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憨山大师的一生憨山大师的一生
憨山大师的一生憨山大师的一生宋智明编述
< br>一、出家
前的生活二、
大师的出家因缘三、
禅定初门四、
云游参学五、
初证色空六、融贯诸法七
、彻悟心性八、报父母恩九、开悟
前后的三次梦十、东海牢山的因缘十一、神通见母十二
、为
法忘躯十三、一路到曹溪十四、曹溪风景十五、达观大师的
逝世十六、风云岁月十七、在匆忙的弘法中十八、菩萨应世
十九、指归净土二十、金刚不
坏的肉身附录:大师法脉四十
字附《东游集》法语三则:径山禅堂示参禅切要云栖方丈示
念佛切要净慈宗镜堂示持准提咒
一、出家前的生活
憨山大师(
1546
~
162
3
)
名德清,
字
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
亲洪氏。
< br>
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
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起来,从此以后
就怀了孕。
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
/p>
1546
年)
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诞生
了一位白色双层胞衣的胎儿。当
剥去胞衣洗濯时,整个室内充溢着异常的香气,这似乎预
告
中国将有一位巨人出来重振佛教宗风了。
父母为这奇异
的婴儿取名为大美。好
事多磨,这位婴儿走进人间后并不顺
利。第二年,当大美周岁时,生了一场严重的风疾,
病得几
乎死去。
慈爱的母亲见医药无效,
就在观音大士前至诚祈祷,
并许下愿说:
“观音大士啊,
p>
如能使我儿大美重病痊愈,
我就
让他长大后
出家为僧,住持正法,
来报答菩萨的大恩!”过了
几天,病果然
痊愈了。为了使大美的生活顺利,母亲又把他
的名字寄托在村中的长寿寺里,并改乳名大
美,称为和尚。
幼年的大师性情好
静,常常喜欢独自一人静坐思考问题,不
喜欢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游戏。祖父见孙儿整日
独坐,经常
对人说:“这孙儿好象木桩一样。”
叔父平日对他十分钟
爱,一日忽然死
去。他从外面进来,见叔父躺在床上,母亲
过来对他说:“你叔父睡着了,你可叫他起来
。”于是他叫了
几声叔父,
但不见叔父回答,
< br>只听见婶母悲痛地哭叫着:“天
哪!
你到哪里去了?”他
觉得非常奇怪,
便满腹疑团地问母亲:
“叔父身体明明在此,又
到哪里去了?”母亲回答说:“你叔父
已经死了!
”他又问:<
/p>
“死了到哪里去了呢?”母亲没有告诉他,
但他对“死了到哪里去
”的问题,越发怀疑,从此时常思考这
一问题。
过了不久,婶母生了一个儿子,母亲带着他去
看望。他看见婴儿有这么大,
便好奇地问母亲:
“这婴
儿是从
哪儿进入婶母腹中的?”母亲见他问得奇怪,
便拍了他一
下说:
“痴子!你是从哪儿进入你娘腹中的呢?”他听后更加不解,
人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从此,“死了到哪里去”与“生命从何
而来”的二个疑问,
占据了他的幼小的心灵,
正象许多伟大的
科学家一样,在儿童时代已经产生了探索真理的思想火花了。
到了七岁的那一年,母亲送他入社读书。第二年,又转到隔<
/p>
河的学社读书,因来回不便,就住在亲戚家中。母亲只许他
每月回
家一次,
其余时间不准回家。
p>
一日,
他回家探望,
因为爱恋母亲而不肯过
河去读书。母亲愠怒地把他赶到河边,
他又不肯登船,母亲一气之下便提起他的发髻,把
他抛到河
中央去,就头也不回自顾自地离开了。正在这危急时刻,祖
母刚好打这儿经过,看见他在河中挣扎着,赶紧叫人把他救
起,并送回家中。母亲见
有人把他救起送来,仍然生气地对
他们说:“这不才之子,不把他淹死,留着又有何用!
”随即
又把他打逐出去,没有丝毫的留恋。少年的大师见母亲对他
这样狠心,毫无爱恋之情,心里虽然很痛苦,但从此以后反
而能认真学习不再想家了。
大师去了后,母亲时常隔着河淌
眼泪,祖母怪她太无情,
母亲却
说:
“必须断绝了他的爱恋之
情,才能使他认真读书啊!”
p>
一天,他来到寺院读书,听
寺中的一位和尚说,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能救世间
的一切痛苦和灾难,心里非常高兴,就向和尚请来一本《普
门品》
,暗暗地攻读起来,没过几天,便能背诵。母亲经常
在观音大士前烧香礼拜,
他若在家也总随母亲一起礼拜。一
次他对母亲说:“观音菩萨有一卷经。”母亲从未听说
过,他
即为母亲背诵了一遍,
母亲听后非常高兴地说:
“你这是从哪
儿学来的?你诵经的声音真象寺里的老和尚!
