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的现
实
批判性
左权中学校
李晋宇
摘要:
《聊斋志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它既揭露官贪吏
p>
虐的黑暗政治,也抨击豪绅恶霸的巧取豪夺;既写不同类型的压迫,也写各种形式的反抗;<
/p>
既写社会上的各类矛盾,
也写家庭中的内部纠葛;
既写封建科举的弊端,
也写封建婚姻的毒
害。蒲松龄集
腋成裘,通过各类生活片断的描写,为当时社会勾画出一个完整的轮廓,再现
那个时代的
社会风貌,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前人曾有过精辟评价:
“其文往往
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冥会幽探,思入风云;其一足以动天地,泣鬼神,
畸人滞魄,山鬼
野魅,各出情状而无所遁隐。
< br>”
本文从两方面探讨了《聊斋志异》的现实批判性:一、批判
封建统治;二、批判科举制度
①
关键词
:聊斋志异;封建统治;科举制度
一、引言
《聊斋志异》
是嘉靖以后的作品。<
/p>
它大大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意识和批
判意识,从而使文言小说
的艺术功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蒲松龄生活的时代,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包罗万象的白话
短篇小说已风靡百年,以《金瓶梅》
为代表的
具有丰富现实蕴含
的明代世情小说业已问世,
这些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
不能不<
/p>
影响到他的创作。
长期的村居生活和屡试不第的科举经历,
使他身受目睹了苛捐
杂税贪官污吏的荼毒之苦和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郁积了满腹不平之气,
也决定
了蒲松龄
的小说创作不可能再是单纯的述奇记异或遣兴娱情,
而必定以之作为抨
< br>击时政,揭露社会痼疾的工具。
《聊斋志异》云
:
“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
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
《聊斋志异》既象刘义庆的《幽冥录》那样,记载的是
虚无幻诞的鬼怪故事,又象韩非子的《孤愤》那样倾吐着自己的胸中块磊。他是
①蒲松龄
.
聊斋志异·跋三
[M].
上海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67.
1
自觉的将记述怪异与现实批判结合在一起的。
《聊斋志异》
的许多篇目都缀以
“异
史曰”。作者自称“异史氏”绝不是
说他要作鬼之董
狐,为怪异作史,而是表
明他要将志异当作历史来写,是以“异”的形式达到“史”的反
映现实生活的目
的。他在《同毕怡庵绰然堂谈狐》一诗中写道:
“人生大半不称意,放言岂必皆
游戏?”
表明自己的谈狐说鬼并
不是游戏之言,
而是寄托着对于社会人生的愤慨
的放肆言论。<
/p>
《聊斋志异》自觉的社会批判性的特点,早就引起世人的瞩目,正
如余集所说:
“所载多涉诡荒不经之事,至于惊世骇俗,而卒不顾。嗟夫!世固
有服色被色俨然人类;叩其所藏,有鬼之不足比,而豺虎之难与方者。下堂见出
< br>门触峰,纷纷沓沓,莫可穷诘,惜无禹鼎铸其情状,镯镂决其阴霾,不得已而涉
想
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
;
鬼谋虽远,庶
其警彼贪淫。
”
二、
批判封建统治
蒲松龄生长在世代读书的人家,
接受
的是封建时代的传统教育,
因而他在
“为
诸生时,动思立名当世”(
《
楹联
》
)希望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他雄
心勃勃的把功名奕
世的唐代郭子仪,作为效仿的榜样:
“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
雅
似郭汾阳”
(
《树百问余可仿古时何人
,
作此答之》
)他曾怀着积极用世的愿望,
展示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当代的循良官吏能够实行善政,利人济物:
有关
p>
服役征收,应当“念民膏”刑名出入,应当得民情,工役兴作,应当“惜民力”
,
(蒲松龄《代孙惠作〈放生池碑〉
》
)他评价历史人物,着眼于考察他们有无利民
之德;反对聚敛害民的恶官,<
/p>
称赞禁贪恤民的良吏。
蒲松龄的政治理想并没有超
越儒家的”仁政”思想范畴。
然而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封建统治倍加严酷的时候,
他却希望仁者爱人,并以之作为武器来抨击当世的“暴政”<
/p>
。
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同他所向
