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主页 > 英语 >

营养学课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www.bjmy2z.cn/gaokao
2021-01-30 05:20
tags:

-

2021年1月30日发(作者:into是什么意思)


第一篇





营养学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



蛋白质



学时分配:

< br>3


学时



学习重点:

< p>
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食物蛋白质来源



基本概念:







1.< /p>


必需氨基酸:



9


种氨基酸,


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


物中直接获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2.< /p>


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 蛋氨酸和苯丙氨


酸转变而成,


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 酸,


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


别减少


30%



50%


,故半胱氨 酸和酪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



3.氨基酸 模式:是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4.< /p>


限制氨基酸:


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


导致其它的必需


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


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


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

需氨基酸称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以此类推。







5.


蛋白质互补作用:


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 质的营养价值,


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


物混合食用,以相互 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补作用。







6.氮 平衡:是反应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其关系式:


B=I-



U+F+S



B


:氮平


衡;


I

< br>:摄入氮;


U


:尿蛋;


F


:粪蛋;


S


;皮肤等氮损失。




基本要求:







一、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 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是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构 成体内各种重要


物质和提供能量。



二、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一)氨基酸和肽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以肽键连接在一起,


由于氨基酸的种类、


数量、


排列次序和空间


结构的千差万别,< /p>


就构成了无数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


蛋白质被分解时的次级结构称 肽,



10


个以上氨基酸的肽称多肽, 含


3


个或


2


个 氨基酸分别称


3


肽和


2


肽。



(二)必需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


根据来源分别称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 基酸、


半必


需氨基酸。


成人体内必需氨 基酸有


8


种,


即异亮氨酸、

< p>
亮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儿童为


9


种,即上述


8


种加上组氨酸。



(三)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



人体蛋白质以及食物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上存在着差异,


在营养学上常用氨 基


酸模式来反应这种差异。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为


1


,分别计算出其它


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当食物蛋白质氨基


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越接近时,


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


值也相对越高。反之,食物蛋白质中限制氨 基酸种类多时,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








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小肠。由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蛋白质在小肠中


被分解为氨基酸和部分


2


肽和

< br>3


肽,


再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


代谢。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


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等,

< br>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


损失约


20g

< br>蛋白质,


这种


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


称为必要的氮损失。


理论上只要从膳食中获得相当于必要


的氮损失的量,


即可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


维持机 体的氮平衡。


当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


时,为零氮平衡。如摄入氮 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而摄入氮少于排出氮时,为负氮平


衡。







四、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新的食品 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指


导人群膳食等许多方面,


都是十分重要的 。各种食物,其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模式等都不


一样,


人体对 不同的蛋白质的消化、


吸收和利用程度也存在差异,


所以营养学 上主要从食物


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全面地进行评价。 常用的指标有:



(一)蛋白质的含量








虽然蛋白质的含量不等于质量,但是没有一定数量,再好的蛋 白质其营养价值也有限。


所以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


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使用微量凯氏定


氮法,


测定 食物中的氮含量,


再乘以由氮换算成蛋白质的换算系数,


就可得 到食物蛋白质的


含量。



(二)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


同时还反 映消化后的氨基酸


和肽被吸收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


%



=


食物氮


-


(粪氮


-


粪代谢氮)


x


100/


食物氮。该计算


结果,


是食物蛋白质的真消化率。在实际应用中,


往往不考虑粪代谢氮,这 种消化率叫做表


观消化率。







(三)蛋白质利用率









1.


生物价:



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 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 。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价


=


储留氮


x100/


吸收氮



储留氮


=


吸收氮


-


(尿氮


-


尿内源性氮 )


,吸收氮


=


食物氮

< br>-


(粪氮


-


粪代谢氮)








2.


蛋白质净利用率:



蛋白质净利用率是 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因此,它


把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都包括了 ,因此更为全面。计算公式如下:



蛋白质净利用率(


%



=


消化率


x


生物价



3.


蛋白质功效比值:



蛋白质功效比值是 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


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 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蛋白质功效比值

=


动物体重增加(


g


< p>
/


摄入蛋白质(


g


)< /p>








4.