”他便把经过情
形一一告诉了母亲。
到了十岁的时候,因母亲对课程监
督
得很严格,
他觉得读书既费神又艰苦,
便产生了厌烦情绪。
p>
一天他问母亲: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p>
“做官。
”
母亲答道。
“做怎样大的官呢?”
“从小官开始,一直
可能做至宰相。
”
“做了宰相又为了什么呢?”
p>
“最后罢
了。
”
他听后叹息说:
“可惜一生辛苦,<
/p>
到头来只是罢了,
我读它何用?我只想做个不罢的!
”
母亲听了愠怒地斥责
说:“象你这不才之子,只可做个挂搭僧!”
他听到挂搭
僧三字,又好奇地问:“
什么叫挂搭僧呀?做它又有什么好
处?”
母亲向他解释说:“僧是佛的弟子,他们的足迹遍
及天下,自由自在,是人天的福田,所以到处都有人供养他
们。”
他听说挂搭僧有这般超脱自在,便对母亲说
:“将
来我也做个挂搭僧,好吗?”
“好是好,只恐怕你没有这
份福报哩。”
“为什么需要福报呢?”他又觉得不理解。
“世间做状元做大官的经常有,出家做佛祖的哪里常有呢?”
母亲解释道。
“我有这份福报,
只怕母亲不同意我出家!
”
他只恐母亲不同意,
便赶紧说了一句。
“你若有这份福报,
我就同意你出家
。
”母亲本来虔信佛教,
见儿乐于出家,
就答
应下来。从此以后,少年的大师在心里埋下了出家为僧的种
子。
第二年的一天中午,他在家
门口偶然看见几位行脚
僧,肩挑着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
p>
是什么人呀?”
“那些是行脚的挂搭僧。”
他听了暗自
高兴,
又到门外去看。
见行脚僧来到树下,
把担物放在树边,
然后向他母
亲问讯化斋。母亲忙着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
恭敬。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挑起担物,举
起一只手向他母亲
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恭敬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
便径直上路去了。
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
“僧众如何如此无礼,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
?”
“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
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
“这
样看来,
僧众的确是人间
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了!”从这以后,便
时刻发心想出家修行,
只是苦于没有出家的方便门路罢了。二、大师的出家因缘
1557
年,
p>
大师十二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也逐年
提高,
对于人生世间是怎么一回事,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宿根深
厚,便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淡泊无为的性格。他不喜世间的
欲乐,不向往男女间的情爱
,所以当他父亲准备替他订下婚
姻时,他即表示强烈反对,父亲拗不过他,也只得作罢。
一日他听到金陵的一位和尚说:<
/p>
“金陵报恩寺的住持西林和尚,
一生修行,
很有道德。”便发心想跟随西林和尚去学佛法。
他
就把出家学
佛法的事告诉了父亲,但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
只得又去请求母亲。
母亲说得很有道理,
她说:
“养育儿女的
< br>目的是期望他获得真正的成就,既然他有这样崇高的志愿,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让他
去!
”于是就在十月的一天,
把他送到
报恩寺去了。
他一来到报恩寺,许
多人一望见,都非常
赞叹,认为将来必有成就。西林和尚在方丈室里会见了他,
就满心欢喜地说:
“这孩子骨气非凡,
若仅做一
名俗僧,
那就
太可惜了!
