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届长宁、金山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分值
150
分。)
p>
2017
年
4<
/p>
月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5
分)
(
1
)
,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
2
)
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中吕】
,
潼关怀古》
(
3
)
p>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
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高》中相似手法写出相
< br>似境界的一联是
“
,
。”
<
/p>
2.
按要求选择(
5
分)
(
1
p>
)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
是(
)。(
2
分)
A.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br>
C.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
是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2
)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
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
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
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
3
分)
A.
我上次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
佩不已。
B.<
/p>
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
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
,令人钦佩不已。
D.
我曾垂询令尊
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1.
(
5
分)(
1
)士不可不弘毅(
2
)意踌躇
山坡羊
2.
(
3
)锦江
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3.
(
1
)(
2
分
)
B
(
p>
2
)(
3
分)
p>
C
第二部分
阅读(
70
分)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8
题。(
1
6
分)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
/p>
?
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
版后反响极好,出版
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
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
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的一首,
一
听之下即为
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
思考。
?
“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
得到六
七岁吧。
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
据说四岁
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
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
起码有两个阶段,
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
为界,
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
假如
“给
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
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
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
< br>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
“我想人的心
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
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
第一次
摩擦接触的感觉,
该是最鲜
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
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
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
等到
我有了感受的能力,
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
摩擦日久而生茧了。
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
孩子知道一些诗词,
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
《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
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
《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中选
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
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
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
不
仅不能使他们理解,
甚至会直接扼杀他
们对诗词的兴趣。
给孩子的诗词,
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
这一点无疑是重要
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
p>
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
考虑的反
倒是,
。
⑤我想,
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
响极好,
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
理的注意。她在
《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
“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
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
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
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
< br>17
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
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
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
过于
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
是否就该刻
意选些通俗,
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
易。倘
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
孙洙编选
《唐
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
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
《千家诗》。可惜
矫枉过正,
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
p>
但出于她天赋良
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
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
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
还是给孩
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
前者必
须小心翼翼,
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
以使他
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
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
逐次
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
古诗词”,仍需
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
词教育奉献了
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
自
2017
年
2
月
7
日《文汇报·笔会》。)
3.
第③
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指
。(
2
分)
4.
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
词兴趣浓厚。
B.
第②段朋友幼年背
诗的例子说明
0-6
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
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
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
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5.
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整:
。(
2
分)
6.
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
选作品是否低俗。
B.
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
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
则的“明确指出”。
D.
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7.
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 br>3
分)
8.<
/p>
第⑤段写道:
“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
< br>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
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
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4
分)
p>
《小池》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
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
4. <
/p>
(
2
分)因幼年读的太熟(
1
分)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
1<
/p>
分)。
评分细则:“太熟”
1
分,“麻木”,“缺乏感受力”答出其一
1
p>
分。意对即可。
5.
< br>(
2
分)
B
6.
(
3
分)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评分细则:“孩子应该
知道什么样的”
1
分,“名篇”
1
p>
分,回答“哪些是流传
很大(名气很大)的作品”等均可。
7.
(
3
分)
D
8.
(
3
分)(
1
)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1
分)(<
/p>
2
)不拘泥于名家名
篇(或:不只看名气
)(
1
分)(
3
)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
词美感)的作品(
1
分)
评分细则:“适合孩子阅读的
兴趣和能力”
1
分,“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
只看名气)”
1
分,“具有高雅审美情趣”
1
分。回答“避免精妙深微”,“避
免低俗”等
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
题。(
15
分
)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
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
穿街走巷时,
盼春心切
的我,
一头扎进
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
在姹紫嫣红的花中,
选购了几盆色
彩艳丽的四
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
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
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
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
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
鹅黄的娇嫩得
赛过柳芽,
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
火红的透着葡萄酒
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
盈,
叫人愉悦。
每日晨起,
我都做早课
似的,
先赏花儿。
我喝一杯凉白开,
也
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
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
十多天后,<
/p>
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
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
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
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
萎靡,花朵
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
海棠去意
已定,
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
花茎接二连三倒伏,
那一团团花朵,
自绝于青春似的,
香销玉殒。我只得
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④时隔
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
的最上一盆,
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
里飞出来了
!
