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德国简史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2 09:33
tags:

-

2021年2月2日发(作者:relation是什么意思)



德国简史


(



)


从日耳曼人到法兰克王国




1.


日耳曼部落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


大约在


3000


年前,


他们就已居住在 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日德兰半岛、威悉河和奥得河之间的平原、波罗的海海滨和沿海 岛屿


上。


日耳曼民族还包括英国和北欧诸国人,


但今天人们却习惯把


“日耳曼”


一词专留给德国。






公元前


600


年左右,日耳曼人开始向南迁移,西达莱茵河下游.东至维斯


杜拉河,占据了喀尔巴阡 山脉和波希米亚山脉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公元前


后,他们继续南进,直 至多瑙河上游地区,并与南方的奴隶制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在恺撒时代,罗马人 把所有居住在莱茵河左岸的日耳曼人赶向右岸。公元


9


年,日耳 曼各部


落在舍鲁斯克部落


(der


Cherusker)


首领阿尔米尼乌斯


Arminius(< /p>


又名赫尔曼


Hermann)


领导下联合 抗击


罗马军团,在今日下萨克森州的托伊托堡山


(Teutob urger


Wald)


获大胜。


阿尔米尼乌斯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


人们在他当年打


败罗马人的德特莫尔德附近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赫尔曼纪念碑。为丁抵御日耳 曼


人的入侵,


自公元


84


年起,


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东南走向的


“界墙”



并在莱茵河沿岸建造了城市。


科隆、


特里尔、


美因兹等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这个时 期。


此后,


日耳曼人和罗马人和平相处近


200


年。






从公元


3


世纪起,


日耳曼人部落开始结成部落 联盟,


其中较大的有法兰克、


东哥持、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 、萨克森、勃良弟等等。这些部落联盟为日耳曼民族的形


成莫定了基础。公元

< p>
4


世纪,日耳曼人由于受到匈奴人和其他外族的驱逐,开始成群结队地


涌向南部的西罗马帝国。公元


476


年,在 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和帝国境内奴隶起义的双重订


击下,两罗马帝国宣告灭亡。日耳曼人 在原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史称日耳曼人南


移或者日耳曼民族大迁陡

< p>
(Gemanische


Völ kerwanderung)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


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之间的经


济和文化交流得到厂发展和加强。日耳曼人 向罗马人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和文化知识,并


逐渐接受了基督教,开始向文明社会过渡 。




2.


法兰克王国






在诸多 日耳曼王国中。法兰克王国


(Frankenreich



486



911)


对欧洲大陆


的影响最大。法兰克人原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和高卢北部。在民族大迁徒时,他 们侵入罗马帝


国,并结成政治和军事的统一体。


481


年,在部落首领克治维


(Chlodwig


481



511


在位

< br>)


领导下,


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史称墨洛温王朝


(Merowinger


481



751)


。为了巩固自己 的统治,克洛维信奉基督教,并在国内实行基督教化,从而取得了罗


马教皇的支持。在教 会势力的支持下,克洛维和他的继承者不断对外进行扩张。至


6


世纪,


法兰克王国的领土已扩展到包括今天的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以及莱茵河以 东的部分


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751


年,克洛维建立的墨洛温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加洛林王朝


(Karolinge



751



911)


。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个国王是历史 上著名的卡尔大帝


(


亦译查理大



)(Karl


der


Große



768



814


在位< /p>


)



他先后占领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以 及西班牙


一部分,并且征服了萨克森,从而把领土扩展到易北河和萨勒河流域。至


9


世纪初,法兰克


王国的版图大为扩展。它东 起易北河和萨勒河,西至比利牛斯山,南起意大利北部,北至北


海,从而成为法兰克帝国 。公元


800


年,罗马教皇给卡尔加冕称帝,称为“罗马人的皇 帝”



此后,卡尔大帝成为原罗马帝国的继任者和基督教会的保 护人。






卡尔大帝在位期间,帝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封建采邑 制得到了发


展和巩固。法兰克帝国貌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由于经济上、文化上和语言 上没有统一的


牢固基础,卡尔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分裂。


843


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


(Vertrag


von Verdun)



870


年的“墨尔森条约”


(Vertrag von


Mersen)


使法兰克 帝国分裂成三部分:


莱茵河左岸操罗马语


(

拉丁语


)


的西法兰克


王国、莱茵河 右岸操日耳曼语的东法兰克王国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为以


后欧洲诸民 族国家


(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911


年,加洛林王朝的 最后一


位君主驾崩,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推选康拉德


(Konr ad



911



918


在位


)


为国王。从这时起,< /p>


东法兰克王国被看作德意志国家,康拉德一世也被看作第一任德意志国王。德国史学家一般


把公元


911


年康拉德当选国王视为法 兰克帝国的彻底崩溃和德意志史的开端。






“德意 志”这个词大约出现于


8


世纪,开始时仅表示在法兰克帝国东部 地


区使用的一种语言,


后来逐渐产生多种涵义,


说这种语言的人成了


“德意志人”


< br>这些人聚居


的区域成了“德意志国家”







德国简史


(



)


德意志国家的建立和德意志帝国的盛衰




1.