氨基酸评分:



也叫蛋白质化学评分, 该方法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


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质的模 式进行比较,


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


关系。



氨基酸评分


=









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 氨基酸(


mg



















理想模 式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氨基酸量(


mg




除上述方法和指标外,还有如相对蛋白质值;净蛋白质比值;氮平 衡指数等。



五、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



蛋白质缺乏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发生,


但处于生长阶段的儿童更为敏感。


蛋白质缺乏常


有热能不足,故称蛋白质


-


热能营养不良。临床表现有水肿型和消瘦型两种。反映体内蛋白


质营养水平的 常用指标主要为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运铁蛋白等。




六、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蛋 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


动物性蛋白质质量好,


植物性 蛋白质利用率较低。


因此,


注意蛋白质互补,

< br>适当进行搭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由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推


荐的

< p>
RNI


值在


1.0~1.2g/kg


体重,按热能计算,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热能的


10%~14%





第二节









学时分配:


1


学时



学习重点:


脂类的分类、功能及食物来源



基本概念:







1.必 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n-6< /p>


系列中的亚油酸和


n-3


系列中的


α


-


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




2.


ω< /p>


-3


(或


n-3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数,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


原子之间的各种不饱 和脂肪酸。




3.

< p>
ω


-6


(或


n-6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即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原


子 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基本要求:



一、脂类的分类及功能



(一)甘油三酯




1.


甘油三酯:


< br>甘油三酯也称脂肪或中性脂肪。每个脂肪分子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


脂肪酸化合 而成。


人体内的甘油三酯不仅是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


体内的能 量贮存形式,



具有保护体温、


保护内 脏器官免受外力伤害等作用。


食物中的甘油三酯除了给人体提供热能

和脂肪酸以外,还有增加饱腹感、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提供脂溶性维生素等作用。



2.


脂肪酸:


脂肪酸因其所含的脂肪酸的链的长短、饱和程度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呈


< p>
6~12


碳)和短链脂肪酸(


5

< br>碳以下)


。按其饱和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按其空间结构不同,


可分为顺式脂肪酸和 反式脂肪酸。


各种脂肪酸的结构


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对它们的 一些特殊功能的研究,也是营养上一个重要研究开发领域。


目前认为,营养学上最具有价 值的脂肪酸有两类即


n-3


系列和


n- 6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



3.


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和


α


-


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脂肪酸。事实上,


n-3

< p>


n-6


系列中许多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等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脂

< p>
肪酸,但人体可以利用亚油酸和


α


-


亚麻酸来合成这些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之所以是人体不


可缺少的营养素,主要 有以下功能。




< p>
1


)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所以必需脂肪 酸与细胞


膜的结构和功能直接相关。





2


)亚油酸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后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使血管扩张和收缩、


现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按其碳链长短可分 为长链脂肪酸(


14


碳以上)


,中链脂 肪酸



神经刺激的传导等等。



< p>
3


)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关:体内约


70%


的胆固醇与必需脂肪酸酯化成酯,被转运和代


谢。



因此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损伤以及肾脏、肝脏、神经 和


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


而过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也可是体内有害的氧化物、


过氧化


物等增加 ,同样对身体可产生多种慢性危害。



(二)磷脂



磷脂,是指甘油三酯中一 个或两个脂肪酸被含磷的其它基团所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


其中最重要的磷脂是卵磷脂。 磷脂的主要功能是细胞膜的构成成分。



(三)固醇类



< p>
最重要的固醇是胆固醇,它是细胞膜和许多活性物质的重要成分及材料。




二、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吸收后的脂类由脂蛋白参与转运代谢。



三、脂类的食物来源及参考摄入量



人 类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以及植物的种子。


动物脂肪相对含饱和


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


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油中,



麻酸在豆油和紫 苏油中较多,


鱼贝类食物相对含二十碳五烯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较多。


含磷


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 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能的


30%


以下。




第三节





碳水化物



学时分配:


2


学时


学习重点:


碳水化物的分类、食物来源及功能

< p>


基本概念






1.


膳食纤维




指存在于食物中的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 。


主要包


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



2.


节约蛋白质作用




当体内碳水化物供给不足时,


机体为 了满足自身对葡萄糖的需要,


则动用蛋白质通过糖原异生作用产生葡萄糖,


长期下去将因蛋白质过度分解而对机体器官造


成损害,


因此摄入足够的碳水化物能预防过多的体内蛋白质进入糖异生旁路,


而有利于发挥


蛋白质特有的生理功能,这种作用称为节约蛋白质作用。



3.


抗生酮作用




脂肪酸在体内分解代谢时产生的乙酰基需与碳水化物代谢产生 的草酰


乙酸结合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最终被彻底氧化。


当碳水 化物不足时,


因草酰乙酸不足使得


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而 产生过多酮体,


当超过了肌肉等外周组织的分解能力时,


会发< /p>


生酮症酸中毒。


反之,


当碳水化物充足时 可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这种作用称为抗生酮作


用。




基本要求:



一、碳水化物的分类、食物来源



(一)单糖





在结构上由


3-7

< br>个碳原子构成。食物中的单糖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葡萄糖




6


碳糖,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基本单位,是一类具有右旋性 和还原性的


醛糖,是人类空腹时唯一游离存在的六碳糖,在人血浆中的浓度是

< p>
5mmol/L




2.


