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2-01 15:48
tags:

-

2021年2月1日发(作者:绿水蚺)


郑伯克段于鄢



(一)有关背景材料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左传》这部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春秋左氏传》,顾名思义,这部书是一位姓左的人为《春



秋》所作的传。因此,我们首先谈一谈《春秋》。《春秋》本 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统称,


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史官记载本国发生的大小事件,


他们编写的历史书都叫


“春秋”




不过除了鲁国的


“春秋”


以外,


其它各国的


“春秋”


都 没有保存下来。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


《春



秋》据说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编写的


“春秋”

< br>重新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它记载的历史始于



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


722


年,截止 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


481


年,共计


242


年。人们就把



这段历史称 为春秋时期。


《春秋》


记载历史过于简略,

而且也不完备,


242


年的历史只有


18000


多字,


连这段历史的轮廓都没有很好地描画出来。


于是又出现了对


《春秋》


作补充说明的三



部书,这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谓“传”,是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春秋》 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因此就



《春秋》

称作


“春秋经”



而用来补充说明


“春秋经”


的三部书则分别称作


《左传 》



《公


羊传》和《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这三传实际上是《春秋经》的三种讲解本、传授


本。“左”相传是指左丘明 ,“公羊”是指公羊高,“谷梁”是指谷梁赤,这是三位解说传


授《春秋经》的人。本来 ,经与传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古人叫做“别本单行”。到了西


晋,杜预着《春秋左氏 经传集解》,把《春秋经》和《左传》按年编插在一起,从此《左传》


与《春秋》就合在 一起了。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春秋


经》

< p>
的微言大义,


所以历史史实的补充就很少,


作为历 史著作的价值远远不如


《左传》



《左


传》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全书


18


万字,远比《春秋》的内容丰富,加上文笔简练流畅,


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 貌,因此自魏晋以来《左传》就压倒了《公羊》和《谷梁》


二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 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左传》是春秋


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创作的,


不过最后成书大致是在战国的中期,


这中间经过了他人的增补。




关于《左传》的特点和价值,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 /p>


1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实际记 事止于鲁悼公


14


年(公



元前


453


年),比《春秋经》多了


28


年。所 谓编年体史书,是以国君在位的年份为线索记


载历史。因为现存《春秋》是鲁国的史书, 所以记载历史就以鲁国国君在位的顺序为线索,


春秋时期鲁国共有


12


位君主,即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左传》广泛记叙了春

< p>
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斗争和变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是一部


重要的、


独立的历史著作。


《春秋经》


虽然也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但是因为记事太简略,

< br>所以影响远远比不上《左传》。



2

、《左传》又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左传》的作者有很高的语


言修养,文笔简练,


善于叙事和刻划人物;在处理复杂的 历史材料方面,作者也表现出非凡



的能力,

< br>特别是描写战争,


作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写得井井有条。


作者的许多外交辞令也写



得极为出色,使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古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




总之,《左传》一书对后代的历史学、文学等都产生了 相当深刻的影响。




关于《左 传》的注本,除了课本上提到的《春秋左传注疏》之外,


1981

年中华书局出


版的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一书,可以参考。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经〉的一句话。隐 公元年即公元前


722


年郑国发生了一


场历史事件,〈春秋经〉的作者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记载。“郑伯”是指郑庄公,“伯”是


郑国国君的爵位名,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克”是战

胜的意思;


“段”是郑庄公的弟弟的名字;“鄢”是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整句话


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他的弟弟段。”


“克” 本来是用于敌对双方的,现在却用


于骨肉兄弟之间,


这就表明了 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这种通过特定的词汇来隐含作


者 的意见和评价的表达方式,


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而后人通过辨 析经文的字句阐明其中隐


含的意义,就是儒家学派津津乐道的〈春秋经〉的微言大义。不 过,仅仅从这样一句话,我


们实在无法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 br>所以左丘明就对这句话作了详细的说明,


写成了


一篇长文 ,


后来人们就把


“郑伯克段于鄢”


这句 经文用作这篇文章的题目。


从左丘明的叙述,


我们知道了这一事 件的全部过程。


原来,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公叔段,< /p>


想让公叔段


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君位,

< br>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


姜氏没能达到目的。


郑武公去< /p>


世后郑庄公继位,


将弟弟封在京邑。


公叔 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


在姜氏的支持下形成对郑


庄公的巨大威 胁。郑庄公老谋深算,


表明上对姜氏很尊重,对公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


一旦


时机成熟,马上派兵伐段,夺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这是《左传》 的名篇之一。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


当初。


《左传》

< br>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


习惯上都用


“初”



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



BC 722




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 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