往的仁政,
几乎全无共同之处。
经过明
清王朝政权的更迭,
清朝初期阶级矛盾和民族仍然非常尖锐。
清
王朝为大力强化
其政权统治,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的封建主义专政,
法令严
酷,官吏贪残,豪绅横暴,当时的社会已成为公理不彰强梁世界。黑暗的现实引<
/p>
起蒲松龄强烈的不满,
“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
。
(
《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
痛斥
害民的官宰是“为盗不操矛弧”的“屠伯”
,指责为虎作伥
的衙役吏胥是一群非
“血肉不活”的“恶兽”
。他抨击地方的邪
恶势力,指出这些丑陋的一类人或以
2
金钱骄人,或以势力吓人,不然就“且为鬼域,且为鼠雀”以害人、损人。他揭
露乡
里豪绅“把持官府”
、
“武断乡曲”
。
蒲松龄将批判视野投向整个社会,
而
机锋所向,尤在官府。许多篇章都将批
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社会大大小小的官吏。<
/p>
正如他所言
“窃叹天下之官虎吏
狼者,比
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则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
”
①
政治黑暗腐败,贪
官污吏与土豪劣绅穷凶极恶、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科
举制度坑害书生,一幕一
幕人间悲剧、一滴一滴百姓血泪,一个一个书生形象,深深地触
动他的心弦,他
把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恨,对老百姓的同情都倾泻在作品中。
(一)
、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皇帝
《促织》
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刺世疾邪、鞭辟入里的杰作。这篇文
章之所以能
永放光辉,
不仅仅是因为匠心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炉火
纯青的写作技巧,
更在于它
对于黑暗现实的批判,把矛头直指封
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
皇帝。
p>
《促织》所写的时代是宣宗当国的宣德年间。据沈德符《万野获编》记载:
< br>“我朝宣宗,最尚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
:
“促织瞿瞿叫,
宣宗皇帝要。
”
②
此话至今犹存。蒲松龄把《促织》的背景放在“宣德间”确有一
定历史依据;
而他围绕主题所虚构的幻异情节,
也是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类似事件
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典型概括的结果。
p>
故事讲述了明朝宣德年间,
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
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华阴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
。为人拘谨,不善说话,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不到一年,<
/p>
微薄的家产都受牵
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
老百姓,只好自已去寻找。结果
却没有找到,还挨了上司的打,后经巫婆的点拨,找到了
一只很好的蟋蟀,但好
事并没有长久,成名的儿子好奇去看蟋蟀,
不慎将其跑掉,
儿子怕父亲责备而投
井化作一只蟋蟀,为父母
拼来了荣华富贵!
小说一开头
,
就单刀直入地写道:
“宣德间,
宫中
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
这几句看似
平常,实则开宗明义,力透纸背,而为一篇之目。把批判的笔锋直指
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
治者,揭示出造成当时政治腐败、生灵涂炭的总根源。
俗话
说:
“上梁不正下梁歪。
”
上层统治者的骄
奢淫逸,
必然导致下层官吏的贪婪暴虐。
所以,此“物固非西产
”一下数句,便紧承上文,将“针针从棘”的犀利笔头,
①蒲松龄
.
聊斋志异﹙第八卷﹚
[M].
上海
: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67.
②沈德符.万历好获编
(
卷二十四“技艺”类“斗物”条
)[M].
中华书局,
1959:625
.