德意志国家的建立






东法兰 克王国由弗里斯兰、萨克森、洛林、法兰克、施瓦本、巴伐利亚等


部落公国组成,大致包 括今天的荷兰、联邦德国的西和中部、瑞士和奥地利。


919


年 ,萨克


森公爵海因里希一世


(Heinrich


I




919



936


在 位


)


取得政权,正式建立了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


(



称奥托王朝:


919



1024)


在德意志的统治。 也有部分史学家把


919


年视为德意志史的开端。






海因里希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


(Otto





936



973


在位


)



936


年 继承王位,利用教会势力,继续巩固和加强王权,


打击世俗大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并于


962


年由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从此德意志王国便称


为“罗马帝国”


,以后又加上“神圣”和“德意志民族”的字样。自


16


世纪起,它的全称为


“德意志民族神圣 罗马帝国”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实际上.


它既非神圣 ,


又非罗马,


更非帝国。


史称奥托一世 建立的


“罗


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962



1806)








919


年 东法兰克王国萨克森王朝的建立到


1524


< br>1525


年德国农民战争的


爆发,是德国封建社会时期。 从卡尔大帝时代沿袭下来的采邑制,这时已发展为封地,成为


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由于 领地大小不同,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形成了金字塔的等级制度。它


的顶端是皇帝和教皇。皇 帝管辖世俗封建主侯爵、公爵、伯爵、男爵。教皇管辖教会封建主


红衣主教、大主教、主 教、修道院院长。它的中上层是小领主和人数众多的骑士,它的下层


是自由农民和半自由 的或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2.


德意志皇权的衰落






在德国 封建社会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拥有给皇帝加冕的特权。因此德国


皇帝力图讨好或控制教 皇和教会,使之为加强皇权服务。地方封建主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


则借助教皇和教会的 力量削弱皇权。而罗马教皇为夺取最高领导权,往往站在地方封建主割


据势力一边,向皇 权挑战。皇帝和教皇争夺授圣职权的斗争,实质上是争夺教会权力和捐税


收入之争。这种 斗争前后持续数百年之久。海因里希三世时德意志王室的权力达到最高峰,


海因里希四世 却无法维持这一局面,


显得软弱无力。


1077


年海因里希四世的卡诺沙忏悔之行


(Bußgang


nach


Canossa)


成为历史上世俗权力屈服于教会权力的象征。这两种权力的斗争是德< /p>


国长期陷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是德国中世纪史的重要标志。






在萨克森王朝、法兰克王朝


(


亦称萨里安王 朝:


1024



1125)

< p>
和斯陶芬王朝


(Staufer



1138



1254)


统治的


306


多年间,


德意志皇权比较巩固和 强大,


特别在斯陶芬王朝


时期,皇权达到顶峰。那时的教会服从 和支持皇权,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受到抑制,中央权力


得到加强。



13


世纪后半叶起,


皇权开始衰落。


1254



1273

< br>年是德意志皇位空缺时期。


1273


年,哈布斯堡伯爵鲁 道夫当选为德意志国王。选举组成。


1356


年,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卡尔四



(Karl


IV




1355


1378


在位颁布“黄金诏书”


(Goldene


Bulle)


,承认


7


个选帝候有选举皇帝的权力,地方封建主在其统治地区 内有绝


对的君主权,其中包括行政权、关税权、司法权、铸币权等。由于在邦内排除了国 王的审判


权,所以选侯们几乎享有和国王同等的地位。这样“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的中央皇权


已名存实亡,帝国只是由各自独立的几百个封建邦国组成的结合体。






1273


年后,各邦君主为争夺皇位 而相互倾轧,争斗不休。其中最重要的君


主有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Habsburger)


、巴伐利亚的魏特尔斯巴赫家族


(Wittelsbacher)



波希米亚的卢森堡家族


(Luxemburger)


以及后来后上的普鲁土霍亨素伦家族< /p>


(Hohenzollern)




1438


年起,


帝国的皇位转入哈布斯堡家 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既是奥地利国王、


又是


帝国的皇帝。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


1806


年帝国灭 亡。但是争夺皇位的斗争并没有终止过。




3.


