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务质量管理
第一节
绪论
一、服务之定义
何谓服务?品管大师
裘兰
(
Juran
)
< br>将服务定义为
「为他人完成工作」
。
而
Kotler
说「所谓服务是指一项活动或利益,由一方
提供予另一方;本质上是无形的,也
不产生任何事物的物权转变」
。现代营销学者
Buell
将「服务」定义为「被用于销
p>
售或配合销售而连带提供的各项活动、利益或满足」
。另外,杉本辰
夫认为服务
是直接或间接以某种型态,有代价的供给需要者所需的事物。浅井庆三郎则认
为
服务是指由人类劳动所产生,依存于人类行为而非物质的实体。林建山教授认为
服务是帮别人的忙,即一个人或组织代替另一个人或组织作事。
p>
服务是一种行为、表现及努力(
Lovelock,1991
)
。服务就是以亲切友善的态
度、精确熟练的
工作技巧来满足顾客之需求,同时使顾客在消费时感受到重视。
更必须随时以顾客为中心
,切实覆行对顾客的承诺,直到顾客满意为止。服务业
将成为现代经济的主流;仔细思考
将会发现「服务」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哈佛大
学管理研究所教授李维特
< br>(
Theodore Levitt
)
< br>认为服务不再是行业的分类标准,而
成为各行业的共通因素;当我们对服务的日益
了解后,服务业与非服务业之间的
区分,就会变得愈来愈没意义,因为只是各产业中服务
的成份多寡的差异而已,
每个人所从事的都是服务业。
二、服务之特性
p>
服务具有以下四点特性(
Sasser,1987
< br>)
:
1.
无形性
(
Intangibility
)
:服
务没有实体,所销售的是无形的产品,是一种行为,
因此消费
者在「购买」这项「产品」前,不易评估此「产品」之内容与价值。
2.
同时性(
Simultaneity
)
:即不可分割性(
Inseparability<
/p>
)
;服务于进行时,通常
服务者与被服务
者必须同时在场,即服务的提供与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3.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
:同一项服务,由于服务供应
者与服务时间、地点的
不同或服务者当时的精神
、
情绪而有所不同
。
即均匀
的服务水平较不易维持。
4.
易消灭
性(
Perishability
)
:
服务无法储存,没有「存货」
。
除了
以上四点特性外,服务与一般的实体产品有下列几项显著不同的特征:
1.
服务的产生与服务的提供是同时发生,无法提前生产或储存。
2.
服务无法集中制造、检验或储存。
3.
服务无法展示,也没有样本可供
顾客在服务提供之前查看;即使可提出不同
的范例,但实际的服务情况并不会完全相同。
4.
质量
保证工作须在提供服务之前完成,而非如制造业在生产之后才进行质量
管制的工作。
p>
5.
服务通常
是在顾客面前,由一些管理当局无法直接影响的人员负责提供。
6.
接受服务者并未收到有形物体;
服务的价值需视个人之经验而定。
7.
服务的经验无法转售或移转给第三者。
8.
服务的接受者对服务的期望是影
响其对服务结果满意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9.
服务提供的过程中顾客必须接触
的服务点愈多
,
愈不容易对此服务感到满意
。
10.
服务的质量有绝大部份是经由个人的主观判断。
11.
服务不当时,亦无法「退货」
或「取消」
。如果无法提供第二次服务时,赔偿
或表示歉意便是
求取顾客谅解的解决方式。
1
2
制商整合概论
12.
服务的提供须透过某种程度的
人际互动;买卖双方以个人化的接触来完成服
务过程。
三、质量与服务质量
(一)质量的定义
长久以来,
「质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但一般人对它所含的概
念却相
当模糊,且对于质量的界定,由于观点的不同,而产生许多不同的定义。
在此举出几位品管大师对质量及服务质量之定义并说明其中之异同。
Garvin(1984)
认为定义质量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方法:
p>
1.
「
哲学」
法
:
质量是一
种直接上的优良
,
只有接触该物体时才能感受得到。
2.
「产品为主」法:质量的差异来自可衡量属性的差异。
3.
「使用者为主」法:最能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或服务即是高质量,也就
是
Juran
所谓的「适合使用」
。
4.
「制造为主」法:质量为符合规格的程度。
5
.
「价值为主」法:以价格或成本的观念来定义质量,即质量乃在一可接受
的价格或成本范围内,提高消费者效用与满足。
林
英峰教授认为质量是指材料或产品具有某些满足人类欲望的特性。
Juran
「适合使用」
(
fitness
for use
)的定义,质量可依设计、制造、使用三个阶段,划
分为设计质量、制造质量、使用维修质量三种。以「适合使用」来界定质量是出
于顾
客的观点,而
Crosby
「符合规格」
(
conformance
to
specification
)是出于生产
者观点。美国品管学
会(
ASQC
)及欧洲品管组织(
EO
QC
)则提出「能够满足所
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整体特质与特
性」的质量定义。
(二)服务质量的概念
Sas
ser
,
Olsen
及
Wyckoff(1978)
认为,服务水平(
Ser
vice level
)类似质量的观
念,服务水平指的是所提
供的服务为顾客所带来的外显与隐含利益水平,可再分
成期望服务水平
< br>(
Expected service level
)<
/p>
及认知服务水平
(
Perceived
service level
)
。
p>
Parasurman
、
Zeithaml
及
Berry(1985)
三位学者整
理服务质量相关研究的资料,
归纳出「服务质量的特性」
:
p>
1.