3
由宫中,
伸向地方,
勾画出以华阴令和吏胥为代表的贪官污吏对上献媚求宠,
p>
对
下敲诈勒索的狰狞面目。所谓“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就是他们沆瀣一气
的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铁
证。
“异史氏曰”是本篇的画龙点睛之笔。虽然对皇帝用的是
一种规劝的口吻,
而且“天将以酬长厚者”之类的话语,流露出消极的“天道好还”的因
果报应思
想,但是也应当承认,在这里作者并未回避客观存在的现实,既指出了“官贪吏
虐”已经造成人民“贴妇卖儿”的悲剧,又是提出了“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的深刻论断。
在
《促
织》这篇文章中,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征缴促织而弄得家破人
亡的悲惨故事,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从皇帝到抚军,从县令到吏胥,构成了
一股
凶狠贪暴,荒淫腐朽的反动势力;
而广大人民在这暗无天日,
捍
吏横行的封
建统治之下,
从政治到经济,
从肉体到灵魂,
无不受到残酷的迫害和严重的摧残。
(二)
、揭露宗室们和宰相的恶习
<
/p>
皇帝爱玩蟋蟀,
《聊斋志异》中还写了皇帝下面的宗室王们喜欢玩
别的玩意
儿。如《王成》中“先是大亲王好鹑,每值上元,辄放民间把鹑者入邸相角。<
/p>
”
《巩仙》中的鲁王纵情声色,不仅搜求民间歌妓,召入供奉,而
且看到幻术中的
仙姬,也想把他们留在宫中。
他残暴的离散平民
的情好以奉自己的淫乐;
尚秀才
的惠哥的被拆散,
就是一例。
此外,
《八大王》
等篇也有关于王府的叙述,
《摄政》
篇则直接痛斥王府抢劫民
间妇女。
《聊斋志异》中还有关于宰相的文章,
《续黄粱》写的虽是曾孝廉的黄粱美
梦,但却真实的再现了科举新贵的现实生
活。曾某高捷南宫,继而身为卿相,依
势凌人,枉法霸权,纵情声色,最后文章说:
p>
“异史氏曰:“梦固为妄,想亦非
真。彼以虚作,神以幻报。
”虽然是梦中的事情,但也是现实的真实再现。在他
身上集中地表现了
封建制度所培养的高级官僚的恶德。
作者的用意在于鞭挞权臣
的
“欺君误国”
,而在客观上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政治腐朽和官场黑暗。又《小
翠》中写王侍御与王给谏之间互相的倾轧、
敲诈等等,
这些故事都又从侧面反应
高官的自私自利贪污腐败。
《公孙
夏》里国学生某,受公孙夏引荐,以钱买官,
阴间部署,为他封得一官。虽写阴间,实为
阳间,揭露朝廷高官队伍的腐败,政
治统治的黑暗。
《局诈》虽
是一场骗钱的手段的演绎,而从行骗过程来看,则暴
露出当时社会的病状,
朝中为官之人为了仕途平安,皆附于贵亲之门,不惜千金
掷,而贵戚则会因拿
人钱财为污官打开保护伞。
4
(三)
、撕下外官的丑陋外衣
1
、督抚
《
王者》中写湖南巡抚命州佑解饷六十万赴京,途中遇雨,在古刹中被盗,
偷盗王者给州佐
一封信,说
:
”汝自起家守令,位极人臣,贿赂贪婪,不可悉数
。
前银六十万,业已验收在库,当自发贪囊,补充旧额。
”从信
中寥寥数句可以看
出,州佐自做官以来,贪图金钱,鱼肉百姓。
2
、外京出官
《库官》中写道老人与皱平张华的对话如下:公问:
“库存几何?”答言:
“公虑多金累缀,约归时盘验。叟唯唯而退。张至南中,馈遗颇丰。及还,宿驿
亭,叟吓出
。及问库存物,曰:
“已拔辽东兵饷矣”
。对话中隐含外京官收入之
多。真让人瞠目
结舌。
3
、州县
《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描写州县一级的官吏,如:
《冤狱》中不分青红皂白,
一错再错的昏庸的邑令。同时还有《鸟语》讲述了一道士精通鸟语,而且料事如
神,邑令向他询问有关家中鸭子的对话,道出邑令的贪婪:
“令最贪,一切供用
诸物,皆折为钱以入”
而邑令也最终弄了个
“鸟曰:‘丢官而去。’”的结果。
《盗户》
“顺治间,滕、峰
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
”异史氏曰:“今有明
火劫人者
,官不以为盗而以为奸;逾墙行淫者,每不自认奸而自认盗:世局又一
变矣。设今日官署
有狐,亦必大呼曰‘吾盗’无疑也。”??有的讽刺,有的鞭
斥,有的感慨,可谓形相百
出。
(四)
、揭发土豪劣绅的罪行
《窦氏》
写地主南三复因避雨偶至窦家见窦氏女端妙无比而动心,
p>
他多次到
窦氏家勾引窦氏女并假意娶其为
妻,
“转念农家岂堪匹偶,如假其词以因循之”
。
