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p>
!
金融风险产生及其管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林立宏
胡德宝
王晓彦
摘要:
文章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
为视角,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导致了实体
经济的失衡,
并向虚拟经济转移,
通过金融异化进而诱发放大为金融风险,<
/p>
因此必须对金融
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管理;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
信用制
度是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础,
信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积累。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解释,信用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金融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p>
最终风险管理作为暂时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强制性地去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平衡。
一、
经济失衡下的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理论使人们更加深刻地
认识到,
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要求生产生产资料部
门与生产生活资料部门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资本家需要消费除投
资以外的剩余价
值,否则会导致经济危机。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部类之间适当的
比例被打破并不立
即导致经济危机,
因为种种因素的存在,
p>
整个社会对经济的失衡有一定程度的容忍度,
只有
< br>超过一个临界点,经济失衡才会爆发。此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实体经济的失衡还
可能发生
转移,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移,经济危机的表现的形式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1.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再推导。如果进一步对扩大再生产
的实现条件进行进一步推
导,
将发现两部类之间的投资率存在着
反向的线性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
可能性很大
。
即使这个周期是正确的,
这也远远小于扩大再生产理论所揭示
的周期,
即资本
主义的生产只有偶尔的均衡。
< br>
假定两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
l1
、
l2
,
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n1
p>
、
n2
,
两部类的
投资率
分别为
s1
、
< br>s2
,
且
0
?燮
s1
、
s2
< br>?燮
1
。
则
V=
(两部门在形式上完全一样,
故省略下标)
,
。
同时,假定两部类新增加的投资的资本有机
构分别为
l1
′、
l2
′。
根据推导,两大部类之间的投资率应该保持以下关系:
式(<
/p>
1
)表明:如果其它条件不变,两部类之间的投资率必须成反向的
线性关系,如图
1
表示。
2.
危机现实频率与理论频率的比较。随着生产力地不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
而需要实现的价值量也不断增加,
因此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生产量不断
增加,
与之伴随的消
费量和投资量也就不断增长。
但是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
不会过多的消费商品,
而是要
得到不断增长的利润。
“这就是它与任何以剥削为基础
的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处。为了这个目
的,
资本家——也不同于历
史上其他类型的剥削者——不仅仅是或者不是主要地把这些剥削
得来的超过用作个人享受
的,而是要越来越多地扩大剥削本身”
。
即使剩
余价值的量在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都比较小,
资本家愿意进行的投资量也会受
到诸多因素的约束,
如当前利润率以及预期利润率、
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生产技术条件的限
制,以及自然因素的
影响等。因此,从理论上说,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或
个体生产的有组织
与社会生产的无序化,
两部类之间的投资率要保持适当的比例是很困难的。
因此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会很高。
根据前面的推导以及公式(
1
)和图
1
可看出,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要保持扩大再生产
的顺利实现,
两部类的投
资率必须成反向关系。
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资本家,
很显然任何
一
部类的资本家都不会增加自己的消费使别人获得更多未来的收益。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两
部类只能有一部类提高投资率,<
/p>
但任何一部类的资本家都不愿意放弃投资的机会,
其最终的
结果就是两部类都选择增加投资,
整个社会发生危机从而聚集风险,<
/p>
从而不可能实现经济的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
,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
【核心
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
快速扩张,这与现实之间存在明显偏离。
但是,
在实际的市场过程当中,
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会周期性地出现各种
危机,
但危机出
现的频率并没有像模型展现的那样高。
“从
1825
年到
19
29
年的一百多年时间内,资本主义
世界发生过
13
次经济危机,即
1825
年、
1836
年、
1847
年、
1857
年、
186
6
年、
1873
年、
< br>1882
年、
1890
年、
p>
1900
年、
1907
年、
1914
年、
1921
年、
1929
年危机”
;
“从
1937
年到
2008
年,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
9
次经济危机,即
1937
年、
1948
年、
1957
年、
1969
年、
1973
年
、
1979
年、
1990
年、
1997
年、
2008
年危机”
。而这些危机当中,其中一部分还是以金融
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
作为金融风险累积
以其极端形式金融危机表现出来,
是经济
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种
周期性常态。
3.
危机现实频率与社会容忍度。
危机的现实频率之所以低于理论频率,一个重要的原
因在于,
由
于各种资本在空间上并存、
在时间上继起,
社会存货的弹性以及
信息传递的非均
衡性与时滞等原因,
社会对经济的小幅度偏离有
一个容忍度,
只有超过一个临界点,
金融危
险聚集,经济的失衡才会以极端形式——金融危机爆发出来。
首先,
实际的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时间节点。
根据资
本循环理论,
如
果资本要不断地完成价值增值,那么各种形式的
资本就需要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因此,
无论在理论上
和时间上,
都不存在这样一个绝对精确的时间节点。
由于没有这
一节点,
所以交易可以延长或退后,因此危机也就可能延长或退后。
其次,
社会存货弹性的存在。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商业资本逐渐从生产中剥离出
来,
成为与产业
资本相对立的一种资本形式,
从而导致商品的流通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独立
阶段。
厂商将商品首先卖给批发商或代理商,
然后由
批发商销售给最终的消费者,
而厂商利
用商业信用或银行信用进
行扩大再生产。
但是,
在某一时点上,
各级代理商手中总会存在一
定量的商品储备,
无论这是出于市场
信息的千变万化导致生产与销售存在时滞,
还是出于商
品投机等
需要。
对于各级代理商而言,
这种商品储备具有一定的弹性,<
/p>
轻微的变化不会引起
过多的关注。
再次,
信息传递的非均衡性与时滞。
针对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生产存货
,
不同的人群对
同样的信息解读不同,
信息在不同产业和不同人群传递的速度不同,
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付
出成本,
变更各种价格也需要付出各种成本。
此外,
由于从生产到销售,
从销售到货款回收,
从货
款回收到购买生产资料,
从购买生产资料到进行生产,
存在着一
系列的时滞。
由于这些
因素的存在,
人
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纳经济微小的失衡,
当然这种微小的失衡很有可能不
断放大。
最后,扩大再生产采用的是等价交换,没有考虑到价格因素的
变化。从实际生产来看,
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波动,
价格的
波动跟两部类的失衡相互交织,
不可避免地对现实生
产和模型的
结论产生影响。而价格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偏好、季节、稀缺度、品
质等,<
/p>
这些因素以及信息传导的失误都会让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能够容忍一个小范围的偏
离。因此,
经济失衡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隐藏或转移,
并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间的推移,经济危机还可能以另外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金融危机。
二、
经济失衡的累积——剩余价值时空分离下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
义制度不是一种僵化的制度,
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危机和风险的到来,
而是不断寻
找新的途径来打破其固有的束缚,
通过不断重构
人类的生活以求摆脱危机。
资本家不断地开
拓各种吸收剩余价值
的通道,
为资本主义商品的销售提供了渠道,
这在一定程度上修
复了经
济的失衡,
从而缓解和转移了危机。
而剩余价值在时空分离下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其中的途径
之一。
首
先,
在物物交换的经济环境中,
交易的双方需要在市场上找到同
时满足彼此需要的商
品和数量,
这就导致交易的诸多不便。
p>
货币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交易双方都只需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