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2 06:37
tags:

-

2021年2月2日发(作者:跟)


马克思:



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 p>
42





历史背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简称《手稿》


, 是马克思在


1844



4



8


月在法国巴黎写的一部手稿。

< br>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


著作。


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地实现了两个转变,


即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 /p>


由革命民


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并开始了向辩证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接近。



《手稿》


的写作是马克思 旱期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


曾经历< /p>


了两次决定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回到克罗茨纳赫。为了反思



《莱茵报》


期间亲身接触到的现实社 会的政治斗争,


解决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的矛盾


所产生的“ 苦恼的疑问”


,他阅读并研究了有关法国、英国、德国的


20< /p>


多部历史著作,写出


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得出了法的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


,而“市民


社会”


的解剖侧应求之于政治经济学的结论。


这既标志 着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


转变,也说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思想深 化的必然结果。第二次是


1843



1 0


月底,


马克思迁往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比较发达的无产阶级革命 运动的中心——巴黎。


在这里,


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活 动,在实践中认识到物质力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意


义,写出了《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两个转变,为


了进 一步揭开在《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p>


导言》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秘密,马克思搜集


了大量的材料, 细心地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打算写一部《国民公会史》


.然而,这种研


究使他认识到,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的结果,


而 阶级斗争又是由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时,恩格斯发表在《德法 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也给马克思很大启发,使他


进步认识到只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上,


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 改造


方式。于是,马克思放弃了《国民公会史》一书的写作,并改变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资 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 庞大计划,


开始系统地研究从布阿


吉尔贝尔和魁奈经过斯密和李 嘉图到萨伊、


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从对政治法律的批到< /p>


深入到对经济的批判。这期间,马克思共做了


9

< br>本摘录札记,即通常所说的《巴黎笔记》



《手稿》则集 中体现了这时期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手稿》


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


每个手稿中又包括几个 片断。


第一手稿包括工资、


资本的利润、


地租和异化劳动四个片断;


第二手稿包括私有财产的关系一个片断;

< br>第三手稿


包括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对黑格尔


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五个片断,


其中只 有工资、


资本的利润、


地租是马克思的原标题,


其它标题包括书名、


序言和三个手稿的区分,


都是在出 版时由编者加的。


书中的段落也有某


些调整。因此,现在的《手 稿》可以说是经过编辑的。




中心思想



《手稿》

< br>虽篇幅不长且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但内容十分丰富。


书 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


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提 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为创立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


辩证法和历史唯 物主义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使正在酝酿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初


步汇合在一起。



基本内容



(一)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确立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是从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批判开始的。


在分析批判中,


马克


思虽然吸收了古典经济学 派的合理思想,


但是远远地超过了他们。


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



1


学的批判,马克思对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进行了阐述。



1.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重要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工人 、资本家、土地所


有者和工人对立的经济根源。




1


)通过对收入来源和工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资 本家和工人对立的根源,提出了无


产阶级贫困化思想。



马克思肯定了亚当·


斯密从收入来源的不同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 不绝对一致。



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了一 个根本性的问题,


即资本、


地产、


劳动 三者


的分离,并指出这种分离“对工人说来是致命的”




《全集》第


49


页 )这不仅表明世界观和


政治观彻底转变后的马克思对工人处境的无限同清,


而且表明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对


立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要改善工人的状况不能单纯着眼干分配,


只是争取提高工资,


而是要消灭这种分离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另外,

马克思还分析了工资的实质,


进一步深


化了对劳动与资本对 立根源的认识。


他指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 br>工资不过是“为了保持车


轮运转而加的润清油”




“资本和资本家的必要费用之一,


并且不得 超出这个必要的界限。



(第


105< /p>


页)


工人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活的,

< br>因而是贫困的资本,


他之所以只要


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自 己的利息,


从而失去自己的生存,


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


劳动


与资本对立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此外,亚当·斯密还研究了社会衰落、繁荣、繁荣达到顶点这三种状 况下的工资变化,


认为只有在社会衰落时,


工人才会失业沦为乞 丐和罪犯.