果糖




6


碳酮糖,主要存在于水果及蜂蜜中。玉米糖浆含果糖


40-90%


,是饮料、冷冻


食品、

< p>
糖果蜜饯生产的重要原料。


果糖吸收后经肝脏转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利用,< /p>


部分可转变


为糖原、脂肪或乳酸。



3.


半乳糖




是乳糖的组成成分,半乳糖在人体中先转变成葡萄糖后被利用,母乳中的半


乳糖实在体内重新合成的,而不是食物中直接获得的。



4.


其它单糖





1


)戊糖 类,如核糖、脱氧核糖等;



2


)甘露 糖,主存在于水果和根、




类蔬菜中 ;



3


)糖醇类,如山梨醇、甘露醇、 木糖醇等。



(二)双糖



由两分子单糖缩合而成。常见以下几种。



1




蔗糖




由一 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以


α


糖苷键连接而成。日常食用白糖即 蔗糖,


是由甘蔗或甜菜提取而来。



2




麦芽糖




由 两分子葡萄糖以


α


糖苷键连接而成。


是 淀粉的分解产物,


存在于麦芽中。



3




乳糖




有一 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半乳糖以


β


糖苷键连接而成。存在于乳中。



4




海藻糖



由两分子葡萄糖组成,存在于真菌及细菌之中。



(三)寡糖



是由

3-10


个单糖构成的小分子多糖。较重要的有:



1




棉子糖:由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构成。



2




水苏糖:由组成棉子糖的三糖再加上一个半乳糖组成。



以上两种主存在于豆类食品中,因在肠道中不被消化吸收,产生气体和产物,可造成

< p>
肠胀气;而有些寡糖可被肠道有意细菌利用,而促进这些菌群的增加而有保健作用。



(四)多糖







大于< /p>


10


个单糖组成的多糖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消化吸收,如 糖原、淀粉,另


一部分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如膳食纤维。



1.


糖原




为含有许多葡萄糖分子和支链的动物多糖。由肝脏和肌肉合成和贮存。食物中

< p>
糖原很少。



2.


淀粉




许多葡萄糖组成的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植物多糖。


是人类碳水化 物的主要食物


来源。据其结构可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



3.


膳食纤维




指存在于食物中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类化合物的总称。


人类消化道


中无分解这类多糖(


β


-


糖苷键连接)的酶,故人体不能消化吸收,但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


可分为不溶性纤维与可溶性纤维。




1


)不溶性纤维





1


)纤维素




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以小麦为代表。



2


)半纤维素




存在于小麦、黑麦、大米、蔬菜中。



3


)木质素




存在于所有植物中。




2


)可溶性纤维





1


)果胶



、树胶和粘胶




存在于柑橘类和燕麦类制品中。



2


)某些半纤维素




存在于豆类中。



一、碳水化物的功能







体内碳 水化物以葡萄糖、糖原和含糖复合物三种存在形式,其功能与其存在形式有关。


碳水化物 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


提供机体热能




碳水化物是人类从膳食中取得热能的最经济最最主要的来源。 碳水化


物在体内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当碳水化物提供能量充足时,可发挥对 蛋白质的


节约作用和对脂肪的抗生酮作用。中枢神经、红细胞只能靠葡萄糖提供能量,故 碳水化物对


维持神经组织和红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糖原是肌肉和肝脏中碳水化物的贮存 形式,其中肝


脏中糖原在机体需要时,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循环,提供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肌肉中的糖原


只供自身的能量需要。







2.


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碳水化物以含糖复合物的形式参与机体成分的构成。如结缔< /p>


组织中粘蛋白、神经组织中的糖脂等都是一些寡糖复合物;


DNA



RNA


中含大量核糖,在

< p>
遗传物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提供膳食纤维发挥以下生理功能。




1




增强肠蠕动,利于粪便排除。




2




具有吸水膨胀功能,增加粪便体积,从而稀释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及降低其吸


收。




3




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有利于益生菌的生长,不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4




控制体重及降低血糖、血胆固醇等保健功能。






5




预防结肠碍癌发生的作用。



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碳水化物 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进进行;


在肠道中,


一些膳食纤维可被肠道 细菌作用,



生水分、气体和短连脂肪酸,可被吸收产生热能;


有一部分人为乳糖不耐受症:他们不能或


少量地分解吸收乳糖, 大量乳糖因未被吸收而进入大肠,


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酸、


产气 、引


起胃肠不适、胀气、痉挛和腹泻等。



三、碳水化合物供给



膳食蛋白质、脂 肪、


碳水化物均能提供热能,


但膳食碳水化物供热比例最高,以 占总热


能的


60~70%


为宜。



碳水化合物主要食物来源有:谷类、薯类、根茎类、蔬菜、豆类,含 淀粉多的坚果提供


淀粉类碳水化物,食糖等提供单糖、


双糖类碳 水化物;蔬菜、


水果及粗糙的粮谷类是膳食纤


维的主要来源。< /p>




第四节







学时分配:



1


学时



学习重点:



人体的热能消耗



基本概念:




1.


