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1 23:29
tags:

-

2021年2月1日发(作者:walkaway)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7-9


年级新课程标准说


: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体味 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作用。






关键语 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


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 其在文章中的含义


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






关键句 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


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 就是说,作用的内涵


大于含义的内涵。






请看例 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


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 用。对“作用”的解答,


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


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


时社会的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


文章中的含 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


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 的冷漠无情”。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


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


,


应联系上下文,


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 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


,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


范围和内涵。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


,


分析时要从修饰作 用入手


,


追本溯源


,

< br>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


.


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


现手法一般有比喻、


烘托、


借代、

< p>
象征等形式,


结合上下文,


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 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有专家说,赏析句子的作用,其实还是从表现手法这个


角度进行考核的,主观赏析是无法进行考核的,因为


1000


个观众,就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所以,文学 概念和表现手


法在文章的中作用才是考核的本质。





1


、句子 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


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 作用,转承句(过渡


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


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


区分。








2


、句子 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


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 是作者为了表达


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


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


重要的一点是结合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


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句子在 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


如运用修辞手法的 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


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 对文章技法


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

< br>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


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 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


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 表达方


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


,


应从结构、内


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


,


然后逐一排除


,


切准某一方 面


具体分析。








另外


2



3


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例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有这样一句



:“


祥子一口


气跑回了家

< p>
.


抱着火


,


烤了一阵


,


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首先观察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


再结合主题分析 其在内容上


所起的作用。此文的主题是反映以祥子为代表的老北京底层

< br>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


揭露和控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的


,


所以


接着分析为


,


此句既写出了祥子当时全身哆嗦的状况


,

< br>也暗示


劳动人民的命运像风雨中的树叶飘摇不定


,


主宰不了自己的


命运(反映了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为下文写











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


、为








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


、衬托(正衬、反衬)




5



(首尾 呼应)


,总结全文





6



(照应 开头)


,深化或提示主题




7



(设置悬念)


,总 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


、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



(画龙 点睛)


,点明中心






10


、开门见山,点题





11


、总领上文





读懂记叙文——句子篇





2006-3-21






小】


【打印】


【关闭】




在《理解篇》里我们讲了如 何理解记叙文中的特殊的词


语,对句子的理解在记叙文阅读中有着和词语理解一样的地< /p>


位,甚至可以说,更高的地位。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文


中的作 用,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方面来说,句


子在语篇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特 殊用法;句子的在内容


上体现文章主旨;表现力可以主要从修辞入手。这一章我们


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句子在记叙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 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


评价。





1.


从内容看:

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


从内容来分析的话,


句子的作用主要 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


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


)表现人物的品


质(写人的文章)





2


)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


)抒发 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


)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


在文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



3


段中的



他们的品质


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 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


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


宽广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 br>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 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


从结 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


同的。





1


)在文 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 p>
2


)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


文,点名题旨,水到渠 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


主旨。





3



在文章语段中间,


承上启下,


使文章层次紧 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


句结束全篇:



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


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 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


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 能


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


从表 现力来看:


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


表达方式可以 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 们已经详细讲过


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


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


的答题模式做了一 个小结:



1



比喻。


答题:


把……比作……,


更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 命力,使其形象


鲜明,


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


(人和物的相似性)


的特点。






3


)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


突出事物某方面的 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



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 霄



,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


的惊 叹之情。






4


)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


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


隔,在散文 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


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 通常使语言更具有


号召力和感染力。






5


)对偶 :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


刻印象。






6


)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


烈,更能引起共鸣 。





(< /p>


7


)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


引发共鸣。






8


)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 层层递


进。






9


)反语 ,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


贬词褒用,


(答题时 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



如:

我以孩子的



狡猾


< br>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


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 题目:


辞手法,


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


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


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


生动 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


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 、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


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 题


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


相 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了解文章的关键词句







先看下面的例题:







[



1]2000


年高考

2


卷第四题的


22


题:作者在第一 段


和第二段都提到了“归鸿”(飞鸿)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


23


题:这篇散文中(


1


)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


好处是什么?







[



2]2001


年高考


2


卷第四题


24


题:作者笔下的门,


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



3]2002


年高考

2


卷第五题的


22


题:怎样理解第 一


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


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






[



4]2 003


年高考


2


卷第五题的

< p>
21


题:本文第四段写


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 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


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 ,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从以上 四例可以看出:


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


形容词,


副词,还要注意名词,代词。不仅要重视议论性句子,抒情


性句子,还要注意 描写性语句。此外,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


子,铺垫、照应性句子,总领、总结性句子,修 饰成分多、


结构复杂的句子,引用名言诗句的句子,打破常规结构形式

< br>的句子,运用多种修辞格的句子等。这些都是高考试卷容易


设阅读理解题,让学生 揣摩的地方。







从词句对文章结构的作用来看,承 上启下、总领下文、


总结全文、过渡、照应、铺垫作用的词句。从修辞效果角度


来看,用比喻使文句生动形象的句子,用拟人使文句亲切可


感的句子,用 对比使事物得到强调突出的句子,用排比使文


句增强语势的句子。对文章中心主旨的作用 来看,有点明中


心、深化中心或升华中心作用的句子。从词句本身流露出的


作者情感态度来看,有表现作者热爱、怀念、珍惜、愤恨、


厌恶、鄙视等各种 情感的句子。







对这些,我们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 出发来理解,有自身


读后的主观心理感受。







二、解答技巧







至于解 答其实也很简单。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


面意义是什么,然后,再看一下用什么方 法表达,接着思考


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

< p>
含义就基本上就领悟得八九不离十了。







[



5]2002


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Ⅱ卷的现 代文阅读,第


19


题的提问:


俞伯牙遇 到钟子期这个知音,


为什么会“万分地兴


奋和感激”?这就是一 个揣摩语言、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想一想,“ 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说明了什么?说明


了“知音难求”,这样就答出了句子的表层含义< /p>


,


接着思考一下


“俞伯牙为什么兴奋?” 因为只有钟子期能够准确地感知他的


琴声,


能够准确地领悟他的 情思。


然后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


这样写知音难求?”显然,是 为了表现俞伯牙琴声变幻无穷、


神秘莫测,一般人听不懂,所以知音难求。这样,就恰当 地


回答出了句子的深层含义。








21


题,


文中的对应文段及对应点,


应该是第三、


四、


五自然,答案之一应从反方 面去概括,即“伯牙不再操琴”将


意味着“再无新的知音”,而知音总是越多越好。答案 之二应


从正面来回答伯牙为什么必须“再操其琴”,因为其高超的技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1 23:2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95815.html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