帝国向外扩张






109 6



1291


年的两个世纪内,教皇和 欧洲各国封建主为了掠夺财富和扩


张势力,先后组织了


7


次“十字军东侵”


(Kreuzz


ü


ge)


。德意志帝国在斯陶芬王朝统治时期,


绰 号红胡子大帝


(Barbarossa)


即弗里德里希一世


(Friedrich


I

< p>



1152



1190


在位


)


曾率领 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使德意志皇权显赫一时。


12


< p>
14


世纪,


德意志封建主不断向东方扩张.


先后占领了东部斯拉夫人居住的梅克伦堡、


马格


德堡、勃兰登堡、西里西亚、波莫尔恩等地区,最后把德意志帝国疆域从易北河扩张到奥得

河以东的普鲁土和波罗的海东岸地区。


其疆土向东扩大了


2 0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今天德国领


土的


1



2


以上。


从此不再是莱茵河,


而是易北河把帝国分成东西两部分。


东部的普鲁士逐渐


成为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邦国。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4.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2< /p>



13


世纪,


在 罗马式建筑


(Romanik)


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哥特式 建



(Gotik)



始建于


1248


年、


落成于< /p>


1880


年的科隆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

< p>
1283


年在弗赖堡建造了哥特式大主教教堂。在随后的皇权衰落过程中, 地方势力、特别是城市势


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德意志最早的城市,例如特里尔、科隆、奥 格斯堡在古罗马时代就是罗


马帝国的要塞或政治首邑,因此,它们被称为罗马人的城市。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2



15


世纪又新建了一大批城市。


在没有强大中央政权的条件下,


各个城市为保护自身利益纷


纷组成了城市联盟。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卢 卑克、汉堡为首的“汉萨同盟”


(Hanse)


.约有


100


多个城市加入该同盟。由于


14



15


世纪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各行 各业都组织了


行会,


市民阶层的诗歌也随之兴旺起来。


卡尔四世于


1348


年建立了布拉格大学,


这是阿尔卑


斯山以北的欧洲第一所大学。波希米亚成为帝国的中心。






1450


年,约翰内斯



古腾贝格


(Johannes


Gutenberg)


发明了活字印 刷术。



15


世纪末,


在意大利、


法国、


荷兰、


匈牙 利、


西班牙、英国、丹麦、瑞典等国都先后出现了德国印刷业先行者在当地开办的印刷所 。



a




德国简史


(



)


从宗教改革到德国统一前后




(1500-1900


,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



1.


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150 0


年左右,德意志人口约有


1500


万 ,其中农民人口占


80


%以上。教会


封 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穷奢极侈,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罗马教皇把德意志看成是“摇钱树”



他在德意志的教会所拥有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1



3


。教会向农民索取“什一税


(Zehnte)



,兜售“赦罪符”


,使得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


经济上没有统一 市场,国内关卡林立,币制达千种以上。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城市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使德意志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广大农民、市民、僧侣、


骑士都对现 实不满,要求改变社会现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1517


年,神学教授马丁



路德


(Martin Luth er)


发表了著名的


95


< p>
论纲


(95


The sen)



1520














基< /p>








(An


den


christlichen Adel deutscher


Nation von des christlichen Standes


Besserung)

< br>,


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教皇。


当时,

由于人民群众普遍对教会不满,


路德的著作起了点火的作用。顷刻间,反对天主教会 的群众运动犹如汹涌波涛遍及德意志各


地。


宗教改革的深人发展 最后导致


1524



1525


年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


(Bauernkrieg)


战争


中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农民领袖,例如托马斯



闵采尔


(Thomas


M


ü


ntz er)


。他们要求使用暴力推翻现存的封建制度。这是德国历史上政治与社


会要求相结合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运动。但由于农民起义是分散的,缺乏集中领导,农民未

< p>
得到城市平民的配合和支持,封建诸侯采用镇压和欺骗两手将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 br>





农民战争爆发后,路德坚持反对使用暴力,主张以改革来变革 社会。因此


他站到起义农民的对立面。


但他用群众语言翻译的< /p>


《圣经》



为形成统—的书面德语作出了 卓


越的贡献。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特别是路德发 起和


领导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历史上乃至欧洲和世界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

< p>
三十年战争


(Dreißigjähriger Krieg)




宗教改革后,德国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主要是:





1)< /p>


诸侯和皇帝的对立。世俗封建主大多数支持路德新教,指望在天主教教会

< br>地产和其他产业的还俗中得到好处。德皇则利用罗马天主教会反对新教,借以约束地方封建


诸侯,加强中央政权。由于德皇支持教会,罗马教皇就站在皇帝一边。





2)< /p>


诸侯间的对立。宗教改革使德国的世俗诸侯也分成两大派。


160 8


年,路德


的新教诸侯结成“新教联盟”


