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汉语释义
什么是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
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
。古人的口语是
怎样的,
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
今天,
我们研究古代汉语,
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
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
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
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也。”
< br>
——《孝经》孔子徒弟,
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
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
治天下有。百姓每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
么?”
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
?
”孔子说:
“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
来。”
——贯云石《
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段材料是用文言文
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
石解释《孝
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
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
文。可见,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
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
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
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
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
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
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
秦汉以后的
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
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
文言增加新的词汇
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
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
的上古汉语的书
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
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
书》、《唐宋
八大家、
桐城派等等,
都
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
直到
“五
四
”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
代。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
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
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
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
展中,
p>
文言文担负了记录、
传播、
积累祖国文化遗
产的任务,
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
< br>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
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
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
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
清末,
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
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
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
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
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
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
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
,
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
话
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
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
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
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
/p>
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
语,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
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
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
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
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
围大致限于
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
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
语并有些什么贡献
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
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
韵学、训诂学,
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
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
读经,每
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
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
《方言》、
《说文解字
》
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
学
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
《周礼》、
《仪
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
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
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
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
p>
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
运用到诗
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
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
的一部韵书,它在汉
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
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
方话语言方面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
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
文献。从十七世
纪到十九世纪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
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
事古书的整理与考
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
很多发明。
《说文》之
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
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
王念之、
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
< br>此时在古音方面,
特别是古韵研究,
获得了空前发展,<
/p>
顾武、
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
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
文字
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
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
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
p>
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
也有了开
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
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
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
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
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
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
的汉
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
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
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
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
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
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
语》
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
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
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
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
p>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
-
-
-
-
-
-
-
-
-
上一篇:高一学生评语200字(共6篇)
下一篇:修辞句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