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浅析
《左传》相传是春
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
隐公元年(前
< br>722
)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 br>),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
诸侯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诸方面的重大
历史事件。居为《春秋》三传
之首,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既然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少不了外交官间的唇枪舌战,少不了精彩的外
交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逻辑之谨严、道理之明晰、辞采
< br>之华瞻、委实让人叹为观止,有着极为动人的感染力。无论是在敌强我弱,还是
在
敌胜我败,甚至是在订立城下之盟,身为俘虏之时,外交官都能巧妙地使自己
的说辞入情
入理,起到折冲樽俎、消弭战祸的作用。它不但反映了春秋时代复杂
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机
巧微妙的外交活动
,
同时又表现了春秋时代外交场合那种
p>
彬彬有礼的风尚和高度的语言技巧。先看其中的两个外交事例。
<
/p>
在《秦晋殽之战》中,秦军在盂明、西乞、白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过周及滑
时
,
被郑国商人弦高偶遇
,
他急中生智
,
送牛犒师
,
并用略带欢迎的口吻说出
了弦外之音
: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
敝邑
,
敢犒从者。不腆敞邑
,
为从者之淹
,
居则具一日之积
,
行则备一夕之卫。”弦高这一番话
,
表面上在犒劳秦师
,
实际
上是在警告秦
军休要轻举妄动
;
表面上是说为秦师提供粮草
,
做好保已工作
,
实
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
,
派使
者到客馆看视
,
知道了秦客已收拾好车子
,
磨好兵器
,
喂饱马匹而枕戈待旦
,
于是郑穆公又
派大夫皇武子去客馆辞谢秦客。皇武子绵里藏针、巧揭实质
,
用挽
留式的语言下达了使对方非走不可的逐客令
: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
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
,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
以闲敝邑,若何?”
这一番辞令
,
表面上句句是颇具歉意
,
恭敬协商的客气话
,
实际上却句句带刺
,
嘲讽与谴责双管齐下的逐客令
;
表面上显得热情好客
,
实
际上却表现了对他们的无限憎恶。它妙就妙在
:
言在北而意在彼
,
它既没有当面
提出他们的阴谋
,
也没有叫他们赶快回国
,
然而意在言外
,
三人都深知阴谋已
败露
,
再也无法呆下去了
,
只好逃之夭夭。
而《烛之武退秦师》
一篇中,烛之武出使秦国,用意显然是为了维护郑国的
利益,但他却在对秦晋郑三国间的
利害关系作具体分析时,先把郑国放在一边:
“郑既知亡矣。”他这种不用秦晋攻打就知
道郑会灭亡的表态,便于其分析郑亡
后秦晋的利害关系。之后替秦国“展望”郑亡以后到
底有没有实际利益:“越国
以鄙远
,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
邻之厚
,
君主薄也”,做出保郑对秦有
利无害的结论:“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最后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从秦、晋两国
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
,
忘恩负义
,
并做出推论
:
如此贪得无厌的晋国
,
灭郑之后
,
必然要进犯秦国
:
“若不阙秦
,
将焉取之
?
”由此,让秦穆公感到帮晋灭郑
,
不但对自己无益
,
反
-
-
-
-
-
-
-
-
-
上一篇:外交辞令
下一篇:中国外交辞令解读供参考学习.docx