在社会经济停滞时,


工资下降但还

< br>能维持生活;而当社会繁荣、财富持续增长时,工资会不断提高,工人的状况会继续改善。


由此引出的政治结论是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 站在无产阶


级的立场上,


从整个工人阶级、

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


过渡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


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


11


增加的状况着眼,得出了与亚当·斯 密相反的结论:


“在社会的衰


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 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在达到繁荣顶点的众态中,工人 的贫困持续不变。



(第


53


页)这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


困化思想的最早论述。

< br>


(2


)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的 利润、资本的动机和资本积累与竞


争的关系。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


。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不是一般劳动的积 累,而


是积累起来的别人的劳动,


是异化劳动的积累。


说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并没有揭露资本的本质。


萨伊认为资本的占有是由于 继承,而拥有资本的人之所以能够占有别人的产品是由于法律


(成文法)


。马克思则指出,资本的继承只能是在资本形成以后由谁来继承的问题,法律、


成文法只能解决资本家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是否合法的问题,


而它们都不能够创造资本。



以,资本并不是继承或法律的规定.


而“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


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


并不是由 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


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


他的 权力就是他的资本


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 p>
(第


62


页)这表明马克思不是把资本简单地看作 物,看作


对物的占有,


而是接近于把资本看作一种生产关系。< /p>


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的利润,


通过分析


利 润和资本的比例,


探讨了最低利润率和最高利润率问题。


马克思 通过对资本和资本家的分


析,


指出其唯一的动机就是追逐利润,


因此这些人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


马克

< p>
思还用辨证的观点看待竞争,


既指出了竞争的破坏.


消极作用,


如在竞争中商品质量普遍低


劣、伪造、

< p>
假臂、


普遍有毒和导致破产的一部分人贫困等,


又 指出了竞争也是反抗资本家有


利消费者的唯一手段。


通过对竞争 的分析,


马克思还揭示了竞争和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



到了资本积累是必然规律。


积累通过竞争开辟道路,

< br>积累的加强反过来又加强了竞争。


在竞


争中,

< p>
大资本对小资本具有优越性。


更为重要的是,


马克 思根据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分析,


已经预见到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即资本竞争可能导致 集中的趋向。




2


(3


)通过对地租的分析,揭示了地租的本质、农业竞争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趋势。



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派特别是亚当·


斯密认为土地所有者收取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


地的肥沃程度,


如果土地肥沃程度相同,


则取决于土地的位置的观点,


指出其错误在于国民


经济学把土地肥力变成上地所有者的属性的概念的颠倒。

< p>
(第


76


页)


土地肥沃程 度是土地的


自然属性,不是土地所有者的社会属性,而地租问题则是社会关系问题。地租 同工资一样,


其数量取决于租地农场主与十地所有者的斗争,


而 土地所有者与租地农场主又都想联合起来


压低农场下人的工资,以提高地租和利润,所以 ,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


租地农场主和农场工

人之间的斗争关系。



另外,马克思还指出了在农业竞争中 ,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相矛盾;大地产的积累,


大地产对小地产的兼并及部分土地所有 者成为工业家、


资本家成为土地所有者的结果,


最终

< p>
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差别的消灭,


分致阶级关系简单化,


简化为有产者和无产者的


对立:


再有,马克思运 用辩证法的观点.


从现实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本与地产的对立中,考


r


资本主义约发展史,


揭示了由 于大小地产的竞争即地产的集中化,


必然导致封建十地所


有制向 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


同时,


马克思通过分析地产分割.


预见到了农业发展的趋势是


达到联合,


即土地 “通过自由的劳动和白由的享受,重新成为人的真正的自身的财产。


< br>(第


86


页)就是土地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 /p>



(4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体批判. 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在从个别观点上批判国 民经济学之后,


义在整体上分析了它的阶级立场和思想方


法。指 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真正说明这个事实。其原因在于,


它的 基本立场是“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



〔第


89


页)是资产阶级的一门发财致


富的科学。国 民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又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


“它把私有时

< p>
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


放进般的、抽象的公式,

< br>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


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 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汇第


89


页)正因为此,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 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


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


(同上)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 整体批判,


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首先,< /p>


针对


国民经济学把竞争仅当作偶然的外部情况.