,次年,天主教诸侯结成“天主教联盟”


。有些诸侯从自身利害


关系出发,时而归顺天主教,时而支持路德新教。





3)


法国 和德国的对立。此时的法国已建立了中央集权,妄想侵占德国土地,


夺取欧洲霸权。因此 法国支持德国封建诸侯的地方割据势力,以削弱皇权。英国、丹麦、荷


兰、瑞典等国支持 法国。


1555


年,皇帝卡尔五世和各邦诸侯达成了奥格斯堡宗 教和约


(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



确认

“在谁的国家,


信谁的教”


(In


wessen


Gebiet


ich


lebe,


dessen


Religion muss ich


annehmen )


的原则。各邦诸侯由此获得了决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种宗教的权力,

< br>和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路德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因此暂时缓和了双方的 冲突。


1556


年卡尔逝世后,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西班牙-荷 兰体系和德意志-奥地利体系,后者的历史


就是德意志史。



1618



5



23


日,布拉格的“掷出窗外事件 ”


(Prager


Fenste rsturz)


终于引发了新旧两大教派之间的长达


30


年的战争


(1618



1648)



这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争夺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战 争,


不仅是德国新旧两个数派的诸侯


间的一场混战,而且也是在 德国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欧洲争霸战争。丹麦、法国、瑞典、西班


牙等国也纷纷参战。战争 期间,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军事家德皇军队统帅瓦伦施泰因


(Wallenstein)< /p>



他试图协助皇帝加强中央政权,


但他的 努力遇到地方诸侯势力的反对,


最后


惨遇暗杀。


1648


年,战争以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We stfälischer


Friede)


而告终。


其结果是法国夺取了欧洲霸权,


瑞 典成为欧洲强国,


它们分别


从德国得到了土地和赔偿;荷兰和瑞 士最终脱离德意志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德意志


各邦国保持完整的独立主权地位,


帝国分裂成


365


个大小邦国和


1000


多个骑士国。


德国在经


济上蒙受重大损失,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绝迹,人口减少了


1



3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 帝


国”名存实亡。皇帝已无实权,德意志进一步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3.


普鲁士的兴起和普奥之争






在此期 间,德意志境内起决定作用的两个权力中心已逐渐形成。它们是东


北部的普鲁士和西南部 的奥地利,两强争雄基本上决定了


17



19


世纪的德意志史。






普鲁士 起源于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勃兰登堡地区。勃兰登堡原属斯拉夫民


族领地,


后被德意志诸侯和骑士在东侵时占领,


随即有大量德意志农民移居这个地区。



1415


年起,

勃兰登堡邦国转入霍亨索伦家族手中。


1618


年,


该家族又从波兰王国得到普鲁士公国。


以后,霍亨索伦家族不断向东扩 张领土,逐渐把勃兰登堡和普鲁士联在一起,并把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移往东部的普鲁 士。


1701


年,勃兰登堡-普鲁土改称为普鲁士王国,其贵族 地


主称容克


(Junker)


。国王弗 里德里希



威廉一世


(F riedrich


Wilhelm I

< br>.



1713



1740


在位


)


和弗里德里希 二世


(Friedrich


II




1740



1786


在位


)

都致力于经济、特别是军事的发展,使普鲁土成为一个


封建专制的军事官僚国家。< /p>






18


世纪,


普奥两国为争夺德意志霸权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其中最重要的是


帝国皇位继承战,即两次西里西亚战争


Schlesische


Kriege(1740



1742



1744



1745)


和七年战争


Siebenj ährige


Krieg(1756



1763)



战争中 ,


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


西里西亚,并 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流强国。同时,普鲁士允诺在选举德意志皇帝时仍支持


奥地利的哈 布斯堡王朝。这使奥地利仍保持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欧洲强国地位。战争的结


果暂时稳 定了普奥两雄间的均势。




4.


拿破仑占领下的德国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1789


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普鲁士极端仇


视法国革命,


它联合沙 皇俄国、


奥地利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1806


年.


法国革命军在拿破仑


指挥 下多次击溃普鲁士、


奥地利和俄国的联军,


并于


1803


年消灭了德国西南部


112

< br>个封建邦


国。


1806


年,莱茵 地区的德意志各邦国在法国庇护和控制下组成“莱茵同盟”


(Rheinbund)



同年


4


月,德意 志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罗马皇帝”的称号。皇冠落地,


“德意志民族 神圣罗马帝国”


也就寿终正寝。


法军继续向东推进,

< p>
重创普鲁士军。


1807


年.