39


年,追述



到郑庄公的母亲出嫁到郑国的那一年,即


BC761


年。



这一句中“郑武公”是谥号,下 一句“庄公”也是谥号。所谓谥号,是在一国的君主或大



臣去 世以后,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所封的号,带有盖棺论定的性质。


因为< /p>



“郑伯克段于鄢”


这一历史是在郑武公 和庄公去世后整理出来的,


所以叙述他们生前的活动



都要用他们死后的谥号,这是古代史书叙事的习惯。



申:申国。申国的国姓是姜姓,而郑国的国姓与周天子相同,是姬姓,按照当时的风俗,



同姓不婚,所以郑国的国君一定要娶异姓国的女子为妻。曰武姜:娶的 妻子叫武姜。“武”



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合在一起作她的名。



〈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武姜。



2


、【生庄公及公叔段。】



“生”的主语承上省略,应该是“姜氏生”。庄公是郑国国君,所以用谥号称述他。公叔



段:“段”是名,“叔”是弟弟的意思,“共”是段后来失败流亡的诸 侯国名。及:连词,


与,和。



〈译〉姜氏生了庄公和公叔段。



3< /p>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寤:本指睡醒,这里是通假字,通“牾”,倒着。“寤生”就是倒生,胎儿出生的时候脚先

< p>


出来,也就是难产。《史记?郑世家》里记载这件事情说:“生之难。” 可以与此处相互印


证。



惊:吃惊,受 惊,是个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用法,“惊姜氏”意思是使姜氏受惊。


< p>
〈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使姜氏受惊,所以取名叫寤生,姜氏于是不喜欢他。

< br>


4


、【爱公叔段,欲立之,】



〈译〉姜氏喜欢公叔段,想要立他作世子。



5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音


q


ì,副词,屡次。这个字读


j


í,意思是“急”。弗:否定副词,一般否定及物动



词,而且及物动词的宾语不出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弗”是“不+之”的合 音形式。许:



答应,同意。



〈译〉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她。


< br>以上第一段,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

< br>


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


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三)课文第二段串讲



1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 /p>


及:等到。即位:就位,指开始做国君。为(


wei4

< p>
):介词,替,给。之:指代公叔段。



制:地名 ,在今河南省汜(


si4


)水县西,又名虎牢,原来是东虢国的 领地,东虢国被郑桓



公所灭,制因而成为郑国的领地。



〈译〉等到郑庄公就位的时候,姜氏替公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



2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郑庄公。这里“公”是诸侯的一种统称,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中的公爵不是一回事。



此处


“公”< /p>


字的使用体现了母子地位发生了变化,


已经由家庭内部的母子关系 转变为政治上



的君臣关系。



岩:险峻,险要。邑:人群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制,岩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判断句。


虢叔:是东虢国的国君,东虢封国始于虢仲,虢仲死后虢叔继位,《国语?郑语》:“虢叔< /p>


恃势。”韦昭注:“势,地势。”《史记》里也记载说虢叔依仗制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傲威


不驯,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就率领军队将他消灭了。死焉:死在那里。

< br>


佗:旧读


tuo1


,其它,别 的。又写作“他”。“他”在上古汉语中只表示“其它的”、“别


的”,作第三人称代词 是到唐朝初年的事情。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这种省略形

式在《左传》里很常见,大概是当时的习语。



〈译〉郑庄 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如提出别的地方我唯命是听。”



制既然是一个十分险要的地方,姜氏要求把制封给公叔段,显然是有所企图。郑庄公的回



答表面上看很尊重姜氏,实际上暗含锋芒,非常严厉。



3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 /p>


这三句话换了三个主语,并且都省略了。


“请京”的主语是姜氏;


“使居之”的主语是郑庄



公;“谓之 ”一句的逻辑主语社会上的人们。《左传》中“谓之”是一个常见的句式,指当


时社会上 人们普遍这样称说,


这样认为。


“谓之”


的主语通常不出现。


唐?孔颖达注为:


“以

< br>宠禄过度,时呼为大叔。”其中用“时”称说“谓之”的主语。



京: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下文“京城”所指相同。京是郑国最的城邑,所以姜



氏请求封给公叔段。当时郑国国都是新郑。



使居之:使公叔段居住在京这个地方。



大:即“太”,上古无“太”字,只有“大”字,如《周易》有“大极”,《春秋》有“大


子”,《尚书》有“大誓”等。“太”是个后起字。“大”有极、最、过分等意思 ,“叔”


通常是指小的,


排行在后的,


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称呼


“大叔”



显 而易见不只是一种尊称,


所以孔颖达注云:


“以宠禄过度,时呼 为大叔。”由此我们知道郑庄公对公叔段采取了骄宠


纵容的态度。



〈译〉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同意了,让公叔段居住在这个地方,人们称他为京城大 叔。



4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



祭仲:郑国大夫。春秋时代大夫的地位在卿之下 ,士之上,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都:



都邑,大城邑。《 谷梁传?僖


16


》:“民所居曰都。”从字形上分析,“都”从 邑,者声。


后来引申指国都。城: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引申出“城市”的意思 。“都城”即


大城市的城墙。雉:古代丈量城墙的单位,古代城墙长一丈高一丈是一堵, 三堵是一雉。百


雉:三百平方丈。国:指诸侯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概念有区别。< /p>



〈译〉祭仲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



5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指周代开国君主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所立下的制度被 奉为标准。国:指国都,具



体地说应是国都的城墙或国都的规 模。叁:同“三”,数词,这里用作动词,“三国”意思


是将国都的城墙三等分,


“三国之一”是说将国都城墙三等分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国都城


墙的 三分之一。“中五之一”是省略的形式,应是“中都不过五国之一”,同样,“小九之


一 ”即“小国不过九国之一”,“五”和“九”都是数词用作动词。


〈译〉按照先王立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的城墙不


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6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法度,标准。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合乎法度,合乎标准。“不度 ”是说不合乎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的制度,即违反了先王 制定的制度。实际上,祭仲的意思是说,公叔段不



按照先王规 定的标准行事,


而是擅自扩建京邑的城墙。


作者没有直接写公叔 段在京邑的所作



所为,


而是通过祭仲 指口说明公叔段在京邑扩充实力,


已经对庄公的统治造成威胁。


所以祭



仲说:


“君将不堪。”您将经 受不了,意思是您将经受不住这种违法行为的冲击。


〈译〉如


今 京邑的城墙不合乎法度,违反了先王制定的制度。您将经受不住这种行为的冲



击。



7


、【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郑庄公在此称自己的母亲为 “姜氏”,是否是因为跟姜氏有严重的利害冲突,所以对姜氏



不敬才如此称呼呢?不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法。欲之:姜氏想要这样做,


“之” 指



代上述公叔段的违法乱纪行为。焉:表反问的疑问副词,哪 里,怎么。这跟“虢叔死焉”的



“焉”是两个词,只是都使用 了“焉”这个字形。“焉辟害”就是怎么能避开祸害呢?



〈译〉郑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做,怎么能避开祸害呢?”



8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



君之宠弟乎?”】



何厌之有:有何厌 ,有什么满足呢?即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了表示强调,把宾语“何厌”



提到动词“有”的前面来,然后用代词“之”来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 /p>


为之所:双宾语结构,近宾语或间接宾语“之”指代公叔段,远宾语或直接宾语“所”是< /p>



名词,处所,地方。动词“为”意思比较虚,需要根据具体的上 下文加以分析和翻译,在这



里“为”可以翻译作“安排”。这 种双宾语在现代汉语里不再使用了,“安排他一个地方”


改成现代汉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是


“给他安排一个地方。



也有的学者把 这类句式叫做为动结


构,为之所=为之为所,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为 ”是动词,需要根据它


所带的宾语具体理解,由于这里动词恰好也是“为”,所以容易误 解,我们再看一个例句:


《左传?襄


14


》:“天生民而立之君。”立之君=为之立君,给百姓立一位君主。回到“不


如早为之 所”,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即给予他必


要的处 置。无:通“毋”,是一个否定副词,不要。无使滋蔓:不要让他的势力再发展了。


下面 “蔓,难图也”是解释上一句的,因为势力发展了,就难以对付


_____


了,“蔓,难图


也”是一个判断句的形式,不过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表 示解释。


“蔓”与“难图”之


间是假设关系,如果势力发展了, 那么就难以对付了。



“犹…况…”是一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式 ,相当于“尚且…何况…”。蔓延开的野草尚且



不能除掉,何 况是您的尊贵的弟弟呢?句中“乎”是疑问语气词,在这里表示反问,并不要



求回答。



〈译〉祭仲回答说:“姜氏 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给公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势力再



发展了,如果势力发展,


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 掉,何况是您的尊贵的弟弟



呢?”



9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p>


不义:


指不义的事情。


毙:


倒下去。


古代汉语中


“毙”


不是死亡的意思。


这个字本写作


< p>





姑:副词,姑且。之:指代公叔段自毙的事情。



〈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将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瞧吧。”




以上为第二自然段。通过姜氏为段请制、请京,

< p>
到祭仲与郑庄公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到矛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01 15:4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93478.html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