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1
、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
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一
般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
愿望。神话对于后世的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永久的魅力。
2
、春秋笔法:
《春秋
》是我国古代记事散文之祖,它笔法谨严,提倡用史实说话,用意深微,寓含
褒贬,所谓
“以一字为褒贬”
,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因而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
秋笔法”
,对后世史书产生了很大影响。
3
、楚辞:
楚辞本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句子长短参差,
讲究音韵之美,多用语气
词“兮”字,常采用楚国方言。楚辞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
。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
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称为《楚辞》
< br>,这使得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4
、
赋比兴
:
p>
赋就是铺陈直叙,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
出来。
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
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
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
在诗歌的发端
风雅颂:
风,指当时各诸侯国和京师以外地区的乐曲,有十五国风;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即京
师附近的乐曲,有大、小雅之分;颂,是宗庙祭祀舞曲。它们与“赋、比、兴”合称“诗六
义”
。
5
、诗经六义:
是指“
风、赋、比、兴、雅、颂”
。是《毛诗序》里指出的,后人对它的意义理解各
个不一,
学界一般把赋、
比、
兴三者称为
《诗经》
的基本表现手法,
而风、
雅、
颂则是
《诗
经》的内容分类。
6
、
《春秋三传》
:
是指为《春秋》做进一步传述的三部书:
《左传》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左传》
主要以叙事为主,把没《春秋》中简短的叙事发展为
完整的叙事散文。
《公羊传》
、
《谷<
/p>
梁传》
二书侧重阐发
《春秋》
的经义,
叙事较少,
以议论为主。
在文学上比不上
《左传》
。
7
《九歌》
:
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后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
础上加工改写而成,是一组
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共有十一首。从内容上说,
《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对神灵的
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
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闻一多认为“九歌”是我国古代戏曲
的源头。
1
、
《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①《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生民》
《公刘》
《绵》
《皇矣》
《大明》
农事诗
:
《臣工》
《噫嘻》
《丰年》
《载芟》
《良耜》
《七月》
燕飨诗
:
《小雅
·
鹿鸣》
怨刺诗
:
《节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旻》
《巧言》
《巷伯》
征役诗
:
《江汉》
《常武》
《出车》
《六月》
《采芑》
《小雅
·
采薇》
《豳风
·
东山》
《卫风
·
伯兮》
《王风
·
君子于役》
婚恋类
:
《
周南
·
关睢》
《邶风
·
静女》
< br>《郑风
·
出其东门》
《鄘风
·
柏舟》
p>
《周南
·
桃夭》
《
卫风
·
氓》
《邶
风
·
谷风》
②《诗经》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
p>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
魅力。
(
2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
本手法。
(
3
)追求语言的声律节奏之美。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使得声调铿锵有
致,音韵协和,增强了抒情
效果。
《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每句两拍,既增强了节奏感,又适合感情抒发的需要。
(
p>
2
分)
2.
《左传》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特征:
①作为
编年体,
《左传》的情节结构蛀牙
ishi
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②
《左传》叙事,往往注重完整地叙
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③
《左传》叙事,还常有道德化、神秘化和戏剧化特点。
(二)
《左传》的写人艺术。
①人物
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左传》中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
代,
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
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
》中还有一些人物,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件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段,反
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②《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③《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
、心理等主
管静态描写。
④《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
(三)是左传的精彩的记言,突出地表现在行人应答和大夫的
游说、谏说辞令。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
“
文典而美
”
,
“
语博而奥
”
(刘知
几《史通》卷十四《申左》
)
,简洁精练,委曲达
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3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p>
(
1
)塑造了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全书
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
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
,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
2
)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
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
3
)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
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
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
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
了先例。
4
、论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p>
1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征
2
、孟子长于譬喻
< br>3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4
、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
又精炼准确。
5
、简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①《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
术效果,
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
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
而是表现出形
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
3
分)
②《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
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
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
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
悟其中
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
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
列命题,如齐是
非、
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
3
分)
<
/p>
③《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
层推论。
但若
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
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
、
《骈拇》
、
《胠
箧》等篇,都以一个
假
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
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
(
3
分)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
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
感染。
(
1
分)
简答题
1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试各举例说明之。
赋,就是陈述铺叙,诗人直歌其事,如《七月》一诗中描写农人劳动的叙事。比,就
是譬喻,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
如《出其东门》中的“有女如云”
。兴,就是起兴。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如《关雎》中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2
、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②形象塑造的特色
③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④语言形式的特点。
3
、分析《蒹葭》一诗的具体艺术手法。
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秋天凄凉的气氛,失意、惆怅的情绪,随时间的推移
而加强。虚实相间的手法。朦胧凄迷的艺术境界。一唱三叹,重复歌唱的手法。余音袅袅
,言有尽而意
无穷。
4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这个时期主要作品中的《论语》
《老子》都用词简约,含义深刻
丰富。
《墨子》基本形成论
说文的形式。
(
3
分)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
《庄子
》等,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论说畅达
有力。
(
3
分)
第三个时期
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
《韩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写得结构严密,分析深
入,文笔流畅,逻辑性强。先秦诸子的散文是阐述哲理的理论著作,但也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
(
3
分)
诸子散文各有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以《孟子》和《庄子》的文
学价值最
-
-
-
-
-
-
-
-
-
上一篇:齐晋鞌之战的全文翻译
下一篇:雾 字开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