破仑迫使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



威廉三世


(Friedrich


Wilhelm III




1797



1840


在位


)


签订“梯尔西特和约”


(Friede von


Tilsit)


,普鲁士失去易北河 以西所有领土,井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在法国 大革命影响下,普鲁士一些有识开明之士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


革。他们是施泰因首相 、哈尔登堡首相、沙恩霍斯特将军、格奈森瑙将军。他们的改革措施


增强了普鲁士的经济 和军事实力,为民族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1812


年,拿破仑 军队在俄国


几乎全军覆没。在俄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国人民乘胜追 击法军,解放


了大片领土。


1813



10


月,


“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


(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


给拿破仑以致命的打击。翌年


3


月,联军攻克巴黎,结束了拿破


仑在德意志和欧洲的统治。






1814



1815


年,欧洲各国代表举行维也纳会议,重组欧洲政治新格局。

1815



6


月,德意志境内完全 独立的


39


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同盟”


(Deutscher


Bund)

,其中有


1


个帝国


(


奥地利


)



5


个王国


(


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

< p>
克森和汉诺威


)



4


个自由城市


(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汉堡、 卢卑克和不来梅


)


。由奥地利首


相梅特 涅


(Metternich)


任同盟会议主席。



德意志同盟”


是各邦国之间的一个松弛的邦联组织,


各邦仍享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5.1848


1849


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 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给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打击。施泰因等人的


政泊、


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 /p>


世纪起,


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1834


年,


普鲁士建立了关税同盟


51835


年,


德国建造了第一条铁路。



1807


年施泰因颁布


“十月


赦令”


(Oktober-Edikt)


起,普鲁士逐 步实现了解放农民、城市自治等改革措施。与此同时,


德国人民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例如,


1817


年“德意< /p>


志大学生协会”


组织的瓦尔特堡集会


(W artburgfest)



1832


年德国资产阶级自由人士发起的


汉巴赫集会


(Hambache r


Fest)



1837


年哥廷根七君子


(Götting er


Sieben)


的抗议行动 等。此时,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


得到了蓬勃发展。

< p>
1848



2


月《共产党 宣言》


(das


Kommunistische Manifest)


问世。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鼓舞下,德意志各邦国的市民、学生、工人纷纷举行武

装起义,开始了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维也纳和柏林,起义者

< br>与反动军警展开激烈的巷战.


终于取得了胜利。


1848



3


月,


革命 风暴席卷全国,


各邦诸侯、


王公贵族纷纷倒台。


5


月,


各邦资产阶级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保罗 教堂


(Frankfurter


Paulskirche)


举行首次国民议会


(das erste gesamtdeutsche


Parla ment)



并于


1849

< p>


3


月通过了


“帝国宪法 ”


(Reichsverfassung)


< br>议会


选举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



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 p>
1840



1861


在位


)


为帝国皇帝,可是这位国王拒绝接受皇冠,也


不承认宪法,并向革命力量进行反扑。






其他各 邦君主也纷纷仿效,各地起义先后被镇压下去。


1848



1849


年资


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自由和 统一”的历史使命。




6.


德国的统一和俾斯麦的内外政策






1848



1849


年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把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当时发


展经济的严重障碍是缺乏一 个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消除分裂、统一德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Wilhelm


I




1861



1888


在位


)



1862


年任命奥托


< p>



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为首相。


俾斯麦高瞻远瞩,


认识到德国的统一势在必行 ,


他实行


“铁


血政策”


(Blut und


Eisen)


,自上而下地逐步统一了德国。


1864


年,他联合 奥地利击败丹麦。


1866


年,普奥两雄为争夺德意志霸权进行 决战。同年


8


月奥地利败北,被迫签订“布拉格和约”


(Friede


von


Prag)


,奥地利退出德意志同盟 。从此奥地利不再属于德意志国家范畴。


1867


年,普鲁士统 一整个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北德意志同盟”


(Nordeutscher


Bund)



此时的普鲁士领土已增加到


34.7


万平方公里,

< p>
人口达


2400


万。


德意 志


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法国对德国统一向持反对态度。此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p>


(Napoleon


III




1852



1870


在位


)


为 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普鲁士发生争执,并于


1870



7


月首先对普鲁士发动进攻。普法战争中法国惨道失败,被迫将阿尔萨 斯-洛林


(Elsass-Lothringen)


割让给德国 ,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1871



1



18


日,俾斯麦在巴黎


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


(Spiegelsaal


zu


Versailles)


宣 告统一的


“德意志帝国”


诞生,


普鲁士 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


帝国皇帝。史称俾斯麦成立的帝国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 p>
(1871



1918)


