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学名解,简答、论述题复习
1.
发热的分有哪几度?
①低热
37.3
—38℃;②中等度热
38.1
—39℃;③高热
39.1
—41℃;④超高热
41℃以上
< br>2.
对发热为主诉的患者问诊要点包括哪些?
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诱因
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③多系统症状询问
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⑤诊治经过
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
触史、手术史、治疗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3.<
/p>
以咳嗽与咳痰为主诉的患者,您在病史询问时应包括哪内容(要
点
)?
①发病年龄、咳嗽病程、起病方式、与昼夜或季节气候关系
②咳嗽程度、音色、连续性、发作性、单声咳嗽
③是否伴有发热、胸痛、气喘
④痰的性状、量、有何特殊气味,是否伴有血痰或咯血。
⑤体位对咳痰有何影响等。
4.
p>
吸气性与呼气性呼吸困难各有何特点?
①
吸气性呼吸困难
特点是吸气费力,且显著困难,重者出现“三凹
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
气性喉鸣。
②
呼气性呼吸困难
的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
,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主
要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小支气管的痉挛收缩或炎症。
5.
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
问诊的内容有:①一般项目,②主诉,⑧现病史,④既往史,⑤系统回顾,⑥个人史,⑦婚
姻史,⑧月经史和生育史,⑨家族史。
6.
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
现病史包括:①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的发展
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诊治经过,⑦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7
、试述深部触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深部触诊法及临床意义:
(1)
深部滑行触诊法:
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
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
)<
/p>
双手触诊法:
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
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
用于
肝、脾、肾和腹
腔肿物的检查。
(3)
深压触诊法:
以
1
~
2 <
/p>
个手指逐渐深压,
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立腹腔压痛点
。
(4)
冲击触诊法
:该触诊法一般只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难以触及者
8.
简述五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
/p>
①鼓音
正常见于左下胸部的胃泡鼓音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
空洞、气胸、气腹等。
②过清音
主要见于肺气肿。
③清音
见于正常肺部。
④浊音
见于心脏或肝脏被肺覆盖的部分,
病理情况下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含气量减少,
如肺炎等。
⑤实音
正常见于心脏、肝脏等实质性脏器,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
及肺实变等。
8.
试述扁桃体肿大分度法。
扁桃体肿大可分为三度。
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者为
I
度;
超过咽腭弓为Ⅱ度;
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9.
试述甲状腺肿大的分度标准。
Ⅰ度不能看出肿大胆能触及;
Ⅱ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
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
10.
试述甲状腺的触诊注意事项。
注意其
大小、硬度、光滑,有无结节,压痛,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细震颤
11.
试述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机能亢进:
质地多较柔软,可
触及细震颤或能听声嗡鸣样血管杂音单纯性甲状腺肿:
腺体肿大很突出,可为弥漫性或结节性甲状腺癌:
包块可呈结节状,不规则,质硬。
12.
试述肝颈静脉返流征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肝颈静脉回流征指按压肿大的肝脏时,则颈静脉充盈更为明显,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见
< br>于右心衰竭。
13.
简述气管移位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检查方法:
检查时让病人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医师将示
指与环
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
指中间,
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
据两
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根据气管的偏移方向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
临床意义:
如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
瘤以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
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
侧。
14.
如何鉴别颈动脉和颈静脉搏动?
颈动
脉搏动和颈静脉搏动的鉴别要点是:
颈静脉搏动
柔和,范围弥散
,触诊时无搏动感;而
颈动脉搏动
比较强劲,为膨胀性,搏动感
明显。
15.
何为触觉语颤,语音震颤增强和减弱的临床意义。
被检查者发音时产生声波,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振动,可用手掌在胸
壁触到,这种振动称为触觉语颤。
减弱或消失
:
①肺泡含气过多;
②支气管阻塞:
③
大量胸腔积液、
气胸;
④胸膜肥厚、
粘
连;
⑤胸壁皮下气肿。
语颤增强:
① 肺实变;②
肺内大空腔。
17.