”当时禅宗名
宿无极大师正在三藏殿初开法会讲道,
西林和尚便携带他去拜见。会面时,大学士赵大洲
也在旁,
一见他也很欢喜地说:“这孩子将来当为人天师表!”又抚摸
< br>着他的头说:“你爱做官,还是爱做佛?”他立刻回答说:“爱
做佛!”赵大洲对
二位大师说:“这孩子不可轻易看待,应好
好地培养他,将来必有大成。”就这样,
p>
在许多佛教老前辈的
关心和重视下,他开始踏上了最有意义的人生之
路。他的第
一课,就是参加无极大师主讲的法会,虽然还听不大懂究竟
< br>讲些什么,但心里却觉得似有所知,而只是无法形容罢了。
听完了这一座讲经法会后,西林和尚即选择了徒孙中最有学<
/p>
问的数人,专门来教育他。先是学习《法华经》
,仅学了三
个月便能流畅地背诵。这样他认真地学了二年,一般流通的
经论,都已
能熟背了。
西林和尚见他进步很快
,高兴地
说:“这孩子可教,不可误了他的光阴。”于是又延请了精通
< br>《四书》
、
《五经》的先生来教他。先生让他先学习进举
子的
必修课
《四书》
与
《五经》
,
后又学习了诸子百家的学说,
《左
传》
、
《史记》等历史
,以及古文诗词赋等,真是无所不学,
无所不读。
这样跟先生学
习了三年,
学通了
《四书》
、
《五经》
等大量作品,
并即能赋诗作文。
当时还曾写过一首
《江上篇》
的赋,在同学中
间颇有影响,大家见他学识捷进,都非常推
重他。但因当时学习既紧张又艰苦,又经常生
些疾病,感到
文学事业有累身心,因此对进举一事,并无多大兴趣。
1564
年,大师十九岁。因
许多同学在进考举子时都取得优
异成绩,有人劝他也去应试。刚好栖霞山的云谷大师也在
寺
里,
听到人们议论着进举应考的事,
惟恐他也有应试的念头,
便竭力对他开示出世解脱与明悟心地的如何重要和如何微
妙的道理,又历举了《传灯录》以及《高僧传》中的诸位祖
师们修行证
果的殊胜因缘,并叫他自己去阅读古德遗著。云
谷大师是禅门中的正法眼藏,憨山大师一
向对他十分敬重,
现在听了他的指点,就到藏经楼,在书笥里捡得一本《中峰
广录》
,
认真地阅读起来。
书未终卷,
内心便非常欣慰地想:
“这个能出离生死痛苦的参
禅法门,正是我所高兴修的啊”。
从此以后,便立志修习禅宗法门,脱离生死苦海,对进
举的
事不再动心了。
过了几天,他恭请西林和尚做了他的剃
披师,真正成了出家的弟子。接着又把
以前文学作品全部烧
掉,以绝留恋之情,并专心于参究向上的大事。
这样修
了一段时间,他感到自
己未明参究宗旨,又试用专心持念阿
弥陀佛名号的方法。当他日夜不断地念了几天后,忽
然在一
夜间,梦见阿弥陀佛现在空中,位置正当日落的地方。梦中
见到的佛,庄严的相好和圆光都非常清楚,大师虔诚地行了
接足礼,内心瞻恋不已;又
愿见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二
尊菩萨也立即现出了半身。
从这
梦后,
三圣就时常现在目前,
身心已趋向初步的法乐中。
他心里很自信地想:
“修行一定会
成功的了。
”
到了冬天的时候,报恩寺举办了
讲经法会,
请无极大师讲《华严悬谈》
。憨山大师在这时受了具
足戒,
并随众听大师讲解。
当他听到十玄门中“法界海印,
p>
森罗常住”
时,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的道理。他由精奥的文章联想
到
著者,内心就更加羡慕清凉大师的道风。以清凉为义,他还
取
了“澄印”的字,
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字”请无极大师指正。
大
师问他:
“你有志愿入这个法门吗?”他答道:“有!
”大师对他
的志愿很赞赏,就向他介绍了五台山冬积坚冰、夏仍飞雪,<
/p>
从来没有炎暑等清凉胜迹。
打这以后,无论来往做事,
冰雪之境居然现在目前。因此向往清凉的心念
更加坚固,发
愿住在其中修行。这时,对世间的名利再也没有耽著之心,
而厌离世间五欲的念头,
却没一刻忘掉。
在年底的最后
一天,
西林和尚毕集了一切法眷说:
“我年龄已经八十三岁了,
早晚
有一天就要去的!我一生剃度弟子八十余人,没有一人能担
负我的弘法大业。”他顿了顿,抚摩着憨山大师的背说:“这
位
小青年宿根深厚,我期望着他能成为佛门的健将,可惜我
看不到他的成就了!他年龄虽还
轻,却已具有老成的见地。
我去世后,凡殿堂房门等大小事务,都得听从他的安排,勿<
/p>
认为他年龄轻而动用他人!
”大众在唏嘘声中,
< br>接受了西林和
尚的咐嘱。
<
/p>
新年的初七,西林和尚搭起戒衣,巡遍了全
寺的寮房,
并向大众诀别。
大众见西林和尚的身体仍很健康,
都感到十分惊讶。
又过了三日,西
林和尚嘱咐弟子安排
后事,身体略示了微疾。弟子端药给他,他对弟子说:“我就
-
-
-
-
-
-
-
-
-
上一篇:朱丹溪传(原文+译文)
下一篇:[语文七年级知识复习要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