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衡量比对产品质量的衡量要困难。
2.
顾客对服务质量的好坏认知,通
常来自顾客期望得到的服务及实际感受
到的服务,两者之间的差距。
3.
服务质量的衡量不只是看
服务的结果而已,同时也包含了在服务传递过
程的衡量。
Rosander
认为,由于服务的一些特性,服务业需要一
个比制造业更广的服务
质量;如:
(1)
人员绩效的质量;
(2)
设备绩效的质量;
< br>(3)
资料的质量;
(4)
决策
的
质量;
(5)
产出的质量。
Gronoos(1982)
将服务质量分
为:
(1)
技术质量
(
Technical Quality
)
-指实际所<
/p>
传送之服务内容的质量水平;
(2)
功能
质量(
Functional Quality
)-服务传递的
方
式,可决定顾客最后所知觉到的整体服务质量。
Gronroos(1900)
认为,顾客在接受服务前会先有一个期望质
量(
Expected
quality
)
,接受服务后会产生经验质量(
Experienced
quality
)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为总体认知质量(
Total perceived quality
< br>)
,如果经验质量大于或等于期望质量,
第二十章
服务质量管理
3
则总体认知质量是好的,反之则为差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J
ames L. Heskett
认为顾客是以认知质量与期望质量间的关系,来衡量其
所接受的服务;如图
20-1
所示:
高
服務的
實際
正面認知
服
務
品
期望
質
服務的
負面認知
低
0% 25% 50% 75%
100%
產能利用率
的百分比
停頓期
尖峰期
图
20-1
:服务产能与服务质量关系图
(三)服务质量的分类
综合服务业的种种特征,服务质量大致可分成五类:
1.
内部质量(
internal qualities
)
:使用者看不到的质量。例如:航空、铁路、电
话、饭店、百货公司、游乐区等的设施,是否发挥功能,全赖其保养程度而
定。这种保养
性、整备性如果做得不充分,则对使用者的服务质量就会低落。
2.
硬件质量
(
hardware qua
lities
)
:
使用者看得见的质量
。
例如
:
百货
公司或商店,
为售与使用者而购进的商品的质量。餐馆菜肴的滋味及质量,饭店的室内装
潢,火车、飞机的座位、宽度、硬度、照明亮度等。
3.
软件质量(
software qualities
)
:使用者看得见的软性质量。不当的广告、账单
金额算错、银行记帐错误、计算机的失误、送错商品、飞机、火车意外事故、
电话故障、
商品缺货、污损等。
4.
实时反应(
time promptness
< br>)服务时间与迅速性。排队等候的时间,营业处店
员(或餐馆女侍)前来接待的时
间,申请诉怨或修理的答覆时间,服务员到
现场的时间,修理时间等。这些虽然也属于软
件质量的一部份,但是由于服
务的时间及迅速性特别重要,因此特别分列为一项。
5.
心理质量(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
:有礼貌的应对,款待亲切。
第二节
服务质量之衡量
一、服务质量构面
(一)
Sasser, Olsen, Wyckoff
于
1978
年提出衡量服务质量的七个构面:
1.
安全
(
Security):
顾客对服务系统可信赖的程度。
2.
一致性
(Consistency):<
/p>
指服务是齐一的、标准化的,不因服务人员、地点或时
间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3.
态度
(Attitude):
指服务人员的态度亲切有礼。
4.
完整性
(Completenes
s):
服务设备的周全。
5.
调节性
(Condition):
根据不同顾
客的需求调整服务。
4
制商整合概论
6.
< br>即用性
(Availability):
指交通方便。<
/p>
7.
及时性
(
Timing):
指在顾客期望的时间完成服务。
(二)
Martin
提出服务质量应设定可行的标
准,并认为衡量服务质量可分成程序
构面与友善构面等两个构面:
1.
程序构面,指技术面传递系统应有的属性
?
便利(
accommo
dation
)
?
预备(
a
nticipation
)
?
及时(
timeliness
)
?
有组织的流程(
organized
flow
)
?
沟通(
communication
)
?
顾客反馈(
customer
feedback
)
?
监督(
supervision
)
< br>
2.
友善构面,指服务人员与顾客建立友善关系的能力
?
p>
态度(
attitude
)
?
注意(
attentiveness
)
?
说话的声调(
tone of vo
ice
)
?
肢体语言(
body language
)
?
叫得出顾客的名字(
naming
name
)
?
引导(
< br>guidance
)
?
建议性销售(
suggestive
selling
)
?
解决问题(
problem solving
)
?