< br>而没有看到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的错


误,指出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必须


弄清楚 私有制,


贪欲同劳动、


资本、


地产三者 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


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


人的价值和人的 贬值之间、


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


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 本质联系。



(第


90


页)其次,针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唯心主义铃误,指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


究的应是社会的现实关系,


而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


因为经济 范畴不是纯抽象的概念,


而是


现实关系的反映(这时马克思尚未 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




总之 ,


马克思在对工资、


利润和地租的分析中,不是囿于分配形式, 而是考察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不是强调三者的一致,

< p>
而是揭露了各个阶级对立的基础和随者对立的发展必然走


向联合的趋势.其 中的横心问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确立


< p>


l


)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

而忽视了其消极方面的局限,



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巨大成果,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马克思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 物。在《手稿》中.除了题为“异化劳动”的


片断外,


从第一手 稿的工资、


利润和地租开始,


到最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改 造都在不



3


同程度上论述了这问题 。


在“异化劳动”


的片断中.


马克思是 从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两个大的


方面来考察异化劳动的。



在劳动者方面,马克思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的.


< p>
第一,从生产的结果方面,即从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



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问题,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

< p>
,即从资本主


义社会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占有,

< br>无产阶级处于贫困地位这一现实出发,


揭示出在


资本主义 杜会,


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 /p>


他就越穷;


劳动者创


造的商品越多,他就 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表明: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

< br>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子生产者的力


t


,同劳动相对立。



(第


91


页)



在论述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时,< /p>


马克思特别强调要把异化同对象化区分开来。


对象


化是指劳动都要物化为一定的对象即劳动产品,


通过劳动产品体现出来:


因此.


劳动的实现


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


然而,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


会状态下.对象化同时也就是异化.因为在这种状态下,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


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p>



(第


91


页) 所以对象化不等于异化,而异化则包含着对


象化。马克思作这种区分的目的在于说异化是 一种历史现象。



第二,从生产活动本身进行考察。



劳 动者之所以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其根源又左于劳动者在生产中同白己的生


产活动本身相异化。


劳动本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p>
是人类的生命活动的表现,


是人的


本质。但是,在 资本主义雇佣制度下,工人要听从资本家的支配,因此,生产活动便成了不


依赖于工人、


不属于工人的,


并反过来反对工人自身的活动。


尽管资本主义的劳动在形式上


是自愿的,


但实际上并不 自愿,


而是强迫的。


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在自由地发挥自己 的


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


而是感到身体和精神受到摧残;


劳动者在不劳动时如释重负,


而在劳


动时则如 坐针毡;劳动不是需要的满足,


而是赚取工资的手段。只要这种强制一消失,

< p>
工人


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因此,人在实现自己的动物机能—— 吃、喝、繁殖时,才


觉得自己是幸福和自由的,而在实现人所特有的机能一劳动时,反而 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这表明,


劳动者的劳动不是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


在这里马克思又区分了物的异化与


自找异化。


物的异化指的是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而自我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同自己生产


活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 作这种区分的目的在于,


说明异化劳动的本质主要的不在于工人的


劳动产品为资本家占有,


而在于生产过程同劳动者相异化。


因 此,


要解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


的异化,必须首先解决劳动与劳动 者相异化,即消灭雇佣劳动,



第三,从人的类本质方面进行考察。



马克思从前两个异化中又进一步分析了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类本质”是费尔巴哈< /p>


的用语,


用以表示人的意识同动物意识的区别。

< br>马克思在此处沿用了费尔巴哈的概念,


但是


赋于了其不同 的内涵。


马克思肯定人是类存在物,


但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 的类本质在于


人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有些动物如蜜蜂 、


海狸、


蚂蚁也能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

即也能进行生产,


但它与人不同。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 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


而人则可


以摆脱肉体的需要,

< p>
并且只有在摆脱了这种需要时,


才能够真正地进行生产:

< br>动物只生产自


身,


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 p>
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


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


的产品。


动物按它本身的尺度进行生产,


而人则按美的 规律进行生产。


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人的劳动是被迫的,


因而这种劳动就丧失了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觉的特性,


而成为维持个人 生


存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 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


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第


97


页)



第四,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




4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


同自己的劳动活动本身、


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所造成的直接结


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在社会中,


“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同自身 的任何关系,只有


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 第


98


页)


异化劳动的任何表现,


不可能离开人


与人的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对 象、


劳动本身和类本质之所以同劳动者相异化,


之所以不属于< /p>


他自己,正因为它们属于别人.