。德国的统一不是“由下


而上”地通过革命,而是“自上而下”地通过王朝战争和侯爵条 约实现的。






统一后的德国经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发展。

< br>同时德国工人运动也日益壮大。


1863


年在莱比锡成立 了以费迪南德



拉萨尔


( Ferdinand


Lassalle)













”< /p>


(der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ein


ADAV)



1869


年,奥古斯持



倍倍尔


(August Bebel)


和威廉



李卜


克内西


( Wilhelm


Liebknecht)


在埃森纳赫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


1875


年,拉萨尔 派和埃森纳赫




< br>达
















1890


年< /p>









< p>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


。社会 民主党在反对俾斯麦的“非常法”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1903

年成为国会中的


第二大党。






俾斯麦 的国内政策,诸如“文化斗争”


(Kulturkampf)



“非常


法”


(Ausnahmeges etz)


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失败。但他力求团结所有邻国、孤立法国确保帝国安


全和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他推行的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和纵横


捭阖的外交政策,使他成为


19


世纪下半叶 欧洲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德国简史


(



)


第一次 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4-1945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






由于从 法国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和洛林的铁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 ,


德国在


20


世纪初从一个落后的农业 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


之一。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的不平衡,后 起的工业强国德国在欧洲列强中最


富有侵略性。


为了争夺市场、


重新瓜分世界,


逐渐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


即由英、


法、俄组成的协约国


(Entente -Mächte)


和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


(Mittelmächte)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1914



6



28


日,奥地利皇太子

< p>
(Thronfolger)


弗朗茨


• ;


费迪南德


(Franz


Ferdinand)


在萨拉热窝


(Sarajevo)


遇刺身亡。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爆发。


1914



8



1


日,德国向法、俄宣战,战争正式开始。战争初期,德国采用了施


利芬


(Schlieffen)


将军制订的闪电 战计划,在西线取得了胜利,但很快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


地战。


1917


年,美国参战对加速战争的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同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



(Oktoberrevolution)

< br>,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退出战争,东线停战。


1918


年< /p>


11


月,德国被迫


向协约国投降。


战后,


战胜国在凡尔赛举行会议,


重组欧洲政 治新格局,


并于


1919


< p>
6


月签


订了“凡尔赛和约”


(Friedenvertrag


von


Versailles)



德国失去了原有领土的


1/8(6.7


万平方公 里


)


和原有居民的


1/10

< p>


并且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还必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限制军备。 凡尔赛和约对战败


国,特别对德国的苛刻条文给战后危机埋下了祸根。

< br>



2.


十一月革命和魏玛共和国






20< /p>


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分裂成左、中、右三派。以罗沙


R 26;


卢森



(Losa Luxem burg)


和卡尔



李卜 克内西


(Karl


Liebkn echt)


为首的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并组成

< br>“斯巴达克团”


(Spartakusbund)



1918



12


月 底,


“斯巴达克团”改组成立德国共产党


(Kommunist 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KPD)


。战争快结束时,基尔港水 兵于


1918



11

< br>月初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很快


蔓延到全国各地。柏林、汉堡、不来梅、慕尼黑等地 起义者组成工人、士兵苏维埃,夺取了


政权。


1918



11


月革命


(Nov emberrevolution)


是德国历史上第二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


命。这场革命结束了德国千年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紧接着在德国前途问题上两派展开了激


烈的斗争,左派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苏维埃共和国,而以弗里德里希


艾伯特


(Friedrich


Eben)


为首的右派,

< p>
即多数派,


主张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绝


大多数德国人赞同议会民主制,右派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在

l


919



1


月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并于同年


8


月通过了魏玛宪法


(Weimarer


Verfassung)


。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魏玛共和国


(Weimarer


Republik



1919



1933)


正式诞生。






德国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它利用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 矛盾以及西


方国家内部争斗从中渔利,很快克服了战后


(191 9



1923)


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危 机。自


1924


年起,德国的经济重振旗鼓,迅速发展,再次超 过英、法,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实力增强


的同时,德国逐渐恢复了它在欧洲的强国地位 。为了与西方强国改善关系,德国于


1925



10


月在瑞士签署了“洛迦诺条约”


(Vertrag


von


Locarno)


。与此同时,它与苏联签订“拉巴洛条约”


( Rapallovertrag)


和“柏


林条约”


(Berlinvertrag)



并于

< p>
1926


年加人国际联盟


(Völke rbund)



1924


< p>
1929


年,


德国在内政和外交上经历了一个相对 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魏玛共和


国第一届总统艾伯特和外交部长古 斯塔夫



施特莱泽曼


(G ustav


Stresemann)





3.