简述湿罗音的听
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听诊特点:
持续
时间较短,且断续一次连续出现多个,多在吸气相出现,吸气末更清楚,部
位性质不易变
换,中、小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消失或出现。
临床意义:<
/p>
①局限:肺炎、肺结核、支扩
②双肺广泛:急性肺水肿,严重支气管肺炎
③双肺底:肺淤血——心功能不全,支气管肺炎。
18.
简述干罗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p>
听诊特点:
持续时间较长,音调较高,吸、呼均可听到,以呼气为著
,性质、强度、部位及
数量易变换。
临床意义:
双侧见于:
慢支,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
19.
简述肺气肿的体征。
①视诊: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
②触诊:语颤降低,呼吸动度降低;
③叩诊:过清音,肺下界下降,移动度降低;心浊音界变小,肝浊音界下移;
④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散在干、湿性罗音。
20.
简述肺实变的体征。
①视诊:呼吸运动下降(患侧)。
②触诊:语颤增强,呼吸运动降低,胸膜摩嚓感。
③叩诊:浊音
④听诊:肺泡呼吸音减
弱,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或混合呼吸音,湿性罗音,
胸膜摸嚓音,听
觉语音增强。
21.
简述胸腔积液的体征。
①视诊:患侧饱满,呼吸运动降低;
②触诊:气管偏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③叩诊:浊或实,患侧心界叩不出,健侧移位;
④听诊:
积液区:呼吸音降低或消失;积液区上:管状呼吸音。
22.
简述气胸的体征。
①视诊: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②触诊:气管移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③叩诊:鼓音,心界向健侧移位,右侧肝浊音界下降
④听诊:呼吸音消失。
23.
如何鉴别右室肥大或腹主动脉瘤所引起的剑突下搏动
?
①嘱患者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
<
/p>
②或以手指平放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
时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
24.
心脏震颤是怎样产生的
?
有何临床意义
?
产生机制:<
/p>
心脏震颤是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
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临床意义
:
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p>
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
病变。
< br>
25.
写出心脏各瓣膜听诊区名称及部位。
(1)
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
(2)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
2
肋间
(3)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
2
肋间
(4)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
3
肋间
(5)
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左缘
4
、
5
肋间
26.
病理条
件下,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心脏疾病
:
①左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②右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③左右室皆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
④右位心时,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
5
肋间。
胸部疾病
:
①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时
,
心尖搏动稍向健侧移位;
②—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时,心尖搏动稍向患侧移位;
③侧卧位时,心尖搏动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
p>
④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腹部疾病:
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时,心尖搏动向上移位。<
/p>
27.
试述心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
(1)
第一心音
< br>(S1)
:
主要是心室开始收缩时二、
< br>三尖瓣突然关闭振动所产生,
其他如心室壁和
血管壁的振
动、半月瓣的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也参与
S1
的形成。
临床意义:
S1
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2)
第二心音
(S2)
,
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心室开始舒张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瓣
膜振动所产生,其他如血流加速和对大血管壁冲击引起的振动、房室瓣开放、心室肌舒张、
乳头肌和腱索的振动也参与
S2
的形成。
临床意义:
S2
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28.
p>
开瓣音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
产生机制:
开瓣音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是二尖瓣狭窄的重要体征之一,是由于心
室舒张
早期血液自左心房快速经过狭窄的二尖瓣口流入左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
到一定程
度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听诊特点:
①音调较高,②响亮、清脆、短促、呈拍击音;③听诊部位
在心尖部及其内侧,
④呼气时增强。
③临床意义
;
它的出现表示瓣膜尚具有一定的弹性,常作为二尖
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
29.
舒张早期奔马律是如何产生的
?
有何临床意义?
产生机制:
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室性奔马律,第三心
音奔马律,其产生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
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
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
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
临床意义:
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反映心室功能低下
,
心肌功能严重障碍,
常见于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