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
水泥般的土里顽
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
⑤我
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
它去了
。
⑥那
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
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
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
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
挣扎着活。
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
归来,打扫阳台时
,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
搀扶着,努力向
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
它搬到卧室的
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⑦有了阳光的照拂,
有了水的滋养,
野草出落
得比春花还要漂亮。
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
的鹅毛笔,
期待我书写着什么。
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
穿窗
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
“噗——”的一
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
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
直到哈尔
滨的
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
由
舒展着婀娜的腰肢。
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
居然长出
花茎,
开出几株穗状的米
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
宣示着它的春天。
⑧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
< br>直到年底,
才呈颓势。
先是开花的草茎,
变得干瘪,
落下草籽。
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
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
只有中央新生的
p>
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⑨当一个人的呼吸,
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
起时,
在风刀霜剑的背后,
在凉薄而喧嚣的
世间,
宁静与超然,
安详与平和,
善与慈,
爱与美,
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
缠绕在你的枝头,
与你同在。
⑩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
小说
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
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
更容
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
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
。它就像一池
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
,在小天地中,
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
样的野草,捧给亲
爱的读者。
(有删改)
9.
第③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
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
3
分)
10.
请紧扣“飞”字,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
3
分)
11.
结
合
全
文
,
分
析
p>
标
题
“
野
草
的
呼
吸
”
在
文
中
< br>的
含
义
。
(
4
分
)
12.
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5
p>
分)
9.
(
4
分)
<
/p>
答案实例:
泉眼和树阴在诗歌中都被拟人化了,
< br>赋予了景物情感和生机;
(
1
分
)
三四句聚焦于小荷上的蜻蜓,画面感强烈,且十分有趣味。(
1
分)这首诗歌通
俗易懂,清新自然。(
1
分)孩子读了可以对诗歌产生兴趣,因此十分适合孩子
阅读
(
1
分)
评
分细则:
分析诗歌如何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
2
分
(
“拟人”
,
“画面感强”
,
“有趣味”),诗歌为何适合孩子阅
读
2
分(“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对诗
歌产生兴趣”)。意对即可。
9.
(
3
分)
答案示例:
承接上文对海棠的喜爱,
并与下文野草的不受关注却
能顽强生长的情
节形成对照;
将作者对待海棠精心照顾的态度与
下文对待野草的漫不经心的态度
作对比。
量表说明:答题模式中,“①”表示“承接上文对海棠的喜爱
。”中的内容,
“②”表示
“与下文
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的情节形成对照”中的内容,
“③”表示
< br>“将作者欣喜地选购海棠,
精心照顾的态度与下文对待野草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作<
/p>
对比”。
10.
(
3
分)
答案示例:
“飞”字充满动态感,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
子,
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
迅
速成长的情态,
表达了作者发现
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量表说明:答题模式中
< br>,“①”表示“充满动态感”,“②”表示“准确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
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常
间,
迅速成长
的情态”
。
“③”
表示
“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
答案示例:“野草的呼唤”有多层含义
:“呼吸”在文中是“生命的节律”的
意思,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作者赋予野草人
格化,通过野草的生长过程,将
其在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态度一一展现出来。比如,
“困境中的挣扎与搀扶,受到
垂青后的安详与超然,四季轮回中的坚韧
与持久”。。
11.
(
5
分)
答案示例一:可以
删去。因为行文到倒数第二段,文章情景志浑然一体,已经结
构完整(
< br>2
分):删去末段后,文章结尾的人生启迪能给人更多联想和更广阔的
思考空间(
2
分);末段写到的小说创作和散文创
作的内容,限制了文章,显得
突兀(
1
分),所以可以删去。
答案示例二:
不能删去。
作者由前文的野草以及人生启发,
联想到自我写作经
历,
借物抒情,主旨显得更为显豁(
1
分)以自己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比作野草,对
其能自由,
率性,
生机勃勃地寄托自己在喧嚣尘世中的种种人生感触,
有更深的<
/p>
触动(
2
分):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
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既与前文野
草的品性有呼应,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
然(
2
分),所以不能删去。
(
三)阅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3-15
题。(
8
分)
春日独酌
-
-
-
-
-
-
-
-
-
上一篇:关于检讨的句子150句_经典句子
下一篇: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练习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