机智(
t
act
)
(三)
Sasser
、
Olsen
、
p>
Wyckoff
三人根据服务业的作业特性,提出以原物料、设备<
/p>
及人员三个构面的服务质量模式(如图
20-2
< br>所示)
,而后三人又以顾客的观点,
建立一个决定服务水
平的模式,如图
20-3
所示。
二、服务质量之决定因素
(一)
Quelch
与
Takeuchi
于
1983
年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步骤,而提出衡量服
务质
量应依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与消费后三阶段来加以评估,分别有其衡量
因素。
1.
消费前考虑因素:
(1)
广告效果与宣传绩效(
advertised price
for performance
)
(2)
过去的经验(
previous
experience
)
(3)
业者的行号与形象(
company
’
s brand name
and image
)
(4)
朋友的看法与口碑(
opinions of
friends
)
(5)
商店的声誉(
store
reputation
)
(6)
政府检验结果(
published test
results
)
第二十章
服务质量管理
5
< br>服務傳遞系統:
1.原物料的績效特性
2.服務氣氛與產
品形象
3.員工的服務態度
服務觀念:
1.實體產品
2.外顯服務
3.隱含服務
被管理者加以定
義,以便創造
運作後以創造
< br>服務水準:
以原物料,設備,人員等的績效水準來定義
透
過廣告與交
易行為的溝通
顧客感受的服務水準
< br>圖 20-2 服務作業特性服務品質模式
資料來源:Sasser et
al.(1978)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Bosten:Alley and Bacon Inc.
導致之欲求屬性:
1.實質需求
p>
2.一致性
3.安全性
4.及時性
5.態度
6.完整性
7.即用性
8.調節性
溝
通
判
顧客對A
屬性
斷
A屬性的
提供
的品質或服務
水準的知覺
知
覺
溝
通
顧客的需求:
1.實質需求
2.自我實現
3.地位象
徵
4.信任
5.控制
顧
客
對
B
屬
性
B屬性的提供
的品質或服務
判<
/p>
水準的知覺
知
斷
覺
圖 20-3
就顧客觀點之服務水準模式
資料來源:Sasser et
al.(1978)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Bosten:Alley and Bacon Inc.
2.
消费时考虑因素:
(1)
对服务人员的评价(
comments of
personnel
)
(2)
服务保证条款(
warranty
provisions
)
(3)
服务与维修政策(
service and repair
policies
)
(4)
索价(
quoted price for
performance
)
(5)
绩效衡量标准(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
)
(6)
支援方案(
support
programs
)
3.
消费后考虑因素:
(1)
使用的便利性(
convenience for
use
)
6
制商整合概论
(2)
可靠度(
reliability
)
(3)
维修、客诉与保证的处理(
handling of
repairs, claims, warranty
)
(4)
服务的有效性(
service
effectiveness
)
(5)
零件的实时性(
spare parts
availability
)
(6)
相对绩效(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
(二)根据
Berry
等学者的研究,认为衡
量服务质量应包括十项因素,其意义简
单说明如下:
1.
接近性(
access
)
:容易联络,服务地点设于交通方便易到达之
处、
等候服务的时间短、可提供服务时间长、接受服务方式多元
(例如:
亲洽、电话、传真、网际网络…等)
。
2.
沟通(
communication
)
:用顾客听得懂的话
跟他交谈及愿意倾听顾客
所说的话,解说服务本身的意义、解说服务的花费、解说服务与
花
费的互动(
trade-off
)<
/p>
、保证消费者有问题必将处理。
3.
胜任性(
competence
)
:具备执行服务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接触
(
contact
)人员的专业知
识和技术、后勤支援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
术。
4.
礼貌(
courtesy
)
:接触人员(包括直接服务人员及电话服务
人员)
有礼貌、尊重顾客、体贴顾客及友善的态度表现。
5.
信用性
(
credibility
)
:
值得信赖感
(
trustworthy
)
、
可信性
(
believability
)
、
诚实,包括牢记消费者权益。
6.
可靠度
(
reliability
)
:包括绩
效
(
performance
)
、可靠度
(
dependability
p>
)
及一致性,意指公司执行服务第一次就做对,也表示公司尊重其承
诺。
7.
反应力(
responsiveness
)
:包括员工对提供服务的意愿或敏捷度
(
< br>readiness
)
,例如:马上正确的回答顾客问题
、立即提供顾客所需
服务。
8.
安全性(
security
)
:使顾客免于危险、风险和怀疑的自由,
确保顾客
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及信赖感(
confident
iality
)
。
9.
有形性(
tangible
)
:包括服务的实体设施、员工的外观、提
供服务的
工具和设备、服务的实体表征。
10.
了解(
understand
)
/
熟知(<
/p>
knowing
)顾客:全心致力于了解顾客需
< br>求、探知顾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个别的注意、认识经常往来的顾客。
三、服务质量之衡量模式
(一)
PZB
模式
Parasuraman
、
Zeithaml
与
Berry
于
1985
年发展出一个服务质量的观念性模
式(简称
PZB
模式,如图
20-4
< br>所示)
,这模式主要在解释服务业者的服务质量
为何始终
无法满足顾客需求的原因
。
同时也说明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必须突
破模式
中五个服务质量缺口,服务质量的五道缺口为:
-
-
-
-
-
-
-
-
-
上一篇:统考大学英语B 阅读
下一篇:跨文化交际 考试重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