“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 己力量”



(第


99

< br>页)


而这


个与劳动者相对立的别人就是不劳动的资本家阶 级。就象马克思所说:


“通过异化的、外化


的劳动,

< p>
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


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


劳动的关系,


生产出资本家


(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


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第


100


页) 这样,


马克思透过物的关系看到了人的、阶级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

< p>
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



从非劳动者方面,< /p>


马克思主要是从非劳动者同劳动者、


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来进一 步


揭示异化劳动本质的。对此,马克思没有作详细的论述,只是提纲式地指出了三点:< /p>



首先.


凡是在劳动者那里表现为异化活 动的,


在非劳动者那里也都表现为一种异化状态.


< p>
其次,


凡是在劳动者那里表现为一种现实的、


实践 的关系,


在非劳动者那里表现为一种


理论的关系。



再次,在异化中,凡是劳动者所做的不利于自己本身的事,非劳动者对劳动 者都做了,


但他对自己却不做。



(2


)阐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私有制的根源。


< /p>


在剖析异化劳动之后,


马克思又分析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


马克思从静态和动态


两个方面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 了分析。


从静态即既成形态看,


异化劳动和私有


财产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又是劳动发生异化的条件。


这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是非常明显的,


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剥削工人,


又通过异化劳动的积累不断扩大


私有财产。


从动态即历史的发展过程看,


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根源。 而无论是私有制还是异化劳动的产生,都应从生产力的状态来解释。


< br>在揭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之后,


马克思又提出了劳动在最初是怎样发 生异


化的问题。他说:


“浅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 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


现在要间,


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 化、


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


(第< /p>


102


页)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具体回答这一问题.但为解决 问题指出了道路,


“我们把


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 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


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


东西。< /p>



(同上)




(二)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上义的论证

< br>


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某些论证,如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 章中,


提出了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这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最 初萌芽。


但当时的论证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


《手稿》的不同 之处在于它是在批判粗陋共产主义的


基础上,


第一次以经济学为 基础来论证共产主义的,


从而将共产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



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的基础上,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六科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


当然,


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记中,


还交织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


表现了还


没有完全 成熟时期的特点。



1


.批判粗陋的即平均的共产主义


< /p>


马克思指出,


粗陋的共产主义的要害是对私有制问题,

< p>
即是彻底消灭私有财产还是平分


私有财产问题没有作出正确回答。


粗陋的共产主义虽然也要求否定私有财产,


但他们并没有


认识私有财产的本质,


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消灭私有制.

而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即均分


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的私有财产,企图使人人都成为 私有者。所以马克思批判说,


“粗陋的



5


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 均化的顶点。



(第


118

< p>
页)


这种


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 抽象否定”


,是“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


不仅没有超越 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倒


退”


。这种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同上)



2


.对共产主义初步的科学论证



(l


)关于共产主义实现的现实根据问题。



《手稿》


中,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 出发,


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运动的特点是使阶


级矛盾简单化,


即简化为无产者与有产者的对立,


因此,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即劳动


和资本的矛盾,


是资本主义 社会的根本性矛盾。而


“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


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


最高阶段和灭亡。



〔第


106


页)


这表 明马克思把资本主


义私有制既看作是无产者和资产者对立的基础,


又看作是这种矛盾得以解决即共产主义得以


实现的根据。另外,马克思在讲到人的“复 归”的性质时说,这种复归是完全的,是在迄今


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自觉形成的。


(参见第


120


页)这说明了共产主义的建 立要以在长期


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基础。



(2


)关于共产主义实现的途径问题。



马克思在分析农村的阶级斗争状况时指出,


由于竞争,


一部分上地所有者破产了沦为无


产阶级.


而农业 工人的工资又会降低到最低点。


“这就必然导致革命。



(第


87


页)


也就是 说,


私有制运动的结果、


阶级斗争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由此,


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问题不仅是


宣传的 问题,而且是革命行动的问题,因为“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


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


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第


140


页)


(3)


关于共产主义实现的步骤问题。



马克思说.


