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带图的横坐标是在模型对称性基础上取的
K
点
。为什么要取
K
点呢?因为晶体的周期性使得薛定
谔方程的解也具有了周期性。按照对称性取
K
点,可
以保证以最小的计算量获得最全的能量特征解。能带
图横坐标是
K
点
,
其实就是倒格空间中的几何点<
/p>
。
纵坐标是能量
。
那么能带图应该就是表示了研究体系中,
各个具有对称性位置的点的能量。我们所得到
的体系总能量,应该就是整个体系各个点能量的加和。
p>
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性
/
定量的讨
论:
1
、电荷密度图(
charge
density
);
2
、能带结构(
Energy
Band Structure
);
3
、态密度(
Density of
States
,简称
DOS
)。
电荷密度图是以图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非常直观,因此对于一般的
入门级研究人员来讲不会有任
何的疑问。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这种分析的种种衍生形式,
比如差分电荷密图(
def-ormation charge
density
)和二次差分图(
difference
charge density
)等等,加自旋极化的工作还可能有自旋极化电荷密度<
/p>
图(
spin-polarized charge densi
ty
)。所谓
“
差分
< br>”
是指原子组成体系(团簇)之后电荷的重新分布,
“<
/p>
二次
”
是指同一个体系化学成分或者几何
构型改变之后电荷的重新分布,因此通过这种差分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
体系中个原子的成
键情况。通过电荷聚集(
accumulation
)
/
损失(
depletion
< br>)的具体空间分布,看成键的
极性强弱;通过某格点附近的电荷分布形状判断成键
的轨道(这个主要是对
d
轨道的分析,对于
s
或者
p
轨道的形状分析我还没有
见过)。分析总电荷密度图的方法类似,不过相对而言,这种图所携带的信息量
较小。<
/p>
成键前后电荷转移的电荷密度差。此时电荷密度差定义为:
p>
delta_RHO = RHO_sc - RHO_atom
其中
RHO_sc
为自洽的面电荷密度,而
RHO_atom
为相应的非自洽的面电荷密度,是由理想的
原
子周围电荷分布堆彻得到的,即为原子电荷密度的叠加
(a
superposition of atomic charge densities)
。需要
特别注意的,应保持前后两次计算(自洽和非自洽)中的
FFT-mesh
一致。因为,只有维数一样,我们才
能对两个
RHO
作相应的矩阵相减。<
/p>
能带结构分析现在在各个领域的第一原理计算工作中用得非常普
遍了。首先当然可以看出这个体系
是金属、半导体还是绝缘体。对于本征半导体,还可以
看出是直接能隙还是间接能隙:如果导带的最低点
和价带的最高点在同一个
k
点处,则为直接能隙,否则为间接能隙。
1
)因为目前的计算大多采用超单胞(
sup
ercell
)的形式,在一个单胞里有几十个原子以及上百个电
子,所以得到的能带图往往在远低于费米能级处非常平坦,也非常密集。原则上讲,这个区域的能带并不
具备多大的解说
/
阅读价值。因此,不要被这
种现象吓住,一般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关心的还是费米能级附
近的能带形状。
2
)
能带的
宽窄在能带的分析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能带越宽,也即在能带图中的起伏越大,说明
处
于这个带中的电子有效质量越小、非局域(
non-local
)的程度越大、组成这条能带的原子轨道扩展性越
强。如果形状近似于抛物线形状,一般
而言会被冠以类
sp
带(
sp-
like band
)之名(此陈述有待考证
—
博
主加)
。反之,一条比较窄的能带表明对应于这条能
带的本征态主要是由局域于某个格点的原子轨道组成,
这条带上的电子局域性非常强,有
效质量相对较大。
3
)如果体系为掺杂的非本征半导体,注意与本征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图进行对比,一般而言在能隙处
p>
会出现一条新的、比较窄的能带。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杂质态
(dop
ing state)
,或者按照掺杂半导体的类型称
为受主态
或者施主态。
4
)
关于自旋极化的能带,一般是画出两幅图:
majority
spin
和
minority spin
。经典的说,分别代表
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轨道所组成的能带结构。注意它们在费米
能级处的差异。如果费米能级与
majority
-
-
-
-
-
-
-
-
-
上一篇:奥运会术语
下一篇: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