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热能消耗。即人体在 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


12



时后, 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热能消耗。




2.


基础代谢率:


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


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


(或每公斤体


重) 的热能消耗。



3.


食物热效 应:


人体在摄食过程中,


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


吸收、


代谢转化


等,


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热能,


这种因摄 食而引起的热能的额外消


耗称食物热效应。




基本要求:




一、概述




热能包括热和能两种。


在体内 ,


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不断地向环境散发,


能量可维持


各种生理和体力活动的正常进行。国际上通用的热能单位是焦耳。




二、人体的热能消耗




(一)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消耗的热能是维持生命的最低热能消耗。


可利用身高、


体重等指标计算出每天


的基础 代谢的热能消耗。


人体的基础代谢不仅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


自身的基础代谢也常


有变化。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的因素:



1


)体格的影响:体表面积大者,散发热能也多,所以


同等体重者,瘦高者基础代谢高于矮胖者。



2


)不同生理、病理状况的影响:儿童和孕妇的


基础代谢相对较高。成 年后,随年龄增长,基础代谢水平不断下降。生病发热时,甲状腺等


有关激素水平异常时 ,也能改变基础代谢的热能消耗。



3


)环境条件的影响:炎热或寒冷,


过多摄食,


精神紧张等都可使 基础代谢水平升高。



4


< p>
尼古丁和咖啡因可以刺激基础代谢水


平升高。




(二)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约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


15%-30%


。是人体热能消耗变化最大,也


是人体控制热能消耗、


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最重要的部分。


体 力活动所消耗热能多少与肌


肉发达程度、体重和活动时间、强度等因素有关。

< p>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不同的成分 其食物的热效应不等。


以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大,


脂肪的食物 热效应最少。


这与营养素消化吸收后转变成


ATP


的量、以及转变成组织成分时消耗的能量有关。




三、人体一日热能需要的确定




确定各人群的热能需要量常采用计算法和测量法。



四、热能供给



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三大热能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推


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 物占总热能的适宜比例分别为


10%-14%



20%-25%



60%-70%




第五节















学时分配:


5


学时







学习重点:


钙、铁、碘、锌、硒、铜、铬的生理功能、吸收代谢以及缺乏或过多时对


机体的危害< /p>







基本概念:







1.


矿物质:除碳、氢、氧和氮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 的存在人体内的元素


统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或灰分)






< p>
2.


常量元素:体内的元素其含量大于体重


0.0 1%


者为常量元素。






3.


微量 元素:体内的元素其含量小于体重


0.01%


者为微量元素。< /p>








基本要求:







已经发 现有


20


中左右的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 谢所必需。其中


常量元素有


7


种,如钙 、磷、钠、钾、氯、镁与硫。微量元素有


10


种,即铜、钴、铬 、铁、


氟、碘、锰、钼、硒和锌;硅、镍、硼、钒为可能必需元素。


矿物质与其它营养素不同,不能在体内生成,且除非被排出体外,不可能在体内消 失。


因此必须通过膳食补充。


在体内,矿物质的特点:


①分布极不均匀;②其含量随年龄增加而


增加,


但元素间比例变动不大;


③元素之间尚存在拮抗与协同作用;


④ 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


的摄入量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根据矿物质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其 吸收、人体需要特点,


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容易缺乏的有钙、


铁、


锌。在特殊地理环境或其它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


碘、硒及其他 元素的缺乏问题。



一、钙



成年时体内钙含量达


850~1200


克,是人 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种无机元素。体内的钙


99%


集中在骨骼和牙 齿中,


1%


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







(一)生理功能








钙不仅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还有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 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


以及参与血凝过程、激素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等作用。







(二)吸收与代谢







1.


吸收




钙在小肠通过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吸收,一般钙吸收率为


20% ~60%


不等。钙


吸收受膳食中草酸盐、植酸盐、


膳食纤维的影响,


脂肪消化不良,


可使未被吸收的脂 酸与钙


形成皂钙,


而影响钙的吸收。


膳 食中如维生素


D



乳糖、


蛋白质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


此外,


钙的吸收还与机 体状况有关。



2.