“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


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并不是人类社会 的形式。



(第


131


页)


在这里马克思主要说明两个


问题:


其一是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资本 主义


私有制造成的人和自然之间、


人和人之闭的矛盾得到解决,


使存在和本质、


对象化和白我确


立、< /p>


自由和必然、


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真正解决。

其二是马克思当时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理解


为两个步骤,


第一 步是以私有财产的初步扬弃作为中介,


即粗陋的共产主义,


第二 步是扬弃


这个中介,


在自身基础上达到人的解放和人的复归,即 真正的共产主义.引文中的


“共产主


义”是指马克思设想的实现 共产主义的第一步。



(4)


关于共产 主义特征和内容的设想。



马克思指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


为了人而对人 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白身、向杜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


种复归是完 全的、


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种共产主义 .


作为完成了的


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 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问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


个体和类


之间 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 br>(第


120


页)这里虽然明显地反映出费尔巴

< p>
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但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道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它实质上表明了共产主


义是私有制的彻底铲除,


是在生产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不仅达到产品的极大丰富,


人们 能够


充分地拥有和支配产品,


而且人本身也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和 全面的发展,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从而达到真正实现或占有人的 本质。


(第


123


页)同时,马克思还 预见到共产主义的实现不


是一帆风顺的,它“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第


140


页)< /p>




(三)新世界观基本观点的初步阐发



《手稿》


中,


马克思阐发了新世界观的一些荃本观点,


这集中体现在对科学实践观的初



6


步探索和把这一探索运用于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之中,


为创立科学的辩证 的和历史的唯物主


义奠定了基础。



1


.对科学的实践概念的探索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较之他以前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如在《德法年


鉴》中,马克思把实践还只是理解为实际的革命活动。而在《手稿》中则将实践理解为人类


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一物质生产活动,理解为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他说:


“全部人的


活动迄今都是努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

< p>


(第


127


页)



2


.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阐述


< /p>


《平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集中地阅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p>


(l


)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化的自然 界”




在《手稿》

< br>中,由于马克思开始用实践的观点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而没有停留在


一般反 映论的水平上,


即肯定感觉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相应对象上,


而是 从主体与客体辩证关


系的角度,


从主体对客体改造的角度来说明 认识的来源。


认为感觉的对象不是直接存在的自


然界.


而是受过主体改造的、


人化的自然界,


“是人的 现实的自然界”




“通过工业·


·


·


·


·


·



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

< br>人类学的自然界”



(第


128


页)


由于马克思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


用,


因此他特别强调工业发展对认识发展的意义,


他甚至把工业 发展史和工业产品看成是


“感


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第


127


页)即认识论,这样,


马克思就同包括费尔巴哈


在内的一切旧唯 物主义的直观的认识论区别开来。



(2


)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的社会制约性。



马克思认为,建立在 实践基础上的主体的感觉,不仅受“人化的自然界”的制约,而且


受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 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他举例说,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 矿物


的商业价值,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 br>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连最美


丽的景 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而且从味觉来说,


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 来,


并不存在人的食


物形式,并不把烹调当作艺术、

< p>
饮食当作品味,而是塞饱肚子。这种饮食和动物的饮食没有


不同。


马克思待别强调私有制关系对人的感觉的制均,


提出了

< br>“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


而片面”


(第


124


页)的重要论断,并指出其原因在于,在私有制统治下,


“一切肉体的和精


神的感觉都被这,


切感觉的单纯异 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



同上)


。< /p>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




有财产的扬弃,


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


正是因


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



(同上)


这一论述实际上是把认


识论问题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结 合在一起,从而显示了马克思关于认识学说的革命性质。



(< /p>


3


)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感觉能力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五种感觉“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 化的自然界,才产生


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第


126


页)因此,< /p>


“人的眼睛和原


始的、非人的眼晴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 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



(第


12 5


页)


马克思还认为,感觉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们物质生产 活动的发展。他说:


“一方面为了


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


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


人 的感觉,无沦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第


126


页)



(4


)马克思指出理论依赖于实践。



在(共产主义)片断中,马克思指出: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 ,只有通过实践方式,


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因此,


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


一个现实生活 的任务,西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


< p>
(第


127


页)在(需要、生产和分工)片断中, 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理论难题的解决是实


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是现实 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


(第


139


页 )




7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2 06: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97789.html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