊斋志异》的富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已不乏书林。
200
年来,对《聊斋志异》的艺术再创造渗入各个艺术门类,曲艺、戏曲、
电影、电视对《聊斋志异》故事的关照,曾一度成为艺术表现的热点。
《聊斋志异》
的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涉及政治统治
的,如《促织》、
《梦狼》、
《窦氏》;有反映科举制度的,如《司文郎》、
《考
弊司》、《于去恶》、
《王子安》;有表现男女情爱的,如《连
城》、《阿宝》、
《青梅》
;
有概括生
活经验,
带有寓言性质的,
如
《画皮》
、
《峻山道士》
、
《狼》
;
有反映司法弊端的,如
《
席方平》
、
《胭脂》
等。
作者将笔触涉入杳冥荒诞之域,
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现实中的矛盾移到幻
想领域里,从而酣畅淋漓,
游刃有
余。
在《聊斋志异》中,最耐人寻味,余香再再,使人不忍
掩卷,令人思绪遐飞
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和书生的情爱故事。《聊斋志异》近
500
篇作品,除去寓言、
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
上小说的约
200
篇,其中这一类题材占一半以上,从而
使得人鬼相恋,人狐相爱成为《聊斋志异》的最基本的特征。
一个被官府逼得逃亡在外,远离家乡的人,手中盘费断
绝,昏暮无处投宿,
独自蜘躇于狼嗥虎吟的旷野。忽然间遇到一个姿容美丽的狐仙。从此
后,
不仅有
了精美之食,锦绣之榻,狐仙又主动以门户相托。逃
难中媾合一段佳姻??;爱
牡丹成痹的书生,在他乡留连牡丹,
钱财用尽不得返乡。
一片痴情感动了牡丹仙
子,仙子以身相许,
而且为公子提供返乡盘缠,
带着自己的堂妹跟随公子回到家
p>
园,后为公子生下一个儿子,但不堪忍受公子的怀疑,终于弃他而去,孩子也落
地无踪??;死了妻子的失意书生想念妻子,
一女鬼从墙上飘然而下,
对书生诉
说自己的冤屈。为保处子之身以便雪耻,她请鬼妓陪伴公子,
大仇报后,公子返
乡,女鬼生死相随,且为书生生下麒麟儿。儿子长大登进士,光耀门庭
??。这
种公子落难、书生失意之后,
便有才貌双全的花妖狐魅
投怀送抱,
以身相许的故
事,在《聊斋志异》里一而再,再而三
的出现。这种同一主题的反复出现,其实
反映了作者别有用意的心绪。
< br>
蒲松龄生活在清初顺治、
康熙年间,正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强化思
想统治的时期。程朱理学的“存天
理,去人欲”的思想,修饰了整个封建礼教和
婚姻制度,结果导致了人性扭曲,
导致了爱情与婚姻相分离。
这种爱情与婚姻相
分
离所产生的性压抑便以“淫奔”、“私合”以致狎妓等方式迸发出来。《聊斋
志异》
p>
故事中,
反复出现的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自己选择的以男女相悦为前
提的
两性结合,
以及在这种结合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婚姻,
正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与
追求。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是高于一切的
。这正是蒲松龄对爱情的理解。
在这类故事中的女性,
大都贤达宽厚,
与人为善,
饱含恻隐之心,
助人为乐,
无条件做好人,以身
相许之后,便与之患难与共,疾病相扶。忠贞不二,生死相
从,在婚姻关系上,
从无利害关系。
这是作者充满幻想为家庭夫妻生活画的一幅
蓝图。
既能给男
性肌肤之亲,
又能担当家庭重任,参与物质财富的建造。这是作者
站在男性立场对女性提出的要求。在男权社会里,男尊女卑。男人在家族中,承
担着光
宗耀祖的义务,在国家,担当着兴邦安国的伟业,在人类社会里,肩担着
人类进步的重任
。被受到重用的男子,
在这些重担和责任的压迫下,
已经疲惫不
堪,创伤累累,
他们渴望着女人能为他们分担部分责任。
蒲松龄对女性的这种要
求,其实是男权社会中不堪重负的男士们发出的
呼救的呻吟。
花妖狐魅们来
去自由,
使得这些故事里少了从前才子佳人、
痴男怨女的刻骨<
/p>
思念,
爱情在这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生活遭遇的自然结合,
p>
对于男女双方来说,
都是始料未及的异事。应当承认,
蒲松龄的确是看到了女性在族权、
夫权的束缚
-
-
-
-
-
-
-
-
-
上一篇:张三丰金丹诗二十四首注解
下一篇:英语时钟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