德国的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5



4


月, 原陆军大元帅、保皇派首领保罗





兴登堡


(Paul von


Hindenburg)


当选为魏玛 共和国第二届总统。


在他任职期间,


德国加快了扩军备


战的步伐,各种反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1929

< p>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严重的


经济危机,


魏玛 共和国开始每况愈下,


几届政府都未得到议会多数支持。


早在< /p>


1920


年,


阿道




希特勒


(Adol f


Hitler)


等人就组织了 带有民族沙文主义、


复仇主义色彩的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


工人党”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 DAP)



即纳粹党。


30

< p>
年代初,


希特勒利用严重的经济危机、


工人运动的 分裂,


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统一战线的失败、凡尔赛和约的灾难性后果、封建专制残余 势力、资


产阶级政党的软弱以及魏玛共和国体制本身的弱点,


煽 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


终于于


1933



1



30


日夺取了政权,建立起纳粹专制制度。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希特勒上台后,在国内实行白色恐怖,大肆逮捕不同政见者, 掀起排犹浪


潮,建造大批集中营。


1933


2


月,他利用“国会纵火案”


( Reichstagsbrand)


取缔除纳粹


党外的一切政党 。同年


3


月通过“授权法”


(Erm& auml;chtigungsgesetz)


,废除魏玛共和国


的议会民主制,集大权于一身,完成了划一体制,推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

种思想的专制独裁制度。从此,德国由一个法制国家成为一个一党专政的领袖制国家。与此

< br>同时,


希特勒积极扩军备战.


逐步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 的种种限制,


并实行战争经济政策,


把德国推向战争边缘。在对 外政策上,德国退出国际联盟,从而摆脱国际裁军监督,干涉西


班牙内政,与日本、意大 利结成“反共轴心”


(Achsenmächte)



1938



3


月,德国强


行并吞奥地利。


同年


9< /p>


月,


在西方绥靖政策


(Beschwic htigungspolitik)


的怂恿下,


与英、


法、


意签订侵占捷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


(M


ü


nchener


Abkommen)



1939



8


月,希特勒利用苏联和西方的矛盾、特别是斯大林对西

< p>
方的恐惧症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


(Deutsch- Sowjetischer


Nichtangriffs pakt)


和“秘密附属议定书”


(Geheimes


Zusatzprotokoll)


。条约和议定书解除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后顾之忧。






193 9



9



1< /p>


日,


德国发动对波兰的进攻,


由此开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欧洲战争。


德国采用闪电战术很快就占领了大 半个欧洲,


1941



6


月开始对苏联的进攻。


1942


< br>1


月,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国国防军“天下无致”的神话,从此,德国及 其盟国


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纳粹政 权的恐怖统治以及军事上的失利促进了国内反希特勒抵抗运动。


1944



7



20

< br>日,国防军中一些高级将领密谋举事刺杀希特勒,刺杀未遂,数千名反抗志


士被处 决。希特勒不顾巨大伤亡仍顽抗作困兽斗,于


1945



4



30


日自杀身亡 。经过“反


希特勒同盟”


和各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


纳粹德国最终在


1945


5



8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各国人民的生命 财产道到极大损失,


总计死伤约


5000


万人。欧洲各国遭到纳粹杀害的犹太人达


600


万之众。战后 按照“反希特勒同盟”于


1943


年年底签订的“德黑兰宣言”



1945



2


月的“雅尔塔议定书”


(Erklärung


von Jalta)


< p>
1945



8


月的“波茨 坦协定”


(Potsdamer


Abkommen)


,德国丧失了奥得河和尼斯河以东的所有领土,总计约


11.4


万平方


公里。


居住 在这一地区的


1200


多万德国人被迫背井离乡,


历尽千辛万苦,


迁移到奥得-尼斯


河以西的德国本土 。根据以上协定,苏、英、美、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四


个占领区的司令 官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Alliierter


Kontrollrat)


,掌握德国最高权力。这种分区占领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1949



9


、< /p>


10


月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简史


(



)


德国的分裂




(1945-1949



)



1.