至议婚于大家,闻其貌美财丰遂将窦氏抛弃,窦氏女产子后,含冤而死,她的父
亲非常的气愤,一纸告上衙门,却被南三复以金钱获免。
这
样的的悲剧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红玉》中写了一个退职的宋御史抢走了
冯相如的妻子,
打死了他的父亲的故事。宋氏仅是一个退职的御史,他之所以如
此嚣张,
完全是官府的庇护。
冯相如被
害得家破人亡。
上上下下的官宦机构都与
土豪劣绅息息相通,<
/p>
他们残忍的吞噬着老百姓的血肉,
当宋御史被豪客杀死以后,
p>
官吏们又一反常态,马上遣役捕生,并严刑拷打。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手法,
更有力的突出官场的腐败、土豪劣绅的横行的丑陋面。而后蒲松龄感慨到:
“
然
5
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
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使苏子美读之,
必浮白曰:
‘
惜乎击之不中’
!
”
①
三、批判科举制度
蒲松龄向往清明政治,
也希望自己能
做一个恤民的清官。
然而他终生科举不
得意,
< br>不得进入仕途。
在科举道路上的坎坷,
使蒲松龄对科举有
了更清醒的认识,
深深感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怀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
人愤气填
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蒲松龄无意与科举决裂
,但却怨恨科举不公。他
指责科举考试
“幕中不横文,
凭数为成败”
。
(
《试
牍》
)
试官多是
“心盲目瞽”
②
的
无文之辈;即便是被他们录取,也莫高兴太
早:
“小惭小好且勿欢,无底愁囊今
始入”
。清代科场“贿赂公行,照等定价,督学之门,竟同商贾”
。当时的文教机
构,已是斯文扫地,腐朽不堪,蒲松龄五十一岁以后,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不再
< br>参加科举考试。他对封建科举弊害的认识,也就更为清醒。
《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反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则是其“孤
愤”的重
要表现,全书计有近七十篇小说,或挖苦考中的凡庸之士;或描写蹉跎
科场、
落拓不遇的寒士的惨痛遭遇;或把矛头直指昏庸贪酷的试官;
或指斥封建<
/p>
统治者“视士如芥”
。蒲松龄高迈流俗,见解真切,加以对科举八
股十分熟悉而
且亲身经历,所以写出的小说也极有深度。
《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道德角度出发,揭露考官的徇私舞弊
《聊斋志异》有力的鞭挞了考官、学使索贿纳贿的罪行。
③
《考弊司》是《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中最有力的篇章
,<
/p>
是对科举制度和俨然
人上的封建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司主
(
官署长官
)
是欲壑难
填的“虚肚鬼王”
。考
弊司
,
顾名思义
,
是检核科考弊端的官署。堂上高悬书
有“考弊司”的扁额,堂下
两碣
,
分别
镌刻
:
“孝弟忠信”
,
“礼义廉耻”
。看似庄严肃穆
,
教化气氛很浓
,
司主
也气象森凛
p>
,
道貌岸然
;
实则
官署溷浊
,
司主贪残。
司主虚肚鬼王对
所辖秀才
,
初见
就恃权盘剥
,
必“割脾肉”以索“丰贿”
。而这是循史成例<
/p>
,
所谓“不必有罪
,
此是
①贾学清.论《聊斋志异》所暴露的政治问题
[J]
.
绥化师专学报
,2003:52.
②蒲松龄
.
聊斋志异﹙第八卷﹚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7.
③宋山龙
.
《聊斋志异》
对封建吏治和科举的愤懑与无奈
[J].
青海民
族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2000,(02):94.
6
-
-
-
-
-
-
-
-
-
上一篇:这是一篇神奇的文言文,几乎囊括所有古文知识点!
下一篇:《千字文》分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