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1.
< br>西汉初,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社会比较安定,开始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br>(
)
A.
文景之治
B.
高祖之治
C.
武帝强盛
D.
贞观之治
2.
汉初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的最终目的是(
)
A.
巩固封建统治
B.
发展农业生产
C.
使百姓生活富裕
D.
提高综合国力
< br>3.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
A.
卫青
B.
主父偃
C.
王莾
D.
董仲舒
4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
诸子百家
B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
法家和墨家
D
道家和兵家
5.
为了实现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
A.
引入佛教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设立太学
D.
削弱王国势力
< br>6.
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
高学府的太
学。它的主要教材是(
)
A.
道家
经典
B.
法家经典
C.
儒家经典
p>
D.
墨家经典
7.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一时期?
(
)
A.
秦始皇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8.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
)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
、实施了董仲舒的建议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10
、历史上有“秦皇汉武”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削弱诸侯国势力时的确高
明。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
)
A
、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
、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
、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11<
/p>
、西汉出现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是在(
)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汉景帝
D
、汉高祖
12
、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
、统一铸币,盐铁官营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兴办太学
D
、实施“推恩令”
13
、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
A
、蒙恬
B
、卫青、
霍去病
C
、窦固
D
、窦宪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p>
材料一:汉文帝说:
“夫农,天下之本也。
”
材料二:汉景帝说:
“农,天下
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
劝农桑”
。
请回答:
(
< br>1
)这两段材料都体现了什么思想?
< br>(
2
)文帝和景帝为实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p>
(
3
)历史上
把文帝和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称为什么?
(
< br>4
)汉初统治者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
13
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1.
曾亲临治河工地,指挥治理黄河的汉朝皇帝是(
)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明帝
2.
东汉时,负责治理,使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
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
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的人是(
)
A.
王景
B.
杜诗
C.
郑国
D.
李冰
3
.
两汉时期,纺织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
A.
使用提花机
B.
发明水排
C.
发明耧车
D.
发明犁壁
4.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是东汉哪个人发明的(
)
A.
王景
B.
杜诗
C.
郑国
D.
李冰
5.
两汉时期有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其中东西二京最为繁
华,东西二京是指(
)
①长安
②咸阳
③洛阳
④东京开封
< br>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6
.
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的权力收归到中央,统一铸造(
)
A.
五铢钱
B.
刀币
C.
半两铜钱
D.
蚁鼻币
7.
在汉都城长安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作(
)
A.
瓦子
B.
市
C.
集
D.
场
8.
“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纱衣,薄如婵翼,重量不到一两,是稀世珍宝”
,这充分反
映了(
)
A.
汉朝
丝织业发达
B.
汉朝商业繁盛
C.
汉朝农业进步
D.
汉朝官员奢侈
< br>9.
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发展,下列不是手工
业技术新成
就的是(
)
A.
冶铁
用水排
B.
发明并使用耧车
C.
纺织使用提花机
D.
钢材的制作方法
10.
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
A.
抑制大商人暴利
B.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
集中财力治理黄河
11.
右图是水排模型,其用途是
(
)A.
水上运输
B.
引水灌溉
C.
排水防涝
D.
鼓
风冶铁
12.
规定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到处罚的朝代是
(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汉朝
13.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句子是
(
)A.
汉武帝时,中央政府统一铸造
五铢钱
B.
汉朝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
业区,叫做“坊”
C.
汉代的一些丝织品使用提花机
D.
汉朝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两牛抬杠的耕作方
法
14
、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
、筒车
B
、翻车
C
、耧车
D
、水排
15.
汉武帝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是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
②盐
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③下令治理黄河水患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第
14
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
p>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国家的是(
)
A.
秦始皇
B.
冒顿单于
C.
呼韩邪单于
D.
成吉思汗
2.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匈奴族是那个时候我国历史上的重要
成员,
下列情况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p>
A.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有所发展
B.
始终处于分裂状态
C.
铁器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D.
西汉对其进行了直接管理
3.
卫青、霍去病率兵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
A.
漠北地区
B.
蒙古地区
C.
河西走廊
D.
河套地区
4.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
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p>
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5.
公元前
1
世纪中期
,向汉朝称臣请求和亲的匈奴首领是(
)
A.
冒顿单于
B.
呼韩邪单于
C.
呼伦单于
D.
呼邪单于
6.
“昭君自行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这是董必武同
志写的一首诗,他高度赞扬的一
段历史是(
)
A.
昭君出塞
B.
文成公主入藏
C.
汉初和亲政策
D.
金城公主入藏
< br>7.
秦汉时期,聚居于蒙古草原,并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的是(
< br>
)
A.
鲜卑族
B.
羌族
C.
蒙古族
D.
匈奴
8.
“月黑雁高飞,
单于夜遁逃。<
/p>
”
这句诗描述了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一次激烈战斗,
诗中的
“单
于”是对哪个民族首领的称呼(
)
A.
蒙古
B.
匈奴
C.
女真
D.
维吾尔
9.
秦朝和西汉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
修筑长城
B.
进行战争
C.
“和亲”
D.
迁民戍边
10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
)
A
、公元
前
200
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p>
B
、公元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
、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11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
敢南下而牧马。”这是由于
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A.
蒙恬率军出击匈奴
B.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
窦宪率军出击匈奴
D.
窦固率军出击匈奴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1
)上述材料反
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吗?
(
p>
2
)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与感情?
(
3
)
p>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你知道诗中“卫霍”指的是什么人吗
?为什么要将他们
进行比较?
第
15
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
西汉将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
印度
B.
新疆
C.
大秦
D.
西域
2
.
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
)
A.
管仲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秦始皇
3.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p>
了解西域各氏族情况
p>
B.
同西域各民族加
强友好往来
C.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
开辟丝绸之路
< br>4.
丝绸之路是闻名世界的东西方古代交通要道,它开辟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春秋时期
5.
长安是历史上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的目的地在何方(
)
A.
西亚和欧洲
B.
日本
C.
朝鲜
D.
东南亚
6.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方的商人纷纷而来,他们将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输入到欧洲,也把
西方
的货物带到中国,这条商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它的路线大致是(
)
A.
长安
—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B.
长安—新疆—河西走廊—欧
洲—西亚
C.
长安—新疆—河西走廊
—西亚—欧洲
D.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欧洲—西亚
-
-
-
-
-
-
-
-
-
上一篇: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复习
下一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选读.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