波茨坦协定






希特勒 发动的战争也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的德国变成了废


墟,

< br>到处是断垣残壁,


交通瘫痪,


经济崩溃,


物质极其缺乏,


食品按计划分配。


< br>1947



1948


年资料统计 ,居民每人每月供应


10


公斤面包、半公斤糖、


400


克肉、


175


克食油、


50


克鱼、


半公斤牛奶、半公斤水果。






1945



7


月至


8


月,三个战胜国美、英、苏的 最高领导人杜鲁门、丘吉尔


和斯大林相会在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商讨和决定处置战后德国 的方针。经过激烈讨价还价,


最后达成妥协,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波茨坦协定


(Potsdamer


Abkommen )



其主要内容如下:


全体德国人应对 这场战争承担责任;


彻底铲除军


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势力,


使德国无法再次发动战争。


从而确保欧洲和世界和平;


由美、


英、


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大柏林 ,四个占领区的司令官组成盟国对德军事管制委员



(


全德最高权力机构


)


,取代德国中央政府;在占 领期间,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仍是统一的


整体;允许德国人在占领区建立政党和社团组织 ;德国必须割地赔款,赔偿战争中给受害国


造成的巨大损失。有关领土的割让,四国达成 以下决议:奥得-尼斯河以东的领土割让给波


兰,东普鲁士北部领土连同柯尼斯堡市割让 给苏联,南部领土则划归波兰所有。奥得-尼斯


河成为德波临时国界。被割让领土上的所 有德国人连同居住在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


国家的德国人,必须限期离境,一个不 留。




德意志语言学习网



德语学习





波茨坦协定是东西方之间妥协的结果,因此埋下了冷战的祸根 。德国和柏


林被划分成四个占领区,东部大片领土丧失,


120 0


万德国人被迫离开家乡,长途跋涉进入德


国本土,其中约有< /p>


200


万人途中或被冻死、或被饿死、或被当地居民报复杀害。这 些主权、


领土和灾难问题构成了战后德国问题的焦点。






直至


1985


年,原西德大多数人认为,< /p>


1945



5



8


是德国战败日,不值


得庆祝。


1985



5



8


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


(Weizs äcker)


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第一次对


5



8


的历史意义表了 态,他在公开讲话


(Rede


Zum 40. Jahrestag der Beendigung des Krieges in Europa und der


nationalsozialistischen


Ge waltherrschaft)


中强调说明


5



8


日是解放的日子。


它把德 国人民从民族社


会主义的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但他同时指出,战争也给德国人民带来灾 难:国家分裂、领


土丧失、妻离子散。


1995



4



7

日,德国一些政界要人和知名人士在《法兰克福汇报》上


发表一份题为“

< p>
1995



5



8


日-反对忘却”的呼吁书,号召德国人民不要忘却德国战败后


所遭受的灾难和失去的一切。






截至< /p>


1996


年,


除捷克外,


德国与所有二战中受害国家签订了和解协议。



国与捷 克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议是:战后,捷克苏台德地区德国人在被驱逐出家园时,遭到非


人待 遇。他们要求捷克政府对此赔礼道歉,并作一定的赔偿。捷克政府一再拒绝。


1997< /p>



1


月,此问题才最终得到圆满解决,两 国签订了和解协议


(Deutsch-Tschechische


Aussöhnungserklär ung)





2.


非纳粹化运动






根据波 茨坦协定,四大国在各自占领区开展了清除帝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运


动。

< br>1945



11


月至

< p>
1946



10


月,战胜 国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N


ü


rnberger


Prozesse)

< br>。国际军事法庭


(Internationalen


Militärgerichtshof)


判处其中


12


人死刑,


3


人无期徒刑,


4



10


< p>
20


年徒刑。希特勒已于


1945



4


月底畏罪自杀,其余


3< /p>


个头目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


、希姆莱


(Heinrich Himmler)


和戈林


(Hermann


Göring)


在宣判前 已先后自杀身亡。紧接着在各级地方法院的审判中,又


有一批纳粹大小头目被判刑或被处 决。德国人按各自所犯罪行或无罪被分成


5


类:严重犯罪


者、犯罪者、轻度犯罪者、追随者、无罪者。美占区的非纳粹化运动开展较为深入,几乎人


人过关。按规定,人人必须回答表格上列出的


133


个问题,并对此提供人证和物证。共有


6


个纳粹组织被 宣布为犯罪组织,包括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


纳粹党


)NSDAP


、盖世太保


(

< br>秘


密警察


)


Gestapo


、保安处


Sicherheitsdienst


(SD)



党卫军


SS


等。


占领当局对其下属人员 进行了大规模清洗.


大多数人为被


开除公职。

< br>



非纳粹化运动


(Entnazifizierung)


对铲除专制独裁思想,对德国政治生 活民主


化以及对德国人的战争自我反省具有重要意义。






至今仍有一部分德国人认为,非纳粹化运动犯有扩大化错误,是战胜国对

战败国搞诉讼,甚至是报复。纽伦堡军事法庭的审判程序缺乏法律依据,原告就是法官。法

< br>庭只对战败国的罪行进行揭露和惩罚,而对盟军在战争中所犯的罪行则绝口不提,例如苏军


强奸德国妇女,英军轰炸德累斯顿致使数万平民死亡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2 09: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98606.html

德国简史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