排泄




钙在 体内代谢后主要经肠道排出,钙从尿中排除量约为摄入量的


20%


左右。


高温作业和哺乳期可通过汗和乳汁排除。



3.


储留




钙在体内的储留受膳食供给水平及人体对钙需要程度等所左右。



(三)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钙的


AI


值为


0



~300


mg


< br>0.5



-400


mg



4



-800 < /p>


mg



11


岁< /p>


-1000


mg


18



-800 mg



50



-1000 mg


,孕妇


1000 mg


,乳母


1200 mg








(四)食物来源



钙的食物来源应考虑 钙含量及利用率。含钙较高的食物如奶与奶制品、小虾皮、海带、


发菜和豆与豆制品。< /p>



二、磷



磷在 成人体内含量为


650


克,


85%~9 0%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一)生理作用








磷是构成骨骼、牙齿及软组织的重要成分,也是许多维持生命物质如核酸、酶、磷蛋


白等的重要成分。



吸收、排泄








磷主要在小肠吸收,摄入混合膳食时,吸收率达


60%~70%


。磷主要从肾脏排出。



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磷


AI


值,成人


700


mg









三、铁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总量为

< br>4~5


克。


体内铁


60%~75 %


存在于血


红蛋白中,


3%

< p>
在肌红蛋白,


1%


为含铁酶类。以上铁存在形式又 称之为功能性铁。其余


25%


为贮存铁。







(一)生理作用








铁为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


A


以及 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


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







(二)吸收与代谢







植物性食物中铁吸收率较动物性食物


(除蛋类)为低。铁在食物中主 要以三价铁(非血


色素铁)形式存在,少数食物中为还原铁(血色素铁)形式。非血色素 铁在体内吸收过程受


膳食因素的影响,


如粮谷和蔬菜中的植酸盐 、


草酸盐以及存在于茶叶及咖啡中多酚类物质等


均可影响铁的吸 收。


此外,无机锌与无机铁之间有较强的竞争作用,互有干扰吸收作用。但


维生素


C



某些单糖、


有机酸以及动物肉类有促进非血色素铁吸收的作用。


核黄素对铁的吸


收、转运与储存均有良好影响。






(三)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
















当体内缺铁时,


铁损耗可分三个阶段,


即铁 减少期、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


铁缺乏对人体的影 响:工作效率降低、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儿童表现为易烦躁,抗感


染能力下降。< /p>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婴幼儿由于生长较快,


需要量相对较高,


需 从食物中获得铁的比例大于成人;


妇女月经


期铁损失较多;孕期 铁需要量增加,为此摄入量应适当增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铁的


AI


成年男子


15


mg


,成年女子


20 mg


孕妇、乳母


25 mg



。铁良好来源为动物肝脏、动物全血、


畜禽肉类、鱼类。








四、碘







人体内含碘约


20~50


克。甲状腺组织含 碘最多约占体内总碘量的


20%


左右。







(一)生理作用







碘是合 成甲状腺素的原料,故其生理作用也通过甲状腺素的作用表现出来。







(二)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碘离子极易被吸收,进入胃肠道后


1


小时内大部被吸收,


3


小时完全吸收。吸收

后的碘,迅速转运至血液,与血液中蛋白质结合,并遍布各组织中。







(三)碘缺乏







碘缺乏 可引起甲状腺肿大。


因碘缺乏多由于环境、食物缺碘造成,


常为 地区性,是为地


方性甲状腺肿。孕妇严重缺碘,可殃及胎儿发育,是新生儿生长损伤,产 生呆小病。采用碘


化食盐(也有采用碘化油)方法,可以预防碘缺乏。

< br>






(四)碘过量







碘摄入过量可造成高碘甲状腺肿。


常见于发生摄入含碘高的饮水、< /p>


食物,


以及在治疗甲


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 过量的碘制剂等情况。这只要限制高碘食物,即可防治。







(五)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中国营 养学会推荐的


RNI


值为成人


150?


g


,孕妇、乳母


200


?


g


。含碘较高的食物有海


产品,如海带、紫菜、淡菜、海参等。



五、锌



人体含锌

2~2.5


克,主要存在于肌肉、骨骼、皮肤。



(一)



生理作用




锌的生理作用表现在多方面:①是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人体约


80


多种酶的活


性与锌有关,如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羧肽酶、< /p>


RNA


聚合酶、


DNA

< br>聚合酶等。


②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


锌与蛋白质和核 酸的合成,


细胞生长、


分裂和分化等过程都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1-30 05:2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jmy2z.cn/gaokao/589488.html

营养学课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